9 佛土思想
關燈
小
中
大
此比丘已,禮彼佛足已,還來詣此忍界。
是時,彼土比丘聞此六界已,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弟子中第一聲聞神足難及,所謂大目乾連比丘是也。
”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注釋 [1]佛土思想反映了大衆部傳本《增一阿含經》的特點,這裡擇選了《六重品》之三二四經。
佛土,指一佛所住的國土,或一佛所教化的領土,有淨土、穢土、報土、法性土等的分别。
[2]阿耨達泉:Anotattasara,譯為無熱惱池。
位于雪山之頂,縱橫有五十由旬,其水清冷,澄淨無穢。
泉東有恒伽河,從牛口而出,從五百河入于東海;泉南有新頭河,從獅子口而出,從五百河入于南海;泉西有婆叉河,從馬口而出,從五百河入于西海;泉北有斯陀河,從象口中出,從五百河入于北海。
阿耨達宮中有五柱堂,阿耨達龍王(Anovattatanāga-rājan)住于其中。
[3]奇光如來:又作光明王如來。
其佛土有大光明,佛身長四十裡,諸菩薩身長二十裡,諸菩薩所食缽器,高一裡。
[4]忍:指忍土、忍界,即娑婆世界。
娑婆譯為忍,或堪忍,故又叫堪忍世界。
[5]未曾有:梵名阿浮陀,譯為稀有、未曾有,總以名意外之事。
[6]道力:自道體而生的力用得道,故由道發無畏的力用。
[7]六界:又作六大,即地、水、火、風、空、識等六種構成有情身心世界的要素;骨、肉屬地界,血、尿等屬水界,體溫屬火界,呼吸屬風界,種種空隙屬空界,種種心識作用屬識界。
[8]精氣:人的精神氣力。
[9]空界:即眼空、耳空、鼻空、口空、咽喉動搖,内所攝空,在空不為肉、皮、骨、筋所覆。
[10]識界:即樂識、苦識、喜識、憂識、舍識。
[11]六入:分内外六入,眼、耳、鼻、舌、身、意為内六入;色、聲、香、味、觸、法為外六入,合稱十二入或十二處。
入,為涉入之意,六根、六境互相涉入而生六識,故名入。
處,為依止之意,六根、六境為生六識之所依、所緣,故名處。
[12]六識身:即六識,識為了别之意;乃依六根緣六境,而生見聞覺知之了别作用。
身指聚集,謂所聚集之六識,各有分齊,故名六識身。
[13]六天:指欲界六天,即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
譯文 三二四經 我親自聽佛這樣說: 那時,佛在阿耨達泉與五百位大比丘在一起。
當時,諸比丘對目連生起輕慢之念。
這時,世尊就産生了這種念頭:這些比丘對目連生起輕慢之念,所受罪業難以數計。
就對目連說:“顯現出你的神力來讓衆比丘看看,不要讓大衆生起懈怠心念。
” 目連答道:“是的,世尊!” 這時,目連禮拜世尊的腳足,随即就在如來足前隐沒不現,前往東方七恒河沙數那麼遠的佛土。
有一位佛名叫奇光如來、至真、等正覺,就出現在那方佛土之上。
這時,目連以平凡尋常的服飾前往那方佛土,在缽盂邊緣上行走。
又,那佛土上的人民,形體極大。
這時,諸比丘見到目連後,互相說道:“你們看這隻小蟲,很像是沙門。
”這時,諸比丘又拿着目連給奇光佛看:“世尊!現在有一隻小蟲,很像是沙門。
” 當時,奇光如來告訴諸比丘說:“在西方離這裡七恒河沙數遠的佛土,那個世界名叫忍,有一位佛,名叫釋迦文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在那世間,這位就是他的弟子,是神足第一。
”這時,奇光佛
是時,彼土比丘聞此六界已,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弟子中第一聲聞神足難及,所謂大目乾連比丘是也。
”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注釋 [1]佛土思想反映了大衆部傳本《增一阿含經》的特點,這裡擇選了《六重品》之三二四經。
佛土,指一佛所住的國土,或一佛所教化的領土,有淨土、穢土、報土、法性土等的分别。
[2]阿耨達泉:Anotattasara,譯為無熱惱池。
位于雪山之頂,縱橫有五十由旬,其水清冷,澄淨無穢。
泉東有恒伽河,從牛口而出,從五百河入于東海;泉南有新頭河,從獅子口而出,從五百河入于南海;泉西有婆叉河,從馬口而出,從五百河入于西海;泉北有斯陀河,從象口中出,從五百河入于北海。
阿耨達宮中有五柱堂,阿耨達龍王(Anovattatanāga-rājan)住于其中。
[3]奇光如來:又作光明王如來。
其佛土有大光明,佛身長四十裡,諸菩薩身長二十裡,諸菩薩所食缽器,高一裡。
[4]忍:指忍土、忍界,即娑婆世界。
娑婆譯為忍,或堪忍,故又叫堪忍世界。
[5]未曾有:梵名阿浮陀,譯為稀有、未曾有,總以名意外之事。
[6]道力:自道體而生的力用得道,故由道發無畏的力用。
[7]六界:又作六大,即地、水、火、風、空、識等六種構成有情身心世界的要素;骨、肉屬地界,血、尿等屬水界,體溫屬火界,呼吸屬風界,種種空隙屬空界,種種心識作用屬識界。
[8]精氣:人的精神氣力。
[9]空界:即眼空、耳空、鼻空、口空、咽喉動搖,内所攝空,在空不為肉、皮、骨、筋所覆。
[10]識界:即樂識、苦識、喜識、憂識、舍識。
[11]六入:分内外六入,眼、耳、鼻、舌、身、意為内六入;色、聲、香、味、觸、法為外六入,合稱十二入或十二處。
入,為涉入之意,六根、六境互相涉入而生六識,故名入。
處,為依止之意,六根、六境為生六識之所依、所緣,故名處。
[12]六識身:即六識,識為了别之意;乃依六根緣六境,而生見聞覺知之了别作用。
身指聚集,謂所聚集之六識,各有分齊,故名六識身。
[13]六天:指欲界六天,即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
譯文 三二四經 我親自聽佛這樣說: 那時,佛在阿耨達泉與五百位大比丘在一起。
當時,諸比丘對目連生起輕慢之念。
這時,世尊就産生了這種念頭:這些比丘對目連生起輕慢之念,所受罪業難以數計。
就對目連說:“顯現出你的神力來讓衆比丘看看,不要讓大衆生起懈怠心念。
” 目連答道:“是的,世尊!” 這時,目連禮拜世尊的腳足,随即就在如來足前隐沒不現,前往東方七恒河沙數那麼遠的佛土。
有一位佛名叫奇光如來、至真、等正覺,就出現在那方佛土之上。
這時,目連以平凡尋常的服飾前往那方佛土,在缽盂邊緣上行走。
又,那佛土上的人民,形體極大。
這時,諸比丘見到目連後,互相說道:“你們看這隻小蟲,很像是沙門。
”這時,諸比丘又拿着目連給奇光佛看:“世尊!現在有一隻小蟲,很像是沙門。
” 當時,奇光如來告訴諸比丘說:“在西方離這裡七恒河沙數遠的佛土,那個世界名叫忍,有一位佛,名叫釋迦文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在那世間,這位就是他的弟子,是神足第一。
”這時,奇光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