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學
關燈
小
中
大
第二三句便落在有所為上來,隻為毀譽利害心脫不去,開口便是如此。
已所獨知,盡是方便;人所不見,盡得自由。
君子必兢兢然細行,必謹小物不遺者,懼工夫之間斷也,懼善念之停息也,懼私欲之乘間也,懼自欺之萌櫱也,懼一事苟而其徐皆苟也,懼閑居忽而大庭亦忽也。
故廣衆者,幽獨之證佐;言動者,意念之枝葉。
意中過,獨處疏,而十目十手能指視之者,枝葉、證佐上得之也。
君子奈何其慢獨?不然,苟且于人不見之時,而矜持于視爾友之際,豈得自然?豈能周悉?徒爾勞心,而慎獨君子己見其肺肝矣。
古之學者在心上做工夫,故發之外面者為盛德之符;今之學者在外面做工夫,故反之于心則為實德之病。
事事有實際,言言有妙境,物物有至理,人人有處法,所貴乎學者,學此而已。
無地而不學,無時而不學,無念而不學,不會其全、不詣其極不止,此之謂學者。
今之學者果如是乎? 留心于浩瀚博雜之書,役志于靡麗刻削之辭,耽心于鑿真亂俗之技,争勝于煩勞苛瑣之儀,可哀矣!而醉夢者又貿貿昏昏,若癡若病,華衣甘食而一無所用心,不尤可哀哉?是故學者貴好學,尤貴知學。
天地萬物,其情無一毫不與吾身相幹涉,其理無一毫不與吾身相發明。
凡字不見經傳,語不根義理,君子不出諸口。
古之君子病其無能也,學之;今之君子恥其無能也,諱之。
無才無學,士之羞也;有才有學,士之憂也。
夫才學非有之為難,降伏之難。
君子貴才學以成身也,非以矜己也;以濟世也,非以誇人也。
故才學如劍,當可試之時一試,不則藏諸室,無以衒弄,不然,鮮不為身禍者。
自古十人而十,百人而百,無一幸免,可不憂哉? 人生氣質都有個好處,都有個不好處、學問之道無他,隻是培養那自家好處,救正那自家不好處便了。
道學不行,隻為自家根腳站立不住。
或倡而不和,則勢孤;或守而衆撓,則志惑,或為而不成,則氣沮;或奪于風俗,則念雜。
要挺身自拔,須是有萬夫莫當之勇,死而後已之心。
不然,終日三五聚談,焦唇敝舌,成得甚事? 役一己之聰明,雖聖人不能智;用天下之耳目,雖衆人不能愚。
涵養不定底,自初生至蓋棺時凡幾變?即知識已到,尚保不定畢竟作何種人,所以學者要德性堅定。
到堅定時,随常變、窮達、生死隻一般;即有難料理處,亦自無難。
若乎日不 遇事時,盡算好人,一遇個小小題目,便考出本态,假遇着難者、大者,知成個甚麼人?所以古人不可輕易笑,恐我當此未便在渠上也。
屋漏之地可服鬼神,室家之中不厭妻子,然後謂之真學、真養。
勉強于大庭廣衆之中,幸一時一事不露本象,遂稱之曰賢人,君子恐未必然。
這一口呼吸去,萬古再無複返之理。
呼吸暗積,不覺白頭,靜觀君子所以撫髀而愛時也。
然而愛時不同,富貴之士歎榮顯之未極,功名之士歎事業之末成,放達之士恣情于酒以樂馀年,貪鄙之士苦心于家以遺後嗣。
然猶可取者,功名之士耳。
彼三人者,何貴于愛時哉?惟知道君子憂年數之日促,歎義理之無窮,天生此身無以稱塞,誠恐性分有缺,不能全歸,錯過一生也。
此之謂真愛時。
所謂此日不再得,此日足可惜者,皆救火追亡之念,踐形盡性之心也。
嗚呼!不患無時,而患奔時。
苟不棄時,而此心快足,雖夕死何恨?不然,即百歲,幸生也。
身不修而惴惴焉,毀譽之是恤;學不進而汲汲焉,榮辱之是憂,此學者之通病也。
冰見烈火,吾知其易易也,然而以熾炭铄堅冰,必舒徐而後盡;盡為寒水,又必待舒徐而後溫;溫為沸湯,又必待舒徐而後竭。
夫學豈有速化之理哉?是故善學者無躁心,有事勿忘從容以俟之而巳。
學問大要,須把天道、人情、物理、世故識得透徹,卻以胸中獨得中正底道理消息之。
與人為善,真是好念頭。
不知心無理路者,淡而不覺;道不相同者,拂而不入。
強聒雜施,吾儒之戒也。
孔子啟憤發、悱複、三隅,中人以下不語上,豈是倦于誨人?謂兩無益耳。
故大聲不煩奏,至教不苟傳。
羅百家者,多浩瀚之詞;工一家者,有獨詣之語。
學者欲以有限之目力,而欲竟其律涯;以鹵莽之心思,而欲探其蘊奧,豈不難哉?故學貴有擇。
講學人不必另尋題目,隻将四書六經發明得聖賢之道精盡有心得。
此心默契千古,便是真正學問。
善學者如鬧市求前,摩肩重足得一步便緊一步。
有志之士要百行兼修,萬善俱足。
若隻作一種人,硁硁自守,沾沾自多,這便不長進。
《大學》一部書,
已所獨知,盡是方便;人所不見,盡得自由。
君子必兢兢然細行,必謹小物不遺者,懼工夫之間斷也,懼善念之停息也,懼私欲之乘間也,懼自欺之萌櫱也,懼一事苟而其徐皆苟也,懼閑居忽而大庭亦忽也。
故廣衆者,幽獨之證佐;言動者,意念之枝葉。
意中過,獨處疏,而十目十手能指視之者,枝葉、證佐上得之也。
君子奈何其慢獨?不然,苟且于人不見之時,而矜持于視爾友之際,豈得自然?豈能周悉?徒爾勞心,而慎獨君子己見其肺肝矣。
古之學者在心上做工夫,故發之外面者為盛德之符;今之學者在外面做工夫,故反之于心則為實德之病。
事事有實際,言言有妙境,物物有至理,人人有處法,所貴乎學者,學此而已。
無地而不學,無時而不學,無念而不學,不會其全、不詣其極不止,此之謂學者。
今之學者果如是乎? 留心于浩瀚博雜之書,役志于靡麗刻削之辭,耽心于鑿真亂俗之技,争勝于煩勞苛瑣之儀,可哀矣!而醉夢者又貿貿昏昏,若癡若病,華衣甘食而一無所用心,不尤可哀哉?是故學者貴好學,尤貴知學。
天地萬物,其情無一毫不與吾身相幹涉,其理無一毫不與吾身相發明。
凡字不見經傳,語不根義理,君子不出諸口。
古之君子病其無能也,學之;今之君子恥其無能也,諱之。
無才無學,士之羞也;有才有學,士之憂也。
夫才學非有之為難,降伏之難。
君子貴才學以成身也,非以矜己也;以濟世也,非以誇人也。
故才學如劍,當可試之時一試,不則藏諸室,無以衒弄,不然,鮮不為身禍者。
自古十人而十,百人而百,無一幸免,可不憂哉? 人生氣質都有個好處,都有個不好處、學問之道無他,隻是培養那自家好處,救正那自家不好處便了。
道學不行,隻為自家根腳站立不住。
或倡而不和,則勢孤;或守而衆撓,則志惑,或為而不成,則氣沮;或奪于風俗,則念雜。
要挺身自拔,須是有萬夫莫當之勇,死而後已之心。
不然,終日三五聚談,焦唇敝舌,成得甚事? 役一己之聰明,雖聖人不能智;用天下之耳目,雖衆人不能愚。
涵養不定底,自初生至蓋棺時凡幾變?即知識已到,尚保不定畢竟作何種人,所以學者要德性堅定。
到堅定時,随常變、窮達、生死隻一般;即有難料理處,亦自無難。
若乎日不 遇事時,盡算好人,一遇個小小題目,便考出本态,假遇着難者、大者,知成個甚麼人?所以古人不可輕易笑,恐我當此未便在渠上也。
屋漏之地可服鬼神,室家之中不厭妻子,然後謂之真學、真養。
勉強于大庭廣衆之中,幸一時一事不露本象,遂稱之曰賢人,君子恐未必然。
這一口呼吸去,萬古再無複返之理。
呼吸暗積,不覺白頭,靜觀君子所以撫髀而愛時也。
然而愛時不同,富貴之士歎榮顯之未極,功名之士歎事業之末成,放達之士恣情于酒以樂馀年,貪鄙之士苦心于家以遺後嗣。
然猶可取者,功名之士耳。
彼三人者,何貴于愛時哉?惟知道君子憂年數之日促,歎義理之無窮,天生此身無以稱塞,誠恐性分有缺,不能全歸,錯過一生也。
此之謂真愛時。
所謂此日不再得,此日足可惜者,皆救火追亡之念,踐形盡性之心也。
嗚呼!不患無時,而患奔時。
苟不棄時,而此心快足,雖夕死何恨?不然,即百歲,幸生也。
身不修而惴惴焉,毀譽之是恤;學不進而汲汲焉,榮辱之是憂,此學者之通病也。
冰見烈火,吾知其易易也,然而以熾炭铄堅冰,必舒徐而後盡;盡為寒水,又必待舒徐而後溫;溫為沸湯,又必待舒徐而後竭。
夫學豈有速化之理哉?是故善學者無躁心,有事勿忘從容以俟之而巳。
學問大要,須把天道、人情、物理、世故識得透徹,卻以胸中獨得中正底道理消息之。
與人為善,真是好念頭。
不知心無理路者,淡而不覺;道不相同者,拂而不入。
強聒雜施,吾儒之戒也。
孔子啟憤發、悱複、三隅,中人以下不語上,豈是倦于誨人?謂兩無益耳。
故大聲不煩奏,至教不苟傳。
羅百家者,多浩瀚之詞;工一家者,有獨詣之語。
學者欲以有限之目力,而欲竟其律涯;以鹵莽之心思,而欲探其蘊奧,豈不難哉?故學貴有擇。
講學人不必另尋題目,隻将四書六經發明得聖賢之道精盡有心得。
此心默契千古,便是真正學問。
善學者如鬧市求前,摩肩重足得一步便緊一步。
有志之士要百行兼修,萬善俱足。
若隻作一種人,硁硁自守,沾沾自多,這便不長進。
《大學》一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