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實篇第七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于髡于梁惠王者,再見之,終無言也。
惠王怪之,以讓客曰:“子之稱淳于生,言管、晏不及。
及見寡人,寡人未有得也。
寡人未足為言邪?”客謂髡。
〔髡〕曰:“固也!吾前見王志在遠,後見王志在音,吾是以默然。
”客具報,王大駭曰:“嗟乎!淳于生誠聖人也?前淳于生之來,人有獻龍馬者,寡人未及視,會生至。
後來,人有獻讴者,為及試,亦會生至。
寡人雖屏左右,私心在彼。
”夫髡之見惠王在遠與音也,雖湯、禹之察,不能過也。
志在胸臆之中,藏匿不見,髡能知之。
以髡等為聖,則髡聖人也。
如以髡等非聖,則聖人之知,何以過髡之知惠王也?觀色以窺心,皆有因緣以準的之。
楚靈王會諸侯,鄭子産曰:“魯、邾、宋、衛不來。
”及諸侯會,四國果不至。
趙堯為符玺禦史,趙人方與公謂禦史大夫周昌曰:“君之史趙堯且代君位。
”其後堯果為禦史大夫。
然則四國不至,子産原其理也;趙堯之為禦史大夫,方與公睹其狀也。
原理睹狀,處着方來,有以審之也。
魯人公孫臣,孝文皇帝時,上書言漢土德,其符黃龍當見。
後黃龍見成紀。
然則公孫臣知黃龍将出,案律曆以處之也。
賢聖之知,事宜驗矣。
賢聖之才,皆能先知;其先知也,任術用數,或善商而巧意,非聖人空知。
神怪與聖賢,殊道異路也。
聖賢知不逾,故用思相出入;遭事無神怪,故名号相貿易。
故夫賢聖者,道德智能之号;神者,眇茫恍惚無形之實。
實異,質不得同;實鈞,效不得殊。
聖神号不等,故謂聖者不神,神者不聖。
東郭牙善意,以知國情,子貢善意,以得貨利。
聖人之先知,子貢、東郭牙之徒也。
與子貢、東郭同,則子貢、東郭之徒亦聖也。
夫如是,聖賢之實同而名号殊,未必才相懸絕,智相兼倍也。
太宰問于子貢曰:“夫子聖者欤?何其多能也!”子貢曰:“故天縱之将聖,又多能也。
”将者,且也。
不言已聖,言且聖者,以為孔子聖未就也。
夫聖若為賢矣,治行厲操,操行未立,則謂且賢。
今言且聖,聖可為之故也。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
”從知天命至耳順,學就知明,成聖之驗也。
未五十、六十之時,未能知天命、至耳順也,則謂之“且”矣。
當子貢答太宰時,殆三十、四十之時也。
魏昭王問于田诎曰:“寡人在東宮之時,聞先生之議曰‘為聖易’有之乎?”田诎對曰:“臣之所學也。
”昭王曰:“然則先生聖乎?”田诎曰:“未有功而知其聖者,堯之知舜也。
待其有功而後知聖者,市人之知舜也。
今诎未有功,而王問诎曰:“若聖乎?敢問王亦其堯乎?”夫聖可學為,故田诎謂之易。
如卓與人殊,禀天性而自然,焉可學?而為之安能成?田诎之言“為聖易”,未必能成,田诎之言為易,未必能是;言“臣之所學”,蓋其實也。
〔聖〕可學,為勞佚殊,故賢聖之号,仁智共之。
子貢問于孔子:“夫子聖矣乎?”孔子曰:“聖則吾不能。
我學不餍,而教不倦。
”子貢曰:“學不餍者,智也;教不倦者,仁也。
仁且智,夫子既聖矣。
”由此言之,仁智之人,可謂聖矣。
孟子曰:“子夏、子遊、子張得聖人之一體,冉牛、闵子骞、顔淵具體而微。
”六子在其世,皆有聖人之才,或頗有而不具,或備有而不明,然皆稱聖人,聖人可勉成也。
孟子又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伯夷也。
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伊尹也。
可以仕則仕,可以已則已,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
皆古之聖人也。
”又曰:“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
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之者,莫不興起,非聖而若是乎?而況親炙之乎?”夫伊尹、伯夷、柳下惠不及孔子,而孟子皆曰“聖人”者,賢聖同類,可以共一稱也。
宰予曰:“以予觀夫子,賢于堯、舜遠矣。
”孔子聖,宜言聖于堯、舜,而言賢者,聖賢相出入,故其名稱相貿易也。
惠王怪之,以讓客曰:“子之稱淳于生,言管、晏不及。
及見寡人,寡人未有得也。
寡人未足為言邪?”客謂髡。
〔髡〕曰:“固也!吾前見王志在遠,後見王志在音,吾是以默然。
”客具報,王大駭曰:“嗟乎!淳于生誠聖人也?前淳于生之來,人有獻龍馬者,寡人未及視,會生至。
後來,人有獻讴者,為及試,亦會生至。
寡人雖屏左右,私心在彼。
”夫髡之見惠王在遠與音也,雖湯、禹之察,不能過也。
志在胸臆之中,藏匿不見,髡能知之。
以髡等為聖,則髡聖人也。
如以髡等非聖,則聖人之知,何以過髡之知惠王也?觀色以窺心,皆有因緣以準的之。
楚靈王會諸侯,鄭子産曰:“魯、邾、宋、衛不來。
”及諸侯會,四國果不至。
趙堯為符玺禦史,趙人方與公謂禦史大夫周昌曰:“君之史趙堯且代君位。
”其後堯果為禦史大夫。
然則四國不至,子産原其理也;趙堯之為禦史大夫,方與公睹其狀也。
原理睹狀,處着方來,有以審之也。
魯人公孫臣,孝文皇帝時,上書言漢土德,其符黃龍當見。
後黃龍見成紀。
然則公孫臣知黃龍将出,案律曆以處之也。
賢聖之知,事宜驗矣。
賢聖之才,皆能先知;其先知也,任術用數,或善商而巧意,非聖人空知。
神怪與聖賢,殊道異路也。
聖賢知不逾,故用思相出入;遭事無神怪,故名号相貿易。
故夫賢聖者,道德智能之号;神者,眇茫恍惚無形之實。
實異,質不得同;實鈞,效不得殊。
聖神号不等,故謂聖者不神,神者不聖。
東郭牙善意,以知國情,子貢善意,以得貨利。
聖人之先知,子貢、東郭牙之徒也。
與子貢、東郭同,則子貢、東郭之徒亦聖也。
夫如是,聖賢之實同而名号殊,未必才相懸絕,智相兼倍也。
太宰問于子貢曰:“夫子聖者欤?何其多能也!”子貢曰:“故天縱之将聖,又多能也。
”将者,且也。
不言已聖,言且聖者,以為孔子聖未就也。
夫聖若為賢矣,治行厲操,操行未立,則謂且賢。
今言且聖,聖可為之故也。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
”從知天命至耳順,學就知明,成聖之驗也。
未五十、六十之時,未能知天命、至耳順也,則謂之“且”矣。
當子貢答太宰時,殆三十、四十之時也。
魏昭王問于田诎曰:“寡人在東宮之時,聞先生之議曰‘為聖易’有之乎?”田诎對曰:“臣之所學也。
”昭王曰:“然則先生聖乎?”田诎曰:“未有功而知其聖者,堯之知舜也。
待其有功而後知聖者,市人之知舜也。
今诎未有功,而王問诎曰:“若聖乎?敢問王亦其堯乎?”夫聖可學為,故田诎謂之易。
如卓與人殊,禀天性而自然,焉可學?而為之安能成?田诎之言“為聖易”,未必能成,田诎之言為易,未必能是;言“臣之所學”,蓋其實也。
〔聖〕可學,為勞佚殊,故賢聖之号,仁智共之。
子貢問于孔子:“夫子聖矣乎?”孔子曰:“聖則吾不能。
我學不餍,而教不倦。
”子貢曰:“學不餍者,智也;教不倦者,仁也。
仁且智,夫子既聖矣。
”由此言之,仁智之人,可謂聖矣。
孟子曰:“子夏、子遊、子張得聖人之一體,冉牛、闵子骞、顔淵具體而微。
”六子在其世,皆有聖人之才,或頗有而不具,或備有而不明,然皆稱聖人,聖人可勉成也。
孟子又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伯夷也。
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伊尹也。
可以仕則仕,可以已則已,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
皆古之聖人也。
”又曰:“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
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之者,莫不興起,非聖而若是乎?而況親炙之乎?”夫伊尹、伯夷、柳下惠不及孔子,而孟子皆曰“聖人”者,賢聖同類,可以共一稱也。
宰予曰:“以予觀夫子,賢于堯、舜遠矣。
”孔子聖,宜言聖于堯、舜,而言賢者,聖賢相出入,故其名稱相貿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