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虛篇第二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強,猶未能升天,令見輕強之驗,亦無毛羽之效,何用升天?天之與地,皆體也。
地無下,則天無上矣。
天無上升之路,何如?穿天之體?人力不能入。
如天之門在西北,升天之人,宜從昆侖上。
淮南之國,在地東南。
如審升天,宜舉家先從昆侖,乃得其階。
如鼓翼邪飛,趨西北之隅,是則淮南王有羽翼也。
今不言其從之昆侖,亦不言其身生羽翼,空言升天,竟虛非實也。
案淮南王劉安,孝武皇帝之時也。
父長,以罪遷蜀嚴道,至雍道死。
安嗣為王,恨父徙死,懷反逆之心,招會術人,欲為大事。
伍被之屬充滿殿堂,作道術之書,發怪奇之文,合景亂首。
《八公之傳》欲示神奇,若得道之狀,道終不成,效驗不立,乃與伍被謀為反事,事覺自殺,或言誅死。
誅死、自殺,同一實也。
世見其書,深冥奇怪,又觀《八公之傳》似若有效,則傳稱淮南王仙而升天,失其實也。
儒書言:盧敖遊乎北海,經乎太陰,入乎玄關,至于蒙谷之上,見一士焉:深目玄準,雁頸而〔鸢〕肩,浮上而殺下,軒軒然方迎風而舞。
顧見盧敖,樊然下其臂,遁逃乎碑下。
敖乃視之,方卷然龜背而食合梨。
盧敖仍與之語曰:“吾子唯以敖為倍俗,去群離黨,窮觀于六合之外者,非敖而己?敖幼而遊,至長不偷〕解,周行四極,唯北陰之未窺。
今卒睹夫子于是,殆可與敖為友乎?”若士者悖然而笑曰:“嘻!子中州之民也,不宜遠至此。
此猶光日月而戴列星,四時之所行,陰陽之所生也。
此其比夫不名之地,猶突兀也。
若我南遊乎罔浪之野,北息乎沉薶之鄉,西窮乎杳冥之黨,而東貫湏懞之先。
此其下無地,上無天,聽焉無聞,而視焉則營;此其外猶有狀,有狀之餘,壹舉而能千萬裡,吾猶未能之在。
今子遊始至于此,乃語窮觀,豈不亦遠哉?然子處矣。
吾與汗漫期于九垓之上,吾不可久。
”若士者舉臂而縱身,逐入雲中。
盧敖目仰而視之,不見,乃止喜心不怠,怅若有喪,曰:“吾比夫子也,猶黃鹄之與壤蟲也,終日行,而不離咫尺,而自以為遠,豈不悲哉!” 若盧敖者,唯龍無翼者升則乘雲。
盧敖言若士者有翼,言乃可信。
今不言有翼,何以升雲?且凡能輕舉入雲中者,飲食與人殊之故也。
龍食與蛇異,故其舉措與蛇不同。
聞為道者,服金玉之精,食紫芝之英。
食精身輕,故能神仙。
若士者食合蜊之肉,與庸民同食,無精輕之驗,安能縱體而升天?聞食氣者不食物,食物者不食氣。
若士者食物如不食氣,則不能輕舉矣。
或時盧敖學道求仙,遊乎北海,離衆遠去,無得道之效,慚于鄉裡,負于論議。
自知以必然之事見責于世,則作誇誕之語,雲見一士,其意以為有〔仙〕,求之未得,期數未至也。
淮南王劉安坐反而死,天下并聞,當時并見,儒書尚有言其得道仙去,雞犬升天者;況盧敖一人之身,獨行絕迹之地,空造幽冥之語乎?是與河東蒲坂項曼都之語,無以異也。
曼都好道學仙,委家亡去,三年而返。
家問其狀,曼都曰:“去時不能自知,忽見若卧形,有仙人數人,将我上天,離月數裡而止。
見月上下幽冥,幽冥不知東西。
居月之旁,其寒凄怆。
口饑欲食,仙人辄飲我以流霞一杯,每飲一杯,數月不饑。
不知去幾何年月,不知以何為過,忽然若卧,複下至此。
”河東号之曰“斥仙”。
實論者聞之,乃知不然。
夫曼都能上天矣,何為不仙?已三年矣,何故複還?夫人去民間,升皇天之上,精氣形體,有變于故者矣。
萬物變化,無複還者。
複育化為蟬,羽翼既成,不能複化為複育。
能升之物,皆有羽翼,升而複降,羽翼如故。
見曼都之身有羽翼乎,言乃可信;身無羽翼,言虛妄也。
虛則與盧敖同一實也。
或時曼都好道,默委家去,周章遠方,終無所得,力勌望極,默複歸家,慚愧無言,則言上天。
其意欲言道可學得,審有仙人己殆有過,故成而複斥,升而複降。
儒書言:齊王疾痏,使人之宋迎文摯。
文摯至,視王之疾,謂太子曰:“王之疾,必可已也。
”雖然,王之疾已,則必殺摯也”。
太子曰:“何故?”文摯對曰:“非怒王,疾不可治也。
地無下,則天無上矣。
天無上升之路,何如?穿天之體?人力不能入。
如天之門在西北,升天之人,宜從昆侖上。
淮南之國,在地東南。
如審升天,宜舉家先從昆侖,乃得其階。
如鼓翼邪飛,趨西北之隅,是則淮南王有羽翼也。
今不言其從之昆侖,亦不言其身生羽翼,空言升天,竟虛非實也。
案淮南王劉安,孝武皇帝之時也。
父長,以罪遷蜀嚴道,至雍道死。
安嗣為王,恨父徙死,懷反逆之心,招會術人,欲為大事。
伍被之屬充滿殿堂,作道術之書,發怪奇之文,合景亂首。
《八公之傳》欲示神奇,若得道之狀,道終不成,效驗不立,乃與伍被謀為反事,事覺自殺,或言誅死。
誅死、自殺,同一實也。
世見其書,深冥奇怪,又觀《八公之傳》似若有效,則傳稱淮南王仙而升天,失其實也。
儒書言:盧敖遊乎北海,經乎太陰,入乎玄關,至于蒙谷之上,見一士焉:深目玄準,雁頸而〔鸢〕肩,浮上而殺下,軒軒然方迎風而舞。
顧見盧敖,樊然下其臂,遁逃乎碑下。
敖乃視之,方卷然龜背而食合梨。
盧敖仍與之語曰:“吾子唯以敖為倍俗,去群離黨,窮觀于六合之外者,非敖而己?敖幼而遊,至長不偷〕解,周行四極,唯北陰之未窺。
今卒睹夫子于是,殆可與敖為友乎?”若士者悖然而笑曰:“嘻!子中州之民也,不宜遠至此。
此猶光日月而戴列星,四時之所行,陰陽之所生也。
此其比夫不名之地,猶突兀也。
若我南遊乎罔浪之野,北息乎沉薶之鄉,西窮乎杳冥之黨,而東貫湏懞之先。
此其下無地,上無天,聽焉無聞,而視焉則營;此其外猶有狀,有狀之餘,壹舉而能千萬裡,吾猶未能之在。
今子遊始至于此,乃語窮觀,豈不亦遠哉?然子處矣。
吾與汗漫期于九垓之上,吾不可久。
”若士者舉臂而縱身,逐入雲中。
盧敖目仰而視之,不見,乃止喜心不怠,怅若有喪,曰:“吾比夫子也,猶黃鹄之與壤蟲也,終日行,而不離咫尺,而自以為遠,豈不悲哉!” 若盧敖者,唯龍無翼者升則乘雲。
盧敖言若士者有翼,言乃可信。
今不言有翼,何以升雲?且凡能輕舉入雲中者,飲食與人殊之故也。
龍食與蛇異,故其舉措與蛇不同。
聞為道者,服金玉之精,食紫芝之英。
食精身輕,故能神仙。
若士者食合蜊之肉,與庸民同食,無精輕之驗,安能縱體而升天?聞食氣者不食物,食物者不食氣。
若士者食物如不食氣,則不能輕舉矣。
或時盧敖學道求仙,遊乎北海,離衆遠去,無得道之效,慚于鄉裡,負于論議。
自知以必然之事見責于世,則作誇誕之語,雲見一士,其意以為有〔仙〕,求之未得,期數未至也。
淮南王劉安坐反而死,天下并聞,當時并見,儒書尚有言其得道仙去,雞犬升天者;況盧敖一人之身,獨行絕迹之地,空造幽冥之語乎?是與河東蒲坂項曼都之語,無以異也。
曼都好道學仙,委家亡去,三年而返。
家問其狀,曼都曰:“去時不能自知,忽見若卧形,有仙人數人,将我上天,離月數裡而止。
見月上下幽冥,幽冥不知東西。
居月之旁,其寒凄怆。
口饑欲食,仙人辄飲我以流霞一杯,每飲一杯,數月不饑。
不知去幾何年月,不知以何為過,忽然若卧,複下至此。
”河東号之曰“斥仙”。
實論者聞之,乃知不然。
夫曼都能上天矣,何為不仙?已三年矣,何故複還?夫人去民間,升皇天之上,精氣形體,有變于故者矣。
萬物變化,無複還者。
複育化為蟬,羽翼既成,不能複化為複育。
能升之物,皆有羽翼,升而複降,羽翼如故。
見曼都之身有羽翼乎,言乃可信;身無羽翼,言虛妄也。
虛則與盧敖同一實也。
或時曼都好道,默委家去,周章遠方,終無所得,力勌望極,默複歸家,慚愧無言,則言上天。
其意欲言道可學得,審有仙人己殆有過,故成而複斥,升而複降。
儒書言:齊王疾痏,使人之宋迎文摯。
文摯至,視王之疾,謂太子曰:“王之疾,必可已也。
”雖然,王之疾已,則必殺摯也”。
太子曰:“何故?”文摯對曰:“非怒王,疾不可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