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知篇第七十八

關燈
竟如〔其言〕。

    辛有之知當戎,見被發之兆也。

    樗裡子之見天子〔宮〕挾其墓,亦見博平之〔基〕也。

    韓信葬其母,亦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

    其後竟有萬家處其墓旁。

    故樗裡子之見博平〔土〕有宮台之兆,猶韓信之睹高敞萬家之台也。

    先知之見,方來之事,無達視洞聽之聰明,皆案兆察迹,推原事類。

    春秋之時,卿大夫相與會遇,見動作之變,聽言談之詭,善則明吉祥之福,惡則處兇妖之禍。

    明福處禍,遠圖未然,無神怪之知,皆由兆類。

    以今論之,故夫可知之事者,思慮所能見也;不可知之事,不學不問不能知也。

    不學自知,不問自曉,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夫可知之事,推精思之,雖大無難;不可知之事,曆心學問,雖小無易。

    故智能之士,不學不成,不問不知。

     難曰:夫項托年七歲教孔子。

    案七歲未入小學而教孔子,性自知也。

    孔子曰:“生而知之,上也。

    學而知之,其次也。

    “夫言生而知之,不言學問,謂若項托之類也。

    王莽之時,勃海尹方年二十一,無所師友,性智開敏,明達六藝。

    魏都牧淳于倉奏:“方不學,得文能讀誦,論義引《五經》文,文說議事,厭合人之心。

    ”帝征方,使射蜚蟲,筴射無〔弗〕知者,天下謂之聖人。

    夫無所師友,明達六藝,本不學書,得文能讀,此聖人也。

    不學自能,無師自達,非神如何? 曰:雖無師友,亦已有所問受矣;不學書,已弄筆墨矣。

    兒始生産,耳目始開,雖有聖性,安能有知?項托七歲,其三四歲時,而受納人言矣。

    尹方年二十一,其十四五時,多聞見矣。

    性敏才茂,獨思無所據,不睹兆象,不見類驗,卻念百世之後,有馬生牛,牛生驢,桃生李,李生梅,聖人能知之乎?臣弑君,子轼父,仁如顔淵,孝如曾參,勇如贲、育,辯如賜、予,聖人能見之乎?孔子曰:“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又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論損益,言“可知”,稱後生,言“焉知”。

    後生難處,損益易明也。

    此尚為遠,非所聽察也。

    使一人立于牆東,令之出聲,使聖人聽之牆西,能知其黑白、短長、鄉裡、姓字所自從出乎?溝有流澌,澤有枯骨,發首陋亡,肌肉腐絕,使〔聖〕人詢之,能知其農商、老少、若所犯而坐死乎?非聖人無知,其知無以知也。

    知無以知,非問不能知也。

    不能知,則賢聖所共病也。

     難曰:“詹何坐,弟子侍,有牛鳴于門外。

    弟子曰:‘是黑牛也,而白蹄。

    ’詹何曰:‘然。

    是黑牛也’而白其蹄。

    使人視之,果黑牛而以布裹其蹄。

    詹何,賢者也,尚能聽聲而知其色。

    以聖人之智,反不能知乎?” 曰:能知黑牛白其蹄,能知此牛誰之牛乎?白其蹄者以何事乎?夫術數直見一端,不能盡其實。

    雖審一事,曲辯問之,辄不能盡知。

    何則?不目見口問,不能盡知也。

    魯僖公二十九年,介葛盧來朝,舍于昌衍之上,聞牛鳴,曰:“是牛生三犧,皆已用矣。

    ”或問:“何以知之?”曰:“其音雲。

    ”人問牛主,竟如其言。

    此複用術數,非知所能見也。

    廣漢楊翁仲〔能〕聽鳥獸之音,乘蹇馬之野,田間有放眇馬〔者〕,相去〔數裡〕,鳴聲相聞。

    翁仲謂其禦曰:“彼放馬目眇。

    ”其禦曰:“何以知之?”曰:“罵此轅中馬蹇,此馬亦罵之眇。

    ”其禦不信,往視之,目竟眇焉。

    翁仲之知馬聲,猶詹何、介葛盧之聽牛鳴也。

    據術任數,相合其意,不達視聽,遙見流目以察之也。

    夫聽聲有術,則察色有數矣。

    推用術數,若先聞見,衆人不知,則謂神聖。

    若孔子之見獸,名之曰狌々,太史公之見張良,似婦人之形矣。

    案孔子未嘗見狌々,至辄能名之,太史公與張良異世,而目見其形。

    使衆人聞此言,則謂神而先知。

    然而孔子名狌々,聞《昭人之歌》;太史公之見張良,觀宣室之畫也。

    陰見默識,用思深秘。

    衆人闊略,寡所意識,見賢聖之名物,則謂之神。

    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