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零落衰微時期

關燈
三千裡。

    瑜伽僧赴應每日每僧五百文,主磬、寫疏、召請三執事各一千文。

    陳設經像香燈,供給阇黎等項勞役一千文,文書除一表三申三牒三帖三疏三榜,不得妄費紙劄。

    民間世俗不得仿僧瑜伽呼為善友,違者罪以遊食。

    洪武二十五年(1392)試經給僧度牒。

    洪武二十七年(1394)榜示僧教條例,僧人犯罪,須預去僧服以受擒拿。

    賜田稅糧全免,常住田雖有稅糧,仍免雜役僧人差役。

    僧有妻者,許人捶辱索錢,打死勿論。

    願還俗者聽。

    洪武二十八年(1395)設上中下三種考試沙門。

    三十年(1397)命所有寺院俱建禅堂,安禅集衆。

     此後一切制度均依洪武舊規,隻有武宗自稱大慶法王,正德二年(1507)度僧四萬人。

    世宗好道,嘉靖元年(1522)曾毀拆京師佛寺,十四年(1535)又毀宮中佛像。

     各宗情況明代天台隻在晚明始有真覺、傳燈、智旭三世相承,重興三觀十乘之學。

    真覺,号百松,于萬曆中申明性具理毒之旨,判《楞嚴》為方等實相教,有《楞嚴百問》一卷。

    其弟子傳燈于萬曆十五年(1587)于天台山教授學徒,兼習禅淨。

    撰《楞嚴玄義》、《天台方外志》、《楞嚴圓通疏》、《性善惡論》、《彌陀經圓中鈔》、《維摩經無我疏》等。

    常修法華、大悲、彌陀、楞嚴諸忏。

    智旭與真可、株宏、德清稱為明末四大師。

    智旭(1598—1654)幼好儒學,誓滅佛老。

    十七歲偶讀襪宏《日知錄》及《竹窗随筆》有所反省。

    二十四歲出家。

    三十歲撰《毗尼事義集要》及《梵室偶談》,谙宗門流弊,決意弘律。

    崇祯三年(1630),年三十二,究心台宗,但以近世台宗、禅宗、賢首、慈恩各執門庭,故不肯為台宗子孫。

    着《靈峰宗論》及各經注解凡六十八部二百二十九卷。

     明代賢首宗多兼慈恩,自元南山真萃下分兩系。

    一系是真萃——獨溪蘭——德岩淨行——能仁——清——玉峰永琛——石庵德姬——南中定興——虎丘青——汾陽清遠——高原明昱,撰《相宗八要解》、《成唯識論俗诠》等。

    另一系是真萃——青谷元遇——别峰大同——汴梁古峰——栖岩慧進——達庵廣通——寄庵普泰。

    泰撰《百法明門論解》、《八識規矩補注》。

    泰傳遍融而至株宏(1506—1586)。

    宏着《彌陀疏鈔》,總持圓頓諸經,融會事理,指歸一心。

    又以戒為根本,着《沙彌要略》、《具戒便蒙》、《梵網經疏發隐》等。

    錄古德機緣中語,為《禅關策進》以示參究之訣,謂禅淨雙修,不出一心,所着經疏及《竹窗三筆》等凡二十餘部。

    普泰的另一弟子悟勤傳雪浪洪恩及憨山德清。

    雪浪撰有《楞嚴科判》、《雪浪集》等,德清着有《楞伽筆記》、《法華通議》、《夢遊集》等凡十二部。

     律宗自元季以至明代中葉,荒廢不行;至明未經如馨(1541—1615)而中興。

    如馨因往禮五台,頓悟五篇三聚心地法門,視大小乘律如胸中自在流出。

    南歸後中興戒法,專持梵律,皎若冰霜。

    ’萬曆中開戒于栖霞、甘露、靈隐、天甯諸刹。

    世稱為中興律祖,着《布薩儀軌》。

    馨傳寂光(1580—1645),光初從雪浪洪恩習賢首教觀,後受業于如馨。

    如馨弘戒于五台,光助其教授,曆遊諸方,重興寶華山隆昌寺。

    明末又有弘贊弘揚律學于廣東鼎湖,着有《四分律如義标釋》、《四分戒本如釋》等經戒疏解二十部。

     明代承宋元禅淨一緻之說,禅教諸德多提倡念佛,禅宗臨濟如景隆恕中無愠、笑岩德寶,曹洞宗如無明慧經、湛然圓澄,賢首宗如憨山德清,天台宗如幽溪傳燈、蒲益智旭等贊揚淨土為最着。

    景隆有淨土詩一百八首。

    傳燈有《淨土生無生論》,融會三觀闡揚淨土法門。

    智旭着《彌陀要解》,用一心三觀之法以釋念佛法門。

    唯有蓮池襪宏,世尊之為蓮宗第八祖。

     明代曹洞宗于洪武中有天界道成大弘曹洞宗乘。

    嘉靖之世義學紛纭,禅宗落寞。

    少室一支,流人評唱;斷橋一派,幾于平沈。

    至明未有無明慧經之提撕,有弟子元來、元賢、元鏡、元谧等,一時曹洞之風大振。

    慧經(1547—1617)隐居峨峰,躬自耕作,鑿石開田,不憚勞苦,二十年如一日。

    弟子博山元來(1575—1630)有《參禅警語》,足窺知其家風。

    又有淨土詩一百八首。

    鼓山元賢(1568—1657)為諸生時,嗜周程張朱之學。

    年二十五得《楞嚴》、《法華》、《圓覺》三經,始歸釋氏。

    因看乾屎橛話有省,投慧經落發。

    着有《洞上古轍》、《五位圖說》、《三玄三要說》等,發明濟洞二宗之旨。

    又撰《補燈錄》以補《五燈會元》之阙。

    有《建州弘釋錄》、《淨慈要語》、《楞嚴略疏》、《金剛略疏》、《禅錄内外集》、《四分戒本解義》、《律學發轫》等。

    又修《鼓山志》。

    臨濟宗名德有恕中無愠、呆庵普莊、慧山紹琦,而笑岩德寶稱為中興,再傳有天童圓悟、磬山圓修大弘此道。

    無愠(1309—1386)設三問以勘禅客:一、穩坐家堂,因甚主人猶不識?二、掀翻大海,掴碎須彌,平地上因甚擡腳不起?三、眼光爍破四天下,自家眉毛落地,因甚不見?三句内,一句外,不涉兩頭,有人道得,柱杖子兩手分付。

    普莊(1346—1403)着有《呆庵歌》,自叙其志,有《語錄》五卷。

    紹琦(1404—1473)以念佛為公案。

    德寶(1568—1581)初以念佛人,有《淨土詩》、《笑岩集》行世。

    圓悟弟子漢月法藏于崇祯二年(1629)着《五宗原》,以圓相是千佛萬佛之祖,五宗各出圓相之一面,獨臨濟為正。

    圓悟于崇祯七年(1634)作《九辟》,九年(1636)作《三辟》嚴斥其非。

    法藏又作《智證傳提語》。

    圓悟斥其變臨濟宗風為講席,法藏弟子潭吉弘忍作《五宗救》為藏申辨,圓悟于崇祯十一年(1638)作《辟妄救略說》以駁之。

    又圓悟弟子費隐通容作《五燈嚴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