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遇篇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賢之。
馬圄之說無方,而野人說之子貢之說有義,野人不聽。
吹籁工為善聲,因越王不喜,更為野聲,越王大說。
故為善于不欲得善之主,雖善不見愛;為不善于欲得不善之主,雖不善不見憎。
此以曲伎合,合則遇,不合則不遇。
或無伎,妄以奸巧合上志,亦有以遇者,竊簪之臣,雞鳴之客是。
竊簪之臣,親于子反,雞鳴之客,幸于孟嘗。
子反好偷臣,孟嘗愛僞客也。
以有補于人君,人君賴之,其遇固宜。
或無補益,為上所好,籍孺、鄧通是也。
籍孺幸于孝惠,鄧通愛于孝文,無細簡之才,微薄之能,偶以形佳骨娴,皮媚色稱。
夫好容,人所好也,其遇固宜。
或以醜面惡色,稱媚于上,嫫母、無鹽是也。
嫫母進于黃帝,無鹽納于齊王。
故賢不肖可豫知,遇難先圖。
何則?人主好惡無常,人臣所進無豫,偶合為是,适可為上。
進者未必賢,退者未必愚;合幸得進,不幸失之。
世俗之議曰:“賢人可遇,不遇,亦自其咎也:生不希世準主,觀鑒治内,調能定說,審詞際會。
能進有補贍主,何不遇之有?今則不然,作無益之能,納無補之說,以夏進爐,以冬奏扇,為所不欲得之事,獻所不欲聞之語,其不遇禍幸矣,何福佑之有乎?” 進能有益,納說有補,人之所知也;或以不補而得佑,或以有益而獲罪。
且夏時爐以炙濕,冬時扇以火。
世可希,主不可準也;說可轉,能不可易也。
世主好文,己為文則遇;主好武,己則不遇。
主好辯,有口則遇;主不好辯,己則不遇。
文主不好武,武主不好文;辯主不好行,行主不好辯。
文與言,尚可暴習;行與能,不可卒成。
學不宿習,無以明名。
名不素着,無以遇主。
倉猝之業,須臾之名,日力不足。
不預聞,何以準主而納其說,進身而托其能哉?昔周人有仕數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塗者。
人或問之:“何為泣乎?”對曰:“吾仕數不遇,自傷年老失時,是以泣也。
”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對曰:“吾年少之時,學為文。
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
用老主亡,後主又用武,吾更為武。
武節始就,武主又亡。
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嘗一遇。
“仕宦有時,不可求也。
夫希世準主,尚不可為,況節高志妙,不為利動,性定質成,不為主顧者乎? 且夫遇也,能不預設,說不宿具,邂逅逢喜,遭觸上意,故謂之遇。
如準主調說,以取尊貴,是名為揣,不名曰遇。
春種谷生,秋刈谷收,求物物得,作事事成,不名為遇。
不求自至,不作自成,是名為遇。
猶拾遺于塗,摭棄于野,若天授地生,鬼助神輔,禽息之精陰慶,鮑叔之魂默舉,若是者,乃遇耳。
今俗人即不能定遇不遇之論,又就遇而譽之,因不遇而毀之,是據見效,案成事,不能量操審才能也。
馬圄之說無方,而野人說之子貢之說有義,野人不聽。
吹籁工為善聲,因越王不喜,更為野聲,越王大說。
故為善于不欲得善之主,雖善不見愛;為不善于欲得不善之主,雖不善不見憎。
此以曲伎合,合則遇,不合則不遇。
或無伎,妄以奸巧合上志,亦有以遇者,竊簪之臣,雞鳴之客是。
竊簪之臣,親于子反,雞鳴之客,幸于孟嘗。
子反好偷臣,孟嘗愛僞客也。
以有補于人君,人君賴之,其遇固宜。
或無補益,為上所好,籍孺、鄧通是也。
籍孺幸于孝惠,鄧通愛于孝文,無細簡之才,微薄之能,偶以形佳骨娴,皮媚色稱。
夫好容,人所好也,其遇固宜。
或以醜面惡色,稱媚于上,嫫母、無鹽是也。
嫫母進于黃帝,無鹽納于齊王。
故賢不肖可豫知,遇難先圖。
何則?人主好惡無常,人臣所進無豫,偶合為是,适可為上。
進者未必賢,退者未必愚;合幸得進,不幸失之。
世俗之議曰:“賢人可遇,不遇,亦自其咎也:生不希世準主,觀鑒治内,調能定說,審詞際會。
能進有補贍主,何不遇之有?今則不然,作無益之能,納無補之說,以夏進爐,以冬奏扇,為所不欲得之事,獻所不欲聞之語,其不遇禍幸矣,何福佑之有乎?” 進能有益,納說有補,人之所知也;或以不補而得佑,或以有益而獲罪。
且夏時爐以炙濕,冬時扇以火。
世可希,主不可準也;說可轉,能不可易也。
世主好文,己為文則遇;主好武,己則不遇。
主好辯,有口則遇;主不好辯,己則不遇。
文主不好武,武主不好文;辯主不好行,行主不好辯。
文與言,尚可暴習;行與能,不可卒成。
學不宿習,無以明名。
名不素着,無以遇主。
倉猝之業,須臾之名,日力不足。
不預聞,何以準主而納其說,進身而托其能哉?昔周人有仕數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塗者。
人或問之:“何為泣乎?”對曰:“吾仕數不遇,自傷年老失時,是以泣也。
”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對曰:“吾年少之時,學為文。
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
用老主亡,後主又用武,吾更為武。
武節始就,武主又亡。
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嘗一遇。
“仕宦有時,不可求也。
夫希世準主,尚不可為,況節高志妙,不為利動,性定質成,不為主顧者乎? 且夫遇也,能不預設,說不宿具,邂逅逢喜,遭觸上意,故謂之遇。
如準主調說,以取尊貴,是名為揣,不名曰遇。
春種谷生,秋刈谷收,求物物得,作事事成,不名為遇。
不求自至,不作自成,是名為遇。
猶拾遺于塗,摭棄于野,若天授地生,鬼助神輔,禽息之精陰慶,鮑叔之魂默舉,若是者,乃遇耳。
今俗人即不能定遇不遇之論,又就遇而譽之,因不遇而毀之,是據見效,案成事,不能量操審才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