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修持問題
關燈
小
中
大
當耶,倘伊世故深,以人情讨好為務者,則亦曰佛說有的,誰敢雲無。
聞者必欣喜而去,不知伊不是這種人。
既為大德,豈佛說彌陀經而亦未知。
明明是對來問人下藥,下文尚未深述,而問者先起情見。
不肯虛心下氣,一究其所以然,雖是名醫,亦不屑再下第二帖藥也。
須知佛法在了生死,了生死在破其見濁,你來意一心執為有,有則依賴心起,乃以無破有見,欲其深深一參究也。
倘來人不信為有者,是偏執于無見,乃以有破之,而西方之有無暫勿論也。
某大德尚未畢其辭,而來人不明其意,先不受教,白廢了伊一片婆心,深負其慈悲矣。
後複問餘:到底西方有沒有,餘雲:我直說了,你必不信。
我先問你,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信不信。
雲:佛說如是,如何不信。
餘雲: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隻是說虛妄,不曾說沒有,是有而虛妄耳,此意你信不信。
曰:信。
餘雲:西方本來沒有,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從四十八方便願力中,變化成就。
正如今日小小一坐談會,一切正有不可言無,但彼此一切皆是緣會,既因緣生,即不可得,故不可言有,以畢竟性空非實,隻假有耳。
倘你真能悟到性空道理,即是華開見佛,自在往生,管他有與沒有。
你如取相而說,西方實實有,但是幻有,你如就性分說,彼此盡屬性空,連你自己這個幻身亦沒有,但世人一聞沒有,便狐疑不信,甚至狂亂矣。
黃檗禅師雲:“法本不有,莫作無見,法本不無,莫作有見,有之于無,盡是情見。
”所以念佛第一義,在息機忘見,是修淨土的正路。
所以理路要分清。
又有人問:據公所說,全要靠自己念佛開悟力量,然則不關佛之接引矣。
餘曰:否,此乃雙方合力成就法也。
要你念到不持而念,由化境而入清淨,方可與佛相接,先以法引,次以事接。
譬如一人落井,迫切求出,井上有人懸繩救之,井中人尤須先自捆紮牢固,與井上人相接,斯可接引出險。
今一味靠井上人而自不著力,豈不可笑。
須知井上時時有人,懸繩亦是現成,乃起種種妄想,不自努力,徒問井上之人有無,不其惑矣。
諸法本是空相,難易原無定論,凡法之易者,易入而難信,淨土是也。
十念即可往生,甯非易之又易,因其太易而輕之,遂不痛切,有佛接引,依賴心起,遂生待心,臨終請人助念,平時更不必着急,是極易而轉為極難,又誰之過欤? 西方為成就門,不是兒戲事,不努力,萬不可成,尤須有般若力,精進如香象渡河,截斷衆流,方得成就。
凡經首以舍利弗領衆,菩薩以文殊法王子為首,正表此經由小乘般若,引入大乘般若,而阿逸多為彌勒,言須破一切相以歸性,下二菩薩表此法須精進如香象渡河也。
于十二部中,此經為自說部,以諸二乘偏執于空而不自知,佛遂說有以救之,曰從是過西方有世界,有阿彌陀佛。
今現在說法,我見是利,并以有相莊嚴,如七寶莊嚴,八功德水,黃金為地,蓮華諸勝,漸漸脫卸到音聲微妙上,全是性分中流出。
于是點到壽命無量之體,與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之用,而人物之勝,不可稱量,再三勸人發願,且指示以方法,倘執持名号心中念念不忘彌陀,既肯專心于念佛念法念僧,自不暇于念貪念嗔念癡。
平時心不颠倒,臨命終時,自有把握。
一心者,無心也,惟此一真心也。
真心者,無心心也,非另有一心也。
以一句彌陀,打去妄念,寂然無念而不斷滅,此是一心境界。
上得此路,一門深入,勤修勿怠,力量日見充足,但問耕耘,莫問收成,有因必有果,不待死後,即生前亦不颠倒矣。
凡一念起落,即一生死,妄念一起,假名為命始,妄念一去,假名為命終。
今刻刻以慧照力,洞見其妄,即刻刻有臨命終時,心不颠倒,非如此精進不可。
然佛又慮大衆心量之窄小,不足以付如是大事,若偏執一方為勝,心不廣大,亦難成就,乃引十方佛,恒沙無量,同此護念,點到本經。
經者,非專指此文字經也,正指衆生自性中之金剛藏也。
再言此願一發,當下成就,如已發願、今
聞者必欣喜而去,不知伊不是這種人。
既為大德,豈佛說彌陀經而亦未知。
明明是對來問人下藥,下文尚未深述,而問者先起情見。
不肯虛心下氣,一究其所以然,雖是名醫,亦不屑再下第二帖藥也。
須知佛法在了生死,了生死在破其見濁,你來意一心執為有,有則依賴心起,乃以無破有見,欲其深深一參究也。
倘來人不信為有者,是偏執于無見,乃以有破之,而西方之有無暫勿論也。
某大德尚未畢其辭,而來人不明其意,先不受教,白廢了伊一片婆心,深負其慈悲矣。
後複問餘:到底西方有沒有,餘雲:我直說了,你必不信。
我先問你,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信不信。
雲:佛說如是,如何不信。
餘雲: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隻是說虛妄,不曾說沒有,是有而虛妄耳,此意你信不信。
曰:信。
餘雲:西方本來沒有,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從四十八方便願力中,變化成就。
正如今日小小一坐談會,一切正有不可言無,但彼此一切皆是緣會,既因緣生,即不可得,故不可言有,以畢竟性空非實,隻假有耳。
倘你真能悟到性空道理,即是華開見佛,自在往生,管他有與沒有。
你如取相而說,西方實實有,但是幻有,你如就性分說,彼此盡屬性空,連你自己這個幻身亦沒有,但世人一聞沒有,便狐疑不信,甚至狂亂矣。
黃檗禅師雲:“法本不有,莫作無見,法本不無,莫作有見,有之于無,盡是情見。
”所以念佛第一義,在息機忘見,是修淨土的正路。
所以理路要分清。
又有人問:據公所說,全要靠自己念佛開悟力量,然則不關佛之接引矣。
餘曰:否,此乃雙方合力成就法也。
要你念到不持而念,由化境而入清淨,方可與佛相接,先以法引,次以事接。
譬如一人落井,迫切求出,井上有人懸繩救之,井中人尤須先自捆紮牢固,與井上人相接,斯可接引出險。
今一味靠井上人而自不著力,豈不可笑。
須知井上時時有人,懸繩亦是現成,乃起種種妄想,不自努力,徒問井上之人有無,不其惑矣。
諸法本是空相,難易原無定論,凡法之易者,易入而難信,淨土是也。
十念即可往生,甯非易之又易,因其太易而輕之,遂不痛切,有佛接引,依賴心起,遂生待心,臨終請人助念,平時更不必着急,是極易而轉為極難,又誰之過欤? 西方為成就門,不是兒戲事,不努力,萬不可成,尤須有般若力,精進如香象渡河,截斷衆流,方得成就。
凡經首以舍利弗領衆,菩薩以文殊法王子為首,正表此經由小乘般若,引入大乘般若,而阿逸多為彌勒,言須破一切相以歸性,下二菩薩表此法須精進如香象渡河也。
于十二部中,此經為自說部,以諸二乘偏執于空而不自知,佛遂說有以救之,曰從是過西方有世界,有阿彌陀佛。
今現在說法,我見是利,并以有相莊嚴,如七寶莊嚴,八功德水,黃金為地,蓮華諸勝,漸漸脫卸到音聲微妙上,全是性分中流出。
于是點到壽命無量之體,與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之用,而人物之勝,不可稱量,再三勸人發願,且指示以方法,倘執持名号心中念念不忘彌陀,既肯專心于念佛念法念僧,自不暇于念貪念嗔念癡。
平時心不颠倒,臨命終時,自有把握。
一心者,無心也,惟此一真心也。
真心者,無心心也,非另有一心也。
以一句彌陀,打去妄念,寂然無念而不斷滅,此是一心境界。
上得此路,一門深入,勤修勿怠,力量日見充足,但問耕耘,莫問收成,有因必有果,不待死後,即生前亦不颠倒矣。
凡一念起落,即一生死,妄念一起,假名為命始,妄念一去,假名為命終。
今刻刻以慧照力,洞見其妄,即刻刻有臨命終時,心不颠倒,非如此精進不可。
然佛又慮大衆心量之窄小,不足以付如是大事,若偏執一方為勝,心不廣大,亦難成就,乃引十方佛,恒沙無量,同此護念,點到本經。
經者,非專指此文字經也,正指衆生自性中之金剛藏也。
再言此願一發,當下成就,如已發願、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