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優婆塞經——精勤持五戒,得四增上心

關燈
法,得此四增上心,現法樂居,易不難得者,舍梨子,汝記别白衣聖弟子,地獄盡,畜生、餓鬼及諸惡處亦盡,得須陀洹,不堕惡法,定趣正覺,極受七有,天上人間七往來已而得苦邊。

    ”于是,世尊說此頌曰: 慧者住在家,見地獄恐怖; 因受持聖法,除去一切惡。

     不殺害衆生,知而能舍離; 真谛不妄言,不盜他财物。

     自有婦知足,不樂他人妻; 舍離斷飲酒,心亂狂癡本。

     常當念正覺,思惟諸善法; 念衆觀屍賴,從是得歡喜。

     欲行其布施,當以望其福; 先施于息心⒁,如是成果報。

     我今說息心,舍梨當善聽; 若有黑及白,赤色之與黃。

     尨色愛樂色,牛及諸鴿鳥; 随彼所生處,良禦牛在前。

     身力成具足,善速往來快; 取彼之所能,莫以色為非。

     如是此人間,若有所生處; 刹帝利梵志,居士本工師。

     随彼所生處,長老淨持戒; 世無着善逝,施彼得大果。

     愚癡無所知,無慧無所聞; 施彼得果少,無光無所照。

     若光有所照,有慧佛弟子; 信向善逝者,根生善堅住。

     彼是生善處,如意往人家; 最後得涅槃,如是各有緣。

     佛說如是,尊者舍梨子及諸比丘、給孤獨居士、五百優婆塞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選自《中阿含經》卷三十《大品·優婆塞經》第十二) 注釋 ①給孤獨居士:即釋迦牟尼佛的施主之一須達多,為古印度拘薩羅國波斯匿王大臣。

    因樂善好施,慈濟貧窮孤寡之人,被稱為給孤獨長者。

     ②舍梨子: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名舍利弗多羅,也簡作“舍利弗”“舍梨子”等。

    為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人,屬婆羅門種姓。

    随佛出家後,侍佛右側。

    他智慧敏捷,善講佛法,故有“智慧第一”之稱。

     ③勸發:勸人使其萌發佛道之心。

     ④五法:根據下文,五法即指“五戒”。

     ⑤四增上心:“增上心”即增勝上進,勢用強盛之心。

    根據後文,“四增上心”指念如來、念法、念聖衆、念戒四種心。

     ⑥記别:即授記之意。

     ⑦須陀洹:梵語Srota-apanna的音譯簡稱。

    全稱作“須陀般那”“窣路多阿半那”等。

    意譯舊稱有很多,如“入流”“逆流”“溝港”等。

    新譯作“預流”。

    為小乘聲聞四果中的初果之名。

    玄應《一切經音義》卷二十三:“窣路多阿半那,此雲預流。

    一切聖道說名流,能相續流向涅槃故。

    初證聖果,創參勝列,故名預流。

    預及也,參預也。

    ” ⑧七有:此概念極為複雜,可理解為七種善處。

    七有也可稱“七生”,指人界之七生與欲界之七生和合。

    故下文雲“天上人間七往來”。

     ⑨不與取:即偷盜。

    别人不與(給)而自取之也。

     ⑩華鬘親:印度風俗,其男女多以花編成花環作為裝飾品戴在頭上或挂在身上。

    華鬘親蓋指豪華氣派的婚禮。

     ⑾攀緣:佛家認為心不會獨自起念,一定要有相應的情景、事物所攀緣才會有所“行動”。

    這裡“攀緣如來”即指心想如來。

     ⑿四雙八輩:指小乘四向果的聖者。

    向果為一雙,四種一雙即八輩。

    “四向”即須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羅漢向,為小乘聲聞四種因位。

    “四果”即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為小乘聲聞的四種果位。

    前文中“阿羅诃”即“阿羅漢”的異寫形式。

     ⒀屍賴:即“屍羅”,梵語?īla的音譯。

    意譯作“清涼”,也譯作“戒”。

    身、口、意三業罪惡,能使人焚燒、熱惱,而戒能消滅其熱惱,故名清涼。

    《大乘義章》卷一:“言屍羅者,此名清涼,亦名為戒。

    三業之非,焚燒行人,事等如熱。

    戒能防息,故名清涼。

    清涼之名正翻彼也。

    以能防禁,故名為戒。

    ”?ī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