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賢

關燈
日之于萬形也,鑒之于萬象也,風之于萬籁也,尺度權衡之于輕重長短也,聖人之于萬事萬物也,因其本然付以自然,分毫我無所與焉。

    然後感者常平,應者常逸,喜亦天,怒亦天,而吾心之天如故也。

    萬感劻勷,衆動轇轕,而吾心之天如故也。

     平生無一事可瞞人,此是大快樂。

     堯、舜雖是生知安行,然堯、舜自有堯、舜工夫。

    學問但聰明睿智,千百衆人豈能不資見聞,不待思索?朱文公雲:聖人生知安行,更無積累之漸。

    聖人有聖人底積累,豈儒者所能測識哉? 聖人不矯。

     聖人一無所昏。

     孟子謂文王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雖非文王之心,最看得時勢定。

    文王非利天下而取之,亦非惡富貴而逃之,順天命之予奪,聽人心之向背,而我不與焉。

    當是時,三分天下才有其二,即武王亦動手不得,若三分天下有其三,即文王亦束手不得。

    《酌》之詩曰:“遵養時晦,時純熙矣,是用大介。

    ”天命人心一毫假借不得。

    商家根深蒂固,須要失天命人心到極處,周家積功累仁,須要收天命人心到極處,然後得失界限決絕潔淨,無一毫黏帶。

    如瓜熟自落,栗熟自墜,不待剝摘之力;且莫道文王時動得手,即到武王時,纣又失了幾年人心,武王又收了幾年人心。

    牧誓武成取得,何等費唇舌!多士多方守得,何等耽驚怕;則武王者,生摘勁剝之所緻也。

    又譬之瘡落痂、雞出卵,争一刻不得。

    若文王到武王時定不犯手,或讓位微箕為南河陽城之避,徐觀天命人心之所屬,屬我我不卻之使去,不屬我我不招之使來,安心定志,任其自去來耳。

    此文王之所以為至德。

    使安受二分之歸,不惟至德有損,若纣發兵而問,叛人即不勝,文王将何辭?雖萬萬出文王下者,亦不敢安受商之叛國也。

    用是見文王仁熟智精,所以為宣哲之聖也。

     湯禱桑林以身為犧,此史氏之妄也。

    按湯世十八年旱,至二十三年禱桑林責六事,于是早七年矣,天乃雨。

    夫農事冬旱不禁三月,夏旱不禁十日,使湯持七年而後禱,則民已無孑遺矣,何以為聖人?即湯以身禱而天不雨,将自殺,與是絕民也,将不自殺,與是要天也,湯有一身能供幾禱?天雖享祭,甯欲食湯哉?是七年之間,歲歲有早,未必不禱,歲歲禱雨,未必不應,六事自責,史醫特紀其一時然耳。

    以人禱,斷斷乎其無也。

     伯夷見冠不正,望望然去之,何不告之使正?柳下惠見袒裼裸程,而由由與偕,何不告之使衣?故曰:不夷不惠,君子後身之珍也。

     亘古五帝三王不散之精英,鑄成一個孔子,馀者猶成顔、曾以下諸賢至思、孟,而天地純粹之氣索然一空矣。

    春秋戰國君臣之不肖也宜哉!後乎此者無聖人出焉。

    靳孔、孟諸賢之精英,而未盡洩與! 周子謂:“聖可學乎?曰無欲。

    ”愚謂聖人不能無欲,七情中合下有欲。

    孔子曰己欲立欲達。

    孟子有雲:“廣土衆民,君子欲之。

    ”天欲不可無,人欲不可有。

    天欲,公也;人欲,私也。

    周子雲“聖無欲”,愚雲:“不如聖無私。

    ”此二字者,三氏之所以異也。

     聖人沒自家底見識。

     對境忘情,猶分彼我,聖人可能入塵不染,則境我為一矣。

    而渾然無點染,所謂“入水不溺,入火不焚”,非聖人之至者不能也。

    若塵為我役,化而為一,則天矣。

     聖人學問隻是人定勝天。

     聖人之私,公;衆人之公,私。

     聖人無夜氣。

     “衣錦尚絅”,自是學者作用,聖人無尚。

     聖王不必天而必我,我之天定而天之天随之。

     生知之聖人不長進。

     學問到孔子地位才算得個通,通之外無學問矣。

     聖人嘗自視不如人,故天下無有如聖者,非聖人之過虛也,四海之廣,兆民之衆,其一才一智未必皆出聖人下也。

    以聖人無所不能,豈無一毫之未至;以衆人之無所能,豈無一見之獨精。

    以獨精補未至,固聖人之所樂取也。

    此聖人之心日歉然不自滿足,日汲汲然不已于取善也。

     聖人不示人以難法,其所行者,天下萬世之可能者也;其所言者,天下萬世之可知者也。

    非聖人貶以徇人也,聖人雖欲行其所不能,言其所不知,而不可得也。

    道本如是,其易知易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