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修持問題
關燈
小
中
大
發願、當發願者,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如是廣大圓融之念佛法,直是一超直入,開般若華,見實相佛,三根普被者矣。
故上根人可生前見性成就,不往而往。
中根人入于品位,有往生之資,到彼已,再聞法勤修以見性。
下根人以心念之專,緣熟亦可往生,至少亦種善根于來世,總是同一證到菩提。
然而世人為五濁所蒙,無力信入,亦不敢信入,是為甚難,連說五個難字。
嗚呼,非此法之難也,自難之也。
雖以佛菩薩之慈悲,無可奈何也。
又古德先賢,勸人勤修淨業,恐人怕難而不肯修,遂言其易,而不知又誤于一易字,真是扶得西來東又倒矣。
至此,願諸仁且把難易二見收起,一心緻力于念佛可也。
念佛法,實有改善之必要,最忌打七時,出聲連念,口不停歇,接連四十九天,往往傷氣,胸口脹痛,為終身之病,極不易治。
因而怨恨疑謗者有之,故淨七至多四七,七中每日念佛,由七八小時,加至十二小時,不得再多,不得出聲,必結彌陀印,手印勿放散。
例如早一點半起身,先盥洗,大小便。
二點上座,連四小時,六時下座,用早膳,八時上座,十二時下座,午餐,二時上座,六時下座,夜餐,八時睡。
此是整日修,不可再多,如每日念七八小時者,時間再定,不必太拘。
七中,主七者常須開示,并考問各人座上情況,時加糾正。
在座上,不許觀光觀相,隻守定三要,一要手印勿散,二要念佛勿停,唇微動而無聲,三要心毋妄動。
念來勿理,亦勿壓制妄念,亦勿幻起諸相,見光見佛,引起魔見。
此系大概,其細則甚繁,當另訂之。
最好集十數人,約期四七,定時為暮春或秋末冬初,邀請一主七人,關内立諸禁條,約護關者二人,四七日中,要克期求證,一期不成,則隔一二月,再行二期,至多三期。
行者果肯痛切,無有不證三昧者。
如證得三昧,方可參考禅宗用功法,密宗加持法以為緣助,如是生西決有把握矣。
至此境界,庶可以入大勢至菩薩圓通念佛法矣。
因菩薩念佛,都攝六根,無一時無一處不是念佛,禮佛供養,亦是念佛。
在在見到性空,正是念佛。
所謂淨念相繼,打成一片。
彼菩薩者,決不必手持念珠,口誦六字,早課夜課以為用功,餘時又茫茫蕩蕩去也。
凡至心淨業者,其亦以斯言為可教乎。
或又問曰:如今之念佛者,早課夜課,果有效否?而老太太念佛,其心專在身後福報,更不知淨土之所以然,果亦有效否?曰:一樣有效,隻式微耳。
蓋念佛人,不問其功行之深淺,其腦海中,已印下種子,無論如何,總比不念是好。
不必作時間相,久之還由此一印中成就,我人不可輕慢後學也。
惟念佛法,初為持名,尚不得謂為真念佛。
若到能念之時,其先已具幾種條件:一、深信西方極樂世界,香光莊嚴,因緣殊勝,願力堅強者,決可往生,不因凡夫而可限之也。
蓋即心即佛,心空即佛,正一心時,已非凡夫境界。
雖暫而非久,以願力堅強故,久久仍可打成一片,具有阿禆跋緻之資格。
二、深信往生者,全是化境,此心圓遍十方,即是十方諸佛之所護念,魄力亦不覺雄厚,于化境中,無一處不是佛境,不是西方,此時無邊身自然顯發,不必定在佛堂中念佛,亦不必定分東西南北也。
三、真能念佛者,即不持名,或應付尋常事,終不失此虛空寂照。
如自己之姓名相似,雖颠倒中,亦不忘失,此是淨念相繼時也。
四、以專一之至,其餘果皆非所願,金台銀台,為方便下愚者而設。
雲接引者,是方便初學者使其放心,如扶醉漢回家,有賴引接。
我自己既不迷醉,回家熟路,何勞接引乎。
具此膽力,全由定力中來,無有不往生者矣。
今因念佛不得其法,又少緣助,久而無功,遂生怠心。
或感覺自己一無把握,又見他人習氣未除,遂生恐怖。
此切切不可,當繼續虔修,一心念佛,惟方法須有所變通耳。
又念佛久無成就者,原因還在平時不着力,雖有早晚課,終不免一曝十寒,故不問修何法門,都重在下座用功。
而下座不用功者,原因在不會用功,茫然無所措手,此急須商榷者也。
故上根人可生前見性成就,不往而往。
中根人入于品位,有往生之資,到彼已,再聞法勤修以見性。
下根人以心念之專,緣熟亦可往生,至少亦種善根于來世,總是同一證到菩提。
然而世人為五濁所蒙,無力信入,亦不敢信入,是為甚難,連說五個難字。
嗚呼,非此法之難也,自難之也。
雖以佛菩薩之慈悲,無可奈何也。
又古德先賢,勸人勤修淨業,恐人怕難而不肯修,遂言其易,而不知又誤于一易字,真是扶得西來東又倒矣。
至此,願諸仁且把難易二見收起,一心緻力于念佛可也。
念佛法,實有改善之必要,最忌打七時,出聲連念,口不停歇,接連四十九天,往往傷氣,胸口脹痛,為終身之病,極不易治。
因而怨恨疑謗者有之,故淨七至多四七,七中每日念佛,由七八小時,加至十二小時,不得再多,不得出聲,必結彌陀印,手印勿放散。
例如早一點半起身,先盥洗,大小便。
二點上座,連四小時,六時下座,用早膳,八時上座,十二時下座,午餐,二時上座,六時下座,夜餐,八時睡。
此是整日修,不可再多,如每日念七八小時者,時間再定,不必太拘。
七中,主七者常須開示,并考問各人座上情況,時加糾正。
在座上,不許觀光觀相,隻守定三要,一要手印勿散,二要念佛勿停,唇微動而無聲,三要心毋妄動。
念來勿理,亦勿壓制妄念,亦勿幻起諸相,見光見佛,引起魔見。
此系大概,其細則甚繁,當另訂之。
最好集十數人,約期四七,定時為暮春或秋末冬初,邀請一主七人,關内立諸禁條,約護關者二人,四七日中,要克期求證,一期不成,則隔一二月,再行二期,至多三期。
行者果肯痛切,無有不證三昧者。
如證得三昧,方可參考禅宗用功法,密宗加持法以為緣助,如是生西決有把握矣。
至此境界,庶可以入大勢至菩薩圓通念佛法矣。
因菩薩念佛,都攝六根,無一時無一處不是念佛,禮佛供養,亦是念佛。
在在見到性空,正是念佛。
所謂淨念相繼,打成一片。
彼菩薩者,決不必手持念珠,口誦六字,早課夜課以為用功,餘時又茫茫蕩蕩去也。
凡至心淨業者,其亦以斯言為可教乎。
或又問曰:如今之念佛者,早課夜課,果有效否?而老太太念佛,其心專在身後福報,更不知淨土之所以然,果亦有效否?曰:一樣有效,隻式微耳。
蓋念佛人,不問其功行之深淺,其腦海中,已印下種子,無論如何,總比不念是好。
不必作時間相,久之還由此一印中成就,我人不可輕慢後學也。
惟念佛法,初為持名,尚不得謂為真念佛。
若到能念之時,其先已具幾種條件:一、深信西方極樂世界,香光莊嚴,因緣殊勝,願力堅強者,決可往生,不因凡夫而可限之也。
蓋即心即佛,心空即佛,正一心時,已非凡夫境界。
雖暫而非久,以願力堅強故,久久仍可打成一片,具有阿禆跋緻之資格。
二、深信往生者,全是化境,此心圓遍十方,即是十方諸佛之所護念,魄力亦不覺雄厚,于化境中,無一處不是佛境,不是西方,此時無邊身自然顯發,不必定在佛堂中念佛,亦不必定分東西南北也。
三、真能念佛者,即不持名,或應付尋常事,終不失此虛空寂照。
如自己之姓名相似,雖颠倒中,亦不忘失,此是淨念相繼時也。
四、以專一之至,其餘果皆非所願,金台銀台,為方便下愚者而設。
雲接引者,是方便初學者使其放心,如扶醉漢回家,有賴引接。
我自己既不迷醉,回家熟路,何勞接引乎。
具此膽力,全由定力中來,無有不往生者矣。
今因念佛不得其法,又少緣助,久而無功,遂生怠心。
或感覺自己一無把握,又見他人習氣未除,遂生恐怖。
此切切不可,當繼續虔修,一心念佛,惟方法須有所變通耳。
又念佛久無成就者,原因還在平時不着力,雖有早晚課,終不免一曝十寒,故不問修何法門,都重在下座用功。
而下座不用功者,原因在不會用功,茫然無所措手,此急須商榷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