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般若思想時期
關燈
小
中
大
維摩诘經》、《合首楞嚴經》、《傳譯經錄》等。
晉成帝(326--342)時與康僧淵、康法暢同過江。
心無宗的主張是無心于萬物、萬物未嘗無。
安澄《中論疏記》引蘊法師《心無論》雲:“有,有形者也;無,無象者也。
然則有象不可謂無,無形不可謂有。
是故有為實有,色為真色。
經所謂色空者,但内止其心,不滞外色。
外色不存餘情之内,非無而何?豈謂廓然無形而為五色乎。
”劉孝标《世說新語注》也說:“心無義者曰:種智之體,豁如太虛。
虛而能知,無而能應。
居宗至極,其唯無乎。
”這都說明心空境不空的道理。
竺法蘊是竺法琛的弟子。
曾執心無義,善《放光般若》。
其後道恒在荊州,立心無義。
竺法汰常令弟子昙壹難之。
《出三藏記集》載陸澄《法論目》,中有桓玄《答王稚遠難心無義》及劉遺民《釋心無義》。
可見當時心無宗流傳很廣。
第二即色宗支道林(314--366)有《即色遊玄論》,主張色不白色,所以雖色而非色。
《世語新語·文學篇注》引支道林《妙觀章》雲:“夫色之性,不自有色。
色不自有,雖色而空。
故曰,色即為空,色複異空。
”安澄《中論疏記》引《8p色遊玄論》雲:“夫色之性,色不自色。
不自,雖色而空。
知不自知,雖知而寂。
”其大意是心物相待而有,所以心物的本質是空。
第三緣會宗于道邃是敦煌人,為于法蘭弟子。
從蘭過江,又随往西域,于交恥病卒,年三十一。
緣會宗的宗旨是緣會故有,名為世谛,緣散故無,稱第一義谛。
安澄《中理疏記》中叙緣會義說:“譬如土木合為舍,舍前無體,有名無實。
故佛告羅陀,壞滅色相無所見。
”這是從生滅相待以明空理。
第四義合宗于法開也是于法蘭的弟子,善《放光》及《法華》,又妙通醫法。
每與支道林争即色義。
廬江何默申明開難,高平郗超宣述林解。
《出三藏記集·法論目》中有郗超與開法師書。
開又嘗遣弟子法威路過山陰,向支遁講小品時攻難,使遁辭屈。
年六十卒于剡縣白山靈鹫寺。
其主張是:“三界為長夜之宅,心識為大夢之主。
今之所見群有,皆夢中所見。
其于大夢既覺,長夜獲曉,即倒惑識滅,三界都空,是時無所從生而靡所不生。
”這是迷悟相待以明空理。
第五本無宗釋道安(314--386)是佛圖澄的弟子。
住襄陽十五年,每年宣講《放光般若》,未嘗間斷。
本無宗的主張是:一切諸法本性空寂。
道安《合放光光贊随略解序》雲:“等道有二義:法身也,如也、真際也。
故其為經也,以如為首,以法身為宗。
如者爾也,本末等爾,無能令不爾也。
佛之興滅,綿綿常存,悠然無寄,故曰如也。
法身者一也。
有無均淨,未始有名,故于戒則無戒無犯,在定則無定無亂,處智則無智無愚。
泯爾都忘,二三盡息,皎然不缁,故曰淨也,常道也。
真際者無所着也。
汩然不動,湛爾玄齊,無為也,無不為也。
萬法有為而此法淵默,故曰無所有者是法之真也。
由是其經萬行兩廢,觸章辄無。
何者?癡則無往而非徼,終日言,盡物也,故為八萬四千度者門。
慧則無往而非妙,終日言,盡道也,故為八萬四千度無極也。
所謂執大淨而萬行正,正而不盡,妙乎大也。
”由此可知,道安雖說無為萬化之前,空為象形之始,然而不是從無出有,隻是指出萬物的本性空寂,以說明人之所滞在本有。
若托心本無,則異想便息。
第六玄妙宗又稱本無異宗。
竺法汰(320--387)也是佛圖澄弟子。
後與弟子昙壹等東下,路過荊州,令弟子昙壹難道恒心無義。
恒不屈。
次日慧遠更攻破之。
玄妙宗的主張是未有色法,先有于無。
故從無出有,即無在有先,有在無後,故稱本無。
這種見解實不能超過心無之義,所以法汰弟子昙壹不能駁倒道恒,隻有道安弟子慧遠能用道安本無之義攻破之。
第七幻化宗道壹也是竺法汰的弟子,世稱小壹。
幻化宗的主張是世谛之法皆女陶化,一切諸法皆同幻化,名為世谛;心神不空是第一義。
神若是空,教便無所施,誰修道成佛,故知神不空。
這是主張空境不空心的。
佛學重鎮廬山與慧遠建蓮社釋慧遠的儒雅,受到當時文人名士的推崇。
慧遠年十三從舅令狐氏遊學許洛,博綜六經,尤善莊老。
年二十一欲度江從範宣子學,因道路不通,往太行恒山,聞道安講《般若經》,因與弟慧持從之出家。
年二十四講實相義,引莊子義為連類,使疑昧者因而曉達。
甯康元年(373)與弟子等人廬山,刺史桓伊為建東林寺。
于講授佛理之外,常講授儒書。
殷仲堪入山,與遠共論易體要。
遠講喪服經,雷次宗、宗炳并執卷承旨。
周續之、雷次宗同受詩義于慧遠(陸德明《毛詩音義》)。
但正因為兼弘儒典,所以他的佛學造詣受了一定的影響和局限,不能及道安的純正。
嘗以法身、實相、三解脫門等義咨問鸠摩羅什,什為之解答,就是現存的《大乘大義章》。
慧遠弘法之心是很懇切的。
曾遣弟子法淨
晉成帝(326--342)時與康僧淵、康法暢同過江。
心無宗的主張是無心于萬物、萬物未嘗無。
安澄《中論疏記》引蘊法師《心無論》雲:“有,有形者也;無,無象者也。
然則有象不可謂無,無形不可謂有。
是故有為實有,色為真色。
經所謂色空者,但内止其心,不滞外色。
外色不存餘情之内,非無而何?豈謂廓然無形而為五色乎。
”劉孝标《世說新語注》也說:“心無義者曰:種智之體,豁如太虛。
虛而能知,無而能應。
居宗至極,其唯無乎。
”這都說明心空境不空的道理。
竺法蘊是竺法琛的弟子。
曾執心無義,善《放光般若》。
其後道恒在荊州,立心無義。
竺法汰常令弟子昙壹難之。
《出三藏記集》載陸澄《法論目》,中有桓玄《答王稚遠難心無義》及劉遺民《釋心無義》。
可見當時心無宗流傳很廣。
第二即色宗支道林(314--366)有《即色遊玄論》,主張色不白色,所以雖色而非色。
《世語新語·文學篇注》引支道林《妙觀章》雲:“夫色之性,不自有色。
色不自有,雖色而空。
故曰,色即為空,色複異空。
”安澄《中論疏記》引《8p色遊玄論》雲:“夫色之性,色不自色。
不自,雖色而空。
知不自知,雖知而寂。
”其大意是心物相待而有,所以心物的本質是空。
第三緣會宗于道邃是敦煌人,為于法蘭弟子。
從蘭過江,又随往西域,于交恥病卒,年三十一。
緣會宗的宗旨是緣會故有,名為世谛,緣散故無,稱第一義谛。
安澄《中理疏記》中叙緣會義說:“譬如土木合為舍,舍前無體,有名無實。
故佛告羅陀,壞滅色相無所見。
”這是從生滅相待以明空理。
第四義合宗于法開也是于法蘭的弟子,善《放光》及《法華》,又妙通醫法。
每與支道林争即色義。
廬江何默申明開難,高平郗超宣述林解。
《出三藏記集·法論目》中有郗超與開法師書。
開又嘗遣弟子法威路過山陰,向支遁講小品時攻難,使遁辭屈。
年六十卒于剡縣白山靈鹫寺。
其主張是:“三界為長夜之宅,心識為大夢之主。
今之所見群有,皆夢中所見。
其于大夢既覺,長夜獲曉,即倒惑識滅,三界都空,是時無所從生而靡所不生。
”這是迷悟相待以明空理。
第五本無宗釋道安(314--386)是佛圖澄的弟子。
住襄陽十五年,每年宣講《放光般若》,未嘗間斷。
本無宗的主張是:一切諸法本性空寂。
道安《合放光光贊随略解序》雲:“等道有二義:法身也,如也、真際也。
故其為經也,以如為首,以法身為宗。
如者爾也,本末等爾,無能令不爾也。
佛之興滅,綿綿常存,悠然無寄,故曰如也。
法身者一也。
有無均淨,未始有名,故于戒則無戒無犯,在定則無定無亂,處智則無智無愚。
泯爾都忘,二三盡息,皎然不缁,故曰淨也,常道也。
真際者無所着也。
汩然不動,湛爾玄齊,無為也,無不為也。
萬法有為而此法淵默,故曰無所有者是法之真也。
由是其經萬行兩廢,觸章辄無。
何者?癡則無往而非徼,終日言,盡物也,故為八萬四千度者門。
慧則無往而非妙,終日言,盡道也,故為八萬四千度無極也。
所謂執大淨而萬行正,正而不盡,妙乎大也。
”由此可知,道安雖說無為萬化之前,空為象形之始,然而不是從無出有,隻是指出萬物的本性空寂,以說明人之所滞在本有。
若托心本無,則異想便息。
第六玄妙宗又稱本無異宗。
竺法汰(320--387)也是佛圖澄弟子。
後與弟子昙壹等東下,路過荊州,令弟子昙壹難道恒心無義。
恒不屈。
次日慧遠更攻破之。
玄妙宗的主張是未有色法,先有于無。
故從無出有,即無在有先,有在無後,故稱本無。
這種見解實不能超過心無之義,所以法汰弟子昙壹不能駁倒道恒,隻有道安弟子慧遠能用道安本無之義攻破之。
第七幻化宗道壹也是竺法汰的弟子,世稱小壹。
幻化宗的主張是世谛之法皆女陶化,一切諸法皆同幻化,名為世谛;心神不空是第一義。
神若是空,教便無所施,誰修道成佛,故知神不空。
這是主張空境不空心的。
佛學重鎮廬山與慧遠建蓮社釋慧遠的儒雅,受到當時文人名士的推崇。
慧遠年十三從舅令狐氏遊學許洛,博綜六經,尤善莊老。
年二十一欲度江從範宣子學,因道路不通,往太行恒山,聞道安講《般若經》,因與弟慧持從之出家。
年二十四講實相義,引莊子義為連類,使疑昧者因而曉達。
甯康元年(373)與弟子等人廬山,刺史桓伊為建東林寺。
于講授佛理之外,常講授儒書。
殷仲堪入山,與遠共論易體要。
遠講喪服經,雷次宗、宗炳并執卷承旨。
周續之、雷次宗同受詩義于慧遠(陸德明《毛詩音義》)。
但正因為兼弘儒典,所以他的佛學造詣受了一定的影響和局限,不能及道安的純正。
嘗以法身、實相、三解脫門等義咨問鸠摩羅什,什為之解答,就是現存的《大乘大義章》。
慧遠弘法之心是很懇切的。
曾遣弟子法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