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流派蔓衍時期

關燈
十遍,《維摩》、《金光明》、《梵網》、《金剛镩》、《法界觀》、《永嘉集》各數遍。

    義寂以授義通(927988),義通以授知禮(960—1028),知禮大弘講說,中興了天台教觀,成為天台宗的正統,稱為山家派。

    清竦的另一弟子志因傳晤恩(986卒),恩傳源清(996卒),清傳智圓(976—1022)與慶昭,昭傳鹹潤和繼齊,這一派持論往往與山家派不同,争論甚烈,稱為山外系。

    山家派中當辯論之沖者是知禮。

    山外系參加辯論的有晤恩、慶昭、智圓。

    知禮有弟子仁嶽,後亦背師說,附于山外。

    其後山外系傳者無人,山家派的傳承有知禮的弟子本如、尚賢、梵臻三家。

     山家山外争論,首先是由于當時由國外得回的智顗《金光明經玄義》有廣略二本,略本缺後十法觀心之文。

    晤恩撰《金光明經玄義發揮記》,專解略本,認為廣本觀心之文是後人擅添。

    弟子源清、洪敏二人撰難詞二十條輔成師說。

    于是知禮撰《扶宗記》,主張廣本十種觀心之義,駁斥了晤恩。

    慶昭與智圓便撰《辨訛》與知禮辯論。

    知禮又撰《問疑書》向之诘問。

    慶昭有《答疑書》。

    知禮又撰《诘難書》,慶昭又撰五義回答。

    知禮又作《問疑書》,慶昭經年未答,知禮又作《覆問書》催促,慶昭又作《釋問》。

    往返經了七年之久。

    景德四年(1007)知禮又總結以上五書辯論的義理,作《十義書》,并立了二百問,向之征詢。

    十義是:一不解能觀之法,二不識所觀之心,三不分内(心)外(色)二境,四不辨事(修善修惡)理(性善性惡)二造,五不曉觀法之功,六不體心法之難,七不知觀心之說,八不會觀心之義,九不善銷文,十不閑究理。

    派弟子本如持往杭州面議。

    智圓時無法回答,隻可邀錢塘太守以“來無公據”,遣還不再作回答。

    其後智圓又作《金光明經玄義表微記》,仍斥廣本。

    知禮于天聖元年(1023)撰《金光明經玄義拾遺記》論破之。

    第二争論是景德元年(1004)知禮撰《十不二門指要鈔》,成立别教之理,真如亦有随緣之義,破斥源清所作《十不二門示珠指》,所明别理不随緣義。

    慶昭弟子繼齊撰《指濫》,以為真如不變随緣隻是圓教之理,别教無有此義。

    知禮作二十問申明己意。

    玄穎代繼齊作《征決》。

    子玄也作《随緣補》助成繼齊、玄穎二人之說。

    知禮弟子仁嶽作《十門析難》總駁斥了繼齊、玄穎、子玄三人之說。

    第三争論是天禧三年(1019)知禮撰《消伏三用章》,發揮智顗《請觀世音消伏毒害陀羅尼經疏》中明用章之義,破斥智圓所作《請觀音經疏闡義鈔》,所謂“消伏理毒,既可斷故非是性惡”是為不知性惡是理毒之義。

    慶昭門人鹹潤作《簽疑》,說三種消伏隻是就圓教而談。

    仁嶽乃作《止疑》。

    引據疏文,說明就四教十法界以除三障的道理。

    第四争論是天聖五年(1027)知禮撰《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

    慶昭的門人鹹潤又作《指瑕》,攻擊《妙宗鈔》,認為獨頭之色不具三千。

    仁嶽作《抉膜》以破之,說明色心不二,色具心具的道理。

    仁嶽雖然屢次為師門扞禦外侮,但是最後卻背離了師義。

    仁嶽因與尚賢讨論《妙宗鈔》中所說觀心觀佛之義,不能決定,請教于知禮。

    知禮示以約心觀佛,據乎心性觀彼依正。

    仁嶽不同意,去往天竺,因作《二身壽量解》,進行駁難,請知禮修正鈔義。

    知禮乃在鈔中增加了十三番料簡破斥仁嶽。

    仁嶽作《十谏書》與知禮。

    知禮作《解謗》答之,認為仁嶽《十谏》成增減二謗,仁嶽再作《雲謗》。

    知禮時已有病,因不作答覆。

    其後知禮的再傳門人希最作《評謗》以辨之。

    這便是第五争論。

     其後又有知禮三傳弟子從義,作《止觀義例纂要》,以十乘觀法中初觀不思議境、性德之境為真如理,修德之境為唯識事。

    繼忠弟子處元作《止觀義例随釋》以斥駁其謬誤。

     賢首宗的複興賢首宗自宗密卒後,适逢會昌滅法,各宗典籍一時喪亡殆盡。

    賢首宗傳承也不絕如縷。

    宗密傳妙元本奧,奧傳開明普朗、朗傳元顯法現、現傳靈光洪敏。

    洪敏曾學于天台宗晤恩,為山外系,曾參加了《金光明經玄義》廣略二本的論戰。

    敏傳長永子璿,始複興賢首宗。

    其門人淨源(1011—1088)亦撰作諸疏,大振法化。

    當此時有高麗王子義天送回華嚴宗章疏,投淨源之門,于是教文方得再備。

    嗣後有道亨作《華嚴一乘教義章義記》,觀複作《教義章析薪記》,希迪作《教義章集成記》,師會作《教義章複古記》。

    世稱為宋代四大家。

    其後又有義和作《無盡燈章》,以華嚴宗旨偏贊西方淨土,複庵作《華嚴綸貫》,鮮演作《華嚴玄談抉擇》,戒環作《華嚴》、《楞嚴》、《法華要解》等。

    但都是繼承宗密門風,以禅頓為人門階梯,而以《楞嚴經》為中心。

     子璿于九歲時師事普慧寺契宗,誦《楞嚴經》,十二歲受沙彌戒,十三歲受具足戒。

    太平興國中(976984)詣秀州靈光寺從洪敏聽講《楞嚴經》,至耳根圓通中“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句有省。

    後究華嚴奧旨。

    往谒滁州琅琊慧覺(臨濟宗汾陽善昭弟子),欲留常侍。

    慧覺勉以扶持大宗,乃去至長水(河南洛甯縣西)專事講述,講《行願中國佛教史鈔》、《法界觀》、《圓覺經》、《十六觀》等數十會。

    撰《楞嚴經疏》、《金剛經疏論要刊定記》、《大乘起信論疏筆削記》。

    大中祥符六年(1013)署長水疏主楞嚴大師之号,寶元元年(1038)卒,年七十五。

    弟子淨源,泉州人,世稱晉水大師,初受《華嚴》于五台承遷,遷與洪敏為同門,學合論于橫海明覃,南返師事長水子99,聽講《楞嚴》、《圓覺》、《起信》。

    主泉州、杭州諸寺。

    着有《仁王經疏》、《妄盡還源觀疏鈔補解》、《原人論發微》、《雲間類解》、《普賢行願修證儀》、《楞嚴道場修證儀》、《圓覺道場修證儀》等。

    淨師傳神瑩希沖,沖傳道鳴妙觀,觀傳玉峰師會。

    師會撰《一乘教義章焚薪》,批評《華嚴教義章析薪記》之失。

    鑽研《孔目章》、《五十要問答》、《搜玄記》、《探玄記》,究十玄六相之旨。

    乾道二年(1166)撰《華嚴教義章複古記》,至斷惑分齊章,未竟而卒。

    門人善熹續成之。

    師會又作《心經疏連珠記》、《華嚴同教一乘策》,希迪為之注;《同教問答》,善熹為之注。

     臨濟宗的分支自義玄建立了臨濟宗旨,經興化存獎、南院慧頤以傳至風穴延沼。

    沼于五代時居汝州風穴寺。

    風穴窟中出一師子兒,謂首山省念。

    延沼、省念于四料簡、三句語、四賓主、四照用,各有着語,極為精辟。

    省念傳汾陽善昭,光大了臨濟之道。

    昭曆諸方老宿七十一員,皆得其家風,尤喜曹洞宗風,最後詣首山省念,服勤甚久。

    後辭遊湘衡襄沔之間。

    淳化四年(993)省念卒,衆請昭住汾州太平寺。

    門庭施設有三訣、三句、四轉語之舉,汾陽有三訣,衲僧難辨别,更拟向如何,柱杖蓦頭楔。

    第一訣,接引無時節,巧語不能诠,雲從青天月。

    第二訣,舒光辨賢哲,問答利生心,拔出眼中楔。

    第三訣,西國胡人說,濟水過新羅,北地用镔鐵。

    三句是:問:如何是學人着力處?曰:嘉州打大象。

    問:如何是學人轉身處?曰:陝府灌鐵牛。

    問:如何是學人親切處?曰:西河弄師子。

    四轉語是:如何是接初機底句?曰:汝是行腳僧。

    如何是辨衲僧底句?曰:西方日出卯。

    如何是正令行底句?曰:千裡持來呈舊面。

    如何是立乾坤底句?曰:北俱廬州長粳米,食者無貪亦無嗔。

    将此四轉語驗天下衲僧,才見你出來,驗得了也。

    昭有《三玄三要頌》、《四喝頌》、《四賓主頌》、《五位頌》、《六相頌》。

    又舉古人語句為例,立十八問,作《诘問》一百則以示學人。

    舉古德公案百則作《頌古》百首,都是禅門的創作。

    善昭卒于天聖二年(1024),年七十八。

     省念再傳弟子有金山昙穎、浮山法遠,遠弟子道臻皆知名宿德。

    昙穎(989—1060)善文章,法遠(991—1067)纂集宗門語句,分為九類,名曰《佛禅宗教義九帶集》。

    善昭弟子以楚圓(986—1039)、慧覺為上首。

    楚圓機用超逸。

    也有《三玄》、《三要》、《三決》、《三句》、《五位》等頌。

    又為慧覺作《牧牛歌》。

    慧覺識見高邁。

    與雲門宗的雪窦重顯稱為當時二甘露門。

    嘗說學者有五般病:一不得向萬裡無寸草處去,二不得孤峰獨宿,三不得張弓架箭,四不得物外安身,五不得滞于生殺。

    何故?一處有滞,自救難為。

     楚圓弟子慧南(1002—1069),于景佑三年(1036)居南昌黃龍山,世稱黃龍派,方會(992—1049)居袁州楊岐山,世稱楊岐派。

    慧南傳弟子常總、祖心、克文;文傳從悅,其後寝衰。

    方會傳守端,端傳法演,演門下有三佛,所謂佛果克勤(1063—1135),佛鑒慧勤,佛眼清遠,開法于徽宗時,大振其道。

    慧洪稱贊方會說:“于慶曆以來,号稱宗師。

    ”“其提綱振領,大類雲門。

    ”“驗勘機鋒,又類南院。

    ”慧南常設三問以驗學者;第一,人人盡有生緣,上座生緣在何處;第二,伸手曰:“我手何似佛手?”第三,垂腳曰:“我腳何似驢腳。

    ”三十餘年鮮能契其機者。

    諸方因謂之黃龍三關。

    再傳從悅,亦設室中三語以驗學者:一日撥草瞻風,隻圖見性,即今上人性在什麼處?二日識得自性,方脫生死,眼光落地時作麼生脫?三曰脫得生死,便知去處,四大分離向什麼處去?克勤着《碧岩集》,以雪窦重顯頌古百則,加以垂語評唱,為後世學臨濟之宗典。

     曹洞宗的傳承曹洞宗自雲居道膺而後同安道丕、同安觀智、大梁山緣觀,當五代及宋初之際,一脈相承,傳流不廣。

    緣觀傳大陽警玄(943—1027),始大弘其道為曹洞宗第六祖。

    示衆舉三句雲:諸禅德須明平常無生句,妙玄無私句,體明無盡句。

    第一句通一路,第二句無賓主,第三句兼帶去。

    又有五位君臣行及論五位賓主諸語句。

    注釋曹山三種堕,須明得轉位始得。

    警玄年八十,歎無可以繼者,遂作偈并皮履布直綴寄浮山法遠(臨濟宗),使為求法器,并雲:得法者潛衆十年方可闡揚。

    法遠于警玄卒後三十七年始以曹洞宗法付投子義青。

    義青初學《百法明門論》,曰:三隻塗遠,自困何益。

    後習《華嚴》五年,曰:法離文字,甯可講乎。

    往參法遠。

    時稱之為青華嚴。

    經六年,法遠曾以十六題試義青,令其頌出,方使續大陽宗風,為曹洞第七祖。

    着有頌古百則。

    元代從信評唱之,名《空谷集》。

    義青弟子芙蓉道楷(1042—1117),于徽宗時因堅辭不受紫衣師号,被編管淄州。

    有《門風偈》五首:一、妙唱不幹舌,二、死蛇驚出草,三、解針枯骨吟,四、鐵鋸和三台,五、古今無間。

    又有《隻園正儀》一卷,勸勉學人須甘淡泊。

    道楷弟子丹霞子淳,善偈頌,有頌古百則。

    元代行倫評唱之,名《虛堂集》。

     雲門宗的蕃衍雲門文偃的法嗣甚衆,派系既多,在北宋時以澄遠一系為最着,香林澄遠傳智門光祚,有《綱宗歌》、《三巴鼻頌》及《頌古》諸作。

    祚傳雪窦重顯(980—1052),顯傳天衣義懷,稱為中興雲門之祖。

    重顯善翰墨,着有《瀑泉集》、《祖英集》、《頌古》、《拈古》、《洞庭錄》、《後錄》、《開堂錄》、《拾遺》諸作。

    今除頌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