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知篇第七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以論,詹何見黑牛白蹄,猶此類也。
彼不以術數,則先時聞見于外矣。
方今占射事之工,據正術數,術數不中,集以人事。
人事于術數而用之者,與神無異。
詹何之徒,方今占射事者之類也。
如以詹何之徒,性能知之,不用術數,是則巢居者先知風,穴處者先知雨。
智明早成,項托、尹方其是也。
難曰:“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
帝喾生而自言其名。
未有聞見于外,生辄能言,稱其名,非神靈之效,生知之驗乎?” 曰:黃帝生而言,然而母懷之二十月生,計其月數,亦已二歲在母身中矣。
帝喾能自言其名,然不能言他人之名,雖有一能,未能遍通。
所謂神而生知者,豈謂生而能言其名乎?乃謂不受而能知之,未得能見之也。
黃帝、帝喾雖有神靈之驗,亦皆早成之才也。
人才早成,亦有晚就,雖未就師,家問室學。
人見其幼成早就,稱之過度。
雲項托七歲,是必十歲,雲教孔 子,是必孔子問之。
雲黃帝、帝喾生而能言,是亦數月。
雲尹方年二十一,是亦且三十。
雲無所師友,有不學書,是亦遊學家習。
世俗褒稱過實,毀敗愈惡。
世俗傳顔淵年十八歲升太山,望見吳昌門外有系白馬。
定考實,顔淵年三十不升太山,不望吳昌門。
項托之稱,尹方之譽,顔淵之類也。
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學。
學之乃知,不問不識。
子貢曰:“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乎學。
”五帝、三王,皆有所師。
曰:“是欲為人法也”。
曰:精思亦可為人法。
何必以學者?事難空知,賢聖之才能立也。
所謂神者,不學而知。
所謂聖者,須學以聖。
以聖人學,知其非聖。
天地之間,含血之類,無性知者。
狌々知徃,鳱鵲知來,禀天之性,自然者也。
如以聖人為若狌々乎?則夫狌々之類,鳥獸也。
僮謠不學而知,可謂神而先知矣。
如以聖人為若僮謠乎?則夫僮謠者,妖也。
世間聖神,以為巫與?鬼神用巫之口告人。
如以聖人為若巫乎?則夫為巫者,亦妖也。
與妖同氣,則與聖異類矣。
巫與聖異,則聖不能神矣。
不能神,則賢之黨也。
同黨,則所知者無以異也。
及其有異,以入道也。
聖人疾,賢者遲;賢者才多,聖人智多。
所知同業,多少異量;所道一途,步驺相過。
事有難知易曉,賢聖所共關思也。
若夫文質之複,三教之重,正朔相緣,損益相因,賢聖所共知也。
古之水火,今之水火也。
今之聲色,後世之聲色也。
鳥獸草木,人民好惡,以今而見古,以此而知來。
千歲之前,萬世之後,無以異也。
追觀上古,探察來世,文質之類,水火之輩,賢聖共之。
見兆聞象,圖畫禍福,賢聖共之。
見怪名物,無所疑惑,賢聖共之。
事可知者,賢聖所共知也;不可知者,聖人亦不能知也。
何以明之?使聖空坐先知雨也,性能一事知遠道,孔竅不普,未足以論也。
所論先知性達者,盡知萬物之性,畢睹千道之要也。
如知一不通二,達左不見右,偏駁不純,踦校不具,非所謂聖也。
如必謂之聖,是明聖人無以奇也。
詹何之徒聖,孔子之黨亦稱聖,是聖無以異于賢,賢無以乏于聖也。
賢聖皆能,何以稱聖奇于賢乎?如俱任用術數,賢何以不及聖? 實者,聖賢不能性〔知〕,須任耳目以定情實。
其任耳目也,可知之事,思之辄決;不可知之事,待問乃解。
天下之事,世間之物,可思而〔知〕,愚夫能開精;不可思而知,上聖不能省。
孔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寝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天下事有不可知,猶結有不可解也。
見說善解結,結無有不可解。
結有不可解,見說不能解也。
非見說不能解也,結有不可解。
及其解之,用不能也。
聖人知事,事無不可知。
事有不可知,聖人不能知,非聖人不能知,事有不可知。
及其知之,用不知也。
故夫難知之事,學問所能及也;不可知之事,問之學之,不能曉也。
彼不以術數,則先時聞見于外矣。
方今占射事之工,據正術數,術數不中,集以人事。
人事于術數而用之者,與神無異。
詹何之徒,方今占射事者之類也。
如以詹何之徒,性能知之,不用術數,是則巢居者先知風,穴處者先知雨。
智明早成,項托、尹方其是也。
難曰:“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
帝喾生而自言其名。
未有聞見于外,生辄能言,稱其名,非神靈之效,生知之驗乎?” 曰:黃帝生而言,然而母懷之二十月生,計其月數,亦已二歲在母身中矣。
帝喾能自言其名,然不能言他人之名,雖有一能,未能遍通。
所謂神而生知者,豈謂生而能言其名乎?乃謂不受而能知之,未得能見之也。
黃帝、帝喾雖有神靈之驗,亦皆早成之才也。
人才早成,亦有晚就,雖未就師,家問室學。
人見其幼成早就,稱之過度。
雲項托七歲,是必十歲,雲教孔 子,是必孔子問之。
雲黃帝、帝喾生而能言,是亦數月。
雲尹方年二十一,是亦且三十。
雲無所師友,有不學書,是亦遊學家習。
世俗褒稱過實,毀敗愈惡。
世俗傳顔淵年十八歲升太山,望見吳昌門外有系白馬。
定考實,顔淵年三十不升太山,不望吳昌門。
項托之稱,尹方之譽,顔淵之類也。
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學。
學之乃知,不問不識。
子貢曰:“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乎學。
”五帝、三王,皆有所師。
曰:“是欲為人法也”。
曰:精思亦可為人法。
何必以學者?事難空知,賢聖之才能立也。
所謂神者,不學而知。
所謂聖者,須學以聖。
以聖人學,知其非聖。
天地之間,含血之類,無性知者。
狌々知徃,鳱鵲知來,禀天之性,自然者也。
如以聖人為若狌々乎?則夫狌々之類,鳥獸也。
僮謠不學而知,可謂神而先知矣。
如以聖人為若僮謠乎?則夫僮謠者,妖也。
世間聖神,以為巫與?鬼神用巫之口告人。
如以聖人為若巫乎?則夫為巫者,亦妖也。
與妖同氣,則與聖異類矣。
巫與聖異,則聖不能神矣。
不能神,則賢之黨也。
同黨,則所知者無以異也。
及其有異,以入道也。
聖人疾,賢者遲;賢者才多,聖人智多。
所知同業,多少異量;所道一途,步驺相過。
事有難知易曉,賢聖所共關思也。
若夫文質之複,三教之重,正朔相緣,損益相因,賢聖所共知也。
古之水火,今之水火也。
今之聲色,後世之聲色也。
鳥獸草木,人民好惡,以今而見古,以此而知來。
千歲之前,萬世之後,無以異也。
追觀上古,探察來世,文質之類,水火之輩,賢聖共之。
見兆聞象,圖畫禍福,賢聖共之。
見怪名物,無所疑惑,賢聖共之。
事可知者,賢聖所共知也;不可知者,聖人亦不能知也。
何以明之?使聖空坐先知雨也,性能一事知遠道,孔竅不普,未足以論也。
所論先知性達者,盡知萬物之性,畢睹千道之要也。
如知一不通二,達左不見右,偏駁不純,踦校不具,非所謂聖也。
如必謂之聖,是明聖人無以奇也。
詹何之徒聖,孔子之黨亦稱聖,是聖無以異于賢,賢無以乏于聖也。
賢聖皆能,何以稱聖奇于賢乎?如俱任用術數,賢何以不及聖? 實者,聖賢不能性〔知〕,須任耳目以定情實。
其任耳目也,可知之事,思之辄決;不可知之事,待問乃解。
天下之事,世間之物,可思而〔知〕,愚夫能開精;不可思而知,上聖不能省。
孔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寝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天下事有不可知,猶結有不可解也。
見說善解結,結無有不可解。
結有不可解,見說不能解也。
非見說不能解也,結有不可解。
及其解之,用不能也。
聖人知事,事無不可知。
事有不可知,聖人不能知,非聖人不能知,事有不可知。
及其知之,用不知也。
故夫難知之事,學問所能及也;不可知之事,問之學之,不能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