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要訣
關燈
小
中
大
法即求,見師即拜。
得一正法,當一門深入,不可心活,見異思遷、朝修夕改,而緻徒勞無功。
七、宜自制 一勿驕慢,二勿自喜而自是,三勿惱恨,四勿性急,五勿怠惰,六勿衡量他人意境,七勿先求神通,此皆用功期内必有之毛病。
功夫益深,習氣翻出益多,不可不防,可閱餘之《乙亥講演錄》而細參之。
(五)務八要 一、要圓修 言心量宜大,則見義思圓,自無門戶勝劣之見。
二、要痛修 言自己警覺痛切,則進步自速,此生必得究竟。
三、要願修 言必有願力為主,願力宜正大,宜切實,此即是修。
四、要專修 言得有正法,當專一深入,自可由一門會入普門而圓矣。
五、要活修 言專一與固執呆闆不同,心宜活潑,則得自在。
且佛開種種法門,非可執一,随時當有變化,第宗旨則無變易也。
六、要雙修 要我與佛相對成雙,求佛還當求己,一也;家庭修持,能得伴侶贊助,二也;修慧兼宜修福,發願必須行願,三也;持齋者,口素并宜心素,勿見他過,四也。
此均雙修,由此可得齊全,功德亦易圓滿。
七、要實修 言功夫實在,冷暖自知,不可自欺,故以實行為主。
實行者,心行耳,非表面唱拜也。
八、要養修 言已發明心地,修有所得,必以涵養為主。
例如下: 甲、取質 謂玉之良而大者。
佛性平等,雖一時根器有别,但心量宜大。
玉小不能再放大,而心則不然,玉質不可改也,而心可改也。
乙、雕琢 謂質好而不修,良可惜也。
然必得良工,大料改小,則師之咎。
丙、打磨 謂不經打磨,則不光潤,故必經種種磨練,以一切冤怨逆事,皆我入道之助,然火氣仍在也。
丁、入土 謂不經涵養,則力不充,故必靖氣内斂,此非學而可緻,乃自然功深耳。
總之,時時心不放逸,至空淨後,了無系染,欲求煩惱,亦不可起矣。
(六)明過程 修行過程,本無定法,但亦有最要數點如下: 一、求得正法,言得正合我機之法也,或密或禅、或持名或觀相,皆所以淨我自性之土而已。
二、如法修持,中途切不可雜以我見,自然得定。
三、開發般若,此言大智慧,由定而生,定慧相合即是戒,此名具足十戒。
四、明心見性,心地既明,則本心自見,色空不二,方不受惑。
五、心不惑故,然後可除習氣。
甲、空境。
乙、空心。
(粗分) 丙、空法。
(細分) 丁、空空。
(微細分)(以上為先開第六漏盡通,即是名道通,是謂得體) 六、發五神通,此謂起用,切不可先求,惟明心後自得開展,小有證效,喜則成魔。
如無道通而先求此,名曰妖通,以外道亦有五通也。
(七)示要訣 一、凡夫與佛,本體不二,隻是不明因果,故覺在後,覺在果地,并有始終不覺者。
隻要一覺,即是彼岸,故宜用一字訣曰阿。
言心有所起時,此在因地動念,常常先自凜覺,想我今日如是因,将來必得如是果,則恐懼而勿入矣。
久久純熟,不緻誤入。
此阿字即是凜覺,即是照見,即是轉,即是空,即是無染,即是淨土。
二、把此心如在通衢大道,一切形形色色,了了見聞,過而不留,與我無染,此便是佛境。
三、若有所接,隻随緣應付,善惡分明而不起我見,常與自己脾氣奮鬥。
情為我愛,轉而疏之;見為我執,解而空之,久久自然自在。
四、辨輕重,言觀世間無論千萬最大事,都抵不過一個死;千萬個死,還抵不過我一修;而千萬個修,又抵不過我一覺。
覺則心空,此是最上福德,輕重利害,不可比拟。
當知衆苦隻緣不覺,極樂無過明心。
五、勿忘記,但有時忘記,或雖不忘記而力不能轉,又奈何?曰有二訣:一把未來之恐怖事先一想,二曰持咒,頓然可以覺轉。
諸仁真肯用功者,每日勿忘修法,念念在覺,方是念念在佛。
時時修,時時照。
每日将此七條看一次,再與人講一次,一修一照,行之年半,不間斷,如不證三昧見實相者,餘即為妄為魔,并望回向一切衆生,皆得成佛,此便是消災延壽法。
得一正法,當一門深入,不可心活,見異思遷、朝修夕改,而緻徒勞無功。
七、宜自制 一勿驕慢,二勿自喜而自是,三勿惱恨,四勿性急,五勿怠惰,六勿衡量他人意境,七勿先求神通,此皆用功期内必有之毛病。
功夫益深,習氣翻出益多,不可不防,可閱餘之《乙亥講演錄》而細參之。
(五)務八要 一、要圓修 言心量宜大,則見義思圓,自無門戶勝劣之見。
二、要痛修 言自己警覺痛切,則進步自速,此生必得究竟。
三、要願修 言必有願力為主,願力宜正大,宜切實,此即是修。
四、要專修 言得有正法,當專一深入,自可由一門會入普門而圓矣。
五、要活修 言專一與固執呆闆不同,心宜活潑,則得自在。
且佛開種種法門,非可執一,随時當有變化,第宗旨則無變易也。
六、要雙修 要我與佛相對成雙,求佛還當求己,一也;家庭修持,能得伴侶贊助,二也;修慧兼宜修福,發願必須行願,三也;持齋者,口素并宜心素,勿見他過,四也。
此均雙修,由此可得齊全,功德亦易圓滿。
七、要實修 言功夫實在,冷暖自知,不可自欺,故以實行為主。
實行者,心行耳,非表面唱拜也。
八、要養修 言已發明心地,修有所得,必以涵養為主。
例如下: 甲、取質 謂玉之良而大者。
佛性平等,雖一時根器有别,但心量宜大。
玉小不能再放大,而心則不然,玉質不可改也,而心可改也。
乙、雕琢 謂質好而不修,良可惜也。
然必得良工,大料改小,則師之咎。
丙、打磨 謂不經打磨,則不光潤,故必經種種磨練,以一切冤怨逆事,皆我入道之助,然火氣仍在也。
丁、入土 謂不經涵養,則力不充,故必靖氣内斂,此非學而可緻,乃自然功深耳。
總之,時時心不放逸,至空淨後,了無系染,欲求煩惱,亦不可起矣。
(六)明過程 修行過程,本無定法,但亦有最要數點如下: 一、求得正法,言得正合我機之法也,或密或禅、或持名或觀相,皆所以淨我自性之土而已。
二、如法修持,中途切不可雜以我見,自然得定。
三、開發般若,此言大智慧,由定而生,定慧相合即是戒,此名具足十戒。
四、明心見性,心地既明,則本心自見,色空不二,方不受惑。
五、心不惑故,然後可除習氣。
甲、空境。
乙、空心。
(粗分) 丙、空法。
(細分) 丁、空空。
(微細分)(以上為先開第六漏盡通,即是名道通,是謂得體) 六、發五神通,此謂起用,切不可先求,惟明心後自得開展,小有證效,喜則成魔。
如無道通而先求此,名曰妖通,以外道亦有五通也。
(七)示要訣 一、凡夫與佛,本體不二,隻是不明因果,故覺在後,覺在果地,并有始終不覺者。
隻要一覺,即是彼岸,故宜用一字訣曰阿。
言心有所起時,此在因地動念,常常先自凜覺,想我今日如是因,将來必得如是果,則恐懼而勿入矣。
久久純熟,不緻誤入。
此阿字即是凜覺,即是照見,即是轉,即是空,即是無染,即是淨土。
二、把此心如在通衢大道,一切形形色色,了了見聞,過而不留,與我無染,此便是佛境。
三、若有所接,隻随緣應付,善惡分明而不起我見,常與自己脾氣奮鬥。
情為我愛,轉而疏之;見為我執,解而空之,久久自然自在。
四、辨輕重,言觀世間無論千萬最大事,都抵不過一個死;千萬個死,還抵不過我一修;而千萬個修,又抵不過我一覺。
覺則心空,此是最上福德,輕重利害,不可比拟。
當知衆苦隻緣不覺,極樂無過明心。
五、勿忘記,但有時忘記,或雖不忘記而力不能轉,又奈何?曰有二訣:一把未來之恐怖事先一想,二曰持咒,頓然可以覺轉。
諸仁真肯用功者,每日勿忘修法,念念在覺,方是念念在佛。
時時修,時時照。
每日将此七條看一次,再與人講一次,一修一照,行之年半,不間斷,如不證三昧見實相者,餘即為妄為魔,并望回向一切衆生,皆得成佛,此便是消災延壽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