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卷中

關燈
於弱也,有餘者積於不足也,此其道衛行也。

     柔弱勝於剛強,故積弱可以為強大。

    直若曲,故積曲可以為直。

    少則得衆,故積不足可以為有餘。

    然則以弱為強,以曲為直,以不足為有餘,斯道衛之所行,故日道衍行也。

     故外親而内疏者說内,内親而外疏者說外。

     外陽相親而内實疏者,說内以除其内疏。

    内實相親而外陽疏者,說外以除其外疏也。

     故因其疑以變之,因其見以然之, 若内外無親而懷疑者,則因其疑而變化之。

    彼或因見而有所見,則因其所見而然之。

     因其說以要之,因其勢以成之, 既然見彼或有可否之說,則因其說要結之可否。

    既形便有去就之勢,則因其勢以成就之。

     因其惡以權之,因其患以斥之。

     去就既成,或有惡息,則因其惡也,以權量之;因其息也,為斥除之。

     摩而恐之,高而動之, 息惡既除,或恃勝而驕者,便切摩以恐,懼之高危,以感動之。

     微而正之,符而應之, 雖恐動之,尚不知變者,則微有所引據以證之,為設符驗以應之。

     擁而塞之,亂而惑之,是謂計謀。

     雖有為設引據符驗,尚不知變者,此或深不可救也,使擁而塞之,亂而惑之,因抵而得之。

    如此者可以計謀之用也。

     計謀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結,結而無隙者也。

     公者揚于王庭,名為聚訟,莫執其咎,其事難成。

    私者不出門庭,慎密無失,其功可立。

    故公不如私。

    雖複潛謀,不如與彼要結。

    二人同心,物莫之問,欲求其隙,其可得乎。

     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

     正者,循理守常,難以速進。

    奇者,反經合義,事同機發。

    故正不如奇。

    奇計一行,則流通而莫知止也。

    故日:奇流而不止者也。

     故說人主者必與之言奇,說人臣者必與之言私。

     與人主言奇,則非常之功可立;與人臣言私,則保身之道可全。

     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

     身在内而言外,洩者叉見疏也;身居外而言深,切者叉見危也。

     無以人之近所不欲而強之於人,無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於人。

     謂其事雖近,彼所不欲,莫強與之,将生恨怒也。

    教人當以所知,今反以人所不知教之,猶以暗除暗,豈為益哉。

     人之有好也,學而順之;人之有惡也,避而諱之,故陰道而陽取之也。

     學順人之所好,避諱人之所惡,但陰自為之;非彼所逆,彼叉感悅,明言以報之。

    故日:陰道而陽取之也。

     故去之者縱之,縱之者乘之。

     将欲去之,鈴先聽縱,令極其過惡。

    過惡既極,便可以法乘之。

    故日:縱之者乘之也。

     貌者,不美又不惡,故至情托焉。

     貌者,謂察人之貌以知其情也,謂其人中和平淡,見善不美,見惡不非。

    如此者可以至情托之。

    故曰:至情托焉。

     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謀者所不用也。

     謂彼情寬密,可令知者,可為用謀,故日可知者可用也。

    其不寬密,不可令知者,謀者不為用謀也,故日不可知者謀者所不用也。

     故曰事貴制人,而不貴見制於人。

    制人者握權也,見制於人者制命也。

     制命者,言命為人所制也。

     故聖人之道陰,愚人之道陽, 聖人之道内陽而外陰,愚人之道内陰而外陽。

     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難。

    以此觀之,亡不可以為存,而危不可以為安,然而無為而貴智矣。

     智者寬恕,故易事;愚者猜忌,故難事。

    然而不智叉有危亡之禍,以其難事,故賢者莫得申其計畫,則亡者遂亡,危者遂危,欲求安存不亦難乎。

    今欲存其亡,安其危,則他莫能為,惟智者可矣。

    故日:無為而貴智矣。

     智用於衆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於衆人之所不能見。

     衆人所不能知,衆人所不能見,智獨能用之,所以貴於智矣。

     既用,見可否,擇事而為之,所以自為也;見不可,擇事而為之,所以為人也。

     亦既用智先己而後人,所見可否,擇事為之,将此自為;所不可見,擇事而為之,将此為人。

    亦猶伯樂教所親相驽聆,教所僧相千裡也。

     故先王之道,陰言有之,日天地之化在高與深;聖人之制道在隐與匿,非獨忠信仁義也,中正而已矣。

     言先王之道貴於陰密。

    尋古遺言,證有此理,曰:天地之化唯在高深,聖人之制道唯在隐匿。

    所隐者中正,自然合道,非專在仁義忠信也。

    故日:非獨忠信仁義。

     道理達於此義之#32,則可與言。

     言謀者曉達道理,能於此義達暢,則可與語至而言極矣。

     由能得此,則可與谷遠近之義#33。

     谷,養也。

    若能得此道之義,則可與居大寶之位,養遠近之人,誘於也壽之域也。

     決篇第十一 為人凡央物,必托於疑者,善其用有#34福,惡其有患,善#35至於誘也。

     有疑然後央,故日叉托於疑者。

    幾人之情用福則善,有息則惡。

    福息之理未明,疑之所由生。

    故日善其用福,惡其有息。

    然善於次疑者,鈴誘得其情,乃能斷其可否也。

     終無惑偏有利焉,去其利,則不受也。

    奇之所托。

     懷疑日惑,不正日偏。

    次者能無惑偏,行者乃有通濟,然後福利生焉。

    若乃去其福利,則疑者不受其次。

    更使托意於奇也。

    趨異變常,日奇#36。

     若有利於善者,隐托於惡,則不受矣,緻疏遠。

     謂疑者本其利善,而次者隐其利善之情,反托之於惡,則不受其次,更緻疏遠矣。

     故其有使失利,其有使離害者,此事之失。

     言上之二者或去利托於惡,疑者既不受其次,則所行罔能通濟。

    故有失利罹害之敗。

    凡此皆次事之失也。

     聖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陽德之者,有以陰賊之者,有以信誠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

     聖人善變通,窮物理,幾所次事期於叉成。

    事成理着者,以陽德次之;情隐言僞者,以陰賊次之;道成志直者,以信誠次之;奸小禍微者,以蔽匿次之;循常守故者,以平素次之。

     陽勵於一言,陰勵於二言,平素樞機以用,四者微而施之。

     勵,勉也。

    陽為君道,故所言叉勵於一。

    一,無為也。

    陰為臣道,故所言叉勵於二。

    二,有為也。

    君道無為,故以平素為主。

    臣道有為,故以樞機為用。

    言一也,二也,平素也,樞機也,四者其所施為,鈴精微而契妙,然後事行而理不難。

     於是度以往事,驗之來事,參之平素,可則央之; 君臣既有定分,然後度往驗來,參以平素,計其是非,於理既可,則為之次也。

     公王大人之事也,危而美名者,可則決之; 危由高也,事高而名美者,則為次之。

     不用費力而易成者,可則庾之; 所謂惠而不費,故為次之。

     用力犯勤苦然而不得已而為之者,則 可庾之; 所謂知之所無奈何#37,安之若命,故為之次。

     去患者,可則央之;從福者,可則次之。

     去息從福之人,理之大順,故為次之也。

     故夫央情定疑,萬事之機#38。

    以正亂治,央成敗,難為者。

     治亂以之正,成敗之次,失之毫厘,差之千裡。

    樞機之發,榮辱之主,故曰難為。

     故先王乃用曹龜者,以自庾也。

     夫以先王之聖智,無所不通,猶用着龜以自次,況自斯已下而可以專己自信,不博謀於通識者哉。

     符言第十二 發言必驗,有若符契,故日符言。

     安徐正靜,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