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釋義(二)
關燈
小
中
大
欲見乎性,須先明心。
性為心之體,心乃性之用,體用非二,皆名言耳。
性無形段,常恒不變,不生不滅,非可眼見,故名實相。
心為幻有,緣境而起,似有生滅,而實無生,故名幻心。
心發于性,滅還于性,動不見其來,息不知其去,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言明心者,明此幻象似有去來,尚可以理解,明其為幻也。
言見性者,意見其實相決有,但可自覺,無法以示人耳。
實相者,非有相之相也,心息則見,如波止而湛寂之水自顯,能見性者,即同諸佛。
以常見此性體,而不為外境所惑,内見所囿,超然離一切諸相矣。
心無所著,則此法性周遍法界,無所不包,故名性海。
此人之同具,無别聖凡,以迷悟之分,遂若為二,悟則處處之見性,雖紛亂之際,亦自了然。
心即于境,無惑亂颠倒諸苦,大機大用,發乎至性,遂能無一事而不可應,無一處而不是道,無一物而可迷,無一境而不空,為超然大自在者矣。
心者,主于中而包羅萬有者也。
心者土也,藏于身而可化生萬法,故名法性身。
衆生心心不斷,有如無盡之鎖鍊,若心心心心心聯系而下。
是以妄念不斷,幻成生死,而有六道。
然此心字,明表上無可加,見聞了了,廓然無有,是心之正者,乃名真心。
宗門心性不分者,即指此寂然之心為性,不可分也。
若稍加一“丿”,則變為必矣。
心取于相,即成為想,心上加刃,即成為忍,心為形奴而為怒,心與心如而為恕,心心相互成為恒,心戀往昔成為惜,盡于己之為忠,閉于門之為悶,上下不安之為忐忑,千變萬化,皆心上所加,非心之正也,乃妄也,幻影也。
而世人獨指此幻妄者,名之曰我心,《圓覺經》所謂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此生死颠倒之本也,亦即恒沙世界無盡衆生若幹人事起滅變化之所建立也。
即佛菩薩之度生弘化,亦如空華之亂起滅耳,豈有實體,然不可言斷滅也。
心上雖起萬千變态,而心之本位勿移也,善無所加,惡無所損,此不可移者,亦假名曰菩提而已。
菩提無相,而真實不虛,乃名實相,此不生不滅之性也。
今見無所加之心,為蕩然無著之心,此無心心也,無心可心,而不動之性見矣。
化菩薩與衆生皆不能無念,衆生念念有著轉輾系戀,不能有主,外被境奪,内受見惑,遇有著有,聞空執空,乃至修道之士,取道向佛,而自生障,此未見性而沉淪之象也。
佛則有心而不住于見,無念而不住于空,不獨迷不立而覺亦不立,寂然常照,虛妙圓靈,不以有念為患,亦不以無念為勝。
所謂大解脫門者,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又豈文字語言所可表哉。
然非佛所獨具而衆生不能也。
衆生不了生死,不怖生死,不于此中求出路,甘自沉沒,此大可哀也。
夫衆生者,惑而已矣。
因惑而立生死,枉受諸苦,不知入生死者,此幻心也,出生死者,亦此幻心也。
明心者,出生死之法也,智者頓覺,見一心字
性為心之體,心乃性之用,體用非二,皆名言耳。
性無形段,常恒不變,不生不滅,非可眼見,故名實相。
心為幻有,緣境而起,似有生滅,而實無生,故名幻心。
心發于性,滅還于性,動不見其來,息不知其去,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言明心者,明此幻象似有去來,尚可以理解,明其為幻也。
言見性者,意見其實相決有,但可自覺,無法以示人耳。
實相者,非有相之相也,心息則見,如波止而湛寂之水自顯,能見性者,即同諸佛。
以常見此性體,而不為外境所惑,内見所囿,超然離一切諸相矣。
心無所著,則此法性周遍法界,無所不包,故名性海。
此人之同具,無别聖凡,以迷悟之分,遂若為二,悟則處處之見性,雖紛亂之際,亦自了然。
心即于境,無惑亂颠倒諸苦,大機大用,發乎至性,遂能無一事而不可應,無一處而不是道,無一物而可迷,無一境而不空,為超然大自在者矣。
心者,主于中而包羅萬有者也。
心者土也,藏于身而可化生萬法,故名法性身。
衆生心心不斷,有如無盡之鎖鍊,若心心心心心聯系而下。
是以妄念不斷,幻成生死,而有六道。
然此心字,明表上無可加,見聞了了,廓然無有,是心之正者,乃名真心。
宗門心性不分者,即指此寂然之心為性,不可分也。
若稍加一“丿”,則變為必矣。
心取于相,即成為想,心上加刃,即成為忍,心為形奴而為怒,心與心如而為恕,心心相互成為恒,心戀往昔成為惜,盡于己之為忠,閉于門之為悶,上下不安之為忐忑,千變萬化,皆心上所加,非心之正也,乃妄也,幻影也。
而世人獨指此幻妄者,名之曰我心,《圓覺經》所謂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此生死颠倒之本也,亦即恒沙世界無盡衆生若幹人事起滅變化之所建立也。
即佛菩薩之度生弘化,亦如空華之亂起滅耳,豈有實體,然不可言斷滅也。
心上雖起萬千變态,而心之本位勿移也,善無所加,惡無所損,此不可移者,亦假名曰菩提而已。
菩提無相,而真實不虛,乃名實相,此不生不滅之性也。
今見無所加之心,為蕩然無著之心,此無心心也,無心可心,而不動之性見矣。
化菩薩與衆生皆不能無念,衆生念念有著轉輾系戀,不能有主,外被境奪,内受見惑,遇有著有,聞空執空,乃至修道之士,取道向佛,而自生障,此未見性而沉淪之象也。
佛則有心而不住于見,無念而不住于空,不獨迷不立而覺亦不立,寂然常照,虛妙圓靈,不以有念為患,亦不以無念為勝。
所謂大解脫門者,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又豈文字語言所可表哉。
然非佛所獨具而衆生不能也。
衆生不了生死,不怖生死,不于此中求出路,甘自沉沒,此大可哀也。
夫衆生者,惑而已矣。
因惑而立生死,枉受諸苦,不知入生死者,此幻心也,出生死者,亦此幻心也。
明心者,出生死之法也,智者頓覺,見一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