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大乘菩薩
關燈
小
中
大
“時,閻浮地極為平整,如鏡清明,舉閻浮地内,谷食豐賤,人民熾盛,多諸珍寶,諸村落相近,雞鳴相接。
是時,弊花果樹枯竭,穢惡亦自消滅,其餘甘美果樹,香氣殊好者,皆生乎地。
爾時,時氣和适,四時順節,人身之中無有百八之患。
貪欲、嗔恚、愚癡不大殷勤。
人心平均,皆同一意,相見歡悅,善言相向,言辭一類,無有差别。
如彼郁單曰[3]人,而無有異。
是時,閻浮地内人民大小皆同一向,無若幹之差别也。
彼時男女之類意欲大小便,地自然開,事訖之後,地複還合。
爾時,閻浮地内自然生粳米,亦無皮裹,極為香美,食無患苦。
所謂金銀、珍寶[4]、車渠[5]、瑪瑙、真珠、虎珀,各散在地,無人省錄。
是時,人民手執此寶,自相謂言:‘昔者之人由此寶故,各相傷害,系閉牢獄,更無數苦惱,如今此寶與瓦石同流,無人守護。
’ “爾時,法王出現,名曰蠰佉[6],正法治化,七寶成就。
所謂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玉女寶、典兵寶、守藏之寶,是謂七寶。
領此閻浮地内,不以刀杖,自然靡伏。
如今,阿難!四珍之藏:乾陀越[7]國伊羅缽[8]寶藏,多諸珍琦異物,不可稱計;第二彌梯羅[9]國般綢大藏,亦多珍寶;第三須賴吒[10]大國有寶藏,亦多珍寶;第四婆羅捺[11]蠰佉有大藏,多諸珍寶,不可稱計。
此四大藏自然應現,諸守藏人各來白王:‘唯願大王以此寶藏之物,惠施貧窮!’爾時,蠰佉大王得此寶已,亦複不省錄之,意無财物之想。
時,閻浮地内自然樹上生衣,極細柔軟,人取着之,如今郁單曰人自然樹上生衣,而無有異。
“爾時,彼王有大臣,名曰修梵摩,是王少小同好,王甚愛敬。
又且顔貌端正,不長、不短,不肥、不瘦,不白、不黑,不老、不少。
是時,修梵摩有妻,名曰梵摩越,玉女中最極為殊妙,如天帝妃,口作優缽蓮花香,身作栴檀香,諸婦人八十四态,永無複有,亦無疾病亂想之念。
爾時,彌勒菩薩于兜率天,觀察父母不老、不少,便降神下應,從右脅生,如我今日右脅生無異,彌勒菩薩亦複如是。
兜率諸天各各唱令:‘彌勒菩薩已降神下。
’是時,修梵摩即與子立字,名曰彌勒,有三十二相[12]、八十種好[13],莊嚴其身,身黃金色。
爾時,人壽極長,無有諸患,皆壽八萬四千歲,女人年五百歲然後出适。
爾時,彌勒在家未經幾時,便當出家學道。
“爾時,去雞頭城不遠,有道樹[14]名曰龍華,高一由旬,廣五百步。
時,彌勒菩薩坐彼樹下,成無上道果;當其夜半,彌勒出家,即其夜成無上道。
時,三千大千刹土[15],六變震動[16],地神各各相告曰:‘今彌勒已成佛!’轉至聞四天王宮:‘彌勒已成佛道!’轉轉聞徹三十三天、焰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聲展轉乃至梵天:‘彌勒已成佛道!’爾時,魔名大将以法治化,聞如來名教音響之聲,歡喜踴躍,不能自勝,七日七夜不眠不寐。
是時,魔王将欲界無數天人,至彌勒佛所,恭敬禮拜。
“爾時,比丘姓号皆名慈氏弟子,如我今日諸聲聞皆稱釋迦弟子。
爾時,彌勒與諸弟子說法:‘汝等比丘!當思維無常之想、樂有苦想、計我無我想、實有空想、色變之想、青瘀之想、膖脹之想、食不消想、血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所以然者,比丘當知:此十想者,皆是過去釋迦文佛與汝等說,今得盡有漏[17]、心得解脫。
“‘若複此衆中釋迦文佛弟子,過去時修于梵行,來至我所;或于釋迦文佛所,奉持其法,來至我所;或複于釋迦文佛所,供養三寶[18],來至我所;或于釋迦文佛所,彈指之頃,修于善本[19],來至此間;或于釋迦文佛所,行四等心,來至此者;或于釋迦文佛所,受持五戒[20]、三自歸[21],來至我所;或于釋迦文佛所,起神寺廟,來至我所;或于釋迦文佛所,補治故寺,來至我所;或于釋迦文佛所,受八關齋法[22],來至我所;或于釋迦文佛所,香花供養,來至此者;或複于彼聞佛法,悲泣堕淚,來至我所;或複于釋迦文佛,專意聽法,來至我所;複盡形壽[23]善修梵行,來至我所;或複書讀諷誦,來至我所者;承事供養,來至我所者。
’ “是時,彌勒便說此偈: 增益戒聞德,禅及思維業; 善修于梵行,而來至我所。
勸施發歡心,修行心原本; 意無若幹想,皆來至我所。
或發平等心,承事于諸佛; 飯食與聖衆,皆來至我所。
或誦戒契經,善習與人說; 熾然于法本,今來至我所。
釋種善能化,供養諸舍利; 承事法供養,今來至我所。
若有書寫經,頒宣于素上; 其有供養經,皆來至我所。
缯彩及衆物,供養于神寺; 自稱南無佛[24],皆來至我所。
供養于現在,諸佛過去者; 禅定正平等,亦無有增減。
是故于佛法,承事于聖衆; 專心事三寶,必至無為處。
“阿難當知:彌勒如來在彼衆中當說此偈。
爾時,衆中諸天、人民思維此十想,十一姟[25]人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彌勒如來千歲之中,衆僧無有瑕穢,爾時恒以一偈,以為禁戒: 口意不行惡,身亦無所犯; 當除此三行,速脫生死淵。
“過千歲之後,當有犯戒之人,遂複立戒。
“彌勒如來當壽八萬四千歲,般涅槃後,遺法當存八萬四千歲。
所以然者,爾時衆生皆是利根。
其有善男子[26]、善女人[27],欲得見彌勒佛,及三會聲聞衆,及雞頭城,及見蠰佉王,并四大藏珍寶者,欲食自然粳米,并着自然衣裳,身壞命終生天上者,彼善男子、善女人,當勤加精進,無生懈怠,亦當供養諸法師承事,名華、搗香種種供養無令有失。
如是,阿難!當作是學!” 爾時,阿難及諸大會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注釋 [1]本經不僅體現出一定的菩薩思想,還出現了對書寫、供養經典(法寶)的提倡。
[2]偏露右肩:披袈裟而偏袒右肩,是比丘表達對尊者恭敬的形象。
[3]郁單曰:又作郁多羅究留(Uttarakuru)、郁單越等。
四大洲中的北方大洲之名,又稱北俱盧洲,在四大洲中最為妙勝。
[4]珍寶:即金銀珠玉之類。
[5]車渠:梵語作牟娑洛揭婆或牟娑羅,譯為瑪瑙,又作車磲。
是寶玉之名,為瑪瑙色,或是绀色寶、紫色寶,或是青白色。
[6]蠰佉:Samkha,又作儴伽、饷伽,譯為螺。
是轉輪法王之名。
[7]乾陀越:Gandhāra,又作乾陀羅、乾陀衛、犍陀啰,譯為香地、香遍、持地,國名。
其國在中印度北、北印度南二界中間。
[8]伊羅缽:Elāpattra,譯作香葉,為龍王,因毀佛的禁戒,損傷樹葉,以此因緣,命終而受龍身。
[9]彌梯羅:Mithila,又作彌缇羅、彌薩羅、蜜羅,譯為量、分侄、金帶,國名。
[10]須賴吒:,國名。
[11]婆羅捺:,又作婆羅痆斯、波羅奈,譯為江繞。
[12]三十二相:又名三十二大人相,一足安平,二足千輻輪,三手指纖長,四手足柔軟,五手足缦網,六足跟圓滿,七足趺高好,八腨如鹿王,九手長過膝,十馬陰藏,十一身縱廣,十二毛孔青色,十三身毛上靡,十四身金光,十五常光一丈,十六皮膚細滑,十七七處平滿,十八兩腋滿,十九身如獅子,二十身端正,二十一肩圓滿,二十二口四十齒,二十三齒白齊密,二十四四牙白淨,二十五頰車如獅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廣長舌,二十八梵音清遠,二十九眼色绀青,三十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間白毫,三十二頂成肉髻。
[13]八十種好:又名八十随形好,即無見頂相、鼻高不現孔、眉如初月、耳輪垂埵、身堅實如那羅延、骨際如鈎鎖、身一時回旋如象王、行時足去地四寸而現印文、爪如赤銅色薄而潤澤、膝骨堅而圓好、身清潔、身柔軟、身不曲、指圓而纖細、指紋藏覆、脈深不現、踝不現、身潤澤、身自持不逶迤、身滿足、容儀備足、容儀滿足、住處安無能動者、威振一切、一切衆生見之而樂、面不長大、正容貌而色不撓、面具滿足、唇如頻婆果之色、言音深遠、臍深而圓好、毛右旋、手足滿足、手足如意、手紋明直、手紋長、手紋不斷、一切惡心之衆生見者和悅、面廣而殊好、面淨滿如月、随衆生之意和悅與語、自毛孔出香氣、自口出無上香、儀容如獅子、進止如象王、行相如鵝王、頭如摩陀那果、一切之聲分具足、四牙白利、舌色赤、舌薄、毛紅色、毛軟淨、眼廣長、死門之相具、手足赤白如蓮花之色、臍不出、腹不現、細腹、身不傾動、身持重、其身大、身長、手足軟淨滑澤、四邊之光長一丈、光照身而行、等視衆生、不輕衆生、随衆生之音聲不增不減、說法不着、随衆生之語言而說法、發音應衆生、次第以因緣說法、一切衆生觀相不能盡、觀不厭足、發長好、發不亂、發旋好、發色如青珠、手足為有德之相。
[14]道樹:指彌勒成道時之菩提樹。
又稱龍華樹、那伽樹、龍華菩提樹。
彌勒菩薩現居于兜率天,于佛陀入滅後五十七億六千萬年,自兜率天下生于人間,于龍華樹下成道,為衆生三度說法。
行說法之會座即稱龍華會。
[15]三千大千刹土:即三千大千世界。
刹,梵語差多羅之訛略,譯為土田、刹土,為國土之義。
佛教說明宇宙世界的情形: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須彌山,透過大海,矗立在地輪上,地輪之下為金輪,再下為水輪,再下為風輪,風輪之外便是虛空。
須彌山上下皆大,中央獨小,日月即在山腰,四天王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頂,在忉利天的上空有六欲天,再上則為色界十八天及無色界四天。
在須彌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環繞之,每一重海,間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鹹海,鹹海之外有大鐵圍山。
在鹹海四方有四大洲,即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叫作四天下,每洲旁各有兩中洲,數百小洲而為眷屬。
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為一小世界。
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為一大千世界。
因為這中間有三個千的倍數,所以大千世界,又名三千大千世界。
[16]六變震動:又作六種震動。
大地震動,有三種的六種,即一、為動之六時,即佛入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涅槃。
二、為動之六方,即東湧西沒、西湧東沒、南湧北沒、北湧南
是時,弊花果樹枯竭,穢惡亦自消滅,其餘甘美果樹,香氣殊好者,皆生乎地。
爾時,時氣和适,四時順節,人身之中無有百八之患。
貪欲、嗔恚、愚癡不大殷勤。
人心平均,皆同一意,相見歡悅,善言相向,言辭一類,無有差别。
如彼郁單曰[3]人,而無有異。
是時,閻浮地内人民大小皆同一向,無若幹之差别也。
彼時男女之類意欲大小便,地自然開,事訖之後,地複還合。
爾時,閻浮地内自然生粳米,亦無皮裹,極為香美,食無患苦。
所謂金銀、珍寶[4]、車渠[5]、瑪瑙、真珠、虎珀,各散在地,無人省錄。
是時,人民手執此寶,自相謂言:‘昔者之人由此寶故,各相傷害,系閉牢獄,更無數苦惱,如今此寶與瓦石同流,無人守護。
’ “爾時,法王出現,名曰蠰佉[6],正法治化,七寶成就。
所謂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玉女寶、典兵寶、守藏之寶,是謂七寶。
領此閻浮地内,不以刀杖,自然靡伏。
如今,阿難!四珍之藏:乾陀越[7]國伊羅缽[8]寶藏,多諸珍琦異物,不可稱計;第二彌梯羅[9]國般綢大藏,亦多珍寶;第三須賴吒[10]大國有寶藏,亦多珍寶;第四婆羅捺[11]蠰佉有大藏,多諸珍寶,不可稱計。
此四大藏自然應現,諸守藏人各來白王:‘唯願大王以此寶藏之物,惠施貧窮!’爾時,蠰佉大王得此寶已,亦複不省錄之,意無财物之想。
時,閻浮地内自然樹上生衣,極細柔軟,人取着之,如今郁單曰人自然樹上生衣,而無有異。
“爾時,彼王有大臣,名曰修梵摩,是王少小同好,王甚愛敬。
又且顔貌端正,不長、不短,不肥、不瘦,不白、不黑,不老、不少。
是時,修梵摩有妻,名曰梵摩越,玉女中最極為殊妙,如天帝妃,口作優缽蓮花香,身作栴檀香,諸婦人八十四态,永無複有,亦無疾病亂想之念。
爾時,彌勒菩薩于兜率天,觀察父母不老、不少,便降神下應,從右脅生,如我今日右脅生無異,彌勒菩薩亦複如是。
兜率諸天各各唱令:‘彌勒菩薩已降神下。
’是時,修梵摩即與子立字,名曰彌勒,有三十二相[12]、八十種好[13],莊嚴其身,身黃金色。
爾時,人壽極長,無有諸患,皆壽八萬四千歲,女人年五百歲然後出适。
爾時,彌勒在家未經幾時,便當出家學道。
“爾時,去雞頭城不遠,有道樹[14]名曰龍華,高一由旬,廣五百步。
時,彌勒菩薩坐彼樹下,成無上道果;當其夜半,彌勒出家,即其夜成無上道。
時,三千大千刹土[15],六變震動[16],地神各各相告曰:‘今彌勒已成佛!’轉至聞四天王宮:‘彌勒已成佛道!’轉轉聞徹三十三天、焰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聲展轉乃至梵天:‘彌勒已成佛道!’爾時,魔名大将以法治化,聞如來名教音響之聲,歡喜踴躍,不能自勝,七日七夜不眠不寐。
是時,魔王将欲界無數天人,至彌勒佛所,恭敬禮拜。
“爾時,比丘姓号皆名慈氏弟子,如我今日諸聲聞皆稱釋迦弟子。
爾時,彌勒與諸弟子說法:‘汝等比丘!當思維無常之想、樂有苦想、計我無我想、實有空想、色變之想、青瘀之想、膖脹之想、食不消想、血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所以然者,比丘當知:此十想者,皆是過去釋迦文佛與汝等說,今得盡有漏[17]、心得解脫。
“‘若複此衆中釋迦文佛弟子,過去時修于梵行,來至我所;或于釋迦文佛所,奉持其法,來至我所;或複于釋迦文佛所,供養三寶[18],來至我所;或于釋迦文佛所,彈指之頃,修于善本[19],來至此間;或于釋迦文佛所,行四等心,來至此者;或于釋迦文佛所,受持五戒[20]、三自歸[21],來至我所;或于釋迦文佛所,起神寺廟,來至我所;或于釋迦文佛所,補治故寺,來至我所;或于釋迦文佛所,受八關齋法[22],來至我所;或于釋迦文佛所,香花供養,來至此者;或複于彼聞佛法,悲泣堕淚,來至我所;或複于釋迦文佛,專意聽法,來至我所;複盡形壽[23]善修梵行,來至我所;或複書讀諷誦,來至我所者;承事供養,來至我所者。
’ “是時,彌勒便說此偈: 增益戒聞德,禅及思維業; 善修于梵行,而來至我所。
勸施發歡心,修行心原本; 意無若幹想,皆來至我所。
或發平等心,承事于諸佛; 飯食與聖衆,皆來至我所。
或誦戒契經,善習與人說; 熾然于法本,今來至我所。
釋種善能化,供養諸舍利; 承事法供養,今來至我所。
若有書寫經,頒宣于素上; 其有供養經,皆來至我所。
缯彩及衆物,供養于神寺; 自稱南無佛[24],皆來至我所。
供養于現在,諸佛過去者; 禅定正平等,亦無有增減。
是故于佛法,承事于聖衆; 專心事三寶,必至無為處。
“阿難當知:彌勒如來在彼衆中當說此偈。
爾時,衆中諸天、人民思維此十想,十一姟[25]人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彌勒如來千歲之中,衆僧無有瑕穢,爾時恒以一偈,以為禁戒: 口意不行惡,身亦無所犯; 當除此三行,速脫生死淵。
“過千歲之後,當有犯戒之人,遂複立戒。
“彌勒如來當壽八萬四千歲,般涅槃後,遺法當存八萬四千歲。
所以然者,爾時衆生皆是利根。
其有善男子[26]、善女人[27],欲得見彌勒佛,及三會聲聞衆,及雞頭城,及見蠰佉王,并四大藏珍寶者,欲食自然粳米,并着自然衣裳,身壞命終生天上者,彼善男子、善女人,當勤加精進,無生懈怠,亦當供養諸法師承事,名華、搗香種種供養無令有失。
如是,阿難!當作是學!” 爾時,阿難及諸大會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注釋 [1]本經不僅體現出一定的菩薩思想,還出現了對書寫、供養經典(法寶)的提倡。
[2]偏露右肩:披袈裟而偏袒右肩,是比丘表達對尊者恭敬的形象。
[3]郁單曰:又作郁多羅究留(Uttarakuru)、郁單越等。
四大洲中的北方大洲之名,又稱北俱盧洲,在四大洲中最為妙勝。
[4]珍寶:即金銀珠玉之類。
[5]車渠:梵語作牟娑洛揭婆或牟娑羅,譯為瑪瑙,又作車磲。
是寶玉之名,為瑪瑙色,或是绀色寶、紫色寶,或是青白色。
[6]蠰佉:Samkha,又作儴伽、饷伽,譯為螺。
是轉輪法王之名。
[7]乾陀越:Gandhāra,又作乾陀羅、乾陀衛、犍陀啰,譯為香地、香遍、持地,國名。
其國在中印度北、北印度南二界中間。
[8]伊羅缽:Elāpattra,譯作香葉,為龍王,因毀佛的禁戒,損傷樹葉,以此因緣,命終而受龍身。
[9]彌梯羅:Mithila,又作彌缇羅、彌薩羅、蜜羅,譯為量、分侄、金帶,國名。
[10]須賴吒:,國名。
[11]婆羅捺:,又作婆羅痆斯、波羅奈,譯為江繞。
[12]三十二相:又名三十二大人相,一足安平,二足千輻輪,三手指纖長,四手足柔軟,五手足缦網,六足跟圓滿,七足趺高好,八腨如鹿王,九手長過膝,十馬陰藏,十一身縱廣,十二毛孔青色,十三身毛上靡,十四身金光,十五常光一丈,十六皮膚細滑,十七七處平滿,十八兩腋滿,十九身如獅子,二十身端正,二十一肩圓滿,二十二口四十齒,二十三齒白齊密,二十四四牙白淨,二十五頰車如獅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廣長舌,二十八梵音清遠,二十九眼色绀青,三十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間白毫,三十二頂成肉髻。
[13]八十種好:又名八十随形好,即無見頂相、鼻高不現孔、眉如初月、耳輪垂埵、身堅實如那羅延、骨際如鈎鎖、身一時回旋如象王、行時足去地四寸而現印文、爪如赤銅色薄而潤澤、膝骨堅而圓好、身清潔、身柔軟、身不曲、指圓而纖細、指紋藏覆、脈深不現、踝不現、身潤澤、身自持不逶迤、身滿足、容儀備足、容儀滿足、住處安無能動者、威振一切、一切衆生見之而樂、面不長大、正容貌而色不撓、面具滿足、唇如頻婆果之色、言音深遠、臍深而圓好、毛右旋、手足滿足、手足如意、手紋明直、手紋長、手紋不斷、一切惡心之衆生見者和悅、面廣而殊好、面淨滿如月、随衆生之意和悅與語、自毛孔出香氣、自口出無上香、儀容如獅子、進止如象王、行相如鵝王、頭如摩陀那果、一切之聲分具足、四牙白利、舌色赤、舌薄、毛紅色、毛軟淨、眼廣長、死門之相具、手足赤白如蓮花之色、臍不出、腹不現、細腹、身不傾動、身持重、其身大、身長、手足軟淨滑澤、四邊之光長一丈、光照身而行、等視衆生、不輕衆生、随衆生之音聲不增不減、說法不着、随衆生之語言而說法、發音應衆生、次第以因緣說法、一切衆生觀相不能盡、觀不厭足、發長好、發不亂、發旋好、發色如青珠、手足為有德之相。
[14]道樹:指彌勒成道時之菩提樹。
又稱龍華樹、那伽樹、龍華菩提樹。
彌勒菩薩現居于兜率天,于佛陀入滅後五十七億六千萬年,自兜率天下生于人間,于龍華樹下成道,為衆生三度說法。
行說法之會座即稱龍華會。
[15]三千大千刹土:即三千大千世界。
刹,梵語差多羅之訛略,譯為土田、刹土,為國土之義。
佛教說明宇宙世界的情形: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須彌山,透過大海,矗立在地輪上,地輪之下為金輪,再下為水輪,再下為風輪,風輪之外便是虛空。
須彌山上下皆大,中央獨小,日月即在山腰,四天王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頂,在忉利天的上空有六欲天,再上則為色界十八天及無色界四天。
在須彌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環繞之,每一重海,間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鹹海,鹹海之外有大鐵圍山。
在鹹海四方有四大洲,即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叫作四天下,每洲旁各有兩中洲,數百小洲而為眷屬。
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為一小世界。
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為一大千世界。
因為這中間有三個千的倍數,所以大千世界,又名三千大千世界。
[16]六變震動:又作六種震動。
大地震動,有三種的六種,即一、為動之六時,即佛入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涅槃。
二、為動之六方,即東湧西沒、西湧東沒、南湧北沒、北湧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