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釋義(一)
關燈
小
中
大
悔。
如瓶破則棄之,以後小心,更無可比拟,今不得已而比拟之曰如是。
《中庸》曰:博厚焉,高明焉,悠久焉。
此何所指乎?《心經》曰: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此又何所指乎? 除物欲易,改氣質難,明根本為尤難,佛所謂難信之法是也。
故必見性斯明道用,而除物欲改氣質,方有切實辦法。
前言明道以見性者,因地下手處也。
今言見性斯明道者,果地成其用也。
道與性非二物也。
佛之一字,不可作死解,當作見性解。
西方有釋迦佛,是西方第一見性者,東方各方若有之,亦皆佛也。
惟見性之徹,無過于釋迦佛矣,故曰世尊。
在釋迦佛之前,悟見性空者亦有之,隻不過不敢說明,而以象意名之,曰明德,曰無聲無臭,曰至善,曰無極。
而如何證到,尚未有辦法也。
但其所見,或與佛不異,隻欠一證,所謂東方之辟支佛是也。
佛則全以辦法指示之,無非欲人見到本性光明之體,與起發幻心自在之用耳。
曰:其體寂默,其相清淨,其狀無邊,其味輕安,其用恒沙,不可表,不可說,非斷滅也,此假名曰佛。
一心與一念不同,一心者,初心也,未動心前之心也,現量心也,即了了覺知而無分别之心也。
一念則心動矣,故人有二心曰念。
若念念中雖比量而無著無住者,亦同現量初心矣。
是以念念有著即生死,念念無染是涅槃,聖凡之别隻此耳。
王陽明先生知行并進之說,即理事不二之義。
理者心中事也,事者心外理也。
餘又分知為三,曰解知、行知、證知,即交養互發,内外本末一貫之意。
又雲:知識之多,适以行其惡也,聞見之博,适以肆其辯也,辭章之富,适以飾其僞也。
嗚呼,可悲也已。
所幸天理之在人心,終有所不可泯,而良知之明,萬古一日雲雲,何言之痛也。
今若推窮其緻病之因,則在學者不先從根本上明體下手,徒事達用,以緻兩誤。
夫體既不明,用安得達。
體不明則志趣偏小,但求功利,有患得患失之心,志在利祿,則何事不可為,又何事不敢為,人欲橫流,而科學之昌,适以獵取聲利,至其極則為國際侵略殺人而已。
然非知識等之誤人也,人自誤也,誤在本末倒置而舉世不以為怪,豈不哀哉。
參禅無下手處,攝心無把持處,儒家想出個“誠”字來。
誠則明,明則誠矣。
誠而明者,由用歸體也,歸體則明而誠,是為真誠。
誠斯有據,而其誠也無退轉矣,的是妙法。
隻是誠字又難下手,又想出個“敬”字來,兢兢業業以守之也。
是以宋人不喜頓悟之說,恐蹈虛而落空也。
又曰:功夫必從存養中來,非可懸空揣索。
彼不知根本未明,先存養個什麼,亦不過守而已,敬個什麼,敬于事進而敬于天理,亦不過守而已。
言守則與不守為對,終是善惡與人天交戰。
其求誠也,不其難矣。
其求明也,更無把持矣。
并謂誠則明,明則誠,是理解而非方法,終令人無下手處。
禅家由定中參悟,儒家主靜坐,才是方法。
初步先息下狂心粗氣,由此入手,先練得個誠字,至誠之極而明自顯。
然有行之數十年尚無影響者,其故在有所求。
有所求即有能求之我,于是人我又交戰矣,何由而得定。
夫心之靈性,非可方物,守不得,放不得,偏空又不得,愚人又學不得,聰明人又要不得,一失于死執,一失于浮滑,正是有辦法而無法子辦,實是令人悶苦。
但不經一番悶苦,斷斷不得光明,不真誠,不得真明也。
于今之世,生活如是之難,環境如是之劣,恒心如是之難,有志如是之少,儒釋二門自然而衰落,亦因緣時會之所緻也。
于是不得已而思其次,但求起碼功夫,以為上乘。
儒家但講理多诤,以為功夫,禅家但說口頭,而比丘能守戒規,即自命為高僧,士子能文章,即公稱為高士。
眼界日低,豈不迷人眼目。
雖然,陽明先生雲:天理之在人心,終不可泯也。
又曰:我今學佛,方知為儒。
佛門自有辦法,隻缺志士仁人。
志士所以自度,仁人所以度人,必具度人之大願,方得以稱志士,蓋自他不二。
應先自度以度人,自度之法,莫妙于禅,而禅之難行,已如上述矣。
最妙者先由密以入禅,由禅以啟用而應世。
以密宗功夫,有悶苦與活潑兼具之妙,無偏空或著有之弊,于此中的可做到誠字。
此法惟心中心密,然神而明之,又在其人,非無辦法也。
其如人之不肯吃苦何,我是以發有志人太少之歎也。
管子曰:“勿煩勿亂,和乃自成,能正能靜,然後能定,執一不失,能君萬物,是故止怒莫若詩,去憂莫若樂,節樂莫若禮,守禮莫若敬,守敬莫若靜,内靜外敬,能反其性,性将大定。
”此一段為管子一生大學問,非特開宋儒各派學說,亦為後世道家之宗。
惜今之道家不能讀其書也,蓋誤解其義
如瓶破則棄之,以後小心,更無可比拟,今不得已而比拟之曰如是。
《中庸》曰:博厚焉,高明焉,悠久焉。
此何所指乎?《心經》曰: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此又何所指乎? 除物欲易,改氣質難,明根本為尤難,佛所謂難信之法是也。
故必見性斯明道用,而除物欲改氣質,方有切實辦法。
前言明道以見性者,因地下手處也。
今言見性斯明道者,果地成其用也。
道與性非二物也。
佛之一字,不可作死解,當作見性解。
西方有釋迦佛,是西方第一見性者,東方各方若有之,亦皆佛也。
惟見性之徹,無過于釋迦佛矣,故曰世尊。
在釋迦佛之前,悟見性空者亦有之,隻不過不敢說明,而以象意名之,曰明德,曰無聲無臭,曰至善,曰無極。
而如何證到,尚未有辦法也。
但其所見,或與佛不異,隻欠一證,所謂東方之辟支佛是也。
佛則全以辦法指示之,無非欲人見到本性光明之體,與起發幻心自在之用耳。
曰:其體寂默,其相清淨,其狀無邊,其味輕安,其用恒沙,不可表,不可說,非斷滅也,此假名曰佛。
一心與一念不同,一心者,初心也,未動心前之心也,現量心也,即了了覺知而無分别之心也。
一念則心動矣,故人有二心曰念。
若念念中雖比量而無著無住者,亦同現量初心矣。
是以念念有著即生死,念念無染是涅槃,聖凡之别隻此耳。
王陽明先生知行并進之說,即理事不二之義。
理者心中事也,事者心外理也。
餘又分知為三,曰解知、行知、證知,即交養互發,内外本末一貫之意。
又雲:知識之多,适以行其惡也,聞見之博,适以肆其辯也,辭章之富,适以飾其僞也。
嗚呼,可悲也已。
所幸天理之在人心,終有所不可泯,而良知之明,萬古一日雲雲,何言之痛也。
今若推窮其緻病之因,則在學者不先從根本上明體下手,徒事達用,以緻兩誤。
夫體既不明,用安得達。
體不明則志趣偏小,但求功利,有患得患失之心,志在利祿,則何事不可為,又何事不敢為,人欲橫流,而科學之昌,适以獵取聲利,至其極則為國際侵略殺人而已。
然非知識等之誤人也,人自誤也,誤在本末倒置而舉世不以為怪,豈不哀哉。
參禅無下手處,攝心無把持處,儒家想出個“誠”字來。
誠則明,明則誠矣。
誠而明者,由用歸體也,歸體則明而誠,是為真誠。
誠斯有據,而其誠也無退轉矣,的是妙法。
隻是誠字又難下手,又想出個“敬”字來,兢兢業業以守之也。
是以宋人不喜頓悟之說,恐蹈虛而落空也。
又曰:功夫必從存養中來,非可懸空揣索。
彼不知根本未明,先存養個什麼,亦不過守而已,敬個什麼,敬于事進而敬于天理,亦不過守而已。
言守則與不守為對,終是善惡與人天交戰。
其求誠也,不其難矣。
其求明也,更無把持矣。
并謂誠則明,明則誠,是理解而非方法,終令人無下手處。
禅家由定中參悟,儒家主靜坐,才是方法。
初步先息下狂心粗氣,由此入手,先練得個誠字,至誠之極而明自顯。
然有行之數十年尚無影響者,其故在有所求。
有所求即有能求之我,于是人我又交戰矣,何由而得定。
夫心之靈性,非可方物,守不得,放不得,偏空又不得,愚人又學不得,聰明人又要不得,一失于死執,一失于浮滑,正是有辦法而無法子辦,實是令人悶苦。
但不經一番悶苦,斷斷不得光明,不真誠,不得真明也。
于今之世,生活如是之難,環境如是之劣,恒心如是之難,有志如是之少,儒釋二門自然而衰落,亦因緣時會之所緻也。
于是不得已而思其次,但求起碼功夫,以為上乘。
儒家但講理多诤,以為功夫,禅家但說口頭,而比丘能守戒規,即自命為高僧,士子能文章,即公稱為高士。
眼界日低,豈不迷人眼目。
雖然,陽明先生雲:天理之在人心,終不可泯也。
又曰:我今學佛,方知為儒。
佛門自有辦法,隻缺志士仁人。
志士所以自度,仁人所以度人,必具度人之大願,方得以稱志士,蓋自他不二。
應先自度以度人,自度之法,莫妙于禅,而禅之難行,已如上述矣。
最妙者先由密以入禅,由禅以啟用而應世。
以密宗功夫,有悶苦與活潑兼具之妙,無偏空或著有之弊,于此中的可做到誠字。
此法惟心中心密,然神而明之,又在其人,非無辦法也。
其如人之不肯吃苦何,我是以發有志人太少之歎也。
管子曰:“勿煩勿亂,和乃自成,能正能靜,然後能定,執一不失,能君萬物,是故止怒莫若詩,去憂莫若樂,節樂莫若禮,守禮莫若敬,守敬莫若靜,内靜外敬,能反其性,性将大定。
”此一段為管子一生大學問,非特開宋儒各派學說,亦為後世道家之宗。
惜今之道家不能讀其書也,蓋誤解其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