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道
關燈
小
中
大
,以防檢之,以诏示之。
固知夫今日之畫一,必有不便于後世之推行也,以為聖子神孫自能師其意,而善用于不窮,且尤足以濟吾法之所未及,庸君具臣相與守之而不敢變,亦不失為半得。
暴君邪臣即欲變亂,而奔髦之猶必有所顧忌,而法家拂士亦得執祖宗之成憲,以匡正其惡,而不苟從,暴君邪臣亦畏其義正事核也,而不敢遽肆,則法之不可廢也明矣。
善用威者不輕怒,善用恩者不安施。
居上之患,莫大于賞無功,赦有罪;尤莫大于有功不賞,而罰及無罪。
是故王者任功罪,不任喜怒;任是非,不任毀譽。
所以平天下之情,而防其變也。
此有國家者之大戒也。
事有知其當變而不得不因者,善救之而已矣;人有知其當退而不得不用者,善馭之而已矣。
下情之通于上也,如嬰兒之于慈母,無小弗達;上德之及于下也,如流水之于間隙,無微不入。
如此而天下亂亡者,未之有也。
故壅蔽之奸,為亡國罪首。
不齊,天之道也,數之自然也。
故萬物生于不齊,而死于齊。
而世之任情厭事者,乃欲一切齊之,是益以甚其不齊者也。
夫不齊其不齊,則簡而易治;齊其不齊,則亂而多端。
宇宙有三綱,智巧者不能逃也。
一王法,二天理,三公論。
可畏哉! 《詩》雲:“樂隻君子,民之父母。
”又曰:“豈弟君子,民之父母。
”君子觀于《詩》而知為政之道矣。
既成德矣,而誦其童年之小失;既成功矣,而笑其往日之偶敗,皆刻薄之見也。
君子不為。
任是最愚拙人,必有一般可用,在善用之者耳。
公論,非衆口一詞之謂也。
滿朝皆非,而一人是,則公論在一人。
為政者,非謂得行即行,從可行則行耳。
有得行之勢,而昧可行之理,是位以濟其惡也。
君子謂之賊。
使衆之道,不分職守,則分日月,然後有所責成而上不勞,無所推委而下不奸。
混呼雜命,概怒偏勞,此不可以使二人,況衆人乎?勤者苦,惰者逸,讷者冤,辯者欺,貪者飽,廉者饑,是人也,即為人下且不能,而使之為人上,可歎也夫! 世教不明,風俗不美,隻是策勵士大夫。
治病要擇良醫,安民要擇良吏。
良吏不患無人,在選擇有法,而激勸有道耳。
孔子在魯,中大夫耳,下大夫僚侪也,而猶侃侃。
今監司見屬吏,煦煦沾沾,溫之以兒女子之情,才正體統,辄曰示人以難堪,才尚綜核,則曰待人以苛刻。
上務以長厚悅下官心,以樹他日之桃李;下務以彌文塗上官耳,以了今日之簿書。
吏治安得修舉?民生安得輯甯?憂時者,傷心恸之。
據冊點選,據俸升宮,據單進退,據本題覆,持至公無私之心,守畫一不二之法,此守常吏部也。
選人嚴于所用,遷官定于所宜,進退則出精識于撫按之外,題覆則持定見于科道之中,此有數吏部也。
外而與士民同好惡,内而與君相争是非。
铨注為地方,不為其人去留;為其人,不為其出身與所恃品材官。
如辨白黑,果黜陟,不論久新。
任宇宙于一肩,等富貴于土苴。
庶幾哉其稱職矣。
嗚呼!非大丈夫孰足以語此?乃若用一人則注聽宰執口脗,退一人則凝視相公眉睫,借公名以濟私,實結士口而灰民心,背公市譽、負國殖身。
是人也,吾不忍道之。
藏人為君守财,吏為君守法,其守一也。
藏人竊藏以營私,謂之盜。
吏以法市恩,不曰盜乎?賣公法以酬私德,剝民财以樹厚交,恬然以為當然,可歎哉!若吾身家,慨以許人,則吾專之矣。
弭盜之末務,莫如保甲;弭之本務,莫如教養。
故鬥米十錢,夜戶不閉,足食之效也。
守遺待主,始于盜牛,教化之功也。
夫盜,辱名也。
死,重法也。
而人猶為之,此其罪豈獨在民哉?而惟城池是恃,關鍵是嚴,巡緝是密,可笑也已。
整頓世界,全要鼓舞天下人心。
鼓舞人心,先要振作自家神氣。
而今提綱摯領之人,奄奄氣不足以息,如何教海内不軟手折腳、零骨懈髓底! 事有大于勞民傷财者,雖勞民傷财亦所不顧。
事有不關利國安民者,雖不勞民傷财亦不可為。
足民,王政之大本。
百姓足,萬政舉;百姓不足,萬政廢。
孔于告子貢以足食,告冉有以富之。
孟子告梁王以養生、送死、無憾,告齊王以制田裡、教樹畜。
堯、舜告此無良法矣。
哀哉! 百姓隻幹正經事,不怕衣食不豐足。
君臣隻幹正經事,不怕天下不太平。
試問百司庶府所職者何官?終日所幹者何事? 有道者可以自省矣。
法至于平靜矣,君子又加之以恕。
乃知平者,聖人之公也。
恕者,聖人之仁也。
彼不平者,加之以深,不恕者,加之以刻,其傷天地之和多矣。
化民成俗之道,除卻身教,再無巧術;除卻久道,再無頓法。
禮之有次第也,猶堂之有階,使人不得驟僭也。
故等級不妨于太煩。
階有級,雖疾足者不得闊步;禮有等,雖倨傲者不敢淩節。
人才邪正,世道為之也。
世道污隆,君相為之也。
君人者何嘗不費富貴哉?以正富貴人,則小人皆化為君子;以邪富貴人,則君子皆化為小人。
滿目所見,世上無一物不有淫巧。
這淫巧耗了世上多少生成底财貨,誤了世上多少生财底工夫,淫巧不誅,而欲講理财,皆苟且之談也。
天地之财,要看他從來處,又要看他歸宿處。
從來處要豐要養,歸宿處要約要節。
将三代以來陋習敞規一洗而更之,還三代以上一半古意, 也是一個相業。
若改正朔、易服色,都是腐儒作用;茸傾廈,逐頹波,都是俗吏作用,于蒼生奚補?噫!此可與有識者道。
禦戎之道,上焉者德化心孚,其次講信修睦,其次遠駕長驅,其次堅壁清野,其次陰符智運,其次接刃交鋒,其下叩關開市,又其下納币和親。
為政之道,第一要德感誠服孚,第二要令行禁止。
令不行,禁不止,與無官無政同,雖堯、舜不能治一鄉,而況天下乎! 防奸之法,畢竟疏于作奸之人。
彼作奸者,拙則作僞以逃防,巧則就法以生弊,不但去害,而反益其害。
彼作者十,而犯者一耳。
又輕其罪以為未犯者勸,法奈何得行?故行法不嚴,不如無法。
世道有三責:責貴,責賢,責壞綱亂紀之最者。
三責而世道可回矣。
貴者握風俗教化之權,而首壞以為庶人倡,則庶人莫不象之。
賢者明風俗教化之道,而自壞以為不肖者倡,則不肖者莫不象之。
責此二人,此謂治本。
風教既壞,誅之不可勝誅,故擇其最甚者以令天下,此渭治末。
本末兼治,不三年而四海内光景自别。
乃今貴者、賢者為教化風俗之大蠢,而以體面寬假之,少嚴則曰苛刻以傷士大夫之體,不知二帝三王曾有是說否乎?世教衰微,人心昏醉,不知此等見識何處來?所謂淫朋比德,相為庇護,以藏其短,而道與法兩病矣。
天下如何不敝且亂也? 印書先要個印闆真,為陶先要個模子好。
以邪官舉邪官,以俗士取俗士,國欲治,得乎? 不傷财,不害民,隻是不為虐耳。
苟設官而惟虐之慮也,不設官其誰虐之?正為家給人足,風移俗易,興利除害,轉危就安耳。
設廉靜寡欲,分毫無損于民,而萬事廢弛,分毫無益于民也,逃不得屍位素餐四字。
天地所以信萬物,聖人所以安天下,隻是一個常字。
常也者,帝王所以定民志者也。
常一定,則樂者以樂為常,不知德;苦者以苦為常,不知怨。
若謂當然,有趨避而無恩仇,非有大奸臣兇,不敢辄生厭足之望,忿恨之心,何則?狃于常故也。
故常不至大壞極敝,隻宜調适,不可輕變,一變則人人生觊觎。
心,一觊觎則大家引領垂涎,生怨起紛,數年不能定。
是以聖人隻是慎常,不敢輕變;必不得已,默變,不敢明變;公變,不敢私變;分變,不敢圂變。
紀綱法度,整齊嚴密,政教号令,委曲周詳,原是實踐躬行,期于有實用,得實力。
今也自貪暴者好法,昏惰者廢法,延及今日萬事虛文,甚者迷制作之本意而不知,遂欲并其文而去之。
隻今文如學校,武如教場,書聲軍容,非不可觀可聽,将這二途作養人用出來,令人哀傷憤懑欲死。
推之萬事,莫不 皆然。
安用缙紳簪嬰塞破世間哉? 安内攘外之略,須責之将吏。
将吏不得其人,軍民且不得其所,安問夷狄?是将吏也,養之不善則責之文武二學校,用之不善則責吏兵兩尚書。
或曰:“養有術乎?”曰:“何患于無術? 儒學之大壞極矣,不十年不足以望成材。
武學之不行久矣,不十年不足以求名。
将至于遴選于未用之先,條責于方用之際,綜核于既用之後,黜陟于效不效之時,盡有良法可旋至,而立有驗者。
而今舉世有一大迷,自秦、漢以來,無人悟得。
官高權重,原是投大遺艱。
譬如百鈞重擔,須尋烏獲來擔;連雲大廈,須用大木為柱。
乃朝廷求賢才,借之名器以任重,非朝廷市私思,假之權勢以榮人也。
今也崇階重地,用者以為榮,人重以予其所愛,而固以吝于所疏,不論其賢不賢。
其用者以為榮,己未得則眼穿涎流以幹人,既得則捐身樓骨以感德,不計其勝不勝。
旁觀者不論其官之稱不稱,人之宜不宜,而以資淺議驟遷,以格卑議冒進,皆視官為富貴之物,而不知富貴之也,欲以何用?果朝廷為天下求人耶?抑君相為士人擇官耶?此三人者,皆可憐也。
叔季之世生人,其識見固如此可笑也! 漢始興郡守某者,禦州兵,常操之内免操二月,繼之者罷操,又繼之者常給之外冬加酒銀人五錢,又繼之者加肉銀人五錢,又繼之者加花布銀人一兩。
倉庫不足,括稅給之,猶不足,履畝加賦給之。
兵不見德也,而民怨又繼之者,曰:“加吾不能,而損吾不敢。
”競無加。
兵相與鼓噪曰:“郡長無恩。
”率怨民以叛,肆行攻掠。
元帝命刺史按之,報曰:“郡守不職,不能撫鎮軍民,而緻之叛。
”竟棄市。
嗟夫!當棄市者誰耶?識治體者為之傷心矣。
人情不論是非利害,莫不樂便已者,惡不便己者。
居官立政,無論殃民,即教養諄諄,禁令惓惓,何嘗不欲其相養相安、免禍遠罪哉?然政一行,而未有不怨者。
故聖人先之以躬行,浸之以口語,示之以好惡,激之以賞罰,日積月累,耐意精心,但盡熏陶之功,不計俄頃之效,然後民知善之當為,惡之可恥,默化潛移,而服從乎聖人。
今以無本之令,責久散之民,求旦夕之效,逞不從之怒,忿疾于頑,而望敏德之治,即我且亦愚不肖者,而何怪乎蚩蚩之氓哉? 嘉靖間,南京軍以放糧過期,減短常例,殺戶部侍郎,散銀數十萬,以安撫之。
萬曆間,杭州軍以減月糧,又給以不通行之錢,欲殺巡撫不果,既而軍驕,散銀萬馀乃定。
後嚴火夫夜巡之禁,寬免士夫而繩督市民,既而民變,殺數十人乃定。
鄖陽巡撫以風水之故,欲毀參将公署為學宮,激軍士變,緻毆兵備副使幾死,巡撫被其把持,奏疏上,必露章明示之乃得行。
陝西兵以冬操太早,行法太嚴,再三請寬,不從,謀殺撫按總兵不成。
論者曰:“兵驕卒悍如此,奈何?”餘曰:“不然,工不信度而亂常規,恩不下究而犯衆怒,罪不在軍也。
上人者,體其必至之情,寬其不能之罪,省其煩苛之法,養以忠義之教,明約束,信号令,我不負彼而彼奸,吾令即殺之,彼有愧懼而已。
鳥獸來必無知覺,而謂三軍之士無良心可乎?亂法壞政,以激軍士之暴,以損國家之威,以動天下之心,以開無窮之釁,當事者之罪,不容誅矣。
裴度所謂韓洪輿疾讨賊,承宗斂手削地。
非朝廷之力能制其死命,特以處置得宜,能服其心故耳。
處置得宜四字,此統大衆之要法也。
霸者,豪強威武之名,非奸盜詐僞之類。
小人之情,有力便挾力,不用僞,力不足而濟以謀,便用僞。
若力量自足以壓服天下,震懾諸侯,直恁做将去,不怕他不從,便靠不到智術上,如何肯僞?王霸以誠僞分,自宋儒始。
其實誤在五伯假之以力、假仁二“假”字上,不知這假字隻是借字。
二帝三王以天德為本,便自能行仁,夫焉有所倚?霸者要做好事,原沒本領,便少不得借勢力以行之,不然,令不行、禁不止矣,乃是借威力以行仁義。
故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
”以其非身有之,故曰假借耳。
人之服之也,非為他智能愚人,沒奈他威力何,隻得服他。
服人者,以強;服于人者,以僞。
管、商都是霸佐,看他作用都是威力制縛人,非略人,略賣人者。
故夫子隻說他器小,孟子隻說他功烈,如彼其卑。
而今定公孫鞅罪,隻說他慘刻,更不說他奸詐。
如今官府教民遷善遠罪,隻靠那刑威,全是霸道,他有甚詐僞?看來王霸考語,自有見成公案。
曰以德以力所行底,門面都是一般仁義,如五禁之盟,二帝三王難道說他不是?難道反其所為?他隻是以力行之耳。
德力二字最确,誠僞二字未穩,何也?王霸是個粗分别,不消說到誠僞上。
若到細分别處,二帝三王便有誠僞之分,何況霸者? 驟制則小者未必貼服,以漸則天下豪傑皆就我羁靮矣。
明制則愚者亦生機械,默制則天下無智巧皆入我範圍矣。
此馭夷狄待小人之微權,君子用之則為術知,小人用之則為智巧,舍是未有能濟者也。
或曰:“何不以至誠行之?”曰:“此何嘗不至誠? 但不淺露輕率耳。
孔子曰:“機事不密則害成。
‘此之謂與?” 迂儒識見,看得二帝三王事功,隻似陽春雨露,妪煦可人,再無一些冷落嚴肅之氣。
便是慈母,也有诃罵小兒時,不知天地隻恁陽春,成甚世界?故雷霆霜雪不備,不足以成天;威怒刑罰不用,不足以成治。
隻五臣耳,還要一個臯陶。
而二十有二人,猶有四兇之誅。
今隻把天德王道看得恁秀雅溫柔,豈知殺之而不怨,便是存神過化處。
目下作用,須是汗吐下後,服四君子四物百十劑,才是治體。
三公示無私也,三孤示無黨也,九卿示無隐也。
事無私曲,心無閉藏,何隐之有?嗚呼!顧名思義,官職亦少稱矣。
要天下太平,滿朝隻消三個人,一省隻消兩個人。
賢者隻是一味,聖人備五味。
一味之人,其性執,其見偏,自有用其一味處,但當因才器使耳。
天之氣運有常,人依之以事作,而百務成;因之以長養,而百病少。
上之政體有常,則下之志趨定,而漸可責成。
人之耳目一,而因以寡過。
君子見獄囚而加禮焉。
今以後皆君子人也,可無敬與?噫! 刑法之設,明王之所以愛小人,而示之以君子之路也。
然則囹圄者,小人之學校與? 小人隻怕他有才,有才以濟之,流害無窮。
君子隻怕他無才,無才以行之,斯世何補? 事有便于官吏之私者,百世常行,天下通行,或日盛月新,至彌漫而不可救。
若不便于己私,雖天下國家以為極,便屢加申饬,每不能行,即暫行亦不能久。
負國負民,吾黨之罪大矣。
恩威當使有馀,不可窮也。
天子之恩威,止于爵三公、夷九族。
恩威盡,而人思以勝之矣。
故明君養恩不盡,常使人有馀榮;養威不盡,常使人有馀懼。
此久安長治之道也。
封建自五帝已然,三王明知不便勢與情,不得不用耳。
夏繼虞,而諸侯無罪,安得廢之?湯放桀,費征伐者十一國,馀皆服從,安得而廢之?武伐纣,不期而會者八百,其不會者,或遠或不聞,亦在三分有二之數,安得而廢之?使六國尊秦為帝,秦亦不廢六國。
緣他不肯服,勢必畢六王而後已。
武王興滅繼絕,孔子之繼絕舉廢,亦自其先世曾有功德,及滅之,不以其罪言之耳。
非謂六師所移及九族無血食者,必求複其國也。
故封建不必是,郡縣不必非。
郡縣者,無定之封建;封建者,有定之郡縣也。
刑禮非二物也,皆令人遷善而去惡也。
故遠于禮,則近于刑。
上德默成示意而已。
其次示觀動其自然。
其次示聲色。
其次示是非,使知當然。
其次示毀譽,使不得不然。
其次示禍福。
其次示賞罰。
其次示生殺,使不敢不然。
蓋至于示生殺,而禦世之術窮矣。
叔季之世,自生殺之外無示也。
悲夫! 權之所在,利之所歸也。
聖人以權行道,小人以權濟私。
在上者慎以權與人。
太平之時,文武将吏習于懶散,拾前人之唾馀,高談闊論,盡似真才。
乃稍稍艱,大事到手,倉皇迷悶,無一幹濟之術,可歎可恨!士君子平日事事講求,在在體驗,臨時隻辦得三五分,若全然不理會,隻似紙舟塵飯耳。
聖人之殺,所以止殺也。
故果于殺,而不為姑息。
故殺者一二,而所全活者千萬。
後世之不殺,所以滋殺也。
不忍于殺一二,以養天下之奸,故生其可殺,而生者多陷于殺。
嗚呼!後世民多犯死,則為人上者婦人之仁為之也。
世欲治得乎? 天下事,不是一人做底,故舜五臣,周十亂,其馀所用皆小德小賢,方能興化緻治。
天下事,不是一時做底,故堯、舜相繼百五十年,然後黎民于變。
文、武、周公相繼百年,然後教化大行。
今無一人談治道,而孤掌欲鳴。
一人倡之,衆人從而诋訾之;一時作之,後人從而傾記之。
嗚呼!世道終不三代耶?振教铎以化,吾侪得數人焉,相引而在事權,庶幾或可望乎? 兩精兩備,兩勇兩智,兩愚兩意,則多寡強弱在所必較。
以精乘雜,以備乘疏
固知夫今日之畫一,必有不便于後世之推行也,以為聖子神孫自能師其意,而善用于不窮,且尤足以濟吾法之所未及,庸君具臣相與守之而不敢變,亦不失為半得。
暴君邪臣即欲變亂,而奔髦之猶必有所顧忌,而法家拂士亦得執祖宗之成憲,以匡正其惡,而不苟從,暴君邪臣亦畏其義正事核也,而不敢遽肆,則法之不可廢也明矣。
善用威者不輕怒,善用恩者不安施。
居上之患,莫大于賞無功,赦有罪;尤莫大于有功不賞,而罰及無罪。
是故王者任功罪,不任喜怒;任是非,不任毀譽。
所以平天下之情,而防其變也。
此有國家者之大戒也。
事有知其當變而不得不因者,善救之而已矣;人有知其當退而不得不用者,善馭之而已矣。
下情之通于上也,如嬰兒之于慈母,無小弗達;上德之及于下也,如流水之于間隙,無微不入。
如此而天下亂亡者,未之有也。
故壅蔽之奸,為亡國罪首。
不齊,天之道也,數之自然也。
故萬物生于不齊,而死于齊。
而世之任情厭事者,乃欲一切齊之,是益以甚其不齊者也。
夫不齊其不齊,則簡而易治;齊其不齊,則亂而多端。
宇宙有三綱,智巧者不能逃也。
一王法,二天理,三公論。
可畏哉! 《詩》雲:“樂隻君子,民之父母。
”又曰:“豈弟君子,民之父母。
”君子觀于《詩》而知為政之道矣。
既成德矣,而誦其童年之小失;既成功矣,而笑其往日之偶敗,皆刻薄之見也。
君子不為。
任是最愚拙人,必有一般可用,在善用之者耳。
公論,非衆口一詞之謂也。
滿朝皆非,而一人是,則公論在一人。
為政者,非謂得行即行,從可行則行耳。
有得行之勢,而昧可行之理,是位以濟其惡也。
君子謂之賊。
使衆之道,不分職守,則分日月,然後有所責成而上不勞,無所推委而下不奸。
混呼雜命,概怒偏勞,此不可以使二人,況衆人乎?勤者苦,惰者逸,讷者冤,辯者欺,貪者飽,廉者饑,是人也,即為人下且不能,而使之為人上,可歎也夫! 世教不明,風俗不美,隻是策勵士大夫。
治病要擇良醫,安民要擇良吏。
良吏不患無人,在選擇有法,而激勸有道耳。
孔子在魯,中大夫耳,下大夫僚侪也,而猶侃侃。
今監司見屬吏,煦煦沾沾,溫之以兒女子之情,才正體統,辄曰示人以難堪,才尚綜核,則曰待人以苛刻。
上務以長厚悅下官心,以樹他日之桃李;下務以彌文塗上官耳,以了今日之簿書。
吏治安得修舉?民生安得輯甯?憂時者,傷心恸之。
據冊點選,據俸升宮,據單進退,據本題覆,持至公無私之心,守畫一不二之法,此守常吏部也。
選人嚴于所用,遷官定于所宜,進退則出精識于撫按之外,題覆則持定見于科道之中,此有數吏部也。
外而與士民同好惡,内而與君相争是非。
铨注為地方,不為其人去留;為其人,不為其出身與所恃品材官。
如辨白黑,果黜陟,不論久新。
任宇宙于一肩,等富貴于土苴。
庶幾哉其稱職矣。
嗚呼!非大丈夫孰足以語此?乃若用一人則注聽宰執口脗,退一人則凝視相公眉睫,借公名以濟私,實結士口而灰民心,背公市譽、負國殖身。
是人也,吾不忍道之。
藏人為君守财,吏為君守法,其守一也。
藏人竊藏以營私,謂之盜。
吏以法市恩,不曰盜乎?賣公法以酬私德,剝民财以樹厚交,恬然以為當然,可歎哉!若吾身家,慨以許人,則吾專之矣。
弭盜之末務,莫如保甲;弭之本務,莫如教養。
故鬥米十錢,夜戶不閉,足食之效也。
守遺待主,始于盜牛,教化之功也。
夫盜,辱名也。
死,重法也。
而人猶為之,此其罪豈獨在民哉?而惟城池是恃,關鍵是嚴,巡緝是密,可笑也已。
整頓世界,全要鼓舞天下人心。
鼓舞人心,先要振作自家神氣。
而今提綱摯領之人,奄奄氣不足以息,如何教海内不軟手折腳、零骨懈髓底! 事有大于勞民傷财者,雖勞民傷财亦所不顧。
事有不關利國安民者,雖不勞民傷财亦不可為。
足民,王政之大本。
百姓足,萬政舉;百姓不足,萬政廢。
孔于告子貢以足食,告冉有以富之。
孟子告梁王以養生、送死、無憾,告齊王以制田裡、教樹畜。
堯、舜告此無良法矣。
哀哉! 百姓隻幹正經事,不怕衣食不豐足。
君臣隻幹正經事,不怕天下不太平。
試問百司庶府所職者何官?終日所幹者何事? 有道者可以自省矣。
法至于平靜矣,君子又加之以恕。
乃知平者,聖人之公也。
恕者,聖人之仁也。
彼不平者,加之以深,不恕者,加之以刻,其傷天地之和多矣。
化民成俗之道,除卻身教,再無巧術;除卻久道,再無頓法。
禮之有次第也,猶堂之有階,使人不得驟僭也。
故等級不妨于太煩。
階有級,雖疾足者不得闊步;禮有等,雖倨傲者不敢淩節。
人才邪正,世道為之也。
世道污隆,君相為之也。
君人者何嘗不費富貴哉?以正富貴人,則小人皆化為君子;以邪富貴人,則君子皆化為小人。
滿目所見,世上無一物不有淫巧。
這淫巧耗了世上多少生成底财貨,誤了世上多少生财底工夫,淫巧不誅,而欲講理财,皆苟且之談也。
天地之财,要看他從來處,又要看他歸宿處。
從來處要豐要養,歸宿處要約要節。
将三代以來陋習敞規一洗而更之,還三代以上一半古意, 也是一個相業。
若改正朔、易服色,都是腐儒作用;茸傾廈,逐頹波,都是俗吏作用,于蒼生奚補?噫!此可與有識者道。
禦戎之道,上焉者德化心孚,其次講信修睦,其次遠駕長驅,其次堅壁清野,其次陰符智運,其次接刃交鋒,其下叩關開市,又其下納币和親。
為政之道,第一要德感誠服孚,第二要令行禁止。
令不行,禁不止,與無官無政同,雖堯、舜不能治一鄉,而況天下乎! 防奸之法,畢竟疏于作奸之人。
彼作奸者,拙則作僞以逃防,巧則就法以生弊,不但去害,而反益其害。
彼作者十,而犯者一耳。
又輕其罪以為未犯者勸,法奈何得行?故行法不嚴,不如無法。
世道有三責:責貴,責賢,責壞綱亂紀之最者。
三責而世道可回矣。
貴者握風俗教化之權,而首壞以為庶人倡,則庶人莫不象之。
賢者明風俗教化之道,而自壞以為不肖者倡,則不肖者莫不象之。
責此二人,此謂治本。
風教既壞,誅之不可勝誅,故擇其最甚者以令天下,此渭治末。
本末兼治,不三年而四海内光景自别。
乃今貴者、賢者為教化風俗之大蠢,而以體面寬假之,少嚴則曰苛刻以傷士大夫之體,不知二帝三王曾有是說否乎?世教衰微,人心昏醉,不知此等見識何處來?所謂淫朋比德,相為庇護,以藏其短,而道與法兩病矣。
天下如何不敝且亂也? 印書先要個印闆真,為陶先要個模子好。
以邪官舉邪官,以俗士取俗士,國欲治,得乎? 不傷财,不害民,隻是不為虐耳。
苟設官而惟虐之慮也,不設官其誰虐之?正為家給人足,風移俗易,興利除害,轉危就安耳。
設廉靜寡欲,分毫無損于民,而萬事廢弛,分毫無益于民也,逃不得屍位素餐四字。
天地所以信萬物,聖人所以安天下,隻是一個常字。
常也者,帝王所以定民志者也。
常一定,則樂者以樂為常,不知德;苦者以苦為常,不知怨。
若謂當然,有趨避而無恩仇,非有大奸臣兇,不敢辄生厭足之望,忿恨之心,何則?狃于常故也。
故常不至大壞極敝,隻宜調适,不可輕變,一變則人人生觊觎。
心,一觊觎則大家引領垂涎,生怨起紛,數年不能定。
是以聖人隻是慎常,不敢輕變;必不得已,默變,不敢明變;公變,不敢私變;分變,不敢圂變。
紀綱法度,整齊嚴密,政教号令,委曲周詳,原是實踐躬行,期于有實用,得實力。
今也自貪暴者好法,昏惰者廢法,延及今日萬事虛文,甚者迷制作之本意而不知,遂欲并其文而去之。
隻今文如學校,武如教場,書聲軍容,非不可觀可聽,将這二途作養人用出來,令人哀傷憤懑欲死。
推之萬事,莫不 皆然。
安用缙紳簪嬰塞破世間哉? 安内攘外之略,須責之将吏。
将吏不得其人,軍民且不得其所,安問夷狄?是将吏也,養之不善則責之文武二學校,用之不善則責吏兵兩尚書。
或曰:“養有術乎?”曰:“何患于無術? 儒學之大壞極矣,不十年不足以望成材。
武學之不行久矣,不十年不足以求名。
将至于遴選于未用之先,條責于方用之際,綜核于既用之後,黜陟于效不效之時,盡有良法可旋至,而立有驗者。
而今舉世有一大迷,自秦、漢以來,無人悟得。
官高權重,原是投大遺艱。
譬如百鈞重擔,須尋烏獲來擔;連雲大廈,須用大木為柱。
乃朝廷求賢才,借之名器以任重,非朝廷市私思,假之權勢以榮人也。
今也崇階重地,用者以為榮,人重以予其所愛,而固以吝于所疏,不論其賢不賢。
其用者以為榮,己未得則眼穿涎流以幹人,既得則捐身樓骨以感德,不計其勝不勝。
旁觀者不論其官之稱不稱,人之宜不宜,而以資淺議驟遷,以格卑議冒進,皆視官為富貴之物,而不知富貴之也,欲以何用?果朝廷為天下求人耶?抑君相為士人擇官耶?此三人者,皆可憐也。
叔季之世生人,其識見固如此可笑也! 漢始興郡守某者,禦州兵,常操之内免操二月,繼之者罷操,又繼之者常給之外冬加酒銀人五錢,又繼之者加肉銀人五錢,又繼之者加花布銀人一兩。
倉庫不足,括稅給之,猶不足,履畝加賦給之。
兵不見德也,而民怨又繼之者,曰:“加吾不能,而損吾不敢。
”競無加。
兵相與鼓噪曰:“郡長無恩。
”率怨民以叛,肆行攻掠。
元帝命刺史按之,報曰:“郡守不職,不能撫鎮軍民,而緻之叛。
”竟棄市。
嗟夫!當棄市者誰耶?識治體者為之傷心矣。
人情不論是非利害,莫不樂便已者,惡不便己者。
居官立政,無論殃民,即教養諄諄,禁令惓惓,何嘗不欲其相養相安、免禍遠罪哉?然政一行,而未有不怨者。
故聖人先之以躬行,浸之以口語,示之以好惡,激之以賞罰,日積月累,耐意精心,但盡熏陶之功,不計俄頃之效,然後民知善之當為,惡之可恥,默化潛移,而服從乎聖人。
今以無本之令,責久散之民,求旦夕之效,逞不從之怒,忿疾于頑,而望敏德之治,即我且亦愚不肖者,而何怪乎蚩蚩之氓哉? 嘉靖間,南京軍以放糧過期,減短常例,殺戶部侍郎,散銀數十萬,以安撫之。
萬曆間,杭州軍以減月糧,又給以不通行之錢,欲殺巡撫不果,既而軍驕,散銀萬馀乃定。
後嚴火夫夜巡之禁,寬免士夫而繩督市民,既而民變,殺數十人乃定。
鄖陽巡撫以風水之故,欲毀參将公署為學宮,激軍士變,緻毆兵備副使幾死,巡撫被其把持,奏疏上,必露章明示之乃得行。
陝西兵以冬操太早,行法太嚴,再三請寬,不從,謀殺撫按總兵不成。
論者曰:“兵驕卒悍如此,奈何?”餘曰:“不然,工不信度而亂常規,恩不下究而犯衆怒,罪不在軍也。
上人者,體其必至之情,寬其不能之罪,省其煩苛之法,養以忠義之教,明約束,信号令,我不負彼而彼奸,吾令即殺之,彼有愧懼而已。
鳥獸來必無知覺,而謂三軍之士無良心可乎?亂法壞政,以激軍士之暴,以損國家之威,以動天下之心,以開無窮之釁,當事者之罪,不容誅矣。
裴度所謂韓洪輿疾讨賊,承宗斂手削地。
非朝廷之力能制其死命,特以處置得宜,能服其心故耳。
處置得宜四字,此統大衆之要法也。
霸者,豪強威武之名,非奸盜詐僞之類。
小人之情,有力便挾力,不用僞,力不足而濟以謀,便用僞。
若力量自足以壓服天下,震懾諸侯,直恁做将去,不怕他不從,便靠不到智術上,如何肯僞?王霸以誠僞分,自宋儒始。
其實誤在五伯假之以力、假仁二“假”字上,不知這假字隻是借字。
二帝三王以天德為本,便自能行仁,夫焉有所倚?霸者要做好事,原沒本領,便少不得借勢力以行之,不然,令不行、禁不止矣,乃是借威力以行仁義。
故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
”以其非身有之,故曰假借耳。
人之服之也,非為他智能愚人,沒奈他威力何,隻得服他。
服人者,以強;服于人者,以僞。
管、商都是霸佐,看他作用都是威力制縛人,非略人,略賣人者。
故夫子隻說他器小,孟子隻說他功烈,如彼其卑。
而今定公孫鞅罪,隻說他慘刻,更不說他奸詐。
如今官府教民遷善遠罪,隻靠那刑威,全是霸道,他有甚詐僞?看來王霸考語,自有見成公案。
曰以德以力所行底,門面都是一般仁義,如五禁之盟,二帝三王難道說他不是?難道反其所為?他隻是以力行之耳。
德力二字最确,誠僞二字未穩,何也?王霸是個粗分别,不消說到誠僞上。
若到細分别處,二帝三王便有誠僞之分,何況霸者? 驟制則小者未必貼服,以漸則天下豪傑皆就我羁靮矣。
明制則愚者亦生機械,默制則天下無智巧皆入我範圍矣。
此馭夷狄待小人之微權,君子用之則為術知,小人用之則為智巧,舍是未有能濟者也。
或曰:“何不以至誠行之?”曰:“此何嘗不至誠? 但不淺露輕率耳。
孔子曰:“機事不密則害成。
‘此之謂與?” 迂儒識見,看得二帝三王事功,隻似陽春雨露,妪煦可人,再無一些冷落嚴肅之氣。
便是慈母,也有诃罵小兒時,不知天地隻恁陽春,成甚世界?故雷霆霜雪不備,不足以成天;威怒刑罰不用,不足以成治。
隻五臣耳,還要一個臯陶。
而二十有二人,猶有四兇之誅。
今隻把天德王道看得恁秀雅溫柔,豈知殺之而不怨,便是存神過化處。
目下作用,須是汗吐下後,服四君子四物百十劑,才是治體。
三公示無私也,三孤示無黨也,九卿示無隐也。
事無私曲,心無閉藏,何隐之有?嗚呼!顧名思義,官職亦少稱矣。
要天下太平,滿朝隻消三個人,一省隻消兩個人。
賢者隻是一味,聖人備五味。
一味之人,其性執,其見偏,自有用其一味處,但當因才器使耳。
天之氣運有常,人依之以事作,而百務成;因之以長養,而百病少。
上之政體有常,則下之志趨定,而漸可責成。
人之耳目一,而因以寡過。
君子見獄囚而加禮焉。
今以後皆君子人也,可無敬與?噫! 刑法之設,明王之所以愛小人,而示之以君子之路也。
然則囹圄者,小人之學校與? 小人隻怕他有才,有才以濟之,流害無窮。
君子隻怕他無才,無才以行之,斯世何補? 事有便于官吏之私者,百世常行,天下通行,或日盛月新,至彌漫而不可救。
若不便于己私,雖天下國家以為極,便屢加申饬,每不能行,即暫行亦不能久。
負國負民,吾黨之罪大矣。
恩威當使有馀,不可窮也。
天子之恩威,止于爵三公、夷九族。
恩威盡,而人思以勝之矣。
故明君養恩不盡,常使人有馀榮;養威不盡,常使人有馀懼。
此久安長治之道也。
封建自五帝已然,三王明知不便勢與情,不得不用耳。
夏繼虞,而諸侯無罪,安得廢之?湯放桀,費征伐者十一國,馀皆服從,安得而廢之?武伐纣,不期而會者八百,其不會者,或遠或不聞,亦在三分有二之數,安得而廢之?使六國尊秦為帝,秦亦不廢六國。
緣他不肯服,勢必畢六王而後已。
武王興滅繼絕,孔子之繼絕舉廢,亦自其先世曾有功德,及滅之,不以其罪言之耳。
非謂六師所移及九族無血食者,必求複其國也。
故封建不必是,郡縣不必非。
郡縣者,無定之封建;封建者,有定之郡縣也。
刑禮非二物也,皆令人遷善而去惡也。
故遠于禮,則近于刑。
上德默成示意而已。
其次示觀動其自然。
其次示聲色。
其次示是非,使知當然。
其次示毀譽,使不得不然。
其次示禍福。
其次示賞罰。
其次示生殺,使不敢不然。
蓋至于示生殺,而禦世之術窮矣。
叔季之世,自生殺之外無示也。
悲夫! 權之所在,利之所歸也。
聖人以權行道,小人以權濟私。
在上者慎以權與人。
太平之時,文武将吏習于懶散,拾前人之唾馀,高談闊論,盡似真才。
乃稍稍艱,大事到手,倉皇迷悶,無一幹濟之術,可歎可恨!士君子平日事事講求,在在體驗,臨時隻辦得三五分,若全然不理會,隻似紙舟塵飯耳。
聖人之殺,所以止殺也。
故果于殺,而不為姑息。
故殺者一二,而所全活者千萬。
後世之不殺,所以滋殺也。
不忍于殺一二,以養天下之奸,故生其可殺,而生者多陷于殺。
嗚呼!後世民多犯死,則為人上者婦人之仁為之也。
世欲治得乎? 天下事,不是一人做底,故舜五臣,周十亂,其馀所用皆小德小賢,方能興化緻治。
天下事,不是一時做底,故堯、舜相繼百五十年,然後黎民于變。
文、武、周公相繼百年,然後教化大行。
今無一人談治道,而孤掌欲鳴。
一人倡之,衆人從而诋訾之;一時作之,後人從而傾記之。
嗚呼!世道終不三代耶?振教铎以化,吾侪得數人焉,相引而在事權,庶幾或可望乎? 兩精兩備,兩勇兩智,兩愚兩意,則多寡強弱在所必較。
以精乘雜,以備乘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