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流派蔓衍時期

關燈
賜給寺院,分其稅,一半輸官,一半輸寺。

    寺院的經濟相當富饒。

    又給僧徒以三公之官。

    曆代各帝經常在寺院飯僧。

    僧侶既多,耗弊自重,所以聖宗統和九年(991)诏禁私度僧尼。

    統和十五年(997)禁諸山寺毋濫度僧尼。

    開泰四年(1015)沙汰東京僧。

    開泰九年(1020)禁僧燃身煉指。

    興宗對僧侶尤為優待,僧正有拜三公三師兼政事令者凡二十人。

    貴族望族化之,多舍男女為僧尼。

    道宗仰慕漢族文化,因而更為奉佛。

    以白金數百兩鑄兩佛像,銘其後曰:願後世生中國(《遼史拾遺》)。

    鹹雍四年(1068)親制《華嚴經贊》。

    鹹雍八年(1072)泰甯江三州三千餘人願為僧尼,并許之。

    大康四年(1078)諸路飯僧尼三十六萬。

    僧侶既多而任高爵,自多“縱恣,放債營利,浸奪小民,民甚苦之”(《栾城集》卷四)。

     遼代的佛教文化事業,首推續刻河北房山雲居寺石經。

    房山石經自隋靜琬創始,曆經唐代未能完成。

    遼初續刻,穆宗應曆十五年(965)因戰事而停。

    聖宗統和二十二年(1004)複刻,太平七年(1027)涿州牧韓紹芳清點枚數,興宗重熙七年(1038)、道宗清甯三年(1057)、大安九年(1093)陸續增刻,其次是興宗時雕刻契丹大藏經。

    道宗清甯九年(1063)曾将全藏一部送給高麗。

    道宗時弘賢首者有鮮演,着《華嚴玄談抉擇》。

    弘密宗有覺苑、道殿。

    覺苑着《大日經義釋演秘鈔》,道殿初參禅,繼學賢首,末究密乘,着《顯密圓通》。

    《釋摩诃衍論》一書特别得到發揚。

    有志福的《通玄鈔》,法悟的《贊玄鈔》,守臻的《通贊疏》。

    弘律的有澄淵,着《四分律鈔釋集記》,釋《四分律行事鈔》。

    弘法相的有常真,撰《俱舍論頌疏鈔》。

    明字學的有希麟,着《續一切經音義》,行均着《龍龛手鑒》。

    弘淨土的有非濁,着《往生集》。

    一時學術,蔚然可觀。

     金代的佛教金代女真族,亦即滿族。

    戰國的肅慎、山戎,秦漢的東胡,南北朝的鮮卑,唐朝的靺鞨等部都屬之。

    五代時居混同江(松花江)一帶,是遼的屬領。

    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完顔阿骨打建立了金代政權,與遼對抗。

    天輔二年(1118)與宋聯盟抗遼。

    太宗天會三年(1125)滅遼,五年(1127)攻占開封,擄徽欽二帝北去,占有今河北、山西、河南、山東、陝西東部、江蘇安徽北部(淮河以北)廣大地區。

    曆十主凡一百二十年而滅于元。

     女真族既原是遼的屬領,因此也就與遼同時傳播了佛教。

    建寺齋僧之風是盛行的,僧尼的數目也不少。

    太宗天會八年(1130)曾禁私度僧尼。

    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又廢度僧道。

    正隆元年(1156)禁迎賽神佛,平章政事張晖因見僧坐在其下而被杖。

    世宗即位後,太定二年(1162)始除迎賽神佛的禁令,又免二稅戶為民。

    但是僧匿遼世二稅戶,抑為賤者。

    闾山寺僧有賜戶三百而不輸租,故不在免例。

    訴者積年,至此亦免之。

    大定五年(1165)以前邊事未定(與宋戰争),财用缺乏。

    自東南兩京外,命民進納補官及賣僧道尼女冠度牒、紫褐衣、師号、寺觀名額。

    今邊部已甯(金宋和議),悉罷之。

    慶壽寺、天長觀歲給度牒。

    每道折錢二十萬以賜之(《金史·食貨志》)。

    一般大寺院多給田畝。

    大定二年(1162)賜燕京大慶壽寺沃田二十頃。

    大定二十年于仰山建栖隐禅寺,賜田設會,度僧萬人。

    大定二十四年(1184)大長公主以三百萬錢建吳天寺,給田百頃。

    每歲度僧十人(《佛祖曆代通載》)。

    二十六年香山大永安寺成,給田二千畝,栗七千株,錢二萬貫。

    寺院不僅占有田莊,且有質店如延壽院主有質坊二十八所(《松漠紀聞》)。

    但是對于民間造寺卻是限制。

    大定十四年曾诏愚民建寺,雖已條禁,仍多承者,宜申約束。

    大定十八年(1178)禁民間不得創興寺觀。

    大定二十五年(1185)禁有祿人、一子及農民避課役為僧道者。

    章宗明昌元年(1190)禁自披剃為僧道者,僧道三年一試。

    明昌四年(1193)以釋道屬于禮部,凡試僧尼道女冠,三年一次,限度八十人。

    僧童能讀《法華》、《心地觀》、《金光明》、《報恩》、《華嚴》等經共五部計八帙。

    《華嚴經》分為四帙,每帙取二卷,舉四題,讀百字為限,尼童試經本部與僧童同,皆以誦成句,依音釋為通,中選者試官給據,以名報有司,凡僧尼官見管人及八十、道士女冠及三十人者放度一人。

    死者令監壇以度牒申部毀之(《金史·百官志》)。

    度牒不收費用。

    但是奴婢欲脫役可以數千囑請便可得之。

    僧尼通平民者杖背流遞,僧尼自相通及犯品官家者皆死(《松漠紀聞》)。

    明昌二年(1191)敕親王及三品官之家不許僧尼道土出入。

    明昌三年聽僧尼拜父母。

    其有喪紀輕重及尊屬禮節千準常儀。

    承安元年(1190)許長老、太師度弟子三人,大德二人。

    戒僧年四十以上者度一人。

    其大定十五年附籍沙彌年六十以上者并令受戒,不許度弟子。

    承安二年(1197)賣度牒、師号、寺觀額。

     金代的僧官有國師,威儀如王者。

    服真紅袈裟,受國王的禮拜。

    帥府的僧職為僧錄僧正,有正副,服紫袈裟。

    各郡的僧職名都綱,有師号則賜紫,無則如常僧服。

    僧錄、僧正、都綱皆三年為任,任滿便另擇人。

    各縣僧職名維那。

    僧錄僧正以下管理僧訟。

    維那所管杖以下者可以決遣。

    杖以上應申解僧錄都綱司(《大金國志》)。

     宣宗貞佑初(1213)中都為蒙古大軍所圍,糧運道絕。

    搜括民間積栗存兩月食,悉令輸官,酬以銀鈔或僧道戒牒。

    貞枯三年(1215)降空名宣敕紫衣,師德号,度牒以補軍儲。

    貞祜四年用耀州僧廣惠言:“軍儲不足,凡京府節鎮以上僧道官令納粟百石,防制,郡副綱,威儀等七十石者乃充。

    三十月滿替。

    諸監寺十石,周年一代。

    願複買者聽。

    ”(《金史·食貨志》)當時寺額的價,據大定三年(1163)大明禅院碑,是錢一百貫。

    大定四年(1164)清涼院牒,是錢一百五十貫。

    同年莊嚴院牒,是錢三百貫。

     金代的佛教文化事業,隻有太宗皇統中潞州崔進女法珍斷臂摹刻藏經,複刻開寶藏而增補若幹經疏。

    至大定中,曆三十年始完成。

    大定十八年(1178)特于京聖安寺為法珍設壇,受比丘尼戒。

    二十三年(1183)賜紫衣宏教大師。

    其闆後移存燕都弘法寺。

    元代曾經補刻。

    至于各宗義學也僅有曹洞宗的萬松行秀于明昌四年(1193)曾為章宗說法,得到耶律楚材的尊奉。

    評唱宏智禅師的頌古為《從容錄》,又着《請益錄》,振興了曹洞宗風。

    其他各宗之學無聞。

    主要原因是金代多律寺。

    自南僧至始立四禅寺(《松漠紀聞》)。

     西夏的佛教西夏原是黨項部落,其統治者姓拓跋,為鮮卑族。

    唐貞觀初(627)賜姓李氏,世為夏州節度使。

    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元吳稱帝,國号大夏。

    據有内蒙古鄂爾多斯、阿拉善及甘肅西北部,為宋邊患。

    凡九主二百零三年(1032—1234)為蒙古所滅。

    元吳自制西夏書,命野利仁榮演譯之,成十二卷。

    字形方整,書法重複,教國人用之。

    唐開元六年(718)朔方節度使曾請大法師說經,造石佛像。

    天寶十四載(755)玄宗以其地列刹之中練習騎射,因令辨才為教誡臨壇度人。

    至德初(756)以才為朔方管内教授大德,建《法華》道場。

    宋景德四年(1007)李德遣使入宋,請修五台山十寺。

    天聖七年(1029)獻馬七十匹換藏經一部。

    是西夏未建國之先,佛教已頗流行。

    建國以後,制定蕃字,又屢向宋請求藏經,景佑元年(1034),至和二年(1055),嘉佑四年(1059),治平二年(1065),熙甯六年(1073)皆各得一部,紹興二十四年(1154)又向金國請市儒釋書。

     景宗元吳廣運三年(1036)有僧善稱等六人至宋京獻梵經、佛骨、菩薩像,還至夏。

    元吳向之求梵經不得,因羁之。

    西域僧侶遂絕。

    天授禮法延祚八年(1045)于興慶府設戒壇院,出遇迄妻沒藏氏為尼,号沒藏大師,居戒壇院。

    十年(1047)于興慶府十五裡建高台寺,貯宋大藏經,請回鹘僧翻譯經文,易為西夏字。

     毅宗諒祚天佑垂聖二年(1051)于興慶府役兵民數萬,建承天寺以貯大藏經,并瘗佛頂骨舍利。

     惠宗秉常時譯六祖《壇經》為西夏文。

     崇宗乾順天枯民安四年(1093)重修涼州護國感通塔。

    永安元年燕丹國師曾遊天竺。

    弟子嵬洋(姓),法名思能,建崇慶寺,掘地得古涅檠像,夏主建寶覺寺以奉之。

    仁宗仁孝,于乾祜二十年(1189)請宗律國師、淨戒國師、大乘玄密國師、禅法師僧衆等,就大廣民寺作求生兜率内宮彌勒廣大法會,結壇施食誦咒讀西蕃翻漢藏經,說法禮忏,施翻漢《彌勒上生經》十萬卷,讀《金剛經》、《普賢行願經》、《觀音經》各五萬卷,飯僧、濟貧、赦囚諸法事凡十晝夜。

    翻譯藏經至是粗備。

    據現存西夏文佛經,惠宗及其母梁後所譯、仁宗校訂者有《寶雨經》,崇宗及其母梁後所譯有《梁皇忏》、《過去莊嚴千佛名經》、《悲華經》、《經律異相》(此三仁宗校)。

    又仁宗校訂者有《大般若經》、《大孔雀明王經》(此經譯自西藏文)、《順正理論》、《華嚴經》、《現在賢劫千佛名經》、《金光明最勝王經》等。

    其中《華嚴經》即是仁宗所譯。

    又有仁宗時寫本《四分律行事集要顯用記》。

    各本中有乾祜二十年(1189)、天慶二年(1195)皇後羅氏刊記。

     桓宗純佑天慶三年(1196)以東土名流、西天達士先後所進舍利一百五十粒,中指骨一節,戲佛手一枝,頂骨一方,為銀梆金棺鐵甲石匮,構塔以藏之。

    天慶七年(1200)甘泉師子峰誘生寺沙門智廣撰《密咒圓因往生集》一卷。

     元滅夏後,至元二十三年(1286)亦集乃路(今土爾扈特部)以新軍二百人鑿合即渠,以傍近西僧餘戶助其力,計屯田九十餘頃。

    延佑元年(1314)诏河西屯田地裡住的和尚們與民一體當差。

    有妻室的教當差發稅稅鋪馬掃裡者,無妻室的和尚們休教當者。

    其河西字仍多沿用。

    元世祖令造河西字藏經闆,成宗初(1094)曾罷宣政院所刻河西藏經闆。

    不久又續刻,至大德六年(1302)完成。

    大德十年(1306)松江府僧錄廣福大師管主八印造三十餘藏施與甯夏永昌等路寺院,永遠流通。

    其闆是在江南浙西道杭州路大萬壽寺雕造,經闆三千六百二十餘卷,附有華嚴諸經忏闆。

     現存西夏僧德的着作還有《大方廣佛華嚴經海印道場禮忏儀》四十二卷,是蘭山雲岩慈恩寺護法國師一行沙門慧覺撰。

    夏崇宗新祜十六年(1185)所刻西夏文《金光明最勝王經》前有慧覺序,為其他各藏所無。

    可見慧覺是西夏崇宗時人。

    又現行大藏經中有智吉祥譯《清淨毗奈耶最上大乘經》、《巨力長者所問大乘經》,金總持譯《法大乘義決定經》、《文殊所說最勝名義經》。

    智吉祥是中印度摩竭陀國那爛陀寺人,于宋皇佑中與天吉祥同來,紹聖二年(1095)與金總持共譯出《大乘智印經》。

    《至元法寶勘同錄》中稱智吉祥為西夏三藏,稱金總持為西夏沙門。

    疑此二人原是西夏人而留學天竺返至宋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