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禮樂篇

關燈
之謂不器。

    ” 文中子曰:“周、齊之際,王公大臣不暇及禮矣。

    獻公曰:天子失禮,則諸侯修于國;諸侯失禮,則大夫修于家。

    禮樂之作,獻公之志也。

    ” 程元問六經之緻。

    子曰:“吾續《書》以存漢、晉之實,續《詩》以辯六代之俗,修《元經》以斷南北之疑,贊《易》道以申先師之旨,正《禮》《樂》以旌後王之失。

    如斯而已矣。

    ”程元曰:“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夫子何處乎?”子曰:“吾于道,屢伸而已。

    其好而能樂,勤而不厭者乎?聖與明吾安敢處?” 子曰:“有坐而得者,有坐而不得者;有行而至者,有不行而至者。

    ” 子曰:“見而存,未若不見而存者也。

    ” 子曰:“君子可招而不可誘,可棄而不可慢。

    輕譽苟毀,好憎尚怒,小人哉!” 子曰:“以勢交者,勢傾則絕;以利交者,利窮則散。

    故君子不與也。

    ” 子謂:薛收善接小人,遠而不疏,近而不狎,頹如也。

     子遊汾亭,坐鼓琴,有舟而釣者過,曰:“美哉,琴意!傷而和,怨而靜。

    在山澤而有廊廟之志。

    非太公之都磻溪,則仲尼之宅泗濱也。

    ”子驟而鼓《南風》。

    釣者曰:“嘻!非今日事也。

    道能利生民,功足濟天下,其有虞氏之心乎?不如舜自鼓也。

    聲存而操變矣。

    ”子遽舍琴,謂門人曰:“情之變聲也,如是乎?”起将延之,釣者搖竿鼓枻而逝。

    門人追之,子曰:“無追也。

    播鼗武入于河,擊磬襄入于海,固有之也。

    ”遂志其事,作《汾亭操》焉。

     子之夏城,薛收、姚義後,遇牧豕者問塗焉。

    牧者曰:“從誰欤?”薛收曰:“從王先生也。

    ”牧者曰:“有鳥有鳥,則飛于天。

    有魚有魚,則潛于淵。

    知道者蓋默默焉。

    ”子聞之,謂薛收曰:“獨善可矣。

    不有言者,誰明道乎?” 子不相形,不禱疾,不蔔非義。

     子曰:“君子不受虛譽,不祈妄福,不避死義。

    ” 文中子曰:“記人之善而忘其過,溫大雅能之。

    處貧賤而不懾,魏徵能之。

    聞過而有喜色,程元能之。

    亂世羞富貴,窦威能之。

    慎密不出,董常能之。

    ” 陳叔達謂子曰:“吾視夫子之道,何其早成也?”子曰:“通于道有志焉,又焉取乎早成耶?”叔達出遇程元、窦威于塗,因言之。

    程元曰:“夫子之成也,吾侪慕道久矣,未嘗不充欲焉。

    遊夫子之門者,未有問而不知,求而不給者也。

    《詩》雲:實獲我心。

    蓋天啟之,非積學能緻也。

    ”子聞之曰:“元,汝知乎哉?天下未有不學而成者也。

    ” 或問長生神仙之道。

    子曰:“仁義不修,孝悌不立,奚為長生?甚矣,人之無厭也!” 或問嚴光、樊英名隐。

    子曰:“古之避言人也。

    ”問東方朔。

    子曰:“人隐者也。

    ”子曰:“自太伯、虞仲已來,天下鮮避地者也。

    仲長子光,天隐者也,無往而不适矣。

    ” 子曰:“遁世無悶,其避世之謂乎?非夫無可無不可,不能齊也。

    ” 文中子曰:“《小雅》盡廢而《春秋》作矣。

    小化皆衰,而天下非一帝。

    《元經》所以續而作者,其衰世之意乎?” 子在绛。

    出于野,遇陳守。

    曰:“夫子何之乎?”子曰:“将之夏。

    ”陳守令勸吏息役。

    董常聞之曰:“吾知夫子行國矣,未嘗虛行也。

    ” 賈瓊事楚公,困讒而歸。

    以告子。

    子曰:“瓊,汝将閉門卻掃欤?不知緘口而内修也。

    ”瓊未達古人之意焉。

     仲長子光曰:“在險而運奇,不若宅平而無為。

    ”文中子以為知言。

    文中子曰:“其名彌消,其德彌長;其身彌退,其道彌進,此人其知之矣。

    ” 子曰:“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行之者不如安之者。

    ” 仲長子光字不曜,董常字履常。

    子曰:“稱德矣。

    ”子之叔弟績,字無功。

    子曰:“字,朋友之職也。

    神人無功,非爾所宜也。

    ”常名之。

    季弟名靜,薛收字之曰保名。

    子聞之曰:“薛生善字矣。

    靜能保名,有稱有誡。

    薛生于是乎可與友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