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孔篇第二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學者也。
” 夫顔淵所以死者,審何用哉?令自以短命,猶伯牛之有疾也。
人生受命,皆全當潔。
今有惡疾,故曰無命。
人生皆當受天長命,今得短命,亦宜曰無命。
如〔命〕有短長,則亦有善惡矣。
言顔淵短命,則宜言伯牛惡命;言伯牛無命,則宜言顔淵無命。
一死一病,皆痛雲命。
所禀不異,文語不同。
未曉其故也。
哀公問孔子孰為好學。
孔子對曰:“有顔回者好學,今也則亡。
不遷怒,不貳過。
”何也?曰:并攻哀公之性,遷怒、貳過故也。
因其問則并以對之,兼以攻上之短,不犯其罰。
問曰:康子亦問好學,孔子亦對之以顔淵。
康子亦有短,何不并對以攻康子?康子,非聖人也,操行猶有所失。
成事,康子患盜,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由此言之,康子以欲為短也。
不攻,何哉? 孔子見南子,子路不悅。
子曰:“予所鄙者,天厭之!天厭之!”南子,衛靈公夫人也,聘孔子,子路不說,謂孔子淫亂也。
孔子解之曰:我所為鄙陋者,天厭殺我。
至誠自誓,不負子路也。
問曰:孔子自解,安能解乎?使世人有鄙陋之行,天曾厭殺之,可引以誓;子路聞之,可信以解;今未曾有為天所厭者也,曰天厭之,子路肯信之乎?行事,雷擊殺人,水火燒溺人,牆屋壓填人。
如曰雷擊殺我,水火燒溺我,牆屋壓填我,子路頗信之;今引未曾有之禍,以自誓于子路,子路安肯曉解而信之?行事,适有卧厭不悟者,謂此為天所厭邪?案諸卧厭不悟者,未皆為鄙陋也。
子路入道雖淺,猶知事之實。
事非實,孔子以誓,子路必不解矣。
孔子稱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若此者,人之死生自有長短,不在操行善惡也。
成事,顔淵蚤死,孔子謂之短命。
由此知短命夭死之人,必有邪行也。
子路入道雖淺,聞孔子之言,知死生之實。
孔子誓以“予所鄙者,天厭之”!獨不為子路言:夫子惟命未當死,天安得厭殺之乎?若此,誓子路以天厭之,終不見信。
不見信,則孔子自解,終不解也。
《尚書》曰:“毋若丹硃敖,惟慢遊是好。
”謂帝舜敕禹毋子不肖子也。
重天命,恐禹私其子,故引丹硃以敕戒之。
禹曰:“予娶若時,辛壬癸甲,開呱呱而泣,予弗子。
”陳已行事以往推來,以見蔔隐,效己不敢私不肖子也。
不曰天厭之者,知俗人誓,好引天也。
孔子為子路所疑,不引行事,效己不鄙,而雲天厭之,是與俗人解嫌引天祝詛,何以異乎? 孔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夫子自傷不王也。
己王,緻太平;太平則鳳鳥至,河出圖矣。
今不得王,故瑞應不至,悲心自傷,故曰“吾已矣夫”。
問曰:鳳鳥、河圖,審何據始起?始起之時,鳥、圖未至;如據太平,太平之帝,未必常緻鳳鳥與河圖也。
五帝、三王,皆緻太平。
案其瑞應,不皆鳳皇為必然之瑞;于太平,鳳皇為未必然之應。
孔子,聖人也,思未必然以自傷,終不應矣。
或曰:孔子不自傷不得王也,傷時無明王,故己不用也。
鳳鳥、河圖,明王之瑞也。
瑞應不至,時無明王;明王不存,己遂不用矣。
夫緻瑞應,何以緻之?任賢使能,治定功成;治定功成,則瑞應至矣。
瑞應至後,亦不須孔子。
孔子所望,何其末也!不思其本而望其末也。
不相其主而名其物,治有未定,物有不至,以至而效明王,必失之矣。
孝文皇帝可謂明矣,案其《本紀》,不見鳳鳥與河圖。
使孔子在孝文之世,猶曰“吾已矣夫”。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疾道不行于中國,志恨失意,故欲之九夷也。
或人難之曰:“夷狄之鄙陋無禮義,如之何?”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言以君子之道,居而教之,何為陋乎? 問之曰:孔子欲之九夷者,何起乎?起道不行于中國,故欲之九夷。
夫中國且不行,安能行于夷狄?“夷狄之有君,不若諸夏之亡”。
言夷狄之難,諸夏之易也。
不能行于易,能行于難乎?且孔子雲:“以君子居之者,何謂陋邪?”謂修君子之道自容乎?謂以君子之道教之也?如修君子之道苟自容,中國亦可,何必之夷狄?如以君子之道教之,夷狄安可教乎?禹入裸國,裸入衣出,衣服之制不通于夷狄也。
禹不能教裸國衣服,孔子何能使九夷為君子?或:“孔子實不欲
” 夫顔淵所以死者,審何用哉?令自以短命,猶伯牛之有疾也。
人生受命,皆全當潔。
今有惡疾,故曰無命。
人生皆當受天長命,今得短命,亦宜曰無命。
如〔命〕有短長,則亦有善惡矣。
言顔淵短命,則宜言伯牛惡命;言伯牛無命,則宜言顔淵無命。
一死一病,皆痛雲命。
所禀不異,文語不同。
未曉其故也。
哀公問孔子孰為好學。
孔子對曰:“有顔回者好學,今也則亡。
不遷怒,不貳過。
”何也?曰:并攻哀公之性,遷怒、貳過故也。
因其問則并以對之,兼以攻上之短,不犯其罰。
問曰:康子亦問好學,孔子亦對之以顔淵。
康子亦有短,何不并對以攻康子?康子,非聖人也,操行猶有所失。
成事,康子患盜,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由此言之,康子以欲為短也。
不攻,何哉? 孔子見南子,子路不悅。
子曰:“予所鄙者,天厭之!天厭之!”南子,衛靈公夫人也,聘孔子,子路不說,謂孔子淫亂也。
孔子解之曰:我所為鄙陋者,天厭殺我。
至誠自誓,不負子路也。
問曰:孔子自解,安能解乎?使世人有鄙陋之行,天曾厭殺之,可引以誓;子路聞之,可信以解;今未曾有為天所厭者也,曰天厭之,子路肯信之乎?行事,雷擊殺人,水火燒溺人,牆屋壓填人。
如曰雷擊殺我,水火燒溺我,牆屋壓填我,子路頗信之;今引未曾有之禍,以自誓于子路,子路安肯曉解而信之?行事,适有卧厭不悟者,謂此為天所厭邪?案諸卧厭不悟者,未皆為鄙陋也。
子路入道雖淺,猶知事之實。
事非實,孔子以誓,子路必不解矣。
孔子稱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若此者,人之死生自有長短,不在操行善惡也。
成事,顔淵蚤死,孔子謂之短命。
由此知短命夭死之人,必有邪行也。
子路入道雖淺,聞孔子之言,知死生之實。
孔子誓以“予所鄙者,天厭之”!獨不為子路言:夫子惟命未當死,天安得厭殺之乎?若此,誓子路以天厭之,終不見信。
不見信,則孔子自解,終不解也。
《尚書》曰:“毋若丹硃敖,惟慢遊是好。
”謂帝舜敕禹毋子不肖子也。
重天命,恐禹私其子,故引丹硃以敕戒之。
禹曰:“予娶若時,辛壬癸甲,開呱呱而泣,予弗子。
”陳已行事以往推來,以見蔔隐,效己不敢私不肖子也。
不曰天厭之者,知俗人誓,好引天也。
孔子為子路所疑,不引行事,效己不鄙,而雲天厭之,是與俗人解嫌引天祝詛,何以異乎? 孔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夫子自傷不王也。
己王,緻太平;太平則鳳鳥至,河出圖矣。
今不得王,故瑞應不至,悲心自傷,故曰“吾已矣夫”。
問曰:鳳鳥、河圖,審何據始起?始起之時,鳥、圖未至;如據太平,太平之帝,未必常緻鳳鳥與河圖也。
五帝、三王,皆緻太平。
案其瑞應,不皆鳳皇為必然之瑞;于太平,鳳皇為未必然之應。
孔子,聖人也,思未必然以自傷,終不應矣。
或曰:孔子不自傷不得王也,傷時無明王,故己不用也。
鳳鳥、河圖,明王之瑞也。
瑞應不至,時無明王;明王不存,己遂不用矣。
夫緻瑞應,何以緻之?任賢使能,治定功成;治定功成,則瑞應至矣。
瑞應至後,亦不須孔子。
孔子所望,何其末也!不思其本而望其末也。
不相其主而名其物,治有未定,物有不至,以至而效明王,必失之矣。
孝文皇帝可謂明矣,案其《本紀》,不見鳳鳥與河圖。
使孔子在孝文之世,猶曰“吾已矣夫”。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疾道不行于中國,志恨失意,故欲之九夷也。
或人難之曰:“夷狄之鄙陋無禮義,如之何?”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言以君子之道,居而教之,何為陋乎? 問之曰:孔子欲之九夷者,何起乎?起道不行于中國,故欲之九夷。
夫中國且不行,安能行于夷狄?“夷狄之有君,不若諸夏之亡”。
言夷狄之難,諸夏之易也。
不能行于易,能行于難乎?且孔子雲:“以君子居之者,何謂陋邪?”謂修君子之道自容乎?謂以君子之道教之也?如修君子之道苟自容,中國亦可,何必之夷狄?如以君子之道教之,夷狄安可教乎?禹入裸國,裸入衣出,衣服之制不通于夷狄也。
禹不能教裸國衣服,孔子何能使九夷為君子?或:“孔子實不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