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關燈
根本佛教之一 《中阿含經》為北傳佛教四部阿含之一。

     《阿含經》是卷帙浩繁的佛教經典中最早形成的一部分,為最初的佛經。

     據佛典記載,釋迦牟尼佛入滅不久,其五百弟子集會于王舍城外的七葉窟,由有“頭陀第一”之稱的摩诃迦葉主持,共同會誦審定釋迦牟尼佛一生的說教,以傳後世,使大衆有所遵循。

    當時由有“多聞第一”之稱的阿難誦出了佛所說的“經”,由有“持律第一”之稱的優波離誦出了佛為僧伽團體所制的儀規戒律,由此形成佛教“三藏”中“經”和“律”兩大部分。

    這就是佛教史上著名的第一次結集。

     在這第一次結集上,由阿難誦出的經藏,就是《阿含經》。

     “阿含”是梵文gama的音譯略稱。

    意譯作“法歸”,據東晉高僧釋僧肇釋:“法歸者,蓋是萬善之淵府,總持之林苑。

    其為典也……道無不由,法無不在。

    譬彼巨海百川所歸,故以法歸為名。

    ”①也可譯作“無比法”②,因人們把《阿含經》看作為佛法之最上者。

    也有譯作“教傳”③的,因為它是“教說”或“依師弟傳承的教說”。

    總的說來,《阿含經》是早期佛教最基本的經典,比較真實地反映了釋迦牟尼佛一生說教的内容,所以又有“根本佛教”之稱。

     當年由阿難誦出的《阿含經》共有五大部,但當時隻是确定了阿含的基本内容,并未進行編輯整理。

    直到部派佛教時期,這些《阿含經》才陸續系統地經過整理,約在公元前一世紀寫成了文字。

    南傳佛教将其分為《長部經典》《中部經典》《相應部經典》《增支部經典》和《小部經典》五部。

    北傳佛教将其分為《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和《增一阿含經》四部。

    這四部阿含的結構,與南傳五部的前四部大體相應。

    在東晉南北朝時期,這四部阿含先後均被譯成漢語,這就是漢文大藏經的重要部分之一——四阿含。

    南傳佛教的《小部經典》,漢譯中雖無,但它的部分内容,分散在其他譯籍中,如《六度集經》《生經》《義足經》《法句經》等。

     由此,我們可以将《阿含經》看作是一部大叢書的總名。

    北傳“四阿含”或南傳“五部”就是這部大叢書中所包括的小叢書了。

    至于為什麼要冠之以“長”“中”“雜”“增一”等字,據《五分律》記載:“迦葉如是問一切修多羅已,僧中唱言:此是長經,今集為一部,名長阿含;此是不長不短,今集為一部,名中阿含;此是雜說,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子、天女說,今集為一部,名雜阿含;此是從一法增至十一法,今集為一部,名增一阿含。

    ”所以可以說,這隻是按經文篇幅的長短所做的大緻區分,并沒有什麼特别的意義。

    《中阿含經》即因所集各經篇幅适中,故冠之以“中”。

     《阿含經》是早期佛教基本經典的彙集。

    它通過弟子的回憶講述,比較真實地記錄了佛陀一次次說法的過程、所說的内容,從而論述了“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緣”“五蘊”“四禅”以及善惡因果報應、生死輪回等早期佛教最基本的教義,雖隻屬于小乘佛教,但卻是佛教之“始”,為佛教之“本”。

    正如梁啟超先生所言:“若對于此等不能明确觀念,則讀一切大乘經論,無從索解。

    ”④另外,《阿含經》是對釋迦牟尼佛說法活動行蹤的實錄,從而向我們展示了釋尊創立佛教以及苦心應機宣化、熱情傳教的曆史背景。

     如此,無論是學習佛教,還是研究佛教;也不論是信者,還是學者,都必須特别重視《阿含經》,梁啟超先生早就指出:“……真欲治佛學者,宜有事于阿含。

    ”⑤将其看作是學研佛教的基本教義、曆史淵源的最基本素材,正如前所曰:阿含是“根本佛教”。

     如此,“不大不小,不長不短,事處中适”的《中阿含經》就自然是“根本佛教”之一。

     早期佛典之一 《中阿含經》共六十卷,共收經二百二十二部,為東晉僧伽提婆與僧伽羅叉所譯。

    據傳,東晉昙摩難提受趙正之請,于前秦建元二十年(公元三八四年)曾譯出五十九卷,但早佚不見。

    現在所流傳的六十卷本為僧伽提婆與僧伽羅叉于東晉隆安二年(公元三九八年)所譯出。

     “阿含”是印度佛教最早的經典,也是中國佛教的譯經之始。

    最早傳入漢地的佛教經典,譯于東漢明帝時的《四十二章經》,就是《阿含經》中某些章節的節譯或編譯。

    早期譯經高僧,如安世高、支謙、竺法護、法炬等都譯出不少阿含單品。

    再加“四阿含”為叢書體裁,諸品本來就獨立成篇,并不相互割裂、相互影響,所以曆代都有阿含中一些經的異譯本。

    《中阿含經》自也如此,而且可說是單經零本翻譯最多的。

    梁啟超先生統計《中阿含經》别出異譯有四十四種。

    而據《精刻大藏經目錄》(支那内學院編)記載,現存有七十三種,而“四阿含”的所有尚存異譯本是一百六十一種。

    這或者能說明一個問題,即譯者們認為這些内容很重要,應該将其譯出,廣布中土吧! 現在流傳的漢譯《中阿含經》與南傳佛教的《中部經典》大體相應,但《中阿含經》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