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虛篇第二十四

關燈
王怒,則摯必死。

    ”太子頓首強請曰:“苟已王之疾,臣與臣之母以死争之于王,必幸臣之母。

    願先生之勿患也。

    ”文摯曰:“諾,請以死為王。

    ”與太子期,将往,不至者三,齊王固已怒矣。

    文摯至,不解屦登床,履衣,問王之疾。

    王怒而不與言。

    文摯因出辭以重王怒。

    王叱而起,疾乃遂已。

    王大怒不悅,将生烹文摯。

    太子與王後急争之而不能得,果以鼎生烹文摯。

    爨之三日三夜,顔色不變。

    文摯曰:“誠欲殺我,則胡不覆之,以絕陰陽之氣?”王使覆之,文摯乃死。

    夫文摯,道人也,入水不濡,入火不燋,故在鼎三日三夜,顔色不變。

    此虛言也。

     夫文摯而烹三日三夜,顔色不變,為一覆之故絕氣而死,非得道之驗也。

    諸生息之物,氣絕則死。

    死之物,烹之辄爛。

    緻生息之物密器之中,覆蓋其口,漆塗其隙,中外氣隔,息不得洩,有頃死也。

    如置湯镬之中,亦辄爛矣。

    何則?體同氣均,禀性于天,共一類也。

    文摯不息乎?與金石同,入湯不爛,是也。

    令文摯息乎?烹之不死,非也。

    令文摯言,言則以聲,聲以呼吸。

    呼吸之動,因血氣之發。

    血氣之發,附于骨肉。

    骨肉之物,烹之辄死。

    今言烹之不死,一虛也。

    既能烹煮不死,此真人也,與金石同。

    金石雖覆蓋,與不覆蓋者無以異也。

    今言文摯覆之則死,二虛也。

    置人寒水之中,無湯火之熱,鼻中口内不通于外,斯須之頃,氣絕而死矣。

    寒水沉人,尚不得生,況在沸湯之中,有猛火之烈乎?言其入湯不死,三虛也。

    人沒水中,口不見于外,言音不揚。

    烹文摯之時,身必沒于鼎中。

    沒則口不見,口不見則言不揚。

    文摯之言,四虛也。

    烹辄死之人,三日三夜,顔色不變,癡愚之人,尚知怪之。

    使齊王無知,太子群臣宜見其奇。

    奇怪文摯,則請出尊寵敬事,從之問道。

    今言三日三夜,無臣子請出之言,五虛也。

    此或時聞文摯實烹,烹而且死。

    世見文摯為道人也,則為虛生不死之語矣。

    猶黃帝實死也,傳言升天;淮南坐反,書言度世。

    世好傳虛,故文摯之語,傳至于今。

     世無得道之效,而有有壽之人,世見長壽之人,學道為仙,逾百不死,共謂之仙矣。

    何以明之?如武帝之時,有李少君,以祠竈、辟谷、卻老方見上,上尊重之。

    少君匿其年及所生長, 常自謂七十,而能使物卻老。

    其遊以方遍諸侯。

    無妻。

    人聞其能使物及不老,更饋遺之,常餘錢金衣食。

    人皆以為不治産業饒給,又不知其何許人,愈争事之。

    少君資好方,善為巧發奇中。

    嘗從武安侯飲,座中有年九十馀者,少君乃言其王父遊射處。

    老人為兒時,從父,識其處。

    一座盡驚。

    少君見上,上有古銅器,問少君。

    少君曰:“此器齊桓公十五年陳于柏寝。

    ”已而案其刻,果齊桓公器,一宮盡驚,以為少君數百歲人也。

    久之,少君病死。

    今世所謂得道之人,李少君之類也。

    少君死于人中,人見其屍,故知少君性壽之人也。

    如少君處山林之中,入絕迹之野,獨病死于岩石之間,屍為虎狼狐狸之食,則世複以為真仙去矣。

     世學道之人無少君之壽,年未至百,與衆俱死。

    愚夫無知之人,尚謂之屍解而去,其實不死。

    所謂屍解者,何等也?謂身死精神去乎,謂身不死得免去皮膚也?如謂身死精神去乎,是與死無異,人亦仙人也;如謂不死免去皮膚乎,諸學道死者骨肉具在,與恆死之屍無以異也。

    夫蟬之去複育,龜之解甲,蛇之脫皮,鹿之堕角,殼皮之物解殼皮,持骨肉去,可謂屍解矣。

    今學道而死者,屍與複育相似,尚未可謂之屍解。

    何則?案蟬之去複育,無以神于複育,況不相似複育,謂之屍解,蓋複虛妄失其實矣。

    太史公與李少君同世并時,少君之死,臨屍者雖非太史公,足以見其實矣。

    如實不死。

    屍解而去,太史公宜紀其狀,不宜言死,其處座中年九十老父為兒時者,少君老壽之效也。

    或少君年十四五,老父為兒,随其王父。

    少君年二百歲而死,何為不識?武帝去桓公鑄銅器,且非少君所及見也。

    或時聞宮殿之内有舊銅器,或案其刻以告之者,故見而知之。

    今時好事之人,見舊劍古鈎,多能名之,可複謂目見其鑄作之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