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八難經——若有八難八非時,不見佛亦不聞法
關燈
小
中
大
原典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人行梵行而有八難、八非時也。
雲何為八?若時如來、無所着、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号佛衆祐①,出世說法,趣向止息,趣向滅訖,趣向覺道,為善逝所演。
彼人爾時生地獄中,是謂人行梵行第一難、第一非時。
“複次,若時如來、無所着、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号佛衆祐,出世說法,趣向止息,趣向滅訖,趣向覺道,為善逝所演。
彼人爾時生畜生中,生餓鬼中,生長壽天中,生在邊國夷狄之中,無信無恩,無有反複,若無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是謂人行梵行第五難、第五非時②。
“複次,若時如來、無所着、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号佛衆祐,出世說法,趣向止息,趣向滅訖,趣向覺道,為善逝所演。
彼人爾時雖生中國,而聾痖如羊鳴,常以手語,不能知說善惡之義,是謂人行梵行第六難、第六非時③。
“複次,若時如來、無所着、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号佛衆祐,出世說法,趣向止息,趣向滅訖,趣向覺道,為善逝所演。
彼人爾時雖生中國④,不聾不痖,不如羊鳴,不以手語,又能知說善惡之義,然有邪見及颠倒見,如是見、如是說:‘無施無齋,無有咒說;無善惡業,無善惡業報;無此世彼世;無父無母;世無真人往至善處、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
’是謂人行梵行第七難、第七非時⑤。
“複次,若時如來、無所着、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号佛衆祐,不出于世,亦不說法,趣向止息,趣向滅訖,趣向覺道,為善逝所演。
彼人爾時生于中國,不聾不痖,不如羊鳴,不以手語,又能知說善惡之義,而有正見不颠倒見,如是見、如是說:‘有施有齋,亦有咒說;有善惡業,有善惡業報;有此世彼世;有父有母;世有真人往至善處、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
’是謂人行梵行第八難、第八非時⑥。
“人行梵行有一不難、有一是時。
雲何人行梵行有一不難、有一是時?若時如來、無所着、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号佛衆祐,出世說法,趣向止息,趣向滅訖,趣向覺道,為善逝所演,彼人爾時生于中國,不聾不痖,不如羊鳴,不以手語,又能知說善惡之義,而有正見不颠倒見,如是見、如是說:‘有施有齋,亦有咒說;有善惡業,有善惡業報;有此世彼世;有父有母;世有真人往至善處、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
’是謂人行梵行有一不難、有一是時。
” 于是,世尊說此頌曰: 若得人身者,說最微妙法; 若有不得果,必不遇其時。
多說梵行難,人在于後世; 若得遇其時,是世中甚難。
欲得複人身,及聞微妙法; 當以精勤學,人自哀愍故。
談說聞善法,莫令失其時; 若失此時者,必憂堕地獄。
若不遇其時,不聞說善法; 如商人失财,受生死無量。
若有得人身,聞說正善法; 遵奉世尊教,必遭遇其時。
若遭遇此時,堪任正梵行; 成就無上眼⑦,日親之所說。
彼為常自護,進行離諸使⑧, 斷滅一切結⑨,降魔魔眷屬⑩, 彼度于世間,謂得盡諸漏。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選自《中阿含經》卷二十九《大品·八難經》第八) 注釋 ①如來、無所着……号佛衆祐:即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名号。
衆祐即“佛世尊”,梵文Bhagavat的舊譯,新譯作“世尊”。
②第五難、第五非時:這裡應作“五難、五非時”。
佛教所說“八難”,前五種為:地獄、餓鬼、畜生、長壽天、邊地,所以用“第”不妥。
“第五難”隻指邊地,閱讀時請注意。
又所謂“八難”是指八種不能見佛、不能聽聞佛法的境界。
前三種好理解,衆生若處于三惡道中,自然不能見佛,不能聽聞佛法。
長壽天,指衆生熱衷于追求長壽,不起求道之心。
生在邊地僻壤,自然也多不便。
③第六難、第六非時:指衆生盲聾喑啞,即感覺器官有缺陷時。
④中國:世界上有些文化優秀之民族,每視其本國為世界之中心,故自稱“中國”,對他國則稱“邊國”。
佛教所稱之中國,乃指恒河流域中之摩揭陀地方。
此地在政治、文化等任何方面皆成為當時印度新興勢力之中心。
⑤第七難、第七非時:可歸結為“世智辯聰”,即隻具有世俗之智,并不能正确理解佛法。
⑥第八難、第八非時:可歸結為“佛前佛後”,即二佛中間無佛法之時。
總之,八難、八非時是指衆生與佛、佛法無緣的八種時候。
與此相反的即以下所述的“一不難”“一是時”。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人行梵行而有八難、八非時也。
雲何為八?若時如來、無所着、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号佛衆祐①,出世說法,趣向止息,趣向滅訖,趣向覺道,為善逝所演。
彼人爾時生地獄中,是謂人行梵行第一難、第一非時。
“複次,若時如來、無所着、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号佛衆祐,出世說法,趣向止息,趣向滅訖,趣向覺道,為善逝所演。
彼人爾時生畜生中,生餓鬼中,生長壽天中,生在邊國夷狄之中,無信無恩,無有反複,若無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是謂人行梵行第五難、第五非時②。
“複次,若時如來、無所着、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号佛衆祐,出世說法,趣向止息,趣向滅訖,趣向覺道,為善逝所演。
彼人爾時雖生中國,而聾痖如羊鳴,常以手語,不能知說善惡之義,是謂人行梵行第六難、第六非時③。
“複次,若時如來、無所着、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号佛衆祐,出世說法,趣向止息,趣向滅訖,趣向覺道,為善逝所演。
彼人爾時雖生中國④,不聾不痖,不如羊鳴,不以手語,又能知說善惡之義,然有邪見及颠倒見,如是見、如是說:‘無施無齋,無有咒說;無善惡業,無善惡業報;無此世彼世;無父無母;世無真人往至善處、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
’是謂人行梵行第七難、第七非時⑤。
“複次,若時如來、無所着、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号佛衆祐,不出于世,亦不說法,趣向止息,趣向滅訖,趣向覺道,為善逝所演。
彼人爾時生于中國,不聾不痖,不如羊鳴,不以手語,又能知說善惡之義,而有正見不颠倒見,如是見、如是說:‘有施有齋,亦有咒說;有善惡業,有善惡業報;有此世彼世;有父有母;世有真人往至善處、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
’是謂人行梵行第八難、第八非時⑥。
“人行梵行有一不難、有一是時。
雲何人行梵行有一不難、有一是時?若時如來、無所着、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号佛衆祐,出世說法,趣向止息,趣向滅訖,趣向覺道,為善逝所演,彼人爾時生于中國,不聾不痖,不如羊鳴,不以手語,又能知說善惡之義,而有正見不颠倒見,如是見、如是說:‘有施有齋,亦有咒說;有善惡業,有善惡業報;有此世彼世;有父有母;世有真人往至善處、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
’是謂人行梵行有一不難、有一是時。
” 于是,世尊說此頌曰: 若得人身者,說最微妙法; 若有不得果,必不遇其時。
多說梵行難,人在于後世; 若得遇其時,是世中甚難。
欲得複人身,及聞微妙法; 當以精勤學,人自哀愍故。
談說聞善法,莫令失其時; 若失此時者,必憂堕地獄。
若不遇其時,不聞說善法; 如商人失财,受生死無量。
若有得人身,聞說正善法; 遵奉世尊教,必遭遇其時。
若遭遇此時,堪任正梵行; 成就無上眼⑦,日親之所說。
彼為常自護,進行離諸使⑧, 斷滅一切結⑨,降魔魔眷屬⑩, 彼度于世間,謂得盡諸漏。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選自《中阿含經》卷二十九《大品·八難經》第八) 注釋 ①如來、無所着……号佛衆祐:即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名号。
衆祐即“佛世尊”,梵文Bhagavat的舊譯,新譯作“世尊”。
②第五難、第五非時:這裡應作“五難、五非時”。
佛教所說“八難”,前五種為:地獄、餓鬼、畜生、長壽天、邊地,所以用“第”不妥。
“第五難”隻指邊地,閱讀時請注意。
又所謂“八難”是指八種不能見佛、不能聽聞佛法的境界。
前三種好理解,衆生若處于三惡道中,自然不能見佛,不能聽聞佛法。
長壽天,指衆生熱衷于追求長壽,不起求道之心。
生在邊地僻壤,自然也多不便。
③第六難、第六非時:指衆生盲聾喑啞,即感覺器官有缺陷時。
④中國:世界上有些文化優秀之民族,每視其本國為世界之中心,故自稱“中國”,對他國則稱“邊國”。
佛教所稱之中國,乃指恒河流域中之摩揭陀地方。
此地在政治、文化等任何方面皆成為當時印度新興勢力之中心。
⑤第七難、第七非時:可歸結為“世智辯聰”,即隻具有世俗之智,并不能正确理解佛法。
⑥第八難、第八非時:可歸結為“佛前佛後”,即二佛中間無佛法之時。
總之,八難、八非時是指衆生與佛、佛法無緣的八種時候。
與此相反的即以下所述的“一不難”“一是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