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緣起經
關燈
小
中
大
的心生大慈悲,我如今已斷盡三界的見思二惑。
應思念在樹下露地安坐,猶如在墳冢之間,應思念坐禅,不要心懷慌恐畏懼。
現在不精進勤修,将後悔不已而無所增益!” 原典 爾時,阿難白世尊言:“如來與諸比丘說甚深緣本,然我觀察無甚深之義。
” 世尊告曰:“止!止!阿難!勿興此意。
所以然者,十二因緣[1]者極為甚深,非是常人所能明曉。
我昔未覺此因緣法時,流浪生死,無有出期[2]。
又複,阿難!不但今日汝言因緣不甚深,昔日已來言不甚深也。
所以然者,乃昔過去世時,有須焰[3]阿須倫王竊生此念:欲捉日月。
出大海水,化身[4]極大,海水齊腰。
“爾時,彼阿須倫王有兒名拘那羅[5],自白其父:‘我今欲于海水沐浴。
’須焰阿須倫報曰:‘莫樂海水中浴。
所以然者,海水極深且廣,終不堪住海水中浴。
’時,拘那羅白言:‘我今觀水齊大王腰。
何以故複言甚深?’是時,阿須倫王即取兒着大海水中。
爾時,阿須倫兒足不至水底,極懷恐怖。
爾時,須焰告其子曰:‘我先敕汝,海水甚深,汝言無苦。
唯我能在大海水洗浴,非汝所能洗浴。
’ “爾時須焰阿須倫者,豈異人乎?莫作是觀。
所以然者,須焰者即我身是也。
爾時阿須倫兒,即汝身是也。
爾時海水甚深,汝言無苦,今複言十二因緣甚深之法,汝複言無是甚深,其有衆生不解十二緣法,流轉生死,無有出期。
皆悉迷惑,不識行本,于今世至後世,從後世至今世,永在五惱[6]之中,求出甚難。
我初成佛道,思維十二因緣,降伏魔[7]官屬,以除無明而得慧明[8],諸暗[9]永除,無塵垢[10]。
又我,阿難!三轉十二說[11]此緣本時,即成覺道[12]。
以此方便,知十二緣法極為甚深,非常人所能宣暢。
如是,阿難!當念甚深,奉持此十二因緣之法。
當念作是學!”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注釋 [1]十二因緣:又名十二緣起,或十二有支,是說明有情生死流轉的過程。
有即世間所有,支即支分,謂所有生死流轉,皆不出此十二支分,故名十二有支。
十二因緣是無明(貪嗔癡等煩惱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諸業)、識(業識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兒長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觸(出胎與外境接觸)、受(與外境接觸生起苦樂的感受)、愛(對境生愛欲)、取(追求造作)、有(成業因能招感未來果報)、生(再受未來五蘊身)、老死(未來之身又漸老而死)。
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業、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複始,至于無窮。
[2]出期:出離生死苦惱的日期。
[3]須焰:又作須夜摩,為欲界六天中之第三重天,譯為時分、善分。
因善知時分受五欲之樂的緣故。
[4]化身:又名應身,或變化身,即佛為了濟度衆生而變化出來的身,為佛三身之一。
[5]拘那羅:Kunāla,又作鸠那羅、拘拏羅,鳥名,譯為好眼鳥。
[6]五惱:又作五結,即貪結、恚結、慢結、嫉結、悭結。
結是煩惱的别名,因煩惱能結縛衆生,使流轉于三界。
[7]魔:梵語魔羅。
譯為能奪命、障礙、擾亂、破壞等,即能害人性命和障礙擾亂人們修道的惡魔,欲界第六天之天主即是魔王。
[8]明:智慧的别名。
[9]暗:又作庵,暗之義。
[10]塵垢:煩惱的通稱。
[11]三轉十二說:又作三轉十二法輪,三轉為三轉法輪的略稱。
佛成道後,首在鹿野苑,說四谛法,度五比丘,是為初轉法輪。
嗣後又複重說三次,故亦稱三轉法輪。
三轉的不同處是:一、示轉,佛對利根者說: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使其一聞即悟。
二、勸轉,佛對中根說: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使其信受奉行。
三、證轉,佛恐鈍根人仍不能信解,于是便引己為證,以明非虛,即: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使其破除疑慮。
[12]覺道:即大覺之道,正覺的大道。
譯文 當時,阿難對世尊說:“如來對諸比丘演說的甚深的緣起,在我看來并不是什麼甚深的教義。
” 世尊說道:“停!停!阿難!不要心生這種意念。
所以這樣,是因為十二因緣是極為深奧的,并不是尋常之人所能明了知曉的。
我過去沒有覺悟這因緣法時,在生死輪回中流轉,沒有出離生死煩惱的時日。
還有,阿難!不隻是今天你才說這因緣不是極為深奧,從往昔以來就已經說過這因緣不是極為深奧。
所以這樣,是在往昔過去世的時候,有一位須焰阿須倫王曾暗自産生這樣的想法:想要捉拿太陽月亮。
于是就從大海中出來,将身體變化為極大,海
應思念在樹下露地安坐,猶如在墳冢之間,應思念坐禅,不要心懷慌恐畏懼。
現在不精進勤修,将後悔不已而無所增益!” 原典 爾時,阿難白世尊言:“如來與諸比丘說甚深緣本,然我觀察無甚深之義。
” 世尊告曰:“止!止!阿難!勿興此意。
所以然者,十二因緣[1]者極為甚深,非是常人所能明曉。
我昔未覺此因緣法時,流浪生死,無有出期[2]。
又複,阿難!不但今日汝言因緣不甚深,昔日已來言不甚深也。
所以然者,乃昔過去世時,有須焰[3]阿須倫王竊生此念:欲捉日月。
出大海水,化身[4]極大,海水齊腰。
“爾時,彼阿須倫王有兒名拘那羅[5],自白其父:‘我今欲于海水沐浴。
’須焰阿須倫報曰:‘莫樂海水中浴。
所以然者,海水極深且廣,終不堪住海水中浴。
’時,拘那羅白言:‘我今觀水齊大王腰。
何以故複言甚深?’是時,阿須倫王即取兒着大海水中。
爾時,阿須倫兒足不至水底,極懷恐怖。
爾時,須焰告其子曰:‘我先敕汝,海水甚深,汝言無苦。
唯我能在大海水洗浴,非汝所能洗浴。
’ “爾時須焰阿須倫者,豈異人乎?莫作是觀。
所以然者,須焰者即我身是也。
爾時阿須倫兒,即汝身是也。
爾時海水甚深,汝言無苦,今複言十二因緣甚深之法,汝複言無是甚深,其有衆生不解十二緣法,流轉生死,無有出期。
皆悉迷惑,不識行本,于今世至後世,從後世至今世,永在五惱[6]之中,求出甚難。
我初成佛道,思維十二因緣,降伏魔[7]官屬,以除無明而得慧明[8],諸暗[9]永除,無塵垢[10]。
又我,阿難!三轉十二說[11]此緣本時,即成覺道[12]。
以此方便,知十二緣法極為甚深,非常人所能宣暢。
如是,阿難!當念甚深,奉持此十二因緣之法。
當念作是學!”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注釋 [1]十二因緣:又名十二緣起,或十二有支,是說明有情生死流轉的過程。
有即世間所有,支即支分,謂所有生死流轉,皆不出此十二支分,故名十二有支。
十二因緣是無明(貪嗔癡等煩惱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諸業)、識(業識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兒長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觸(出胎與外境接觸)、受(與外境接觸生起苦樂的感受)、愛(對境生愛欲)、取(追求造作)、有(成業因能招感未來果報)、生(再受未來五蘊身)、老死(未來之身又漸老而死)。
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業、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複始,至于無窮。
[2]出期:出離生死苦惱的日期。
[3]須焰:又作須夜摩,為欲界六天中之第三重天,譯為時分、善分。
因善知時分受五欲之樂的緣故。
[4]化身:又名應身,或變化身,即佛為了濟度衆生而變化出來的身,為佛三身之一。
[5]拘那羅:Kunāla,又作鸠那羅、拘拏羅,鳥名,譯為好眼鳥。
[6]五惱:又作五結,即貪結、恚結、慢結、嫉結、悭結。
結是煩惱的别名,因煩惱能結縛衆生,使流轉于三界。
[7]魔:梵語魔羅。
譯為能奪命、障礙、擾亂、破壞等,即能害人性命和障礙擾亂人們修道的惡魔,欲界第六天之天主即是魔王。
[8]明:智慧的别名。
[9]暗:又作庵,暗之義。
[10]塵垢:煩惱的通稱。
[11]三轉十二說:又作三轉十二法輪,三轉為三轉法輪的略稱。
佛成道後,首在鹿野苑,說四谛法,度五比丘,是為初轉法輪。
嗣後又複重說三次,故亦稱三轉法輪。
三轉的不同處是:一、示轉,佛對利根者說: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使其一聞即悟。
二、勸轉,佛對中根說: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使其信受奉行。
三、證轉,佛恐鈍根人仍不能信解,于是便引己為證,以明非虛,即: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使其破除疑慮。
[12]覺道:即大覺之道,正覺的大道。
譯文 當時,阿難對世尊說:“如來對諸比丘演說的甚深的緣起,在我看來并不是什麼甚深的教義。
” 世尊說道:“停!停!阿難!不要心生這種意念。
所以這樣,是因為十二因緣是極為深奧的,并不是尋常之人所能明了知曉的。
我過去沒有覺悟這因緣法時,在生死輪回中流轉,沒有出離生死煩惱的時日。
還有,阿難!不隻是今天你才說這因緣不是極為深奧,從往昔以來就已經說過這因緣不是極為深奧。
所以這樣,是在往昔過去世的時候,有一位須焰阿須倫王曾暗自産生這樣的想法:想要捉拿太陽月亮。
于是就從大海中出來,将身體變化為極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