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卷上

關燈
也,陽也。

    闱之者,閉也,默也,陰也。

     言八者若無開閉,事或不節,故關之以牌阖者,所以制其出入。

    開言於外,故日陽也。

    閉情於内,故日陰也。

     陰陽其和,終始其義。

     開閉有節,故陰陽和。

    先後合宜,故終始義。

     故言長生、安樂、富貴、尊榮、顯名、愛好、财利、得意、喜欲為陽,曰始。

     幾此皆欲人之生,故日始日陽。

     故言死亡#7、憂患、貧賤、苦辱、棄損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誅罰為陰,日終。

     幾此皆欲人之死,故日陰日終。

     諸言法陽之類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

    諸言法陰之類者#8,皆日終,言惡以終為謀。

     謂言說者有於陰言之,有於陽言之,聽者宜知其然。

     掉闱之道,以陰陽試之。

     謂或撥動之,或閉藏之。

    以陰陽之言試之,則其情慕可知。

     故與陽言者依崇高,與陰言者依卑小, 謂與情陽者言,高以引之;與情陰者言,卑以引之。

     以下求小,以高求大。

     陰言卑小,故日以下求小;陽言崇高,故日以高求大。

     由此言之,無所不出,無所不入,無所不可, 陰陽之理盡,小大之情得,故出入皆可,何所不可乎。

     可以說人,可以說家,可以說國,可以說天下。

     無所不可,故所說皆可。

     為小無内,為大無外。

     盡陰則無内,盡陽則無外。

     益損、去就、倍反,皆以陰陽禦其事。

     以道相成日益,以事相賊日損,義乖日去,志同日就,去而遂絕日倍,去而複來日反。

    凡此不出陰陽之情,故日皆以陰陽禦其事也。

     陽動而行,陰止而藏。

    陽動而出,陰随而入。

    陽還終始,陰極反陽。

     此言上下相成,由陰陽相生也。

     以陽動者德相生也,以陰靜者形相成也。

    以陽求陰,苞以德也;以陰結陽,施以力也。

     此言上以爵祿養下,下以股肱宣力。

     陰陽相求,由摔阖也。

     上下所以能相求者,由開閉而生也。

     此天地陰陽之道而說人之法也, 言既體天地,象陰陽,故其法可以說人也。

     為萬事之先,是謂圓方之門戶。

     天圓地方,上下之義也。

    理盡開閉,然後生萬物,故為萬事先,上下之道,自此出入。

    故日圓方之門戶。

     反應第二 聽言之道,或有一不合,必反以難之,彼因難以更思,必有以應也 古之大化者,乃與無形俱生, 大化者、謂古之聖人以大道化物也。

    無形者,道也。

    動叉由道,故日無形俱生也。

     反以觀往,覆以驗今;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

     言大化聖人稽衆拾己,舉事重慎,反覆詳驗,欲以知來,先以觀往;欲以知今,先以考古;欲以知彼,先度於己。

    故能舉無遺策,動鈴成功。

     動靜虛實之理,不合來#9今,反古而求之。

     動靜由行止也,虛實由真僞也,其理不合於今,反求於古者也。

     事有反而得覆者,聖人之意也, 事有不合,反而求彼,翻得覆會,於此成此,在於考彼。

    契今由於求古,斯聖人之意也。

     不可不察。

     不審則失之於幾,故不可不察。

     人言者動也,己默者靜也。

    因其言,聽其辭。

     以靜觀動,則所見審。

    因言觀辭,則所得明。

     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必出。

     謂言者或不合於理,未可即斥,但反而難之,使自求之,則契理之應怡然自出。

     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觀其次。

     應理既出,故能言有象,事有比。

    前事既有象比,更當觀其次,令得自盡。

    象謂法象,比謂比例。

     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辭也。

    以無形求有聲, 理在玄微,故無形也。

    無言則不彰,故以無形求有聲。

    聲即言也,比謂比類也。

     其釣語合事,得人實也。

     得魚在於投餌,得語在於發端。

    發端則語應,投餌則魚來,故日釣語。

    語則事合,故日合事。

    明試在於敷言,故日得人實也。

     其猶#10張買網而取獸也,多張其會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釣人之網也。

     張網而司之,彼獸自得。

    道合其事,彼理自出。

    理既彰,聖賢斯辨。

    雖欲自隐,其道無由,故日釣人之網也。

     常持其網驅之,其不#11言無比,乃為之變。

     持釣人之網,驅令就職事也。

    或乖彼,遂不言無比。

    如此則為之變常易網,更有以勇#12之者矣。

     以象動之,以報其心,見其情,随而牧之, 此言其變也。

    報,猶合也。

    謂更開法象以動之,既合其心,其情可見,因随其情而牧養也。

     己反往,彼覆來,言有象比,因而定基。

     己反往以求彼,彼叉覆來而就職,則奇策鈴申。

    故言有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