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禮樂篇
關燈
小
中
大
子曰:“吾于禮樂,正失而已。
如其制作,以俟明哲,必也崇貴乎?” 賈瓊、薛收曰:“道不行,如之何?”子曰:“父母安之,兄弟愛之,朋友信之。
施于有政,道亦行矣,奚謂不行?” 子謂:“任、薛、王、劉、崔、盧之昏,非古也,何以視譜?” 文中子曰:“帝之不帝久矣。
”王孝逸曰:“敢問《元經》之帝何也?”子曰:“絜名索實,此不可去。
其為帝,實失而名存矣。
” 或問謝安。
“子曰:“簡矣。
”問王導。
子曰:“敬矣。
”問溫峤。
子曰:“毅人也。
”問桓溫。
子曰:“智近謀遠,鮮不及矣。
” 賈瓊問群居之道。
子曰:“同不害正,異不傷物。
”曰:“可終身而行乎?”子曰:“烏乎而不可也?古之有道者,内不失真,而外不殊俗,夫如此故全也。
” 繁師玄曰:“敢問稽古之利。
”子曰:“執古以禦今之有乎?” 子曰:“居近識遠,處今知古,惟學矣乎?” 子曰:“恭則物服,悫則有成,平則物化。
” 子曰:“我未見平者也。
” 或曰:“君子仁而已矣,何用禮為?”子曰:“不可行也。
”或曰:“禮豈為我輩設哉?”子不答,既而謂薛收曰:“斯人也,旁行而不流矣,安知教意哉?有若謂先王之道,斯為美也。
” 文中子曰:“七制之主,道斯盛矣。
”薛收曰:“何為其然?”子曰:“嗚呼!惟明王能受訓。
”收曰:“無制而有訓,何謂也?”子曰:“其先帝之制未亡乎?大臣之命尚正乎?無制而有訓,天下其無大過矣。
否則蒼生不無大憂焉。
” 薛收曰:“贊其非古乎?”子曰:“唐、虞之際,斯為盛。
大禹、臯陶,所以順天休命也。
” 文中子曰:“議,天子所以兼采而博聽也,唯至公之主為能擇焉。
” 文中子曰:“誡,其至矣乎?古之明王,敬慎所未見,悚懼所未聞;刻于盤盂,勒于幾杖;居有常念,動無過事。
其誡之功乎?” 薛收曰:“谏其見忠臣之心乎?其志直,其言危。
”子曰:“必也直而不迫,危而不诋,其知命者之所為乎?狡乎逆上,吾不與也。
” 賈瓊曰:“虐哉,漢武!未嘗從谏也。
”子曰:“孝武,其生知之乎?雖不從,未嘗不悅而容之。
故賢人攢于朝,直言屬于耳。
斯有志于道,故能知悔而康帝業。
可不謂有志之主乎?” 子曰:“姚義之辯,李靖之智,賈瓊、魏徵之正,薛收之仁,程元、王孝逸之文,加之以笃固,申之以禮樂,可以成人矣。
” 子謂京房、郭璞,古之亂常人也。
子曰:“冠禮廢,天下無成人矣;昏禮廢,天下無家道矣;喪禮廢,天下遺其親矣;祭禮廢,天下忘其祖矣。
嗚呼!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 越公問政。
子曰:“恭以儉。
”邳公問政。
子曰:“清以平。
”安平公問政。
子曰:“無鬥人以名。
” 子謂薛收、賈瓊曰:“《春秋》、《元經》,其衰世之意乎?義直而微,言曲而中。
” 越公初見子,遇内史薛公曰:“公見王通乎?”薛公曰:“鄉人也。
是其家傳七世矣,皆有經濟之道,而位不逢。
”越公曰:“天下豈有七世不逢乎?”薛公曰:“君子道消,十世不逢有矣。
”越公曰:“奚若其祖?”公曰:“王氏有祖父焉,有子孫焉。
雖然,久于其道,鐘美于是也,是人必能叙彜倫矣。
” 子出自蒲關。
關吏陸逢止之曰:“未可以遁我生民也。
”子為之宿,翌日而行。
陸逢送子曰:“行矣,江湖鳣鲸,非溝渎所容也。
” 程元曰:“敢問‘風自火出,家人’,何也?”子曰:“明内有齊外,故家道正而天下正。
” 子曰:“仁義其教之本乎?先王以是繼道德而興禮樂者也。
” 子曰:“禮其皇極之門乎?聖人所以向明而節天下也。
其得中道乎?故能辯上下,定民志。
” 或問君子。
子曰:“知微、知章、知柔、知剛。
”曰:“君子不器,何如?”子曰:“此
如其制作,以俟明哲,必也崇貴乎?” 賈瓊、薛收曰:“道不行,如之何?”子曰:“父母安之,兄弟愛之,朋友信之。
施于有政,道亦行矣,奚謂不行?” 子謂:“任、薛、王、劉、崔、盧之昏,非古也,何以視譜?” 文中子曰:“帝之不帝久矣。
”王孝逸曰:“敢問《元經》之帝何也?”子曰:“絜名索實,此不可去。
其為帝,實失而名存矣。
” 或問謝安。
“子曰:“簡矣。
”問王導。
子曰:“敬矣。
”問溫峤。
子曰:“毅人也。
”問桓溫。
子曰:“智近謀遠,鮮不及矣。
” 賈瓊問群居之道。
子曰:“同不害正,異不傷物。
”曰:“可終身而行乎?”子曰:“烏乎而不可也?古之有道者,内不失真,而外不殊俗,夫如此故全也。
” 繁師玄曰:“敢問稽古之利。
”子曰:“執古以禦今之有乎?” 子曰:“居近識遠,處今知古,惟學矣乎?” 子曰:“恭則物服,悫則有成,平則物化。
” 子曰:“我未見平者也。
” 或曰:“君子仁而已矣,何用禮為?”子曰:“不可行也。
”或曰:“禮豈為我輩設哉?”子不答,既而謂薛收曰:“斯人也,旁行而不流矣,安知教意哉?有若謂先王之道,斯為美也。
” 文中子曰:“七制之主,道斯盛矣。
”薛收曰:“何為其然?”子曰:“嗚呼!惟明王能受訓。
”收曰:“無制而有訓,何謂也?”子曰:“其先帝之制未亡乎?大臣之命尚正乎?無制而有訓,天下其無大過矣。
否則蒼生不無大憂焉。
” 薛收曰:“贊其非古乎?”子曰:“唐、虞之際,斯為盛。
大禹、臯陶,所以順天休命也。
” 文中子曰:“議,天子所以兼采而博聽也,唯至公之主為能擇焉。
” 文中子曰:“誡,其至矣乎?古之明王,敬慎所未見,悚懼所未聞;刻于盤盂,勒于幾杖;居有常念,動無過事。
其誡之功乎?” 薛收曰:“谏其見忠臣之心乎?其志直,其言危。
”子曰:“必也直而不迫,危而不诋,其知命者之所為乎?狡乎逆上,吾不與也。
” 賈瓊曰:“虐哉,漢武!未嘗從谏也。
”子曰:“孝武,其生知之乎?雖不從,未嘗不悅而容之。
故賢人攢于朝,直言屬于耳。
斯有志于道,故能知悔而康帝業。
可不謂有志之主乎?” 子曰:“姚義之辯,李靖之智,賈瓊、魏徵之正,薛收之仁,程元、王孝逸之文,加之以笃固,申之以禮樂,可以成人矣。
” 子謂京房、郭璞,古之亂常人也。
子曰:“冠禮廢,天下無成人矣;昏禮廢,天下無家道矣;喪禮廢,天下遺其親矣;祭禮廢,天下忘其祖矣。
嗚呼!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 越公問政。
子曰:“恭以儉。
”邳公問政。
子曰:“清以平。
”安平公問政。
子曰:“無鬥人以名。
” 子謂薛收、賈瓊曰:“《春秋》、《元經》,其衰世之意乎?義直而微,言曲而中。
” 越公初見子,遇内史薛公曰:“公見王通乎?”薛公曰:“鄉人也。
是其家傳七世矣,皆有經濟之道,而位不逢。
”越公曰:“天下豈有七世不逢乎?”薛公曰:“君子道消,十世不逢有矣。
”越公曰:“奚若其祖?”公曰:“王氏有祖父焉,有子孫焉。
雖然,久于其道,鐘美于是也,是人必能叙彜倫矣。
” 子出自蒲關。
關吏陸逢止之曰:“未可以遁我生民也。
”子為之宿,翌日而行。
陸逢送子曰:“行矣,江湖鳣鲸,非溝渎所容也。
” 程元曰:“敢問‘風自火出,家人’,何也?”子曰:“明内有齊外,故家道正而天下正。
” 子曰:“仁義其教之本乎?先王以是繼道德而興禮樂者也。
” 子曰:“禮其皇極之門乎?聖人所以向明而節天下也。
其得中道乎?故能辯上下,定民志。
” 或問君子。
子曰:“知微、知章、知柔、知剛。
”曰:“君子不器,何如?”子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