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

關燈
為使其解除痛苦,便立即請來箭醫,要把他身上的毒箭拔出來。

    但這位中箭者卻又不急着先拔箭,他要弄清:射箭人的姓和名,是什麼樣的人?射箭的弓是木制的還是角制的?箭頭、箭杆、弓身、弓弦等又怎麼樣?造箭的匠師姓什麼名什麼?是什麼樣的人?……如果不先弄清了這些問題就不拔箭。

    佛陀告訴人們:如果要等解決了這些問題再拔箭,“于其中間而命終也”。

    同樣如此,像鬘童子那樣一味地執着的那些問題,如果佛陀不為他一一解釋清楚的話,他就不再跟從世尊修習梵行,那麼,“于其中間而命終也”。

    佛陀對鬘童子的問題沒有給予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因為“此非義相應,非法相應,非梵行本,不趣智、不趣覺、不趣涅槃”,屬于“不可說”的内容。

    佛陀認為“不可說者則不說,可說者則說”。

    所謂“可說者”,如苦、集、滅、道“四聖谛”,佛陀是一直、反複地講說。

    這反映了原始佛教思想重視實踐、重視解決人生實際問題的品格。

     這樣的譬喻,非常生動,對人很有啟發。

    既能體現出佛陀當年善用譬喻、循循善誘、生動說法的方式,也反映了原始佛教的一些基本觀念。

    類似這樣的内容,也是《中阿含經》的重要部分。

    而從此中,我們既可了解早期佛典的一些基本形式,也可通過這種形式對原始佛教的一些基本觀念有明确的認識。

     述說各種修持法及解脫法,以及它們與涅槃解脫之間的關系 這是此經的重點,也是此經的難點。

    但因有些部分譯文拙澀,名相繁重,解釋不易,故本書相對選得少些。

    但也有不少内容都曾涉及。

    如卷二十八《林品》中的《優陀羅經》,經雖不長,但卻談到了比丘修持中的許多重要問題:比丘正觀、比丘覺,比丘要知六更觸,要以慧知如真等等。

    又如,卷三十《大品》中的《優婆塞經》就記錄了佛向衆位居士講說如何精勤修持五戒,從而獲得四增上心的過程。

    除此以外,他如《鹦鹉經》《須閑提經》《婆羅婆堂經》《須達哆經》《梵波羅延經》《黃蘆園經》《頭那經》《梵摩經》等經也主要述說居士等的修行問題。

    這對現代信佛崇佛的在家居士是很重要的,既可了解早期佛教居士們的修習生活,也可指導自己在家的修習方法,進一步堅定學佛的信念、信心,“受持聖法”,“自念屍賴”,修持五戒,常念正覺,思維善法,心靜常定,一心布施,修善除惡……一樣樣堅定不移地做下去,也定能得升善處,獲得涅槃。

     由于《中阿含經》全部共達二百二十二部,要明确地将其分類并不很容易。

    有的一部經涉及了好幾方面,有的互有聯系,再加佛教理論本身也是密切相關相聯的,所以不能割裂。

    這二百二十二部經的内容之豐富當然遠遠超過我們以上所說的三點,如《說本經》《轉輪王經》等,是述說彌勒佛本事的;《雨勢經》《瞿默目犍連經》等,是述說佛弟子皈依等事的;《瞻波經》《阿修羅經》等,是述說佛史故實的,故可以說,其内容是涵容了早期佛教方方面面的。

    今天我們要探研佛教的基本教義,想回顧佛教的曆史淵源,欲了解早期佛教的活動情況,不讀《中阿含經》怎麼行! 因以上三方面實不足以概括《中阿含經》豐富的内容,受篇幅的限制,所選也隻有二十部經,不足全經的十分之一。

    為了方便讀者學習,下面将其主要經名刊出,并做簡單分類,讀者可根據自己學佛的需要,繼續學研。

     《中阿含經》④共五誦十八品,二百二十二部。

    初一日誦五品半,含六十四經:《善法經》《晝度樹經》《城喻經》《水喻經》《木積喻經》《善人往經》《世間福經》《七日經》《七車經》《漏盡經》等十經,說七種法數及有關問題;《鹽喻經》《和破經》《度經》《羅雲經》《思經》《伽藍經》《伽彌尼經》《師子經》《尼乾經》《波羅牢經》等十經,說有關十善業與十不善業等法;《等心經》《成就戒經》《智經》《師子吼經》《水喻經》《瞿尼師經》《梵志陀然經》《教化病經》《大拘羅經》《象迹喻經》《分别聖谛經》等十一經,主要為舍梨子所說,或與其相關者;《未曾有法經》《侍者經》《薄拘羅經》《阿修羅經》《地動經》《瞻波經》《郁伽長者經》《手長者經》等十經,說佛史故實;《何義經》《不思議經》《念經》《慚愧經》《戒經》《恭敬經》《本際經》《食經》《盡智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