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
關燈
小
中
大
無所樂有所苦,即父子不相保也,而況民乎?有所樂無所苦,即戎狄且相親也,而況民乎?
世之人,聞人過失,便喜談而樂道之;見人規已之過,既掩護之,又痛疾之;聞人稱譽,便欣喜而誇張之;見人稱人之善,既蓋藏之,又搜索之。
試思這個念頭是君子乎?是小人乎? 乍見之患,愚者所驚;漸至之殃,智者所忽也。
以愚者而當智者之所忽,可畏哉! 論人情隻往薄處求,說人心隻往惡邊想,此是私而刻底念頭,自家便是個小人。
古人貴人每于有過中求無過,此是長厚心、盛德事,學者熟思,自有滋味。
人說己善則喜,人說己過則怒。
自家善惡自家真知,待禍 敗時欺人不得。
人說體實則喜,人說體虛則怒,自家病痛自家獨覺,到死亡時欺人不得。
一巨卿還家,門戶不如做官時,悄然不樂曰:“世态炎涼如是,人何以堪?”餘曰:“君自炎涼,非獨世态之過也。
平常淡素是我本來事,熱鬧紛華是我倘來事。
君留戀富貴以為當然,厭惡貧賤以為遭際,何炎涼如之,而暇歎世情哉?” 迷莫迷于明知,愚莫愚于用智,辱莫辱于求榮,小莫小于好大。
兩人相非,不破家不止,隻回頭任自家一句錯,便是無邊受用;兩人自是,不反面稽唇不止,隻溫語稱人一句好,便是無限歡欣。
将好名兒都收在自家身上,将惡名幾都推在别人身上,此天下通情。
不知此兩個念頭都攬個惡名在身,不如讓善引過。
露己之美者惡,分入之美者尤惡,而況專人之美,竊人之美乎?吾黨戒之。
守義禮者,今人以為倨傲;工谀佞者,今人以為謙恭。
舉世名公達宦自号儒流,亦迷亂相責而不悟,大可笑也。
愛人以德而令人仇,人以德愛我而仇之,此二人者皆愚也。
無可知處盡有可知之人而忽之,謂之瞽;可知處盡有不可知之人而忽之,亦謂之瞽。
世間有三利衢壞人心術,有四要路壞人氣質,當此地而不壞者,可謂定守矣。
君門,士大夫之利衢也。
公門,吏胥之利衢也。
市門,商賈之利衢也。
翰林、吏部、台、省,四要路也。
有道者處之,在在都是真我。
朝廷法紀做不得人情,天下名分做不得人情,聖賢道理做不得人情,他人事做不得人情,我無力量做不得人情。
以此五者徇人,皆安也。
君子慎之。
古人之相與也,明目張膽,推心置腔。
其未言也,無先疑;其既言也,無後慮。
今人之相與也,小心屏息,藏意飾容。
其未言也,懷疑畏;其既言也,觸禍機。
哀哉!安得心地光明之君子,而與之披情愫、論肝膈也?哀哉!彼亦示人以光明,而以機阱陷人也。
古之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今人卻以其所不能者病人。
古人名望相近則相得,今人名望相近則相妒。
福莫大于無禍,禍莫大于求福。
言在行先,名在實先,食在事先,皆君子之所恥也。
兩悔無不釋之怨,兩求無不合之交,兩怒無不成之禍。
已無才而不讓能,甚則害之;己為惡而惡人之為善,甚則誣之;己貧賤而惡人之富貴,甚則傾之;此三妒者,人之大戮也。
以患難時,心居安樂;以貧賤時,心居富貴;以屈局時,心居廣大,則無往而不泰然。
以淵谷視康莊,以疾病視強健,以不測視無事,則無往而不安穩。
不怕在朝市中無泉石心,隻怕歸泉石時動朝市心。
積威與積恩,二者皆禍也。
積威之禍可救,積恩之禍難救。
積威之後,寬一分則安,恩二分則悅;積恩之後,止而不加則以為薄,才減毫發則以為怨。
恩極則窮,窮則難繼;愛極則縱,縱則難堪。
不可繼則不進,其勢必退。
故威退為福,恩退為禍;恩進為福,威進為禍。
聖人非靳恩也,懼禍也。
濕薪之解也易,燥薪之束也難。
聖人之靳恩也,其愛人無已之至情,調劑人情之微權也。
人皆知少之為憂,而不知多之為憂也。
惟智者憂多。
衆惡之必察焉,衆好之必察焉,易;自惡之必察焉,自好之必察焉,難。
有人情之識,有物理之識,有事體之識,有事勢之識,有事變之識,有精細之識,有闊大之識。
此皆不可兼也,而事變之識為難,闊大之識為貴。
聖人之道,本不拂人,然亦不求可人。
人情原無限量,務可人不惟不是,亦自不能。
故君子隻務可理。
施人者雖無已,而我常慎所求,是謂養施;報我者雖無已,而我常不敢當,是謂養報;此不盡人之情,而全交之道也。
攻人者,有五分過惡,隻攻他三四分,不惟彼有馀懼,而亦傾心引服,足以塞其辯口。
攻到五分,已傷渾厚,而我無救性矣。
若更多一分,是贻之以自解之資,彼據其一而得五,我貪其一而失五矣。
此言責家之大戒也。
見利向前,見害退後,同功專美于已,同過委罪于人,此小人恒态,而丈夫之恥行也。
任彼薄惡,而吾以厚道敦之,則薄惡者必愧感,而情好愈笃。
若因其薄惡也,而亦以薄惡報之,則彼我同非,特分先後耳,畢竟何
試思這個念頭是君子乎?是小人乎? 乍見之患,愚者所驚;漸至之殃,智者所忽也。
以愚者而當智者之所忽,可畏哉! 論人情隻往薄處求,說人心隻往惡邊想,此是私而刻底念頭,自家便是個小人。
古人貴人每于有過中求無過,此是長厚心、盛德事,學者熟思,自有滋味。
人說己善則喜,人說己過則怒。
自家善惡自家真知,待禍 敗時欺人不得。
人說體實則喜,人說體虛則怒,自家病痛自家獨覺,到死亡時欺人不得。
一巨卿還家,門戶不如做官時,悄然不樂曰:“世态炎涼如是,人何以堪?”餘曰:“君自炎涼,非獨世态之過也。
平常淡素是我本來事,熱鬧紛華是我倘來事。
君留戀富貴以為當然,厭惡貧賤以為遭際,何炎涼如之,而暇歎世情哉?” 迷莫迷于明知,愚莫愚于用智,辱莫辱于求榮,小莫小于好大。
兩人相非,不破家不止,隻回頭任自家一句錯,便是無邊受用;兩人自是,不反面稽唇不止,隻溫語稱人一句好,便是無限歡欣。
将好名兒都收在自家身上,将惡名幾都推在别人身上,此天下通情。
不知此兩個念頭都攬個惡名在身,不如讓善引過。
露己之美者惡,分入之美者尤惡,而況專人之美,竊人之美乎?吾黨戒之。
守義禮者,今人以為倨傲;工谀佞者,今人以為謙恭。
舉世名公達宦自号儒流,亦迷亂相責而不悟,大可笑也。
愛人以德而令人仇,人以德愛我而仇之,此二人者皆愚也。
無可知處盡有可知之人而忽之,謂之瞽;可知處盡有不可知之人而忽之,亦謂之瞽。
世間有三利衢壞人心術,有四要路壞人氣質,當此地而不壞者,可謂定守矣。
君門,士大夫之利衢也。
公門,吏胥之利衢也。
市門,商賈之利衢也。
翰林、吏部、台、省,四要路也。
有道者處之,在在都是真我。
朝廷法紀做不得人情,天下名分做不得人情,聖賢道理做不得人情,他人事做不得人情,我無力量做不得人情。
以此五者徇人,皆安也。
君子慎之。
古人之相與也,明目張膽,推心置腔。
其未言也,無先疑;其既言也,無後慮。
今人之相與也,小心屏息,藏意飾容。
其未言也,懷疑畏;其既言也,觸禍機。
哀哉!安得心地光明之君子,而與之披情愫、論肝膈也?哀哉!彼亦示人以光明,而以機阱陷人也。
古之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今人卻以其所不能者病人。
古人名望相近則相得,今人名望相近則相妒。
福莫大于無禍,禍莫大于求福。
言在行先,名在實先,食在事先,皆君子之所恥也。
兩悔無不釋之怨,兩求無不合之交,兩怒無不成之禍。
已無才而不讓能,甚則害之;己為惡而惡人之為善,甚則誣之;己貧賤而惡人之富貴,甚則傾之;此三妒者,人之大戮也。
以患難時,心居安樂;以貧賤時,心居富貴;以屈局時,心居廣大,則無往而不泰然。
以淵谷視康莊,以疾病視強健,以不測視無事,則無往而不安穩。
不怕在朝市中無泉石心,隻怕歸泉石時動朝市心。
積威與積恩,二者皆禍也。
積威之禍可救,積恩之禍難救。
積威之後,寬一分則安,恩二分則悅;積恩之後,止而不加則以為薄,才減毫發則以為怨。
恩極則窮,窮則難繼;愛極則縱,縱則難堪。
不可繼則不進,其勢必退。
故威退為福,恩退為禍;恩進為福,威進為禍。
聖人非靳恩也,懼禍也。
濕薪之解也易,燥薪之束也難。
聖人之靳恩也,其愛人無已之至情,調劑人情之微權也。
人皆知少之為憂,而不知多之為憂也。
惟智者憂多。
衆惡之必察焉,衆好之必察焉,易;自惡之必察焉,自好之必察焉,難。
有人情之識,有物理之識,有事體之識,有事勢之識,有事變之識,有精細之識,有闊大之識。
此皆不可兼也,而事變之識為難,闊大之識為貴。
聖人之道,本不拂人,然亦不求可人。
人情原無限量,務可人不惟不是,亦自不能。
故君子隻務可理。
施人者雖無已,而我常慎所求,是謂養施;報我者雖無已,而我常不敢當,是謂養報;此不盡人之情,而全交之道也。
攻人者,有五分過惡,隻攻他三四分,不惟彼有馀懼,而亦傾心引服,足以塞其辯口。
攻到五分,已傷渾厚,而我無救性矣。
若更多一分,是贻之以自解之資,彼據其一而得五,我貪其一而失五矣。
此言責家之大戒也。
見利向前,見害退後,同功專美于已,同過委罪于人,此小人恒态,而丈夫之恥行也。
任彼薄惡,而吾以厚道敦之,則薄惡者必愧感,而情好愈笃。
若因其薄惡也,而亦以薄惡報之,則彼我同非,特分先後耳,畢竟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