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流派蔓衍時期
關燈
小
中
大
彙人《碧岩集》,拈古彙人佛果《擊節錄》外,唯有《祖英集》傳世,餘均不傳。
義懷有《勸修淨土說》,開當時的禅淨兼修之風氣。
其弟子慧林宗本、法雲法秀。
本弟子法雲善本、姑蘇守讷皆承其道。
宗本于神宗、哲宗時闡揚佛事。
多取《華嚴》圓融妙義。
法秀習《因明》、《唯識》、《百法》、《金剛》、《圓覺》、《華嚴》妙人精義,于《華嚴》造詣甚深。
天缽重元亦義懷弟子,以善《華嚴》,稱為元華嚴。
可見自宗密以圓入頓而發明荷澤禅旨而後,成為宋代雲門一家之風氣。
光祚再傳弟子居讷、侍延慶子榮居,于洞山十年,因讀《華嚴論》而有省。
慧林宗本的弟子,投子修頤,為答歐陽修示佛教微旨雲:優遊于華嚴法界之都,從容乎帝網明珠之内。
臨終時讀《華嚴經》至卷八,安然而逝。
文偃下緣密一系,經應真、曉嵩而傳至佛日契嵩,着《禅門定祖圖》、《傳法正宗記》以明禅門二十八祖之傳。
其時歐陽修作《本論》,李觏作《潛書》以排佛。
契嵩乃作《原教論》十萬言,明儒釋一貫之旨。
今有《镡津文集》及《輔教篇》傳世。
律宗的傳承唐代四分宗的三派中的相部宗、東塔宗在會昌以後即絕不複傳。
唯南山一宗由道宣創始,經周秀、道恒、省躬、慧正、玄暢、元表、守言、玄解、法榮,入宋以後法榮有弟子處恒、贊甯、普濟、德明等,恒傳擇悟,悟傳允堪(1005—1061),各人都有《四分律删繁補阙行事鈔》的注解,其中唯有允堪精研律部,着《行事鈔會正記》、《戒疏發揮記》、《業疏輔要記》,世稱為十本記主,其流派為會正家。
允堪傳擇其,其傳元照(1048—1116)。
元照習天台宗,以法華圓意釋《行事鈔》,撰《行事鈔資持記》、《戒本疏行宗記》、《羯磨疏濟緣記》,号為中興南山宗,其流派稱為資持家。
自此以後奉元照三記為圭臬,不複有人再撰疏記。
北宋的佛教文化事業佛教傳譯事業自唐德宗以後中斷了近二百年,宋初得到恢複。
當時佛教在印度正是密教盛興以後而受到外來的侵害的時候。
許多大德攜帶經典逃至尼泊爾,進入西藏以至來到漢族地區。
同時當五代時漢僧西遊,此時帶回大批梵笑,因而促成了北宋的翻譯事業。
但是所譯的主要是有關密部的經典,在當時既未灌頂傳法,又未建壇持誦,所以對當時佛教的影響不大。
既有新的翻譯完成,對于藏經的整理編目工作也是必要的。
又由于唐末雕闆術的發明,藏經的流布方法,由抄寫而改用雕闆也是必然之舉。
此外對于佛教史實的編集,也得到提倡,特别有關禅宗傳授的世系以及其機緣語句,是當時習禅者所迫切需要的。
宋乾德三年(965)滄州僧道圓自西域回。
四年(966)賜沙門勤行等一百五十七人,各錢三萬,人西域求佛書。
開寶六年(973)中天竺沙門法天來華,譯出《聖無量壽經》等,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沙門法進講法請天譯經于蒲津。
诏人京師,初興譯事。
召童子五十人習梵學。
七年(982)立譯經傳法院于東京太平興國寺之西,以宰官為譯經潤文使,設官分職。
中天竺三藏天息災、法天、施護等從事翻譯。
太祖乾德五年(967)敕沙門文勝編修《大藏經随函索隐》凡六百六十卷。
開寶四年(971)派高品張從信往四川雕大藏經闆,這便是中國第一部木雕藏經,世稱為開寶藏。
到真宗時,總結三十年來新譯各經,令譯經潤文使趙安仁、翰林學土楊億編成《大中祥符法寶錄》二十一卷,并總錄一卷。
仁宗天聖五年(1027)沙門惟淨又編《天聖釋教總錄》三卷,便是當時藏經的目錄。
全藏共六百二帙。
景佑四年(1037)又令呂夷簡重編集新譯衆經目錄,成《景佑新修法寶錄》二十卷,總錄一卷。
神宗元豐三年(1080)在福州東禅寺刻大藏經,至崇甯二年(1103)方始完成。
政和二年(U12)福州開元寺又刻大藏經至高宗紹興二十一年(1151)方始完成。
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令沙門贊甯修僧史,撰成《大宋高僧傳》三十卷,《三教聖賢事迹》一百卷,《内典集》一百五十卷,《外學集》四十九卷。
真宗景德元年(1004)東吳僧道原集自釋迦、初祖達摩以至東土禅宗傳嗣諸祖機緣,為《景德傳燈錄》。
仁宗天聖七年(1029)李遵勖又撰《天聖廣燈錄》三十卷,以續其後。
徽宗時惟白又編《續燈錄》三十卷,集天聖以後八十年間宗師機緣及心要語句。
道學與佛教的關系中國的佛教,由于自宋代開始離開了純一精湛的條理,而進入調和混同的步調而逐漸導緻退化。
在教内則禅教一緻,禅淨一緻,在教外則儒佛一貫,佛道一貫的主張相當普遍。
宋儒之中無論其為排佛或者融佛,實質都含有混厚的禅宗思想。
宋代的儒學興于真宗仁宗之時。
宋儒的中堅所謂濂(周敦頤)洛(程頤程颢)關(張載)閩(朱熹)四大家,而其淵源實發起于周敦頤。
周敦頤嘗歎曰:“吾此妙心實啟于黃龍(祖心),發明于佛印(了元,雲門下四世)。
然易理廓達,自非東林(常總)開遮拭拂,無由表裡洞然。
”(《居土分燈錄》)邵雍調和《老子》與《周易》,長于數理,有《學佛吟》雲:((J陽死老年親釋迦。
”(《佛法金湯編》)宋儒之中,所謂“辨異端、辟邪說,使聖人之道複興于世”的程颢也泛濫于諸家,出入于老佛者幾十年(《行狀》)。
所以其弟子謝上蔡(良佐)、遊定夫(酢)、楊龜山(時),皆入禅學(《宋元學案》卷十三)。
遊酢谒開福道甯(五祖法演弟子),乞指心要。
謝良佐辨儒佛同異雲:“佛之論性,如儒之論心,佛之論心,如儒之論意。
”朱熹批評之說:“上蔡說仁、說覺,分明是禅。
”至于楊時晚年更習佛學,以為庵摩羅識,唐言白淨無垢,即孟子之言性善。
又雲:“《維摩經》所說——真心是道場,儒此實無二理。
” 胡安國、陳瓘,私淑二程。
胡安國久參上封祖秀(黃龍慧南三傳弟子),得言外旨。
陳瓘從知禮受天台法門,作《三千有門頌》,嘗诠釋《黃龍慧南語錄》。
後參靈源惟清(黃龍慧南再傳弟子)。
其他儒家如範仲淹于景佑四年(1037)出守鄱陽時,請雲門宗匠承古開闡宗風于薦福寺。
守吳時參琅琊慧覺,作偈以呈所得(《居士分燈錄》)。
其弟子張方平于仁宗慶曆中為滁州,因讀《楞伽經》而有省悟。
韓琦與範仲淹為講友,亦嘗參芙蓉道楷,司馬光弟子劉安世亦曰:“老先生(司馬光)于佛法極通曉,但不言耳。
”又曰:“孔子、佛氏之言相為始終。
” 至于蘇氏父子(蘇洵、蘇轼、蘇轍)的蜀學,更與禅宗有密切的淵源。
蘇洵問法于雲門宗的圓通居讷,深得其旨。
蘇轼問法于東林常總,論無情說法句而有省,又谒玉泉承皓。
蘇轼、蘇轍均與佛印了元交厚。
屢有酬唱。
蘇轍初受道全(克文弟子)教而習坐禅,曆參省聰(圓照宗本弟子),上藍口順(黃龍慧南弟子),于言下大悟。
黃庭堅參黃龍祖心。
心曰:“隻如仲尼道:‘二三子以我為隐乎?吾無隐乎爾!’太史尋常如何理論。
”庭堅拟對。
心曰:“不是不是。
”庭堅迷悶不已,一日恃心山行,桂香盛開。
心曰:“聞桂花香麼?”曰:“聞。
”心曰:“吾無隐乎爾。
”庭堅言下有省。
後與祖心弟子死心交甚笃,後遷黔州,道力愈勝,讀大藏經三年,嘗論臨濟宗旨雲:“吾佛與儒,同一關鑰。
” 在北宋時不僅儒佛一緻,成為普遍的思想,即在道家方面也是采取調和态度。
道士張伯端,号紫陽真人,其《悟真篇拾遺》中有許多有關佛教的歌頌,如《心經頌》、《戒定慧解》、《即心是佛頌》等。
這是在理論上融佛人道。
宋徽宗曾有一次要在形式上融佛人道。
大觀元年(1107)令道士女冠位在僧尼上,并停給僧牒三年。
政和二年(1112)禁釋教修忏水陸,參人道教神位。
政和七年(1117)焚棄佛藏經中诋毀道教文字。
僧徒願改作披戴為道士者,立賜度牒紫衣。
宣和元年(1119)改佛号大覺金仙,菩薩為大士,羅漢為尊者,塑像加道服冠簪。
僧稱德士,尼稱女德,皆留發頂冠執簡,寺為宮,院為觀,僧錄司、僧正司改為德士司。
行之一年仍複舊。
使納錢為批度牒,得再披剃,得錢幾百萬缗。
外道會門的興起由于佛教内部多自逞胸臆之說,于是民間依附佛教成為群衆反抗統治者的秘密組織,也逐漸繁興起來。
既自有一定的教旨和綱領,因而也反對傳統的佛教。
始自北宋真宗時,初發起于四川,繼而流行于閩浙,雖屢經禁止,不能杜絕,統治者稱這些會門為邪教、妖法。
真宗天禧三年(1019)禁興州三泉縣、劍利等州白衣師邪法。
仁宗景佑二年(1035)诏益、梓、利、夔路夜聚曉散,傳習妖法。
能反告者賞錢五萬,以犯者家财充。
哲宗元枯七年(1092)夜聚曉散,傳習妖教者,州縣以斷罪告賞金條于要會處曉示。
政和四年(1114)州縣前此所有以講經、燒香、齋會為名而私置佛堂道院,為聚衆之所者盡行拆毀。
又诏河北州縣傳習妖教甚多,别有經文互相傳習鼓惑,宜立法禁戢。
所收之家經州縣投納,守令類聚徼申尚書省。
或有印闆石刻并行追取,當官棄毀。
宣和二年(1120)溫州等處狂悖之人自稱明教,号為行者,建立臣守,号為齋堂。
如溫州有四十餘處。
鼓惑愚民,夜聚曉散。
所念經文及繪畫佛像,号曰訖思經、證明經、太子下生經、父母經、圖經、文緣經、七時偈、日光偈、月光偈、平文策、漢贊策、證明策、廣大忏、妙水佛幀、先意佛幀、夷教佛幀、善惡幀、太子幀、四天王幀,已上經等多引爾時明尊之事,與道釋經文不同,仰所在官司根究,将齋堂等一切毀拆。
其年冬魔教的首領方臘起義于浙江,攻破六州五十二縣,于宣和三年(1121)夏被鎮壓下去。
宣和三年尚書省言江浙吃菜習魔之徒習以成風。
自來雖有禁止傳習妖教刑賞,既無止絕吃菜事魔之文。
既州縣監司不為禁止,民間無由告捕。
遂緻事魔之人聚衆山谷。
诏諸路事魔聚衆燒香寺人所習經文,令尚書省立法嚴禁,應有逐件經文,除二宗經外,并行焚毀。
第十七節南宋的佛教(1127—1279) 度牒制度南宋初年軍政費用的籌借,曾利用出賣度牒的辦法。
高宗建炎三年(1129)賜張浚度僧牒一萬,紫衣師号五千為軍費(《中興聖政》)。
建炎四年(1130)換給僧道度牒,人輸錢十千。
張守以變易度牒錢百萬餘錢,輸之行在助國用(《宋史·張守傳》)。
是年又降度牒一百道充祭陵禮料。
紹興二年(1132)規定每年降福建度牒一千道充祠堂仲飨忌祭。
是年敕諸未受戒僧尼遇聖節,執度牒諸僧司驗訖,本州出戒牒,并以度牒六念連粘用印,仍于度牒内注明給戒牒年月日。
印押給訖,申上尚書禮部。
若度牒有僞買,失于驗認,并帳不實,從曆官司杖一百,所供官減一等。
紹興六年(1136)尚書省言:近年僧徒猥多,寺院填溢,冗溢奸蠹,其勢日
義懷有《勸修淨土說》,開當時的禅淨兼修之風氣。
其弟子慧林宗本、法雲法秀。
本弟子法雲善本、姑蘇守讷皆承其道。
宗本于神宗、哲宗時闡揚佛事。
多取《華嚴》圓融妙義。
法秀習《因明》、《唯識》、《百法》、《金剛》、《圓覺》、《華嚴》妙人精義,于《華嚴》造詣甚深。
天缽重元亦義懷弟子,以善《華嚴》,稱為元華嚴。
可見自宗密以圓入頓而發明荷澤禅旨而後,成為宋代雲門一家之風氣。
光祚再傳弟子居讷、侍延慶子榮居,于洞山十年,因讀《華嚴論》而有省。
慧林宗本的弟子,投子修頤,為答歐陽修示佛教微旨雲:優遊于華嚴法界之都,從容乎帝網明珠之内。
臨終時讀《華嚴經》至卷八,安然而逝。
文偃下緣密一系,經應真、曉嵩而傳至佛日契嵩,着《禅門定祖圖》、《傳法正宗記》以明禅門二十八祖之傳。
其時歐陽修作《本論》,李觏作《潛書》以排佛。
契嵩乃作《原教論》十萬言,明儒釋一貫之旨。
今有《镡津文集》及《輔教篇》傳世。
律宗的傳承唐代四分宗的三派中的相部宗、東塔宗在會昌以後即絕不複傳。
唯南山一宗由道宣創始,經周秀、道恒、省躬、慧正、玄暢、元表、守言、玄解、法榮,入宋以後法榮有弟子處恒、贊甯、普濟、德明等,恒傳擇悟,悟傳允堪(1005—1061),各人都有《四分律删繁補阙行事鈔》的注解,其中唯有允堪精研律部,着《行事鈔會正記》、《戒疏發揮記》、《業疏輔要記》,世稱為十本記主,其流派為會正家。
允堪傳擇其,其傳元照(1048—1116)。
元照習天台宗,以法華圓意釋《行事鈔》,撰《行事鈔資持記》、《戒本疏行宗記》、《羯磨疏濟緣記》,号為中興南山宗,其流派稱為資持家。
自此以後奉元照三記為圭臬,不複有人再撰疏記。
北宋的佛教文化事業佛教傳譯事業自唐德宗以後中斷了近二百年,宋初得到恢複。
當時佛教在印度正是密教盛興以後而受到外來的侵害的時候。
許多大德攜帶經典逃至尼泊爾,進入西藏以至來到漢族地區。
同時當五代時漢僧西遊,此時帶回大批梵笑,因而促成了北宋的翻譯事業。
但是所譯的主要是有關密部的經典,在當時既未灌頂傳法,又未建壇持誦,所以對當時佛教的影響不大。
既有新的翻譯完成,對于藏經的整理編目工作也是必要的。
又由于唐末雕闆術的發明,藏經的流布方法,由抄寫而改用雕闆也是必然之舉。
此外對于佛教史實的編集,也得到提倡,特别有關禅宗傳授的世系以及其機緣語句,是當時習禅者所迫切需要的。
宋乾德三年(965)滄州僧道圓自西域回。
四年(966)賜沙門勤行等一百五十七人,各錢三萬,人西域求佛書。
開寶六年(973)中天竺沙門法天來華,譯出《聖無量壽經》等,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沙門法進講法請天譯經于蒲津。
诏人京師,初興譯事。
召童子五十人習梵學。
七年(982)立譯經傳法院于東京太平興國寺之西,以宰官為譯經潤文使,設官分職。
中天竺三藏天息災、法天、施護等從事翻譯。
太祖乾德五年(967)敕沙門文勝編修《大藏經随函索隐》凡六百六十卷。
開寶四年(971)派高品張從信往四川雕大藏經闆,這便是中國第一部木雕藏經,世稱為開寶藏。
到真宗時,總結三十年來新譯各經,令譯經潤文使趙安仁、翰林學土楊億編成《大中祥符法寶錄》二十一卷,并總錄一卷。
仁宗天聖五年(1027)沙門惟淨又編《天聖釋教總錄》三卷,便是當時藏經的目錄。
全藏共六百二帙。
景佑四年(1037)又令呂夷簡重編集新譯衆經目錄,成《景佑新修法寶錄》二十卷,總錄一卷。
神宗元豐三年(1080)在福州東禅寺刻大藏經,至崇甯二年(1103)方始完成。
政和二年(U12)福州開元寺又刻大藏經至高宗紹興二十一年(1151)方始完成。
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令沙門贊甯修僧史,撰成《大宋高僧傳》三十卷,《三教聖賢事迹》一百卷,《内典集》一百五十卷,《外學集》四十九卷。
真宗景德元年(1004)東吳僧道原集自釋迦、初祖達摩以至東土禅宗傳嗣諸祖機緣,為《景德傳燈錄》。
仁宗天聖七年(1029)李遵勖又撰《天聖廣燈錄》三十卷,以續其後。
徽宗時惟白又編《續燈錄》三十卷,集天聖以後八十年間宗師機緣及心要語句。
道學與佛教的關系中國的佛教,由于自宋代開始離開了純一精湛的條理,而進入調和混同的步調而逐漸導緻退化。
在教内則禅教一緻,禅淨一緻,在教外則儒佛一貫,佛道一貫的主張相當普遍。
宋儒之中無論其為排佛或者融佛,實質都含有混厚的禅宗思想。
宋代的儒學興于真宗仁宗之時。
宋儒的中堅所謂濂(周敦頤)洛(程頤程颢)關(張載)閩(朱熹)四大家,而其淵源實發起于周敦頤。
周敦頤嘗歎曰:“吾此妙心實啟于黃龍(祖心),發明于佛印(了元,雲門下四世)。
然易理廓達,自非東林(常總)開遮拭拂,無由表裡洞然。
”(《居土分燈錄》)邵雍調和《老子》與《周易》,長于數理,有《學佛吟》雲:((J陽死老年親釋迦。
”(《佛法金湯編》)宋儒之中,所謂“辨異端、辟邪說,使聖人之道複興于世”的程颢也泛濫于諸家,出入于老佛者幾十年(《行狀》)。
所以其弟子謝上蔡(良佐)、遊定夫(酢)、楊龜山(時),皆入禅學(《宋元學案》卷十三)。
遊酢谒開福道甯(五祖法演弟子),乞指心要。
謝良佐辨儒佛同異雲:“佛之論性,如儒之論心,佛之論心,如儒之論意。
”朱熹批評之說:“上蔡說仁、說覺,分明是禅。
”至于楊時晚年更習佛學,以為庵摩羅識,唐言白淨無垢,即孟子之言性善。
又雲:“《維摩經》所說——真心是道場,儒此實無二理。
” 胡安國、陳瓘,私淑二程。
胡安國久參上封祖秀(黃龍慧南三傳弟子),得言外旨。
陳瓘從知禮受天台法門,作《三千有門頌》,嘗诠釋《黃龍慧南語錄》。
後參靈源惟清(黃龍慧南再傳弟子)。
其他儒家如範仲淹于景佑四年(1037)出守鄱陽時,請雲門宗匠承古開闡宗風于薦福寺。
守吳時參琅琊慧覺,作偈以呈所得(《居士分燈錄》)。
其弟子張方平于仁宗慶曆中為滁州,因讀《楞伽經》而有省悟。
韓琦與範仲淹為講友,亦嘗參芙蓉道楷,司馬光弟子劉安世亦曰:“老先生(司馬光)于佛法極通曉,但不言耳。
”又曰:“孔子、佛氏之言相為始終。
” 至于蘇氏父子(蘇洵、蘇轼、蘇轍)的蜀學,更與禅宗有密切的淵源。
蘇洵問法于雲門宗的圓通居讷,深得其旨。
蘇轼問法于東林常總,論無情說法句而有省,又谒玉泉承皓。
蘇轼、蘇轍均與佛印了元交厚。
屢有酬唱。
蘇轍初受道全(克文弟子)教而習坐禅,曆參省聰(圓照宗本弟子),上藍口順(黃龍慧南弟子),于言下大悟。
黃庭堅參黃龍祖心。
心曰:“隻如仲尼道:‘二三子以我為隐乎?吾無隐乎爾!’太史尋常如何理論。
”庭堅拟對。
心曰:“不是不是。
”庭堅迷悶不已,一日恃心山行,桂香盛開。
心曰:“聞桂花香麼?”曰:“聞。
”心曰:“吾無隐乎爾。
”庭堅言下有省。
後與祖心弟子死心交甚笃,後遷黔州,道力愈勝,讀大藏經三年,嘗論臨濟宗旨雲:“吾佛與儒,同一關鑰。
” 在北宋時不僅儒佛一緻,成為普遍的思想,即在道家方面也是采取調和态度。
道士張伯端,号紫陽真人,其《悟真篇拾遺》中有許多有關佛教的歌頌,如《心經頌》、《戒定慧解》、《即心是佛頌》等。
這是在理論上融佛人道。
宋徽宗曾有一次要在形式上融佛人道。
大觀元年(1107)令道士女冠位在僧尼上,并停給僧牒三年。
政和二年(1112)禁釋教修忏水陸,參人道教神位。
政和七年(1117)焚棄佛藏經中诋毀道教文字。
僧徒願改作披戴為道士者,立賜度牒紫衣。
宣和元年(1119)改佛号大覺金仙,菩薩為大士,羅漢為尊者,塑像加道服冠簪。
僧稱德士,尼稱女德,皆留發頂冠執簡,寺為宮,院為觀,僧錄司、僧正司改為德士司。
行之一年仍複舊。
使納錢為批度牒,得再披剃,得錢幾百萬缗。
外道會門的興起由于佛教内部多自逞胸臆之說,于是民間依附佛教成為群衆反抗統治者的秘密組織,也逐漸繁興起來。
既自有一定的教旨和綱領,因而也反對傳統的佛教。
始自北宋真宗時,初發起于四川,繼而流行于閩浙,雖屢經禁止,不能杜絕,統治者稱這些會門為邪教、妖法。
真宗天禧三年(1019)禁興州三泉縣、劍利等州白衣師邪法。
仁宗景佑二年(1035)诏益、梓、利、夔路夜聚曉散,傳習妖法。
能反告者賞錢五萬,以犯者家财充。
哲宗元枯七年(1092)夜聚曉散,傳習妖教者,州縣以斷罪告賞金條于要會處曉示。
政和四年(1114)州縣前此所有以講經、燒香、齋會為名而私置佛堂道院,為聚衆之所者盡行拆毀。
又诏河北州縣傳習妖教甚多,别有經文互相傳習鼓惑,宜立法禁戢。
所收之家經州縣投納,守令類聚徼申尚書省。
或有印闆石刻并行追取,當官棄毀。
宣和二年(1120)溫州等處狂悖之人自稱明教,号為行者,建立臣守,号為齋堂。
如溫州有四十餘處。
鼓惑愚民,夜聚曉散。
所念經文及繪畫佛像,号曰訖思經、證明經、太子下生經、父母經、圖經、文緣經、七時偈、日光偈、月光偈、平文策、漢贊策、證明策、廣大忏、妙水佛幀、先意佛幀、夷教佛幀、善惡幀、太子幀、四天王幀,已上經等多引爾時明尊之事,與道釋經文不同,仰所在官司根究,将齋堂等一切毀拆。
其年冬魔教的首領方臘起義于浙江,攻破六州五十二縣,于宣和三年(1121)夏被鎮壓下去。
宣和三年尚書省言江浙吃菜習魔之徒習以成風。
自來雖有禁止傳習妖教刑賞,既無止絕吃菜事魔之文。
既州縣監司不為禁止,民間無由告捕。
遂緻事魔之人聚衆山谷。
诏諸路事魔聚衆燒香寺人所習經文,令尚書省立法嚴禁,應有逐件經文,除二宗經外,并行焚毀。
第十七節南宋的佛教(1127—1279) 度牒制度南宋初年軍政費用的籌借,曾利用出賣度牒的辦法。
高宗建炎三年(1129)賜張浚度僧牒一萬,紫衣師号五千為軍費(《中興聖政》)。
建炎四年(1130)換給僧道度牒,人輸錢十千。
張守以變易度牒錢百萬餘錢,輸之行在助國用(《宋史·張守傳》)。
是年又降度牒一百道充祭陵禮料。
紹興二年(1132)規定每年降福建度牒一千道充祠堂仲飨忌祭。
是年敕諸未受戒僧尼遇聖節,執度牒諸僧司驗訖,本州出戒牒,并以度牒六念連粘用印,仍于度牒内注明給戒牒年月日。
印押給訖,申上尚書禮部。
若度牒有僞買,失于驗認,并帳不實,從曆官司杖一百,所供官減一等。
紹興六年(1136)尚書省言:近年僧徒猥多,寺院填溢,冗溢奸蠹,其勢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