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釋義(一)

關燈
也。

    其誤解處在一字,執一不失者,此一果何所指乎?曰正。

    言止于一之為正。

    此一者,心之主也。

    管子曰:心之中,又有心也,心中之心,為心主,即性之本體,本體者,空淨無雜,無煩無亂,和之至也。

    人之初心,原本如是,因動而煩擾不安,貪嗔諸病以起。

    若能執一勿失,是謂守其常位。

    君者心也,能君萬物者,心對境一切有把持也。

    下言内靜外敬,則見本性相貌,故曰反性而大定。

    大定者,不惑不動搖也。

    此全是心上功夫,乃後人硬派在精氣神功夫上,以守竅守丹田為執一之唯一法門、而誤盡蒼生矣。

    此又誤解内靜兩字,而其弊有由來也。

    今略論之。

    古人内靜之功,守之彌笃。

    但靜坐者,每反覺心之紛亂。

    此本是靜之初步,如水之能見底者,其上清也。

    彼以心之紛亂無安著處,遂無形流于壓制,不知心念隻有随覺随去不理之一法一理,或思有以制止之,皆心上加心,徒增紛亂。

    且此守一功夫,必靈機活潑者,庶無呆守死執之病。

    再加心有靜内之見,于是存于肉體之内,久久靜極,自見血氣流轉上下升沉,此時甚覺舒适,且可除病長生,而練精化氣,練氣化神之法以起,功夫深入,自可聚精成形,陽神自頂門而出,然而攝心内定之功,外敬之法,忘之久矣,轉以精氣神為道,為心,為無上妙法,彼心無把持,陽神遠出,逢得小通,不知一遇幻境,心便惑蕩或受驚吓,即不能回入軀殼而成颠狂,此流弊何可勝道。

    再加築基不能自然,一涉貪得,又成阻閡,以至腹脹而死。

    蓋心未動前之精,是為真精,一動即為濁精。

    心著于丹田,氣即随之,濁精固于一處,不化則脹結,不善化則漏精而死。

    此全是肉體上危險功夫,究于道何關,此可痛也。

    然原其初心,未始不想内靜求定,徒以貪得長生不死,或得小神通,誤入歧途。

    此所以為外道,餘名為假道真修,以彼用功,實實真切,不似佛門之不究心地,專務名相,用功不自痛切,但利口辯,此為真佛假修,我當自愧之不暇,何可譏彼外道也。

     精氣神本是天然流轉,自有常軌,惟嬰孩能任其自然,以彼妙在無心也。

    世上惟有兩種人不同,一是多疑慮而人事煩雜,斤斤計較得失恐怖之人,常将此心外馳紊亂,精氣神出于軌外,而無法統攝,是以多病惱而短命。

    一是外道修持,督促其心,使精氣神硬就軌道,反失去自然,遂易固凝不散,諸病有如上述。

    故當以嬰兒為師,每日常若無心,無心則血氣自循軌道而周天,養之厚,則用之笃銳,智慧自由定中出矣。

    長生之法,即在其中。

    今一貪取,便是因地不正,不修心而修肉體,即是不正。

    至于巧立多名,故示神奇,自以為謹慎從事,不知轉以害人也。

    彼道家天隐子有言曰:言涉奇詭,适之使人執迷,無所歸本雲。

    旨哉此言。

     道家惟龍門為正,其用氣功,概不著意。

    心為丹田,若存若亡。

    本來此法,密宗中亦有之,隻刹那間暫存,旋即舍去勿守,其心自攝,其神自安,心神安則精氣固,自然無病延年。

    惟難在有恒而易于忘記。

    密法專在練心,非以練身。

    不知密者,每疑為與外道不異,不知有天淵之隔。

    密宗專有氣功一門,此為大手印法,不輕傳授,以非有特殊根基者,防其誤己誤人也。

    道家取其意而不全,誤于有著,且種種附會,世人譏為迷信,非無故也。

    或問化一頑固人與矯正一邪僻人孰難,餘曰:化頑固人難且十倍。

    人每不信,乃引申蒙子之說曰:古民難化,今人易化,以古民性樸,而今民性詐也。

    蓋樸止也,詐流也。

    正猶土地,詐猶水也。

    水可決使東西,土可決使東西乎?斯言雖因唐懿宗之昏庸而發,實是的論。

    佛門中論上上根器者每取不羁之才,然亦必觀其人是否有福德,而福德又必視其人之天性是否渾厚。

    是以器小而具世智者,難以入道。

     老子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且問知個什麼?知即是慧照,照見人之善處,可以自慚,照見自己不善處,足以自愧。

    菩薩不見他過,即是心中無物。

    果能心中無物,更何人我善惡慚愧之可說。

    根本不可得,即是大明。

    此所謂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然而終日未嘗離于為廢于事知于味也。

     老子曰:“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此一段正表無形性體之萬古恒存而永不變也。

    此不可以眼見,惟恍惚以心見之。

    此象為無形無相之象。

    精者,金剛不壞之體也,實實信而有據,非斷滅無物之謂也。

    此中具有恒沙妙用,故不可曰性體,而名曰道。

    以道之中,無美不備,故曰,以閱衆甫甫者,美也,如鐵之用變化萬千,無不美備。

    然全賴乎堅硬之性,其堅硬不可得而見也,無形象也,真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