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遇篇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操行有常賢,仕宦無常遇。
賢不賢,才也;遇不遇,時也。
才高行潔,不可保以必尊貴;能薄操濁,不可保以必卑賤。
或高才潔行,不遇退在下流;薄能濁操,遇,在衆上。
世各自有以取士,士亦各自得以進。
進在遇,退在不遇。
處尊居顯,未必賢,遇也;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
故遇,或抱洿行,尊于桀之朝;不遇,或持潔節,卑于堯之廷。
所以遇不遇非一也:或時賢而輔惡;或以大才從于小才;或俱大才,道有清濁;或無道德而以技合;或無技能,而以色幸。
伍員、帛喜,俱事夫差,帛喜尊重,伍員誅死。
此異操而同主也。
或操同而主異,亦有遇不遇,伊尹、箕子,是也。
伊尹、箕子才俱也,伊尹為相,箕子為奴;伊尹遇成湯,箕子遇商纣也。
夫以賢事賢君,君欲為治,臣以賢才輔之,趨舍偶合,其遇固宜;以賢事惡君,君不欲為治,臣以忠行佐之,操志乖忤,不遇固宜。
或以賢聖之臣,遭欲為治之君,而終有不遇,孔子、孟轲是也。
孔子絕糧陳、蔡,孟轲困于齊、梁,非時君主不用善也,才下知淺,不能用大才也。
夫能禦骥騄者,必王良也;能臣禹、稷、臯陶者,必堯、舜也。
禦百裡之手,而以調千裡之足,必摧衡折轭之患;有接具臣之才,而以禦大臣之知,必有閉心塞意之變。
故至言棄捐,聖賢距逆,非憎聖賢,不甘至言也。
聖賢務高,至言難行也。
夫以大才幹小才,小才不能受,不遇固宜。
或以大才之臣,遇大才之主,乃有遇不遇,虞舜、許由、太公、伯夷是也。
虞舜、許由俱聖人也,并生唐世,俱面于堯。
虞舜紹帝統,許由入山林。
太公、伯夷俱賢也,并出周國,皆見武王;太公受封,伯夷餓死。
夫賢聖道同,志合趨齊,虞舜、太公行耦,許由、伯夷操違者,生非其世。
出非其時也。
道雖同,同中有異,志雖合,合中有離。
何則?道有精粗,志有清濁也。
許由,皇者之輔也,生于帝者之時;伯夷,帝者之佐也,出于王者之世,并由道德,俱發仁義,主行道德,不清不留;主為仁義,不高不止,此其所以不遇也。
堯溷,舜濁;武王誅殘,太公讨暴,同濁皆粗,舉措均齊,此其所以為遇者也。
故舜王天下,臯陶佐政,北人無擇深隐不見;禹王天下,伯益輔治,伯成子高委位而耕。
非臯陶才愈無擇,伯益能出子高也,然而臯陶、伯益進用,無擇、子高退隐,進用行耦,退隐操違也。
退隐勢異,身雖屈,不願進;人主不須其言,廢之,意亦不恨,是兩不相慕也。
商鞅三說秦孝公,前二說不聽,後一說用者:前二,帝王之論;後一,霸者之議也。
夫持帝王之論,說霸者之主,雖精見距;更調霸說,雖粗見受。
何則?精遇孝公所不欲得,粗遇孝公所欲行也。
故說者不在善,在所說者善之;才不待賢,在所事者
賢不賢,才也;遇不遇,時也。
才高行潔,不可保以必尊貴;能薄操濁,不可保以必卑賤。
或高才潔行,不遇退在下流;薄能濁操,遇,在衆上。
世各自有以取士,士亦各自得以進。
進在遇,退在不遇。
處尊居顯,未必賢,遇也;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
故遇,或抱洿行,尊于桀之朝;不遇,或持潔節,卑于堯之廷。
所以遇不遇非一也:或時賢而輔惡;或以大才從于小才;或俱大才,道有清濁;或無道德而以技合;或無技能,而以色幸。
伍員、帛喜,俱事夫差,帛喜尊重,伍員誅死。
此異操而同主也。
或操同而主異,亦有遇不遇,伊尹、箕子,是也。
伊尹、箕子才俱也,伊尹為相,箕子為奴;伊尹遇成湯,箕子遇商纣也。
夫以賢事賢君,君欲為治,臣以賢才輔之,趨舍偶合,其遇固宜;以賢事惡君,君不欲為治,臣以忠行佐之,操志乖忤,不遇固宜。
或以賢聖之臣,遭欲為治之君,而終有不遇,孔子、孟轲是也。
孔子絕糧陳、蔡,孟轲困于齊、梁,非時君主不用善也,才下知淺,不能用大才也。
夫能禦骥騄者,必王良也;能臣禹、稷、臯陶者,必堯、舜也。
禦百裡之手,而以調千裡之足,必摧衡折轭之患;有接具臣之才,而以禦大臣之知,必有閉心塞意之變。
故至言棄捐,聖賢距逆,非憎聖賢,不甘至言也。
聖賢務高,至言難行也。
夫以大才幹小才,小才不能受,不遇固宜。
或以大才之臣,遇大才之主,乃有遇不遇,虞舜、許由、太公、伯夷是也。
虞舜、許由俱聖人也,并生唐世,俱面于堯。
虞舜紹帝統,許由入山林。
太公、伯夷俱賢也,并出周國,皆見武王;太公受封,伯夷餓死。
夫賢聖道同,志合趨齊,虞舜、太公行耦,許由、伯夷操違者,生非其世。
出非其時也。
道雖同,同中有異,志雖合,合中有離。
何則?道有精粗,志有清濁也。
許由,皇者之輔也,生于帝者之時;伯夷,帝者之佐也,出于王者之世,并由道德,俱發仁義,主行道德,不清不留;主為仁義,不高不止,此其所以不遇也。
堯溷,舜濁;武王誅殘,太公讨暴,同濁皆粗,舉措均齊,此其所以為遇者也。
故舜王天下,臯陶佐政,北人無擇深隐不見;禹王天下,伯益輔治,伯成子高委位而耕。
非臯陶才愈無擇,伯益能出子高也,然而臯陶、伯益進用,無擇、子高退隐,進用行耦,退隐操違也。
退隐勢異,身雖屈,不願進;人主不須其言,廢之,意亦不恨,是兩不相慕也。
商鞅三說秦孝公,前二說不聽,後一說用者:前二,帝王之論;後一,霸者之議也。
夫持帝王之論,說霸者之主,雖精見距;更調霸說,雖粗見受。
何則?精遇孝公所不欲得,粗遇孝公所欲行也。
故說者不在善,在所說者善之;才不待賢,在所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