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阿夷那經——世尊略說法,阿難廣分别
關燈
小
中
大
:“諸賢,聽我說喻,慧者聞喻則解其義。
諸賢,猶如有人欲得求實,為求實故,持斧入林。
彼見大樹成根莖節,枝葉華實。
彼人不觸根莖節實,但觸枝葉。
諸賢所說亦複如是。
世尊現在舍,來就我而問此義,所以者何?諸賢當知,世尊是眼是智,是義是法,法主、法将,說真谛義,現一切義由彼世尊。
諸賢應往詣世尊所而問此義:‘世尊,此雲何,此何義?’如世尊說者,諸賢等當善受持。
” 時,諸比丘白曰:“唯然,尊者阿難,世尊是眼是智,是義是法,法主、法将,說真谛義,現一切義由彼世尊。
然尊者阿難是佛侍者而知佛意,常為世尊之所稱譽,及諸智梵行人。
尊者阿難,能廣分别世尊向所略說義。
唯願尊者阿難,為慈愍故而廣說之。
” 尊者阿難告諸比丘:“諸賢等,共聽我所說。
諸賢,邪見非法,正見是法。
若有因邪見生無量惡不善法者,是謂非義。
若因正見生無量善法者,是謂是義。
諸賢,乃至邪智非法,正智是法。
若因邪智生無量惡不善法者,是謂非義。
若因正智生無量善法者,是謂是義。
諸賢,謂世尊略說此義,不廣分别,即從坐起,入室燕坐。
是故汝等當知法非法,義與非義。
知法非法,義非義已,汝等當學如法如義。
此世尊略說,不廣分别義,我以此句、以此文廣說如是。
諸賢可往向佛具陳,若如世尊所說義者,諸賢等便可受持。
” 于是,諸比丘聞尊者阿難所說,善受持誦,即從坐起,繞尊者阿難三匝而去,往詣佛所,稽首作禮,卻坐一面,白曰:“世尊,向世尊略說此義,不廣分别,即從坐起,入室燕坐。
尊者阿難以此句、以此文而廣說之。
” 世尊聞已,歎曰:“善哉!善哉!我弟子中,有眼有智,有法有義,所以者何?謂師為弟子略說此義,不廣分别。
彼弟子以此句、以此文而廣說之,如阿難所說。
汝等應當如是受持。
所以者何?以說觀義應如是也。
”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選自《中阿含經》卷四十九《雙品·阿夷那經》第二) 注釋 ①鹿子母堂:在舍衛國,為佛講法之殿堂。
②露地經行:在空地上經行。
③阿夷那:外道之名,為沙門蠻頭的弟子。
④瞿昙:梵文Gautama的音譯,後多作“喬答摩”,釋迦牟尼佛未成道時之俗姓。
⑤尼師壇:梵文Nisīdana的音譯略稱,全稱作“尼師但那”。
意譯為“坐具”。
坐卧之時,用以敷地護身,或者放在卧具上用以保護卧具的器具。
⑥受持:領受憶持。
⑦善逝:佛“十号”之五,指佛能入涅槃。
⑧阿難:梵文nanda的音譯略稱,全稱“阿難陀”,人名。
釋迦牟尼佛叔父斛飯王之子,釋迦牟尼佛的堂弟。
釋迦牟尼佛成道後曾回家鄉說法,阿難即跟從出家,為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
因長于記憶,故被譽為“多聞第一”。
譯文 我曾聽佛這樣說過: 有一次,佛遊化于舍衛國,住在東園的鹿子母堂。
那次,世尊在下午三點從靜坐中站起,從堂上走到堂下,在殿堂影中露地經行,為衆比丘廣泛宣說非常深奧、極其微妙的佛法。
那時,有一位外道阿夷那——沙門蠻頭的弟子,遠遠地看見世尊從靜坐中站起,從堂上走到堂下,在殿堂的影中露地經行,為衆位比丘廣泛宣說非常深奧、極其微妙的佛法。
外道阿夷那——沙門蠻頭弟子就前往佛所在之處,與衆位比丘相互問訊施禮,然後随佛一起經行。
世尊回過頭問道:“阿夷那,沙門蠻頭真的能思考五百人之心處嗎?就像有些外道沙門、梵志,他們自稱什麼都知道,什麼都見過,自稱自己有無餘涅槃并知解無餘涅槃,這些外道沙門、梵志他們自稱什麼都知道,什麼都見過,自稱自己有無餘涅槃并知解無餘涅槃,這樣有過失嗎?” 外道阿夷那——沙門蠻頭弟子答道:“世尊,沙門蠻頭真的能思考五百人的心處,就像有些外道沙門、梵志他們自稱什麼都知道,什麼都見過,自稱自己有無餘涅槃并知解無餘涅槃,這些外道沙門、
諸賢,猶如有人欲得求實,為求實故,持斧入林。
彼見大樹成根莖節,枝葉華實。
彼人不觸根莖節實,但觸枝葉。
諸賢所說亦複如是。
世尊現在舍,來就我而問此義,所以者何?諸賢當知,世尊是眼是智,是義是法,法主、法将,說真谛義,現一切義由彼世尊。
諸賢應往詣世尊所而問此義:‘世尊,此雲何,此何義?’如世尊說者,諸賢等當善受持。
” 時,諸比丘白曰:“唯然,尊者阿難,世尊是眼是智,是義是法,法主、法将,說真谛義,現一切義由彼世尊。
然尊者阿難是佛侍者而知佛意,常為世尊之所稱譽,及諸智梵行人。
尊者阿難,能廣分别世尊向所略說義。
唯願尊者阿難,為慈愍故而廣說之。
” 尊者阿難告諸比丘:“諸賢等,共聽我所說。
諸賢,邪見非法,正見是法。
若有因邪見生無量惡不善法者,是謂非義。
若因正見生無量善法者,是謂是義。
諸賢,乃至邪智非法,正智是法。
若因邪智生無量惡不善法者,是謂非義。
若因正智生無量善法者,是謂是義。
諸賢,謂世尊略說此義,不廣分别,即從坐起,入室燕坐。
是故汝等當知法非法,義與非義。
知法非法,義非義已,汝等當學如法如義。
此世尊略說,不廣分别義,我以此句、以此文廣說如是。
諸賢可往向佛具陳,若如世尊所說義者,諸賢等便可受持。
” 于是,諸比丘聞尊者阿難所說,善受持誦,即從坐起,繞尊者阿難三匝而去,往詣佛所,稽首作禮,卻坐一面,白曰:“世尊,向世尊略說此義,不廣分别,即從坐起,入室燕坐。
尊者阿難以此句、以此文而廣說之。
” 世尊聞已,歎曰:“善哉!善哉!我弟子中,有眼有智,有法有義,所以者何?謂師為弟子略說此義,不廣分别。
彼弟子以此句、以此文而廣說之,如阿難所說。
汝等應當如是受持。
所以者何?以說觀義應如是也。
”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選自《中阿含經》卷四十九《雙品·阿夷那經》第二) 注釋 ①鹿子母堂:在舍衛國,為佛講法之殿堂。
②露地經行:在空地上經行。
③阿夷那:外道之名,為沙門蠻頭的弟子。
④瞿昙:梵文Gautama的音譯,後多作“喬答摩”,釋迦牟尼佛未成道時之俗姓。
⑤尼師壇:梵文Nisīdana的音譯略稱,全稱作“尼師但那”。
意譯為“坐具”。
坐卧之時,用以敷地護身,或者放在卧具上用以保護卧具的器具。
⑥受持:領受憶持。
⑦善逝:佛“十号”之五,指佛能入涅槃。
⑧阿難:梵文nanda的音譯略稱,全稱“阿難陀”,人名。
釋迦牟尼佛叔父斛飯王之子,釋迦牟尼佛的堂弟。
釋迦牟尼佛成道後曾回家鄉說法,阿難即跟從出家,為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
因長于記憶,故被譽為“多聞第一”。
譯文 我曾聽佛這樣說過: 有一次,佛遊化于舍衛國,住在東園的鹿子母堂。
那次,世尊在下午三點從靜坐中站起,從堂上走到堂下,在殿堂影中露地經行,為衆比丘廣泛宣說非常深奧、極其微妙的佛法。
那時,有一位外道阿夷那——沙門蠻頭的弟子,遠遠地看見世尊從靜坐中站起,從堂上走到堂下,在殿堂的影中露地經行,為衆位比丘廣泛宣說非常深奧、極其微妙的佛法。
外道阿夷那——沙門蠻頭弟子就前往佛所在之處,與衆位比丘相互問訊施禮,然後随佛一起經行。
世尊回過頭問道:“阿夷那,沙門蠻頭真的能思考五百人之心處嗎?就像有些外道沙門、梵志,他們自稱什麼都知道,什麼都見過,自稱自己有無餘涅槃并知解無餘涅槃,這些外道沙門、梵志他們自稱什麼都知道,什麼都見過,自稱自己有無餘涅槃并知解無餘涅槃,這樣有過失嗎?” 外道阿夷那——沙門蠻頭弟子答道:“世尊,沙門蠻頭真的能思考五百人的心處,就像有些外道沙門、梵志他們自稱什麼都知道,什麼都見過,自稱自己有無餘涅槃并知解無餘涅槃,這些外道沙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