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般若思想時期
關燈
小
中
大
、法領等往西域求取梵本。
罽賓沙門僧伽提婆于太元十六年(391)過廬山,遠請其譯出《阿毗昙心論》、《法度論》。
聞昙摩流支人秦,派人往請其補譯{十誦律》。
佛陀跋陀羅由長安到廬山,遠請其譯出《達摩多羅禅經》,而廬山禅法知名一時。
遠與劉遺民、雷次宗、畢穎之、宗炳、張萊民等一百二十三人于無量壽佛像前立誓,專修念佛三昧,共期往生西方。
劉遺民為誓文,是為後世蓮社之始。
當時廬山成為東晉佛教的重鎮,羅什譯出《大智度論》,特通信請慧遠作序文。
桓玄欲沙汰衆僧,唯廬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簡之例。
江南的禅法自漢代安世高傳授禅法之後,到晉代習禅者漸着,以越、蜀兩地為盛。
如竺僧顯以業禅為務。
晉大興末(321)南遊江左名山,修己恒業。
帛僧光少習禅業,永和初(345)住剡縣石城山,安禅石室,常七日不起。
樂禅來學者,在室旁建立茅茨,漸成寺舍。
竺昙猷,敦煌人,少習禅定,也住在剡縣石城山,後移住始豐赤城山。
禅學造者十有餘人。
太元末(396)卒。
支昙蘭于太元中住始豐赤城山,蔬食樂禅,禅衆十餘人。
元熙中(419---420)卒。
又有慧開、慧真住餘姚靈秘山,善于禅業。
在蜀有廣漢閻興寺賢護,常習禅定為業。
隆安五年(410)卒。
蜀郡石室山法緒,常處石室,且禅且誦。
此時罽賓的禅法開始傳人中國。
佛陀跋陀羅少從佛大先禅師學。
佛大先稱贊他說,可以“振維僧徒,宣授禅法”。
智嚴從涼州西行到罽賓,也從佛大先咨受禅法,邀請佛陀跋陀羅東來,因從天竺乘船經交吐到青州登陸,西往長安,大弘禅業。
因事被擯南下,人廬山受慧遠請譯出禅經。
到建業,住道場寺,譯出《華嚴經》。
當時人語曰:“道場禅師窟,東安義學林。
”佛陀跋陀羅在長安被擯後,智嚴也移往山東,與同志三人坐禅誦經。
義熙十三年(417)王恢邀請到建業,為之立寺。
廬山慧遠既禀受了佛陀跋陀羅的罽賓禅法,知名當世。
其弟子中如法安在新陽講說衆經,兼學禅業,昙邕與弟子昙果在廬山營立茅茨,澄思禅門。
敬王之争東晉玄學有了新的發展,佛教的般若思想已經深入到各家争論的階段。
于是玄學之士要藉助于般若本無的思想來提高自己的玄解,佛教之中更多博學之士出家人道,因而改變了西晉沙門比拟名流的風氣而成為名流交結沙門的時尚。
封建社會中,帝王為無上統治者,而沙門對之,不但不加敬禮,而且于禦筵開講經典,着屐上殿,帝王反頂戴兼常,虔禮彌笃。
至于名流清高自賞、俯視群品,而獨對于沙門,無不備緻贊美,仰之如不可及。
如支道林之談逍遙,群儒無不歎服。
桓玄人廬山見慧遠,不覺緻敬,乃至所懷問難,不敢複言。
當時名流可以左右民意以影響朝政,而沙門言行又可以表率名流。
所以沙門的社會地位相當崇高,因而引起敬王之争。
第一次敬王之争是晉成帝時。
成帝即位時年才五歲。
即位六年而王導卒,庾亮繼輔幼王。
庾亮自覺威望不及王導,恐無以鎮撫朝臣,因此要沙門盡敬王者,藉以增加幼主的聲勢。
這是張良引四皓以安太子的用意。
由于何充的反對,下禮官詳議。
博士議與充同。
門下又承庾亮的意旨反駁,終因尚書令何充,仆射褚翌、諸葛恢,尚書馮懷、謝廣等反對而已。
第二次是安帝元興元年(402)。
桓玄以震主之威,居在姑熟,有篡奪之謀,也要沙門緻敬王者以顯示自己的威力,曾與尚書王谧往複辯論,斷然施行。
并請問了慧遠,遠作《沙門不敬王者論》以答王。
結果次年冬桓玄篡奪政權之後,仍然停止了沙門緻敬之事。
佛教穢雜之漸隋王劭《齊志述佛志》中叙當時的佛教說:“達人則慎其身口,修其慧定,平等解脫,究竟菩提。
及僻者為之,不能通理,徒務費竭财力,功利煩濁。
”這正說明晉代以後佛教的現象。
學術界中注重在義解的探讨,而趨奉之徒偏重于廣立寺院,鑄造形像。
康帝時褚皇後立延興寺,簡文帝立波提寺,孝武帝立精舍于殿内,引沙門居之。
恭帝鑄貨千萬,造丈六金像,親迎瓦官寺,從行十餘裡(以上見《晉書·本紀》)。
許詢舍永興、山陰二宅為寺,謝尚舍宅為莊嚴寺,王坦之舍園為安樂寺。
安樂寺東有丹陽尹王雅宅,西有東燕太守劉鬥宅,南有豫章太守範甯宅,并施以成寺(《高僧傳》卷十四《慧受傳》)。
何充在揚州修崇佛寺,征役吏民,功賞萬計,為遐迩所譏(《世說新語》注)。
王恭調役百姓營修佛寺,務在壯麗,百姓怒嗟。
何準散帶衡門,不及人事,唯誦佛經、修營塔廟而已。
當時修造了這些寺院,其寺僧的生活還是基本上靠信衆的布施,或建寺人的供養。
如何充修崇佛寺,供給沙門以百數。
郗超以米千斛送與住在襄陽的釋道安。
蜀郡刺史毛璩饷昙翼米千斛,翼受而分施。
名德法師也有受政府供給的,如孝武帝诏,道安法師俸給
罽賓沙門僧伽提婆于太元十六年(391)過廬山,遠請其譯出《阿毗昙心論》、《法度論》。
聞昙摩流支人秦,派人往請其補譯{十誦律》。
佛陀跋陀羅由長安到廬山,遠請其譯出《達摩多羅禅經》,而廬山禅法知名一時。
遠與劉遺民、雷次宗、畢穎之、宗炳、張萊民等一百二十三人于無量壽佛像前立誓,專修念佛三昧,共期往生西方。
劉遺民為誓文,是為後世蓮社之始。
當時廬山成為東晉佛教的重鎮,羅什譯出《大智度論》,特通信請慧遠作序文。
桓玄欲沙汰衆僧,唯廬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簡之例。
江南的禅法自漢代安世高傳授禅法之後,到晉代習禅者漸着,以越、蜀兩地為盛。
如竺僧顯以業禅為務。
晉大興末(321)南遊江左名山,修己恒業。
帛僧光少習禅業,永和初(345)住剡縣石城山,安禅石室,常七日不起。
樂禅來學者,在室旁建立茅茨,漸成寺舍。
竺昙猷,敦煌人,少習禅定,也住在剡縣石城山,後移住始豐赤城山。
禅學造者十有餘人。
太元末(396)卒。
支昙蘭于太元中住始豐赤城山,蔬食樂禅,禅衆十餘人。
元熙中(419---420)卒。
又有慧開、慧真住餘姚靈秘山,善于禅業。
在蜀有廣漢閻興寺賢護,常習禅定為業。
隆安五年(410)卒。
蜀郡石室山法緒,常處石室,且禅且誦。
此時罽賓的禅法開始傳人中國。
佛陀跋陀羅少從佛大先禅師學。
佛大先稱贊他說,可以“振維僧徒,宣授禅法”。
智嚴從涼州西行到罽賓,也從佛大先咨受禅法,邀請佛陀跋陀羅東來,因從天竺乘船經交吐到青州登陸,西往長安,大弘禅業。
因事被擯南下,人廬山受慧遠請譯出禅經。
到建業,住道場寺,譯出《華嚴經》。
當時人語曰:“道場禅師窟,東安義學林。
”佛陀跋陀羅在長安被擯後,智嚴也移往山東,與同志三人坐禅誦經。
義熙十三年(417)王恢邀請到建業,為之立寺。
廬山慧遠既禀受了佛陀跋陀羅的罽賓禅法,知名當世。
其弟子中如法安在新陽講說衆經,兼學禅業,昙邕與弟子昙果在廬山營立茅茨,澄思禅門。
敬王之争東晉玄學有了新的發展,佛教的般若思想已經深入到各家争論的階段。
于是玄學之士要藉助于般若本無的思想來提高自己的玄解,佛教之中更多博學之士出家人道,因而改變了西晉沙門比拟名流的風氣而成為名流交結沙門的時尚。
封建社會中,帝王為無上統治者,而沙門對之,不但不加敬禮,而且于禦筵開講經典,着屐上殿,帝王反頂戴兼常,虔禮彌笃。
至于名流清高自賞、俯視群品,而獨對于沙門,無不備緻贊美,仰之如不可及。
如支道林之談逍遙,群儒無不歎服。
桓玄人廬山見慧遠,不覺緻敬,乃至所懷問難,不敢複言。
當時名流可以左右民意以影響朝政,而沙門言行又可以表率名流。
所以沙門的社會地位相當崇高,因而引起敬王之争。
第一次敬王之争是晉成帝時。
成帝即位時年才五歲。
即位六年而王導卒,庾亮繼輔幼王。
庾亮自覺威望不及王導,恐無以鎮撫朝臣,因此要沙門盡敬王者,藉以增加幼主的聲勢。
這是張良引四皓以安太子的用意。
由于何充的反對,下禮官詳議。
博士議與充同。
門下又承庾亮的意旨反駁,終因尚書令何充,仆射褚翌、諸葛恢,尚書馮懷、謝廣等反對而已。
第二次是安帝元興元年(402)。
桓玄以震主之威,居在姑熟,有篡奪之謀,也要沙門緻敬王者以顯示自己的威力,曾與尚書王谧往複辯論,斷然施行。
并請問了慧遠,遠作《沙門不敬王者論》以答王。
結果次年冬桓玄篡奪政權之後,仍然停止了沙門緻敬之事。
佛教穢雜之漸隋王劭《齊志述佛志》中叙當時的佛教說:“達人則慎其身口,修其慧定,平等解脫,究竟菩提。
及僻者為之,不能通理,徒務費竭财力,功利煩濁。
”這正說明晉代以後佛教的現象。
學術界中注重在義解的探讨,而趨奉之徒偏重于廣立寺院,鑄造形像。
康帝時褚皇後立延興寺,簡文帝立波提寺,孝武帝立精舍于殿内,引沙門居之。
恭帝鑄貨千萬,造丈六金像,親迎瓦官寺,從行十餘裡(以上見《晉書·本紀》)。
許詢舍永興、山陰二宅為寺,謝尚舍宅為莊嚴寺,王坦之舍園為安樂寺。
安樂寺東有丹陽尹王雅宅,西有東燕太守劉鬥宅,南有豫章太守範甯宅,并施以成寺(《高僧傳》卷十四《慧受傳》)。
何充在揚州修崇佛寺,征役吏民,功賞萬計,為遐迩所譏(《世說新語》注)。
王恭調役百姓營修佛寺,務在壯麗,百姓怒嗟。
何準散帶衡門,不及人事,唯誦佛經、修營塔廟而已。
當時修造了這些寺院,其寺僧的生活還是基本上靠信衆的布施,或建寺人的供養。
如何充修崇佛寺,供給沙門以百數。
郗超以米千斛送與住在襄陽的釋道安。
蜀郡刺史毛璩饷昙翼米千斛,翼受而分施。
名德法師也有受政府供給的,如孝武帝诏,道安法師俸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