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了生死

關燈
或死後第二日瞳仁勿散,此無中陰生,升天者也。

    但必有異香,否則亦隻生人道之高者耳。

     (三)由心出者入人道,愛欲未斷也,有中陰但時甚短,至多七七日,或百日,得助力即可超生。

     (四)由腹出者入鬼趣,有中陰,若神氣兇暴而昂然者,入魔道。

     (五)由膝蓋出者入旁生,此必死時不安定而翻動,或先現花報如鳥獸鳴,此平時殺報重者如之。

     (六)由腳心及下部出者入地獄,但必形狀怖惡,或口鼻流血而有穢氣,此無中陰頓然全身冷硬者是。

     五、死時顔色可别:(一)鮮花色者天相。

    (二)和善色者人相。

    (三)黃色帶苦者鬼相。

    (四)青色而形歪者畜生相。

    (五)青色而兇惡相者魔相。

    (六)黑色而穢臭流血者地獄相。

    總之死時主張,全在平時有力,一曰心空,二曰無怖,三曰歡喜,如官之升任,要歡喜,勿悲哀。

    今以老朽之軀,易一新而壯者,豈不甚妙。

    況去來無礙,本無痛苦。

    所苦者,一時之情見耳。

    此對治法也。

    人到臨死時,第一正念,但求解脫,勿生貪戀。

    惟四大散時,氣不免要亂,當用全力,聚氣于丹田,将我心氣集成一點如光,白色,此即定力。

    然後用力吸引而上,上至于心,全力即在心,心再提上,過喉,直升于頂門,全力在頂隻許直上,不許退下。

    自下上到頂時,一路吸若有聲,則頂門自開,我之元神,廓然遍滿法界,無複有身,無複有心,一切罪障業障,當然消滅。

    此時更無能死所死,能生所生,并無佛,并無接引,盡虛空即是我,我即是佛,如太虛點雲,自在無礙,到一切身苦斷,不覺離娑婆而極樂矣。

    此是最簡最密之法,非修心中心法,不能有此攝引力也。

    行者當知,此乃定力未足之人,臨死時之方便法,其定力充足者,不必費此事也。

    以此尚是笨法,一時借用,不是究竟。

    至于平時,萬萬不可戲弄,小則大病,大則即死。

    倘輕試之,反感痛苦而生疑謗,則成為罪人矣,非餘之咎也。

    惟修行人可知其法。

    備于臨時,已決定知自己之死時,方可用耳。

    又自己之死,功深者,早半年自知,否則半月,可提早打主意,準備新官到任去可也。

    再此節亦勿輕為人道,恐外道轉以誤人也,自己受地獄之報,至囑至囑。

     己、臨死救度 一、臨死時,以助其正念為主,但切勿使之生厭,如大聲念佛,自朝至夕,反使生厭,亦少益也。

    必借用各法為輔。

     二、察其平日之功行與事業,及各種習性,随機說法開導之。

     三、察其根器何者為利,凡病腎者,目先失明,耳先失聰,由鼻根助之,使聞特種香味,引其皈佛之念。

     四、察其平日最戀者何人何事,一一說法解除之,以斷其愛念。

     五、令左右切勿悲泣。

     六、說法時第一帶笑容,若無事然,而說法宜簡要切實。

     七、提起其生前種種功德,許其必生善道,引起其歡喜心。

     八、于緊急時,特要注意各點如下,切勿先自着慌。

    (一)令本人注意眉目間,指示曰:由此處上升,必生極樂。

    必再三告之。

    此法同善社平日時時用之,故成病,不知隻可用于一時,此時正要用也,如修行人可急告以前法。

    (二)告曰:爾聞我佛聲咒聲時,佛光即至,當可見佛,可随光而去。

    咒用大悲心咒,或大悲咒、光明咒、吹耳往生咒,及本人平日信仰菩薩之咒,及彌陀聖号。

    又在念咒時,施法人心念決其必定速去,則彼解脫亦速,以仗咒力也。

    (三)告曰:爾夙世一切罪業,皆全消矣。

    非爾之力也,神咒之力也。

    此用以堅其信心。

    (四)有舍利者,供入其口,但必斷飲食後,切勿早供。

    (五)焚微妙之香,能勿使本人見更妙,又香不可太濃厚。

    (六)室内宜寂靜,如本人惡見之人,此時切勿令見。

    (七)察其有坐起意,則徐徐扶起,切勿早著送終認,以傷其神。

    (八)同聲徐持佛号,切勿大聲,以和緩為貴,哭聲念者尤忌,不如勿念也。

    如能輕輕擊磬,煌然之音,可以使之皈佛,而善心起也。

    又聲不可太宏大。

     九、死後切勿翻動。

    如坐化者不能持久,則必二十分鐘後,徐徐再放下(此指在家居士言)。

    惟頸後必墊高,使極舒适。

     十、令家人必七小時後,方出哭泣聲。

     十一、宜早殓,宜儉素,先用陀羅經被覆其面,以光明咒為上。

     十二、死後如有玉柱下垂時,不必擦去,可用熱手巾蓋之,使之縮上,其形如涕而白,兩鼻齊出,此生前修道功者有之。

    然亦有夙世修者,吾九兒小龍,四歲而殁,玉柱雙垂,香滿于室,此生天之證,未足奇也。

    臨死總以神志清、挂礙斷為第一。

    蓋如此解脫,縱不生西,亦決不入惡道,再遇因緣,定可上升天道也。

    略說生死義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