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空義的宣揚
關燈
小
中
大
然不語。
這時,尼揵子身體流出汗水,汗水浸污衣裳,又退回座位以至到地上。
世尊對他說:“尼揵子!你在大衆之中作獅子吼:‘你們這些童子一同與我去瞿昙的處所,我要與他一同辯論,要降伏他,猶如手捉長毛羊,随意放置在東、西,毫無困難;又如大象在深水之中,随意獨自遊戲,也毫無畏懼;還如兩個健壯的大丈夫捉拿一弱劣者,放在火上燒炙,随意翻轉。
’另外,你還說:‘我的論辯常常能讓大象害怕,如這梁柱草木等無情之物,與之論辯能使其屈伸低仰,還能使其腋下流汗。
’” 當時,世尊拉起三法衣給尼揵子看,說:“你看看如來腋下沒有流汗,而你今天反而卻有汗,以至退到地上。
”這時,尼揵子還是默然不答。
當時,有位童子叫作頭摩,聚集在那衆童子之中。
這時,頭摩童子對世尊說:“我如今有些事已經明了,也想說一說。
” 世尊對他說:“随意說吧!” 頭摩童子對佛說:“猶如離村落不遠處有個很好的浴池,然而那浴池中有蟲子繞腳。
村中的人民,男女老少前往來到浴池,讓這蟲出來後,各自以瓦石捕獲這蟲,把蟲打得手腳傷破,那蟲想要返回潛入水中,最終無法達到。
這尼揵子也是如此,最初意氣盛猛,與如來一同論辯,心懷嫉妒,兼之心有憍慢之意。
如來為其盡皆除去,永遠沒有殘餘。
這尼揵子終究不能再來如來處與之相互論辯。
” 這時,尼揵子對頭摩童子說:“你現在真是愚魯迷惑,不能辨别真僞,也不與你争論,還是與沙門瞿昙一起讨論。
”這時,尼揵子對佛說:“我隻是想要詢問義理,希望再說一說。
” 世尊問他說:“尼揵子!轉輪聖王要想使老、病、死不到來,這可能嗎?他能滿足了這願望嗎?” 尼揵子答道:“無法滿足這願望。
” “想要讓這色有,想要讓這色沒有,這能做得到嗎?” 尼揵子答道:“不能做到,瞿昙!” 世尊問道:“尼揵子!色是常還是無常呢?” 尼揵子答道:“色是無常。
” “假使是無常,是變易之法,你又看見此是我,或者我是彼了嗎?” 尼揵子答道:“沒有,瞿昙!” “受、想、行、識是常還是無常呢?” 尼揵子答道:“是無常。
” 世尊問道:“假如還是無常,是變易之法,你看見了嗎?” 尼揵子答道:“沒有。
” 世尊問道:“這五盛陰是常還是無常呢?” 尼揵子答道:“是無常。
” 佛說:“假如還是無常,是變易之法,你看見了嗎?” 答道:“沒有。
” “尼揵子!你說是常,這不與義理相違背嗎?” 這時,尼揵子對世尊說:“我現在愚癡,不辨别真谛,才心生此念,與瞿昙一起論辯,說色是常,猶如猛獸獅子遠遠看見有人來到,便有恐懼心理嗎?其實并無此事!今天對如來也是如此,沒有毫厘的懼怕。
我今天虛狂愚惑,不明深奧義理,才敢觸動煩擾沙門,與沙門瞿昙談論這麼許多,使我猶如盲人獲得明眼,聾人可以傾聽,迷途的人尋找到道路,沒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色彩。
沙門瞿昙也是如此,以無數方便法門為人說法。
我如今自願皈依沙門瞿昙、法、比丘僧。
自今以後将竭盡身形壽數親近佛,順從地做優婆塞,不再殺生。
隻希望瞿昙及比丘僧,要接受我的請求!我想要以飯供養佛及比丘僧。
”當時,世尊默然接受了請求。
這時,尼揵子見世尊默然接受請求,立即就從座位起身,圍着佛環繞三匝,頭面接足地禮佛後離去,前往到毗舍離童子們的處所,來到後,便對童子說:“你們所要供養給我的器具,要按時給我,不要非時給我。
我如今要請沙門瞿昙及比丘僧,明天要供養飯給他們。
” 這時,諸童子各自辦理飲食器具,拿給尼揵子。
這時,尼揵子就連夜置辦各種甘美佳馔,放置好坐具,說道:“時候已到,現在正是時候,隻希望佛世尊屈駕前來!” 這時,世尊來到之時,穿着法衣,手持缽盂,帶領諸比丘僧進入毗舍離,前往到尼揵子家,到後就坐于位,比丘僧各自依次落座。
這時,尼揵子看見佛、比丘僧已身形坐定,親手為他們斟酌,獻上種種飯馔,見佛、比丘僧吃完飯,又端上清淨水,然後就取一個小座,在如來前面坐下,想要聞聽佛法。
當時,世尊慢慢為他演說妙論,所謂的妙論,就是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念是穢惡之事,淫是不淨之行,出離煩惱是快樂。
當時,世尊見尼揵子已心意開通理解,便将諸佛世尊常常所說之法:苦、集、滅、道,全都對尼揵子講說一遍。
這時,尼揵子馬上在座位之上就諸塵垢盡除,獲得法眼清淨。
這時,世尊便說出這樣一首偈: 祠廟的祭祀以火為上, 詩書藝中以頌為首; 人群之中王最尊貴, 衆多的流水大海是源。
空中群星月亮最明, 日間光明太陽最勝; 四面八方上下一切, 各種大地生出的事物。
天、人及世間衆生, 佛是至高無上的尊者; 要想尋求福德的人, 三佛是最為上尊的。
當時,世尊說完這首偈後,就從座位起身離去。
這時,尼揵子的五百弟子聞聽導師接受佛的教化,聽到之後,各自相互說道:“我們的大師為什麼要師從瞿昙呢?”這時,諸弟子走出毗舍離城,住立在大道中央。
這時,尼揵子想要到佛的處所去聽法。
這時,世尊為尼揵子說法,助之讓其歡喜。
尼揵子聽聞佛法後,就從座位起身,頭面接足地禮佛後,便退出離去。
這時,尼揵子弟子遠遠看見導師回來,各自相互說道:“這個沙門瞿昙的弟子如今從這條道路前來,我們各自取瓦石打殺他。
” 當時,諸童子聞聽尼揵子被弟子所殺,前往到世尊的處所,頭面接足地禮佛後,便在一旁落座。
當時,諸童子對世尊說:“如來所能教化的尼揵子如今被弟子所殺害。
如今命數已終,要轉生何處呢?” 世尊對諸童子說:“他是位有德性的人,四谛具足圓滿,見惑煩惱盡滅,成就須陀洹果,必定盡除苦海。
今天命數已終當生三十三天,他見到彌勒佛後,将盡除苦惱。
這就是其教義,要常常思念修行。
” 當時,諸童子對世尊說:“非常奇特!這尼揵子到世尊的處所,要争辯議論,反而被自己的論點所束縛,反來接受如來的教化。
看來見到如來終究不是虛妄,猶如有人進入大海尋取寶物,必定會有所獲取,終究不會空手而歸。
這也是如此,若是有衆生來到如來的處所,想要獲得法寶,終究不會空手而歸。
” 當時,世尊為諸童子演說微妙法義,使令衆生歡喜。
當時,諸童子随從佛聽聞佛法後,就從座位起身,圍着佛環繞三匝,頭面接足地禮佛後,便退出離去。
當時,諸童子聞聽佛所說的話後,便歡喜地奉承持行! 原典 三四一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波羅奈鹿野園[1]中,與大比丘衆五百人俱。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思維無常想[2],廣布無常想。
已思維無常想,廣布無常想,便斷欲愛[3]、色愛[4]、無色愛[5],盡斷憍慢[6]、無明。
何以故?昔者過去久遠世時,有辟支佛[7]名善目,顔貌端正,面如桃華色,視贍審谛,口作優缽華香,身作栴檀香。
“是時,善目辟支佛到時,着衣持缽,入波羅奈城乞食。
漸漸至大長者家,在門外默然而立。
是時,長者女遙見有道士[8]在門外立,端正無雙,顔貌殊特,世之希有,口作優缽華香,體作栴檀香。
便起欲心,向彼比丘所,便作是說:‘汝今端正,面如桃華色,世之希有!我今雖處女人,亦複端正,可共合會。
然我家中饒多珍寶,資财無量;然作沙門,甚為不易。
’ “是時,辟支佛問曰:‘大妹!今為染着何處?’ “長者女報曰:‘我今正着眼色,又複口中作優缽華香,身作栴檀香。
’ “是時,辟支佛舒左手,以右手挑眼着掌中,而告之曰:‘所愛眼者,此之謂也。
大妹!今日為着何處?猶如癰瘡,無一可貪,然此眼中,亦漏不淨。
大妹當知:眼如浮泡,亦不牢固,幻僞非真,诳惑世人;耳、鼻、口、身、意皆不牢固,欺詐不真。
口是唾器,出不淨之物;純含白骨,身為苦器,為磨滅之法,恒盛臭處,諸蟲所擾;亦如畫瓶,内盛不淨。
大妹!今日為着何處?是故,大妹!當專其心,思維此法幻僞不真。
如妹思維眼、色無常,所有着欲之想自消滅。
耳、鼻、口、身、意皆悉無常。
思維此已,所有欲意自當消除;思維六入,便無欲想。
’ “是時,長者女便懷恐懼,即前禮辟支佛足,白辟支佛言:‘自今已去,改過修善,更不興欲想。
唯願受悔過,如是再三修行。
’ “辟支佛報曰:‘止!止!大妹!此非汝咎,是我宿罪,受此形故,使人見起欲情意。
當熟觀眼:此眼非我,我亦非彼有;亦非我造,亦非彼為,乃從無有中而生;已有便自壞敗,亦非往世、今世、後世,皆由合會因緣。
所謂合會因緣者,緣是有是,此起則起,此無則無,此滅則滅。
耳、鼻、口、身、意亦複如是,皆悉空寂。
是故,大妹!莫着眼色!以不着色,便至安隐之處,無複情欲。
如是,大妹!當作是學!’ “爾時,辟支佛與彼女人,說四非常[9]之法已,升在虛空,現十八變[10],還歸所止。
“爾時,彼女人觀眼、耳、鼻、舌、身、意了無所有;便在閑靜之處,思維此法。
彼女人複更思維六情無主,得四等心,身壞命終,生梵天上。
比丘當知:若思維無常想,廣布無常想,盡斷欲、色、無色愛,憍慢、無明皆悉除盡。
是故,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注釋 [1]鹿野園:,又作鹿野苑、仙人園、仙人論處、仙人鹿苑、施鹿園、鹿林等。
在中印度波羅奈國,佛成道後,最初來此演說四谛之法,度憍陳如等五比丘。
為古來仙人始說法處,故名仙人園。
為諸鹿的住處,故名鹿林。
[2]無常想:十想之一。
即觀一切有為法皆為生滅、變壞。
[3]欲愛:指欲界的一切思惑,在思惑之中以貪愛為重過。
[4]色愛:指色界的一切思惑。
[5]無色愛:指無色界的一切思惑。
[6]憍慢:煩惱名,五上分結之一。
自高淩物之心。
[7]辟支佛:又作辟支、辟支迦佛、辟支迦佛陀等,譯為緣覺,或獨覺,因觀飛花落葉或十二因緣而開悟證道,故名緣覺,又因無師友的教導,全靠自己的覺悟而成,故又名獨覺。
[8]道士:即有道之士,為釋子之稱。
[9]四非常:即四無常,為無常、苦、空、無我。
[10]十八變:指佛、菩薩、羅漢等于入定時所現的十八種神變。
譯文 三四一經 我親自聽佛這樣說: 那時,佛在波羅奈的鹿野園之中,與五百位大比丘在一起。
當時,世尊告訴諸比丘說:“應當思考無常想,廣泛宣布無常想。
已經思考無常想,廣泛宣布無常想的,便會斷滅欲愛、色愛、無色愛,斷盡憍慢、無明。
是什麼緣故呢?是因為在久遠的過去世時,有一位辟支佛名叫善目,容貌端正,面如桃花之色,眼睛凝注審視,口中發出優缽華香味,身體發出栴檀香味。
“這時,辟支佛善目來到時,穿着法衣,手持缽盂,進入波羅奈城裡乞食。
慢慢來到了大長者之家,在門外默然住立。
這時,長者之女遠遠看見有位道士在門外住立,容貌端正天下無雙,容顔非常美好,為世間少有,口中發出優缽華香味,身體發出栴檀香味。
就生起愛欲之心,向那比丘的處所走去,便這樣說道:‘你現在相貌端正,容顔如桃花之色,實在是世間少有!我如今乃為處女身,也還端正,可以與你結合。
而且我的家中具有豐饒的珍寶,财産資業無量;以你如此端嚴的相貌去做沙門,實在是很不容易做到。
’ “這時,辟支佛詢問道:‘大妹!你如今愛着于我哪裡呢?’ “長者之女回答道:‘我如今正是愛着于你眼睛的顔色,另外還有你口中發出的優缽華香味,及身體發出的栴檀香味。
’ “這時,辟支佛舒展開左手,用右手挖出眼珠放在掌中後,告訴那女子說:‘你所愛着的眼睛,這個就是。
大妹!如今你愛着的是什麼呢?猶如癰瘡一般,沒有一處可貪着,然而這眼珠,也是漏而不清淨的。
大妹你要知道:眼珠猶如浮泡,也不牢固,是幻化虛僞而并非真實,欺诳迷惑着世人,耳、鼻、舌、身、意全都是不牢固,虛幻不實的。
口是唾液的器皿,出不清淨之物;身是盛苦患的器具,是盛集臭穢之處,終究日益磨滅消逝,留存白骨一堆。
這身,免不了死亡、腐臭,被蟲所啖食;也像外表美麗的瓶子,裡面盛着不淨的污水。
大妹!你現在執着的是什麼?因此,大妹!應當專注一心,思維此身心幻化虛僞不真實。
就如大妹思維眼、色是無常一樣,所有執着貪欲之想自可消滅。
耳、鼻、口、身、意全都是無常。
思考了這些之後,所有的貪欲意念自行要消除;思考六入,就會沒有貪欲之想。
’ “這時,長者之女便心懷恐懼,馬上前來禮拜辟支佛足,對辟支佛說:‘從今以後,我當改過修善,再不心生貪欲之想。
隻希望能接受我的悔過,如果這樣,我将再三地修行善業。
’ “辟支佛對女子說:‘停!停!大妹!這并不是你的過錯,是因為我宿世的罪業,才脫胎受此身形的緣故,使人看見便生起貪欲情意。
要詳細觀看這眼:此眼并非我有,我也并非彼有;此眼也非我造,也并非是彼造,乃是從無有之中而生;已經存有就會自行壞敗,也不是在往世、今世、後世,全是由于因緣會合。
所謂的因緣會合,就是緣是有是,此起則起,此無則無,此滅則滅。
耳、鼻、口、身、意也都是如此,本質全都是空寂。
因此,大妹!不要貪着于眼色!因不貪着于色,就會到達安穩之處,不再會有情欲。
如此,大妹!應當如此修習!’ “當時,辟支佛為那女子演說了四非常法後,就升到虛空之中,顯現出十八種神變,便返歸到處所。
“當時,那女子觀照眼、耳、鼻、口、身、意,了然毫無所有;就到閑靜的處所,去思考此法。
那女子再又思考了六情無主,便獲得四等心,身形壞敗壽命終結,生到梵天之上。
比丘們要知道:若是思考無常想,廣泛宣布無常想,就會斷盡欲、色、無色愛,憍慢、無明全都除盡。
因此,比丘!應當如此修習!” 當時,諸比丘聞聽佛所說的話後,都歡喜地奉承持行!
這時,尼揵子身體流出汗水,汗水浸污衣裳,又退回座位以至到地上。
世尊對他說:“尼揵子!你在大衆之中作獅子吼:‘你們這些童子一同與我去瞿昙的處所,我要與他一同辯論,要降伏他,猶如手捉長毛羊,随意放置在東、西,毫無困難;又如大象在深水之中,随意獨自遊戲,也毫無畏懼;還如兩個健壯的大丈夫捉拿一弱劣者,放在火上燒炙,随意翻轉。
’另外,你還說:‘我的論辯常常能讓大象害怕,如這梁柱草木等無情之物,與之論辯能使其屈伸低仰,還能使其腋下流汗。
’” 當時,世尊拉起三法衣給尼揵子看,說:“你看看如來腋下沒有流汗,而你今天反而卻有汗,以至退到地上。
”這時,尼揵子還是默然不答。
當時,有位童子叫作頭摩,聚集在那衆童子之中。
這時,頭摩童子對世尊說:“我如今有些事已經明了,也想說一說。
” 世尊對他說:“随意說吧!” 頭摩童子對佛說:“猶如離村落不遠處有個很好的浴池,然而那浴池中有蟲子繞腳。
村中的人民,男女老少前往來到浴池,讓這蟲出來後,各自以瓦石捕獲這蟲,把蟲打得手腳傷破,那蟲想要返回潛入水中,最終無法達到。
這尼揵子也是如此,最初意氣盛猛,與如來一同論辯,心懷嫉妒,兼之心有憍慢之意。
如來為其盡皆除去,永遠沒有殘餘。
這尼揵子終究不能再來如來處與之相互論辯。
” 這時,尼揵子對頭摩童子說:“你現在真是愚魯迷惑,不能辨别真僞,也不與你争論,還是與沙門瞿昙一起讨論。
”這時,尼揵子對佛說:“我隻是想要詢問義理,希望再說一說。
” 世尊問他說:“尼揵子!轉輪聖王要想使老、病、死不到來,這可能嗎?他能滿足了這願望嗎?” 尼揵子答道:“無法滿足這願望。
” “想要讓這色有,想要讓這色沒有,這能做得到嗎?” 尼揵子答道:“不能做到,瞿昙!” 世尊問道:“尼揵子!色是常還是無常呢?” 尼揵子答道:“色是無常。
” “假使是無常,是變易之法,你又看見此是我,或者我是彼了嗎?” 尼揵子答道:“沒有,瞿昙!” “受、想、行、識是常還是無常呢?” 尼揵子答道:“是無常。
” 世尊問道:“假如還是無常,是變易之法,你看見了嗎?” 尼揵子答道:“沒有。
” 世尊問道:“這五盛陰是常還是無常呢?” 尼揵子答道:“是無常。
” 佛說:“假如還是無常,是變易之法,你看見了嗎?” 答道:“沒有。
” “尼揵子!你說是常,這不與義理相違背嗎?” 這時,尼揵子對世尊說:“我現在愚癡,不辨别真谛,才心生此念,與瞿昙一起論辯,說色是常,猶如猛獸獅子遠遠看見有人來到,便有恐懼心理嗎?其實并無此事!今天對如來也是如此,沒有毫厘的懼怕。
我今天虛狂愚惑,不明深奧義理,才敢觸動煩擾沙門,與沙門瞿昙談論這麼許多,使我猶如盲人獲得明眼,聾人可以傾聽,迷途的人尋找到道路,沒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色彩。
沙門瞿昙也是如此,以無數方便法門為人說法。
我如今自願皈依沙門瞿昙、法、比丘僧。
自今以後将竭盡身形壽數親近佛,順從地做優婆塞,不再殺生。
隻希望瞿昙及比丘僧,要接受我的請求!我想要以飯供養佛及比丘僧。
”當時,世尊默然接受了請求。
這時,尼揵子見世尊默然接受請求,立即就從座位起身,圍着佛環繞三匝,頭面接足地禮佛後離去,前往到毗舍離童子們的處所,來到後,便對童子說:“你們所要供養給我的器具,要按時給我,不要非時給我。
我如今要請沙門瞿昙及比丘僧,明天要供養飯給他們。
” 這時,諸童子各自辦理飲食器具,拿給尼揵子。
這時,尼揵子就連夜置辦各種甘美佳馔,放置好坐具,說道:“時候已到,現在正是時候,隻希望佛世尊屈駕前來!” 這時,世尊來到之時,穿着法衣,手持缽盂,帶領諸比丘僧進入毗舍離,前往到尼揵子家,到後就坐于位,比丘僧各自依次落座。
這時,尼揵子看見佛、比丘僧已身形坐定,親手為他們斟酌,獻上種種飯馔,見佛、比丘僧吃完飯,又端上清淨水,然後就取一個小座,在如來前面坐下,想要聞聽佛法。
當時,世尊慢慢為他演說妙論,所謂的妙論,就是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念是穢惡之事,淫是不淨之行,出離煩惱是快樂。
當時,世尊見尼揵子已心意開通理解,便将諸佛世尊常常所說之法:苦、集、滅、道,全都對尼揵子講說一遍。
這時,尼揵子馬上在座位之上就諸塵垢盡除,獲得法眼清淨。
這時,世尊便說出這樣一首偈: 祠廟的祭祀以火為上, 詩書藝中以頌為首; 人群之中王最尊貴, 衆多的流水大海是源。
空中群星月亮最明, 日間光明太陽最勝; 四面八方上下一切, 各種大地生出的事物。
天、人及世間衆生, 佛是至高無上的尊者; 要想尋求福德的人, 三佛是最為上尊的。
當時,世尊說完這首偈後,就從座位起身離去。
這時,尼揵子的五百弟子聞聽導師接受佛的教化,聽到之後,各自相互說道:“我們的大師為什麼要師從瞿昙呢?”這時,諸弟子走出毗舍離城,住立在大道中央。
這時,尼揵子想要到佛的處所去聽法。
這時,世尊為尼揵子說法,助之讓其歡喜。
尼揵子聽聞佛法後,就從座位起身,頭面接足地禮佛後,便退出離去。
這時,尼揵子弟子遠遠看見導師回來,各自相互說道:“這個沙門瞿昙的弟子如今從這條道路前來,我們各自取瓦石打殺他。
” 當時,諸童子聞聽尼揵子被弟子所殺,前往到世尊的處所,頭面接足地禮佛後,便在一旁落座。
當時,諸童子對世尊說:“如來所能教化的尼揵子如今被弟子所殺害。
如今命數已終,要轉生何處呢?” 世尊對諸童子說:“他是位有德性的人,四谛具足圓滿,見惑煩惱盡滅,成就須陀洹果,必定盡除苦海。
今天命數已終當生三十三天,他見到彌勒佛後,将盡除苦惱。
這就是其教義,要常常思念修行。
” 當時,諸童子對世尊說:“非常奇特!這尼揵子到世尊的處所,要争辯議論,反而被自己的論點所束縛,反來接受如來的教化。
看來見到如來終究不是虛妄,猶如有人進入大海尋取寶物,必定會有所獲取,終究不會空手而歸。
這也是如此,若是有衆生來到如來的處所,想要獲得法寶,終究不會空手而歸。
” 當時,世尊為諸童子演說微妙法義,使令衆生歡喜。
當時,諸童子随從佛聽聞佛法後,就從座位起身,圍着佛環繞三匝,頭面接足地禮佛後,便退出離去。
當時,諸童子聞聽佛所說的話後,便歡喜地奉承持行! 原典 三四一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波羅奈鹿野園[1]中,與大比丘衆五百人俱。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思維無常想[2],廣布無常想。
已思維無常想,廣布無常想,便斷欲愛[3]、色愛[4]、無色愛[5],盡斷憍慢[6]、無明。
何以故?昔者過去久遠世時,有辟支佛[7]名善目,顔貌端正,面如桃華色,視贍審谛,口作優缽華香,身作栴檀香。
“是時,善目辟支佛到時,着衣持缽,入波羅奈城乞食。
漸漸至大長者家,在門外默然而立。
是時,長者女遙見有道士[8]在門外立,端正無雙,顔貌殊特,世之希有,口作優缽華香,體作栴檀香。
便起欲心,向彼比丘所,便作是說:‘汝今端正,面如桃華色,世之希有!我今雖處女人,亦複端正,可共合會。
然我家中饒多珍寶,資财無量;然作沙門,甚為不易。
’ “是時,辟支佛問曰:‘大妹!今為染着何處?’ “長者女報曰:‘我今正着眼色,又複口中作優缽華香,身作栴檀香。
’ “是時,辟支佛舒左手,以右手挑眼着掌中,而告之曰:‘所愛眼者,此之謂也。
大妹!今日為着何處?猶如癰瘡,無一可貪,然此眼中,亦漏不淨。
大妹當知:眼如浮泡,亦不牢固,幻僞非真,诳惑世人;耳、鼻、口、身、意皆不牢固,欺詐不真。
口是唾器,出不淨之物;純含白骨,身為苦器,為磨滅之法,恒盛臭處,諸蟲所擾;亦如畫瓶,内盛不淨。
大妹!今日為着何處?是故,大妹!當專其心,思維此法幻僞不真。
如妹思維眼、色無常,所有着欲之想自消滅。
耳、鼻、口、身、意皆悉無常。
思維此已,所有欲意自當消除;思維六入,便無欲想。
’ “是時,長者女便懷恐懼,即前禮辟支佛足,白辟支佛言:‘自今已去,改過修善,更不興欲想。
唯願受悔過,如是再三修行。
’ “辟支佛報曰:‘止!止!大妹!此非汝咎,是我宿罪,受此形故,使人見起欲情意。
當熟觀眼:此眼非我,我亦非彼有;亦非我造,亦非彼為,乃從無有中而生;已有便自壞敗,亦非往世、今世、後世,皆由合會因緣。
所謂合會因緣者,緣是有是,此起則起,此無則無,此滅則滅。
耳、鼻、口、身、意亦複如是,皆悉空寂。
是故,大妹!莫着眼色!以不着色,便至安隐之處,無複情欲。
如是,大妹!當作是學!’ “爾時,辟支佛與彼女人,說四非常[9]之法已,升在虛空,現十八變[10],還歸所止。
“爾時,彼女人觀眼、耳、鼻、舌、身、意了無所有;便在閑靜之處,思維此法。
彼女人複更思維六情無主,得四等心,身壞命終,生梵天上。
比丘當知:若思維無常想,廣布無常想,盡斷欲、色、無色愛,憍慢、無明皆悉除盡。
是故,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注釋 [1]鹿野園:,又作鹿野苑、仙人園、仙人論處、仙人鹿苑、施鹿園、鹿林等。
在中印度波羅奈國,佛成道後,最初來此演說四谛之法,度憍陳如等五比丘。
為古來仙人始說法處,故名仙人園。
為諸鹿的住處,故名鹿林。
[2]無常想:十想之一。
即觀一切有為法皆為生滅、變壞。
[3]欲愛:指欲界的一切思惑,在思惑之中以貪愛為重過。
[4]色愛:指色界的一切思惑。
[5]無色愛:指無色界的一切思惑。
[6]憍慢:煩惱名,五上分結之一。
自高淩物之心。
[7]辟支佛:又作辟支、辟支迦佛、辟支迦佛陀等,譯為緣覺,或獨覺,因觀飛花落葉或十二因緣而開悟證道,故名緣覺,又因無師友的教導,全靠自己的覺悟而成,故又名獨覺。
[8]道士:即有道之士,為釋子之稱。
[9]四非常:即四無常,為無常、苦、空、無我。
[10]十八變:指佛、菩薩、羅漢等于入定時所現的十八種神變。
譯文 三四一經 我親自聽佛這樣說: 那時,佛在波羅奈的鹿野園之中,與五百位大比丘在一起。
當時,世尊告訴諸比丘說:“應當思考無常想,廣泛宣布無常想。
已經思考無常想,廣泛宣布無常想的,便會斷滅欲愛、色愛、無色愛,斷盡憍慢、無明。
是什麼緣故呢?是因為在久遠的過去世時,有一位辟支佛名叫善目,容貌端正,面如桃花之色,眼睛凝注審視,口中發出優缽華香味,身體發出栴檀香味。
“這時,辟支佛善目來到時,穿着法衣,手持缽盂,進入波羅奈城裡乞食。
慢慢來到了大長者之家,在門外默然住立。
這時,長者之女遠遠看見有位道士在門外住立,容貌端正天下無雙,容顔非常美好,為世間少有,口中發出優缽華香味,身體發出栴檀香味。
就生起愛欲之心,向那比丘的處所走去,便這樣說道:‘你現在相貌端正,容顔如桃花之色,實在是世間少有!我如今乃為處女身,也還端正,可以與你結合。
而且我的家中具有豐饒的珍寶,财産資業無量;以你如此端嚴的相貌去做沙門,實在是很不容易做到。
’ “這時,辟支佛詢問道:‘大妹!你如今愛着于我哪裡呢?’ “長者之女回答道:‘我如今正是愛着于你眼睛的顔色,另外還有你口中發出的優缽華香味,及身體發出的栴檀香味。
’ “這時,辟支佛舒展開左手,用右手挖出眼珠放在掌中後,告訴那女子說:‘你所愛着的眼睛,這個就是。
大妹!如今你愛着的是什麼呢?猶如癰瘡一般,沒有一處可貪着,然而這眼珠,也是漏而不清淨的。
大妹你要知道:眼珠猶如浮泡,也不牢固,是幻化虛僞而并非真實,欺诳迷惑着世人,耳、鼻、舌、身、意全都是不牢固,虛幻不實的。
口是唾液的器皿,出不清淨之物;身是盛苦患的器具,是盛集臭穢之處,終究日益磨滅消逝,留存白骨一堆。
這身,免不了死亡、腐臭,被蟲所啖食;也像外表美麗的瓶子,裡面盛着不淨的污水。
大妹!你現在執着的是什麼?因此,大妹!應當專注一心,思維此身心幻化虛僞不真實。
就如大妹思維眼、色是無常一樣,所有執着貪欲之想自可消滅。
耳、鼻、口、身、意全都是無常。
思考了這些之後,所有的貪欲意念自行要消除;思考六入,就會沒有貪欲之想。
’ “這時,長者之女便心懷恐懼,馬上前來禮拜辟支佛足,對辟支佛說:‘從今以後,我當改過修善,再不心生貪欲之想。
隻希望能接受我的悔過,如果這樣,我将再三地修行善業。
’ “辟支佛對女子說:‘停!停!大妹!這并不是你的過錯,是因為我宿世的罪業,才脫胎受此身形的緣故,使人看見便生起貪欲情意。
要詳細觀看這眼:此眼并非我有,我也并非彼有;此眼也非我造,也并非是彼造,乃是從無有之中而生;已經存有就會自行壞敗,也不是在往世、今世、後世,全是由于因緣會合。
所謂的因緣會合,就是緣是有是,此起則起,此無則無,此滅則滅。
耳、鼻、口、身、意也都是如此,本質全都是空寂。
因此,大妹!不要貪着于眼色!因不貪着于色,就會到達安穩之處,不再會有情欲。
如此,大妹!應當如此修習!’ “當時,辟支佛為那女子演說了四非常法後,就升到虛空之中,顯現出十八種神變,便返歸到處所。
“當時,那女子觀照眼、耳、鼻、口、身、意,了然毫無所有;就到閑靜的處所,去思考此法。
那女子再又思考了六情無主,便獲得四等心,身形壞敗壽命終結,生到梵天之上。
比丘們要知道:若是思考無常想,廣泛宣布無常想,就會斷盡欲、色、無色愛,憍慢、無明全都除盡。
因此,比丘!應當如此修習!” 當時,諸比丘聞聽佛所說的話後,都歡喜地奉承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