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問易篇
關燈
小
中
大
劉炫問《易》。
子曰:“聖人于《易》,沒身而已,況吾侪乎?”炫曰:“吾談之于朝,無我敵者。
”子不答。
退謂門人曰:“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 魏徵曰:“聖人有憂乎?”子曰:“天下皆憂,吾獨得不憂乎?”問疑。
子曰:“天下皆疑,吾獨得不疑乎?”征退,子謂董常曰:“樂天知命,吾何憂?窮理盡性,吾何疑?”常曰:“非告征也,子亦二言乎?”子曰:“征所問者迹也,吾告汝者心也。
心迹之判久矣,吾獨得不二言乎?”常曰:“心迹固殊乎?”子曰:“自汝觀之則殊也,而适造者不知其殊也,各雲當而已矣。
則夫二未違一也。
”李播聞而歎曰:“大哉乎一也!天下皆歸焉,而不覺也。
” 程元問叔恬曰:“《續書》之有志有诏,何謂也?”叔恬以告文中子。
子曰:“志以成道,言以宣志。
诏其見王者之志乎?其恤人也周,其緻用也悉。
一言而天下應,一令而不可易。
非仁智博達,則天明命,其孰能诏天下乎?”叔恬曰:“敢問策何謂也?”子曰:“其言也典,其緻也博,憫而不私,勞而不倦,其惟策乎?”子曰:“《續書》之有命邃矣:其有君臣經略,當其地乎?其有成敗于其間,天下懸之,不得已而臨之乎?進退消息,不失其幾乎?道甚大,物不廢,高逝獨往,中權契化,自作天命乎?” 文中子曰:“事者,其取諸仁義而有謀乎?雖天子必有師,然亦何常師之有?唯道所存,以天下之身,受天下之訓,得天下之道,成天下之務,民不知其由也,其惟明主乎?” 文中子曰:“廣仁益智,莫善于問;乘事演道,莫善于對。
非明君孰能廣問?非達臣孰能專對乎?其因宜取類,無不經乎?洋洋乎,晁、董、公孫之對!” 文中子曰:“有美不揚,天下何觀?君子之于君,贊其美而匡其失也。
所以進善不暇,天下有不安哉?” 文中子曰:“議,其盡天下之心乎?昔黃帝有合宮之聽,堯有衢室之問,舜有總章之訪,皆議之謂也。
大哉乎!并天下之謀,兼天下之智,而理得矣,我何為哉?恭己南面而已。
” 子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言道之難進也。
故君子思過而預防之,所以有誡也。
切而不指,勤而不怨,曲而不谄,直而有禮,其惟誡乎?” 子曰:“改過不吝,無咎者善補過也。
古之明王,讵能無過?從谏而已矣。
故忠臣之事君也,盡忠補過。
君失于上,則臣補于下;臣谏于下,則君從于上。
此王道所以不跌也。
取泰于否,易昏以明。
非谏孰能臻乎?” 文中子曰:“晉而下,何其紛紛多主也?吾視惠、懷傷之,舍三國将安取志乎?三國何其孜孜多虞乎?吾視桓、靈傷之,舍兩漢将安取制乎?” 子謂“太和之政近雅矣,一明中國之有法。
惜也,不得行穆公之道。
” 程元曰:“三教何如?”子曰:“政惡多門久矣。
”曰:“廢之何如?”子曰:“非爾所及也。
真君、建德之事,适足推波助瀾,縱風止燎爾。
” 子讀《洪範谠議》。
曰:“三教于是乎可一矣。
”程元、魏徵進曰:“何謂也?”子曰:“使民不倦。
” 賈瓊習《書》,至郅恽之事,問于子曰:“敢問事、命、志、制之别。
”子曰:“制、命,吾着其道焉,志、事吾着其節焉。
”賈瓊以告叔恬。
叔恬曰:“《書》其無遺乎?《書》曰: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其道之謂乎?《詩》曰:采葑采菲,無以下體。
其節之謂乎?”子聞之曰:“凝其知《書》矣。
” 子曰:“事之于命也,猶志之有制乎?非仁義發中,不能濟也。
” 子曰:“達制、命之道,其知王公之所為乎?其得變化之心乎?達志、事之道,其知君臣之所難乎?其得仁義之幾乎?” 子曰:“處貧賤而不懾,可以富貴矣;僮仆稱其恩,可以從政矣;交遊稱其信,可以立功矣。
” 子曰:“愛名尚利,小人哉!未見仁者而好名利者也。
” 賈瓊問君子之道。
子曰:“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 子見缞绖而哭不辍者,遂吊之。
問喪期,曰:“五載矣。
”子泫然曰:“先王之制不可越也。
” 楚公問用師之道。
子曰:“行之以仁義。
”曰:“若之何決勝?”子曰:“莫如仁義。
過此,敗之
子曰:“聖人于《易》,沒身而已,況吾侪乎?”炫曰:“吾談之于朝,無我敵者。
”子不答。
退謂門人曰:“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 魏徵曰:“聖人有憂乎?”子曰:“天下皆憂,吾獨得不憂乎?”問疑。
子曰:“天下皆疑,吾獨得不疑乎?”征退,子謂董常曰:“樂天知命,吾何憂?窮理盡性,吾何疑?”常曰:“非告征也,子亦二言乎?”子曰:“征所問者迹也,吾告汝者心也。
心迹之判久矣,吾獨得不二言乎?”常曰:“心迹固殊乎?”子曰:“自汝觀之則殊也,而适造者不知其殊也,各雲當而已矣。
則夫二未違一也。
”李播聞而歎曰:“大哉乎一也!天下皆歸焉,而不覺也。
” 程元問叔恬曰:“《續書》之有志有诏,何謂也?”叔恬以告文中子。
子曰:“志以成道,言以宣志。
诏其見王者之志乎?其恤人也周,其緻用也悉。
一言而天下應,一令而不可易。
非仁智博達,則天明命,其孰能诏天下乎?”叔恬曰:“敢問策何謂也?”子曰:“其言也典,其緻也博,憫而不私,勞而不倦,其惟策乎?”子曰:“《續書》之有命邃矣:其有君臣經略,當其地乎?其有成敗于其間,天下懸之,不得已而臨之乎?進退消息,不失其幾乎?道甚大,物不廢,高逝獨往,中權契化,自作天命乎?” 文中子曰:“事者,其取諸仁義而有謀乎?雖天子必有師,然亦何常師之有?唯道所存,以天下之身,受天下之訓,得天下之道,成天下之務,民不知其由也,其惟明主乎?” 文中子曰:“廣仁益智,莫善于問;乘事演道,莫善于對。
非明君孰能廣問?非達臣孰能專對乎?其因宜取類,無不經乎?洋洋乎,晁、董、公孫之對!” 文中子曰:“有美不揚,天下何觀?君子之于君,贊其美而匡其失也。
所以進善不暇,天下有不安哉?” 文中子曰:“議,其盡天下之心乎?昔黃帝有合宮之聽,堯有衢室之問,舜有總章之訪,皆議之謂也。
大哉乎!并天下之謀,兼天下之智,而理得矣,我何為哉?恭己南面而已。
” 子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言道之難進也。
故君子思過而預防之,所以有誡也。
切而不指,勤而不怨,曲而不谄,直而有禮,其惟誡乎?” 子曰:“改過不吝,無咎者善補過也。
古之明王,讵能無過?從谏而已矣。
故忠臣之事君也,盡忠補過。
君失于上,則臣補于下;臣谏于下,則君從于上。
此王道所以不跌也。
取泰于否,易昏以明。
非谏孰能臻乎?” 文中子曰:“晉而下,何其紛紛多主也?吾視惠、懷傷之,舍三國将安取志乎?三國何其孜孜多虞乎?吾視桓、靈傷之,舍兩漢将安取制乎?” 子謂“太和之政近雅矣,一明中國之有法。
惜也,不得行穆公之道。
” 程元曰:“三教何如?”子曰:“政惡多門久矣。
”曰:“廢之何如?”子曰:“非爾所及也。
真君、建德之事,适足推波助瀾,縱風止燎爾。
” 子讀《洪範谠議》。
曰:“三教于是乎可一矣。
”程元、魏徵進曰:“何謂也?”子曰:“使民不倦。
” 賈瓊習《書》,至郅恽之事,問于子曰:“敢問事、命、志、制之别。
”子曰:“制、命,吾着其道焉,志、事吾着其節焉。
”賈瓊以告叔恬。
叔恬曰:“《書》其無遺乎?《書》曰: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其道之謂乎?《詩》曰:采葑采菲,無以下體。
其節之謂乎?”子聞之曰:“凝其知《書》矣。
” 子曰:“事之于命也,猶志之有制乎?非仁義發中,不能濟也。
” 子曰:“達制、命之道,其知王公之所為乎?其得變化之心乎?達志、事之道,其知君臣之所難乎?其得仁義之幾乎?” 子曰:“處貧賤而不懾,可以富貴矣;僮仆稱其恩,可以從政矣;交遊稱其信,可以立功矣。
” 子曰:“愛名尚利,小人哉!未見仁者而好名利者也。
” 賈瓊問君子之道。
子曰:“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 子見缞绖而哭不辍者,遂吊之。
問喪期,曰:“五載矣。
”子泫然曰:“先王之制不可越也。
” 楚公問用師之道。
子曰:“行之以仁義。
”曰:“若之何決勝?”子曰:“莫如仁義。
過此,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