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學
關燈
小
中
大
統于明德兩字;《中庸》一部書,統于修道兩字。
學識一分不到,便有一分遮障。
譬之掘河分隔,一界土不通,便是一段流不去,須是沖開,要一點礙不得。
涵養一分不到,便有一分氣質。
譬之燒炭成熟,一分木未透,便是一分煙不止,須待灼透,要一點煙也不得。
除了中字,再沒道理;除了敬字,再投學問。
心得之學,難與口耳者道;口耳之學,到心得者前,如權度之于輕重短長,一毫掩護不得。
學者隻能使心平氣和,便有幾分工夫。
心乎氣和人遇事卻執持擔當,毅然不撓,便有幾分人品。
學莫大于明分。
進德要知是性分,修業要知是職分,所遇之窮通,要知是定分。
一率作,則覺有意味,日濃日豔,雖難事,不至成功不休;一間斷,則漸覺疏離,日畏日怯,雖易事,再使繼續甚難。
是以聖學在無息,聖心曰不已。
一息一已,難接難起,此學者之大懼也。
餘平生德業無成,正坐此病。
《詩》曰:“日就月将,學有緝熙于光明。
”吾黨日宜三複之。
堯、舜、禹、湯、文、武全從“不自滿假”四字做出,至于孔子,平生謙退沖虛,引過自責,隻看着世間有無窮之道理,自家有未盡之分量。
聖人之心蓋如此。
孟子自任太勇,自視太高,而孜孜向學,〔舀欠〕〔舀欠〕自歉之意,似不見有宋儒口中談論都是道理,身所持循亦不着世俗,豈不聖賢路上人哉?但人非堯、舜,誰無氣質?稍偏,造詣未至,識見未融,體驗未到,物欲未忘底過失,隻是自家平生之所不足者,再不肯口中說出,以自勉自責,亦不肯向别人招認,以求相勸相規。
所以自孟子以來,學問都似登壇說法,直下承當,終日說短道長,談天論性,看着自家便是聖人,更無分毫可增益處。
隻這見識,便與聖人作用已自不同,如何到得聖人地位? 性躁急人,常令之理紛解結;性遲緩人,常令之逐獵追奔。
推此類,則氣質之性無不漸反。
恒言平穩二宇極可玩。
蓋天下之事,惟平則穩,行險亦有得的,終是不穩。
故君子居易。
二分寒暑之中也,晝夜分停,多不過七、八日;二至寒暑之偏也,晝夜偏長,每每二十三日。
始知中道難持,偏氣易勝,天且然也。
故堯舜毅然曰允執,蓋以人事勝耳。
裡面五分,外面隻發得五分,多一厘不得;裡面十分,外面自發得十分,少一厘不得。
誠之不可掩如此,夫故曰不誠無物。
休蹑着人家腳跟走,此是自得學問。
正門學脈切近精實,旁門學脈奇特玄遠;正門工夫戒慎恐懼,旁門工夫曠大逍遙;正門宗指漸次,旁門宗指徑頓;正門造詣俟其自然,旁門造詣矯揉造作。
或問:“仁、義、禮、智發而為恻隐、羞惡、辭讓、是非,便是天則否?”曰,“聖人發出來便是天則,衆人發出來都落氣質,不免有太過不及之病。
隻如好生一念,豈非恻隐?至以面為犧牲,便非天則。
” 學問博識強記易,會通解悟難。
會通到天地萬物[已難],解悟到幽明古今無間為尤難。
強恕是最拙底學問,三近人皆可行,下此無工夫矣。
王心齋每以樂為學,此等學問是不會苦的甜瓜。
入門就學樂,其樂也,逍遙自在耳,不自深造真積、憂勤惕勵中得來。
孔子之樂以忘憂,由于發憤忘食;顔子之不改其樂,由于博約克複。
其樂也,優遊自得,無意于歡欣,而自不擾,無心于曠達,而自不悶。
若覺有可樂,還是乍得心;着意學樂,便是助長心,幾何而不為猖狂自恣也乎? 餘講學隻主六字,曰天地萬物一體。
或曰:“公亦另立門戶耶?”曰:“否。
隻是孔門一個仁字。
” 無慎獨工夫,不是真學問;無大庭效驗,不是真慎獨。
終日哓哓,隻是口頭禅耳。
體認要嘗出悅心真味工夫,更要進到百尺竿頭始為真儒。
向與二三子暑月飲池上,因指水中蓮房以談學問曰:“山中人不識蓮,于藥鋪買得幹蓮肉,食之稱美。
後入市買得久摘鮮蓮,食之更稱美也。
”餘歎曰:“渠食池上新摘,美當何如?一摘出池,真味猶漓,若卧蓮舟挽碧筒就房而裂食之,美更何如?今之體認皆食幹蓮肉者也。
又如這樹上胡桃,連皮吞之,不可謂之不吃,不知此果須去厚肉皮,不則麻口;再去硬骨皮,不則損牙;再去瓤上粗皮,不則澀舌;再去薄皮内萌皮,不則欠細膩。
如是而漬以蜜,煎以糖,始為盡美。
今之工夫,皆囫囵吞胡桃者也。
如此體認,始為精義入神;如此工夫,始為義精仁熟。
” 上達無一頓底。
一事有一事之上達,如灑掃應對,食息起居,皆有精義入神處。
一步有一步上達,到有恒處達君子,到君子處達聖人,到湯、武聖人達堯、舜。
堯、舜
學識一分不到,便有一分遮障。
譬之掘河分隔,一界土不通,便是一段流不去,須是沖開,要一點礙不得。
涵養一分不到,便有一分氣質。
譬之燒炭成熟,一分木未透,便是一分煙不止,須待灼透,要一點煙也不得。
除了中字,再沒道理;除了敬字,再投學問。
心得之學,難與口耳者道;口耳之學,到心得者前,如權度之于輕重短長,一毫掩護不得。
學者隻能使心平氣和,便有幾分工夫。
心乎氣和人遇事卻執持擔當,毅然不撓,便有幾分人品。
學莫大于明分。
進德要知是性分,修業要知是職分,所遇之窮通,要知是定分。
一率作,則覺有意味,日濃日豔,雖難事,不至成功不休;一間斷,則漸覺疏離,日畏日怯,雖易事,再使繼續甚難。
是以聖學在無息,聖心曰不已。
一息一已,難接難起,此學者之大懼也。
餘平生德業無成,正坐此病。
《詩》曰:“日就月将,學有緝熙于光明。
”吾黨日宜三複之。
堯、舜、禹、湯、文、武全從“不自滿假”四字做出,至于孔子,平生謙退沖虛,引過自責,隻看着世間有無窮之道理,自家有未盡之分量。
聖人之心蓋如此。
孟子自任太勇,自視太高,而孜孜向學,〔舀欠〕〔舀欠〕自歉之意,似不見有宋儒口中談論都是道理,身所持循亦不着世俗,豈不聖賢路上人哉?但人非堯、舜,誰無氣質?稍偏,造詣未至,識見未融,體驗未到,物欲未忘底過失,隻是自家平生之所不足者,再不肯口中說出,以自勉自責,亦不肯向别人招認,以求相勸相規。
所以自孟子以來,學問都似登壇說法,直下承當,終日說短道長,談天論性,看着自家便是聖人,更無分毫可增益處。
隻這見識,便與聖人作用已自不同,如何到得聖人地位? 性躁急人,常令之理紛解結;性遲緩人,常令之逐獵追奔。
推此類,則氣質之性無不漸反。
恒言平穩二宇極可玩。
蓋天下之事,惟平則穩,行險亦有得的,終是不穩。
故君子居易。
二分寒暑之中也,晝夜分停,多不過七、八日;二至寒暑之偏也,晝夜偏長,每每二十三日。
始知中道難持,偏氣易勝,天且然也。
故堯舜毅然曰允執,蓋以人事勝耳。
裡面五分,外面隻發得五分,多一厘不得;裡面十分,外面自發得十分,少一厘不得。
誠之不可掩如此,夫故曰不誠無物。
休蹑着人家腳跟走,此是自得學問。
正門學脈切近精實,旁門學脈奇特玄遠;正門工夫戒慎恐懼,旁門工夫曠大逍遙;正門宗指漸次,旁門宗指徑頓;正門造詣俟其自然,旁門造詣矯揉造作。
或問:“仁、義、禮、智發而為恻隐、羞惡、辭讓、是非,便是天則否?”曰,“聖人發出來便是天則,衆人發出來都落氣質,不免有太過不及之病。
隻如好生一念,豈非恻隐?至以面為犧牲,便非天則。
” 學問博識強記易,會通解悟難。
會通到天地萬物[已難],解悟到幽明古今無間為尤難。
強恕是最拙底學問,三近人皆可行,下此無工夫矣。
王心齋每以樂為學,此等學問是不會苦的甜瓜。
入門就學樂,其樂也,逍遙自在耳,不自深造真積、憂勤惕勵中得來。
孔子之樂以忘憂,由于發憤忘食;顔子之不改其樂,由于博約克複。
其樂也,優遊自得,無意于歡欣,而自不擾,無心于曠達,而自不悶。
若覺有可樂,還是乍得心;着意學樂,便是助長心,幾何而不為猖狂自恣也乎? 餘講學隻主六字,曰天地萬物一體。
或曰:“公亦另立門戶耶?”曰:“否。
隻是孔門一個仁字。
” 無慎獨工夫,不是真學問;無大庭效驗,不是真慎獨。
終日哓哓,隻是口頭禅耳。
體認要嘗出悅心真味工夫,更要進到百尺竿頭始為真儒。
向與二三子暑月飲池上,因指水中蓮房以談學問曰:“山中人不識蓮,于藥鋪買得幹蓮肉,食之稱美。
後入市買得久摘鮮蓮,食之更稱美也。
”餘歎曰:“渠食池上新摘,美當何如?一摘出池,真味猶漓,若卧蓮舟挽碧筒就房而裂食之,美更何如?今之體認皆食幹蓮肉者也。
又如這樹上胡桃,連皮吞之,不可謂之不吃,不知此果須去厚肉皮,不則麻口;再去硬骨皮,不則損牙;再去瓤上粗皮,不則澀舌;再去薄皮内萌皮,不則欠細膩。
如是而漬以蜜,煎以糖,始為盡美。
今之工夫,皆囫囵吞胡桃者也。
如此體認,始為精義入神;如此工夫,始為義精仁熟。
” 上達無一頓底。
一事有一事之上達,如灑掃應對,食息起居,皆有精義入神處。
一步有一步上達,到有恒處達君子,到君子處達聖人,到湯、武聖人達堯、舜。
堯、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