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四念處經

關燈
[15]初禅:又作初禅天,四禅之一,即色界初禅天的禅定。

    清淨心中,諸漏不動,名為初禅,即梵衆、梵輔、大梵等三天,此三天已不須段食,故無鼻舌二識,唯有樂受,與眼耳身三受相應,喜受與意識相應。

     [16]二禅:四禅之一,即色界二禅天的禅定。

    清淨心中,粗漏已伏,其境界是定心細微,無尋伺的心所,于三受中隻有喜樂的二受。

    修成二禅的人所住的天界在色界第二重,共有三天,即少光天、無量光天與光音天。

    在這二禅天的天人,因無尋伺的粗動,所以能避開劫末的大火災,但因為心中還有喜樂的念頭,所以不能避開劫末的大水災。

     [17]護念:保護和憶念。

     [18]三禅:四禅之一,即色界三禅天的禅定。

    安穩心中,歡喜畢具,名為三禅,即少淨、無量淨、遍淨等三天,此三天識受皆與二禅略同,但意識怡悅之相,較為淨妙。

    因此天的天人禅定深妙,人人身心快樂,又因為此天的快樂乃是三界九地所最突出者,故此天又名為離喜妙樂地。

     [19]四禅:四禅之一,即色界四禅天的禅定。

    前五識俱無,亦無喜受,僅有舍受,與意識相應,名為四禅,即無雲、福生、廣果、無想、無煩、無熱、善見、善現、色究竟等九天。

     譯文 “什麼叫觀心心法而自得愉悅快樂?在這裡,比丘有愛欲之心,便自覺知曉有了愛欲之心;沒有愛欲之心,也自覺知曉沒有愛欲之心。

    有嗔恚之心,便自覺知曉有了嗔恚之心;沒有嗔恚之心,也自覺知曉沒有嗔恚之心。

    有愚癡之心,便自覺知曉有了愚癡之心;沒有愚癡之心,便自覺知曉沒有愚癡之心。

    有愛念之心,便自覺知曉有了愛念之心;沒有愛念之心,便自覺知曉沒有愛念之心。

    有受入之心,便自覺知曉有了受入之心;沒有受入之心,便自覺知曉沒有受入之心。

    有亂念之心,便自覺知曉有了亂念之心;沒有亂念之心,便自覺知曉沒有亂念之心。

    有散落之心,也自覺知曉有了散落之心;沒有散落之心,便自覺知曉沒有散落之心。

    有普遍之心,便自覺知曉有了普遍之心;沒有普遍之心,便自覺知曉沒有普遍之心。

    有大心,便自覺知曉有了大心;沒有大心,便自覺知曉沒有大心。

    有無量心,便自覺知曉有無量心;沒有無量心,便自覺知曉沒有無量心。

    有三昧心,便自覺知曉有了三昧心;沒有三昧心,便自覺知曉沒有三昧心。

    心沒有解脫,便自覺知曉心沒有解脫;心已獲解脫,便自覺知曉心已獲解脫。

    這就是比丘心心相觀意止。

     “觀察習法,觀察滅盡法,并觀察習滅盡之法,思維法觀而自得愉悅快樂。

    可以知曉、可以親見、可以思維、不可思維,無所依托,心中不生起世間的念想。

    因為心不生念想,便無有怖畏;因為沒有怖畏,便無餘;因為無餘,便得證涅槃;生死煩惱已經滅盡,清淨梵行已經具足,斷諸煩惱證悟寂滅已經完成,再不會受後世苦果,如實地知曉這些。

    如此,比丘從内觀察自心的心意止住,除去散亂邪念,沒有憂煩愁苦;從外觀心,從内外觀心心意止。

    這就是比丘心心相觀意止。

     “什麼叫作比丘法法相觀意止?在這裡,比丘修念覺意,依止觀、依止無欲、依止滅盡,舍棄諸多惡法。

    修法覺意、修精進覺意、修喜覺意、修猗覺意、修三昧覺意、修護覺意,依止觀、依止無欲、依止滅盡,舍棄諸多惡法。

    這就是比丘法法相觀意止。

     “其次,比丘!從貪着愛欲中解脫,除去邪惡等不善之法,有覺、有觀,有輕安之念,遊樂于初禅天而自得愉悅快樂。

    這就是比丘法法相觀意止。

     “再次,比丘!舍棄有覺、有觀,内心生發歡喜,專注一心,成就無覺、無觀,念、輕安、喜、樂,遊樂于二禅天而自得愉悅快樂。

    這就是比丘法法相觀意止。

     “再次,比丘!舍棄憶念,修行護持,恒久覺知自身覺樂,諸賢聖所尋求的,就是護念清淨,遊行于三禅天。

    這就是比丘法法相觀意止。

     “再次,比丘!舍棄苦樂之心,不再有憂慮歡喜,沒有苦沒有樂,護念清淨,遊樂于四禅天。

    這就是比丘法法相觀意止。

    他行習法,行滅盡法,并行習滅盡之法而自得愉悅快樂,便得法意止而顯現于前。

    可以覺知、可以察見,除去散亂念想,無所依止,不起世間的念想;因為不起世間念想,就沒有怖畏;因為沒有怖畏,生死煩惱便盡除:清淨梵行已經具足,斷諸煩惱證悟寂滅,不再受後世苦果,這些都如實知曉。

    諸比丘!依這一入道衆生便得到清淨,遠離憂煩愁苦,沒有憂愁歡喜的念想,這就獲得智慧,證得涅槃。

    這就是所說的滅五蓋,修四意止。

    ” 當時,諸比丘聞聽佛所說的話,都歡喜地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