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
關燈
小
中
大
子女玉帛,其毒甚矣,而愚者如饴,即知之亦不複顧也。
由是推之,人皆有甘毒,不必自外饋,而眈眈求之者且衆焉。
豈獨虞人、魯人、吳人愚哉?知味者可以懼矣。
好逸惡勞,甘食悅色,适己害群,擇便逞忿,雖鳥獸亦能之。
靈于萬物者,當求有别,不然,類之矣。
且風德麟仁,鶴清豸直,烏孝雁貞,苟擇鳥獸之有知者而效法之,且不失為君子矣。
可以人而不如乎? 萬事都要個本意;宮室之設,隻為安居;衣之設,隻為蔽體;食之設,隻為充饑;器之設,隻為利用;妻之設,隻為有後。
推此類不可盡窮。
苟知其本意,隻在本意上求,分外的都是多了。
士大夫殃及子孫者有十:一曰優免太侈。
二日侵奪太多。
三曰請托滅公。
四曰恃勢淩人。
五曰困累鄉黨。
六曰要結權貴,損國病人。
七曰盜上剝下,以實私橐。
八曰簧鼓邪說,搖亂國是。
九曰樹黨報複,明中善人。
十曰引用邪昵,虐民病國。
兒輩問立身之道。
曰:“本分之内,不欠纖微;本分之外,不加毫末。
今也本分弗圖,而加于本分之外者,不啻千萬矣。
内外之分何處别白?況敢問纖徽毫末間耶? 智者不與命鬥,不與法鬥,不與理鬥,不與勢鬥。
學者事事要自責,慎無責人。
人不可我意,自是我無量; 我不可人意,自是我無能。
時時自反,才德無不進之理。
氣質之病小,心術之病大。
童心俗态,此二者士人之大恥也。
二恥不服,終不可以入君子之路。
習成儀容止甚不打緊,必須是瑟僩中發出來,才是盛德光輝。
那個不嚴厲?不放肆莊重?不為矜持戲濾?不為媟慢?惟有道者能之,惟有德者識之。
容貌要沉雅自然,隻有一些浮淺之色,作為之狀,便是屋漏少工夫。
德不怕難積,隻怕易累。
千日之積不禁一日之累,是故君子防所以累者。
枕席之言,房闼之行,通乎四海。
牆卑室淺者無論,即宮禁之深嚴,無有言而不知,動而不聞者。
士君子不愛名節則已,如有一毫自好之心,幽獨盲動可不慎與? 富以能施為德,貧以無求為德,貴以下人為德,賤以忘勢為德。
入廟不期敬而自敬,入朝不期肅而自肅,是以君子慎所入也。
見嚴師則收斂,見狎友則放恣,是以君子慎所接也。
《氓》之詩,悔恨之極也,可為士君子殷鑒,當三複之。
唐詩有雲:“兩落不上天,水覆難再收。
”又近世有名言一偶雲:“一失腳為千古恨,再回頭是百年身。
”此語足道《氓》詩心事,其曰亦已焉哉。
所謂何嗟及矣,無可奈何之辭也。
平生所為,使怨我者得以指摘,愛我者不能掩護,此省身之大懼也。
士君于慎之。
故我無過,而謗語滔天不足諒也,可談笑而受之;我有過,而幸不及聞,當寝不貼席、食不下咽矣。
是以君子貴無惡于志。
謹言慎動,省事清心,與世無礙,與人無求,此謂小跳脫。
身要嚴重,意要安定,色要溫雅,氣要和平,語要簡切,心要慈祥,志要果毅,機要缜密。
善養身者,饑渴、寒暑、勞役,外感屢變,而氣體若一,未嘗變也;善養德者,死生、榮辱、夷險,外感屢變,而意念若一,未嘗變也。
夫藏令之身,至發揚時而解〔亻亦〕;長令之身,至收斂時而郁阏,不得謂之定氣。
宿稱鎮靜,至倉卒而色變;宿稱淡泊,至紛華而心動,不得謂之定力。
斯二者皆無養之過也。
裡面要活潑于規短之中,無令怠忽;外面要溜脫于禮法之中,無今矯強。
四十以前養得定,則老而愈堅;養不定,則老而愈壞。
百年實難,是以君子進德修業貴及對也。
涵養如培脆萌,省察如搜田蠹,克治如去盤根。
涵養如女子坐幽閨,省察如邏卒緝奸細,克治如将軍戰勍敵。
涵養用勿忘勿助工夫,省察用無怠無荒工夫,克治用是絕是忽工夫。
世上隻有個道理是可貪可欲的,初不限于取數之多,何者? 所性分定原是無限量的,終身行之不盡。
此外都是人欲,最不可萌一毫歆羨心。
天之生人各有一定的分涯,聖人制人各有一定的品節,譬之擔夫欲肩輿,丐人欲鼎食,徒爾勞心,竟亦何益?嗟夫!篡奪之所由生,而大亂之所由起,皆恥其分内之不足安,而惟見分外者之可貪可欲故也。
故學者養心先要個知分。
知分者,心常甯,欲常得,所欲得自足以安身利用。
心術以光明笃實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為第一,-言語以簡重真切為第一。
學者隻把性分之所固有,職分之所當為;時時留心,件件努力,便骎骎乎聖賢之域。
非此二者,皆是對外物,皆是妄為。
進德莫如不苟,不苟先要個耐煩。
今人隻為有躁心而不耐煩,故一切苟且卒至破大防而不顧,棄大義而不為,其始皆起于一念之苟也。
不能長進,隻為昏弱兩字所苦。
昏宜靜以澄神,神定則漸精明;弱宜奮以養氣,氣壯則漸強健。
一切言行,隻是平心易氣就好。
恣縱既成,不惟禮法所不能制,雖自家悔恨,亦制自家不得。
善愛人者,無使恣縱;善自愛者,亦無使恣縱。
天理與人欲交戰時,要如百戰健兒,九死不移,百折不回,其奈我何?如何堂堂天君,卻為人欲臣仆?内款受降,腔子中成甚世界? 有問密語者囑曰:“望以實心相告!”餘笑曰:“吾内有不可瞞之本心,上有不可欺之天日,在本人有不可掩之是非,在通國有不容泯之公論,一有不實,自負四愆矣。
何暇以貌言诳門下哉?” 士君子澡心浴德,要使咳唾為玉,便溺皆香,才見工夫圓滿。
若靈台中有一點污濁,便如瓜蒂藜蘆,入胃不嘔吐盡不止, 豈可使一刻容留此中耶?夫如是,然後圂涵廁可沉,缁泥可入。
與其抑暴戾之氣,不若養和平之心;與其裁既溢之恩,不若絕分外之望;與其為後事之厚,不若施先事之簿;與其服延年之藥,不若守保身之方。
猥繁拂逆,生厭惡心,奮守耐之力;柔豔芳濃,生沾惹心,奮跳脫之力;推挽沖突,生随逐心,奮執持之力;長途末路,生衰歇心,奮鼓舞之力;急遽疲勞,生苟且心,奮敬慎之力。
進道入德莫要于有恒。
有恒則不必欲速,不必助長,優優漸漸自到神聖地位。
故天道隻是個恒,每日定準是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分毫不損不加,流行不緩不急,而萬古常存,萬物得所。
隻無恒了,萬事都成不得。
餘最坐此病。
古人雲:“有勤心,無遠道。
”隻有人勝道,無道勝人之理。
士君子隻求四真:真心、真口、真耳、真眼。
真心,無妄念;真口,無雜語;真耳,無邪聞;真眼,無錯識。
愚者人笑之,聰明者人疑之。
聰明而愚,其大智也。
夫《詩》雲“靡哲不愚”,則知不愚非哲也。
以精到之識,用堅持之心,運精進之力,便是金石可穿,豚魚可格,更有甚麼難做之事功?難造之聖神?士君子碌碌一生,百事無成,隻是無志。
其有善而彰者,必其有惡而掩者也。
君子不彰善以損德,不掩惡以長慝。
餘日日有過,然自信過發吾心,如清水之魚,才發即見,小發即覺,所以卒不得遂其豪悍,至流浪不可收拾者。
胸中是非,原先有以照之也。
所以常發者何也?隻是心不存,養不定。
才為不善,怕污了名兒,此是徇外心,苟可瞞人,還是要做;才為不善,怕污了身子,此是為己心,即人不知,成為人疑謗,都不照管。
是故欺大庭易,欺屋漏難;欺屋漏易,欺方寸難。
吾輩終日不長進處,隻是個怨尤兩字,全不反己。
聖賢學問,隻是個自責自盡,自責自盡之道原無邊界,亦無盡頭。
若完了自家分數,還要聽其在天在人,不敢怨尤。
況自家舉動又多鬼責人非底罪過,卻敢怨尤耶?以是知自責自盡底人,決不怨尤;怨尤底人,決不肯自責自盡。
吾輩不可不自家一照看,才照看,便知天人待我原不薄,惡隻是我多慚負處。
果是瑚琏,人不忍以盛腐殠;果是荼蓼,人不肯以薦宗祊;履也,人不肯以加諸首;冠也,人不忍以籍其足。
物猶然,而況于人乎?榮辱在所自樹,無以緻之,何由及之?此自修者所 當知也。
無以小事動聲色,亵大人之體。
立身行已,服人甚難,也要看甚麼人不服,若中道君子不服,當蚤夜省惕。
其意見不同、性術各别、志向相反者,隻要求我一個是,也不須與他别自理會。
其惡惡不嚴者,必有惡于己者也;其好善不亟者,必無善于已者也。
仁人之好善也,不啻口出;其惡惡也,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
孟子曰:“無羞惡之心,非人也。
”則惡惡亦君子所不免者,但恐為己私,作惡在他人,非可惡耳。
若民之所惡而不惡;謂為民之父母可乎? 世人胡塗,隻是抵死沒自家不是,卻不自想,我是堯、舜乎?果是堯、舜,真是沒一毫不是?我若是湯武,未反之前也有分毫錯誤。
如何盛氣拒人,巧言飾已,再不認一分過差耶? 懶散二字,立身之賊也。
千德萬業,日怠廢而無成;幹罪萬惡,日橫恣而無制,皆此二字為之。
西晉仇禮法而樂豪放,病本正在此安肆日偷。
安肆,懶散之謂也。
此聖賢之大成也。
甚麼降伏得此之字,日勤慎。
勤慎者,敬之謂也。
不難天下相忘,隻怕一人竊笑。
夫舉世之不聞道也久矣,而聞道者未必無人。
苟為聞道者所知,雖一世非之可也;苟為聞道者所笑,雖天下是之,終非純正之學。
故曰:衆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有識之君子必不以衆悅博一笑也。
以聖賢之道教人易,以聖賢之道治人難,以聖賢之道出口易,以聖賢之道躬行難;以聖賢之道奮始易,以聖賢之道克終難;以聖賢之道當人易,以聖賢之道慎獨難;以聖賢之道口耳易,以聖賢之道心得難;以聖賢之道處常易,以聖賢之道處變難。
過此六難,真到聖賢地步。
區區六易,豈不君子路上人? 終不得謂笃實之士也。
山西臬司書齋,餘新置一榻銘于其上左曰:“爾酣馀夢,得無有宵征露宿者乎?爾灸重衾,得無有抱肩裂膚者乎?古之人卧八埏于襁褓,置萬姓于衽席,而後突然得一夕之安。
嗚呼! 古之人亦人也夫?古之民亦民也夫?“右曰:”獨室不觸欲,君子所以養精;獨處不交言,君子所以養氣;獨魂不着礙,君子所以養神;獨寝不愧衾,君子所以養德。
“ 慎者之有馀,足以及人;不慎者之所積,不能保身。
近世料度人意,常向不好邊說去,固是衰世人心無忠厚之意。
然土君子不可不自責。
若是素行孚人,便是别念頭人亦向好邊料度,何者?所以自立者,足信也。
是故君子慎所以立。
人不自愛,則無所不為;過于自愛,則一無可為。
自愛者,先占名,實利于天下國家,而迹不足以白其心則不為;自愛者,先占利,有利于天下國家,而有損于富貴利達則不為。
上之者即不為富貴利達,而有累于身家妻子則不為。
天下事待其名利兩全而後為之,則所為者無幾矣。
與其喜聞人之過,不若喜聞已之過;與其樂道己之善,不若樂道人之善。
要非人,先要認的自家是個甚麼人;要認的自家,先看古人是個甚麼人。
口之罪大于百體,一進去百川灌不滿,一出來萬馬追不回。
家長不能令人敬,則教令不行?不能令人愛,則心志不孚。
自心得者,尚不能必其身體力行,自耳目入者,欲其勉從而強改焉,萬萬其難矣。
故三達德不恃知也,而又欲其仁;不恃仁也,而又欲其勇。
合下作人自有作人道理,不為别個。
認得真了,便要不候終日,坐以待旦,成功
由是推之,人皆有甘毒,不必自外饋,而眈眈求之者且衆焉。
豈獨虞人、魯人、吳人愚哉?知味者可以懼矣。
好逸惡勞,甘食悅色,适己害群,擇便逞忿,雖鳥獸亦能之。
靈于萬物者,當求有别,不然,類之矣。
且風德麟仁,鶴清豸直,烏孝雁貞,苟擇鳥獸之有知者而效法之,且不失為君子矣。
可以人而不如乎? 萬事都要個本意;宮室之設,隻為安居;衣之設,隻為蔽體;食之設,隻為充饑;器之設,隻為利用;妻之設,隻為有後。
推此類不可盡窮。
苟知其本意,隻在本意上求,分外的都是多了。
士大夫殃及子孫者有十:一曰優免太侈。
二日侵奪太多。
三曰請托滅公。
四曰恃勢淩人。
五曰困累鄉黨。
六曰要結權貴,損國病人。
七曰盜上剝下,以實私橐。
八曰簧鼓邪說,搖亂國是。
九曰樹黨報複,明中善人。
十曰引用邪昵,虐民病國。
兒輩問立身之道。
曰:“本分之内,不欠纖微;本分之外,不加毫末。
今也本分弗圖,而加于本分之外者,不啻千萬矣。
内外之分何處别白?況敢問纖徽毫末間耶? 智者不與命鬥,不與法鬥,不與理鬥,不與勢鬥。
學者事事要自責,慎無責人。
人不可我意,自是我無量; 我不可人意,自是我無能。
時時自反,才德無不進之理。
氣質之病小,心術之病大。
童心俗态,此二者士人之大恥也。
二恥不服,終不可以入君子之路。
習成儀容止甚不打緊,必須是瑟僩中發出來,才是盛德光輝。
那個不嚴厲?不放肆莊重?不為矜持戲濾?不為媟慢?惟有道者能之,惟有德者識之。
容貌要沉雅自然,隻有一些浮淺之色,作為之狀,便是屋漏少工夫。
德不怕難積,隻怕易累。
千日之積不禁一日之累,是故君子防所以累者。
枕席之言,房闼之行,通乎四海。
牆卑室淺者無論,即宮禁之深嚴,無有言而不知,動而不聞者。
士君子不愛名節則已,如有一毫自好之心,幽獨盲動可不慎與? 富以能施為德,貧以無求為德,貴以下人為德,賤以忘勢為德。
入廟不期敬而自敬,入朝不期肅而自肅,是以君子慎所入也。
見嚴師則收斂,見狎友則放恣,是以君子慎所接也。
《氓》之詩,悔恨之極也,可為士君子殷鑒,當三複之。
唐詩有雲:“兩落不上天,水覆難再收。
”又近世有名言一偶雲:“一失腳為千古恨,再回頭是百年身。
”此語足道《氓》詩心事,其曰亦已焉哉。
所謂何嗟及矣,無可奈何之辭也。
平生所為,使怨我者得以指摘,愛我者不能掩護,此省身之大懼也。
士君于慎之。
故我無過,而謗語滔天不足諒也,可談笑而受之;我有過,而幸不及聞,當寝不貼席、食不下咽矣。
是以君子貴無惡于志。
謹言慎動,省事清心,與世無礙,與人無求,此謂小跳脫。
身要嚴重,意要安定,色要溫雅,氣要和平,語要簡切,心要慈祥,志要果毅,機要缜密。
善養身者,饑渴、寒暑、勞役,外感屢變,而氣體若一,未嘗變也;善養德者,死生、榮辱、夷險,外感屢變,而意念若一,未嘗變也。
夫藏令之身,至發揚時而解〔亻亦〕;長令之身,至收斂時而郁阏,不得謂之定氣。
宿稱鎮靜,至倉卒而色變;宿稱淡泊,至紛華而心動,不得謂之定力。
斯二者皆無養之過也。
裡面要活潑于規短之中,無令怠忽;外面要溜脫于禮法之中,無今矯強。
四十以前養得定,則老而愈堅;養不定,則老而愈壞。
百年實難,是以君子進德修業貴及對也。
涵養如培脆萌,省察如搜田蠹,克治如去盤根。
涵養如女子坐幽閨,省察如邏卒緝奸細,克治如将軍戰勍敵。
涵養用勿忘勿助工夫,省察用無怠無荒工夫,克治用是絕是忽工夫。
世上隻有個道理是可貪可欲的,初不限于取數之多,何者? 所性分定原是無限量的,終身行之不盡。
此外都是人欲,最不可萌一毫歆羨心。
天之生人各有一定的分涯,聖人制人各有一定的品節,譬之擔夫欲肩輿,丐人欲鼎食,徒爾勞心,竟亦何益?嗟夫!篡奪之所由生,而大亂之所由起,皆恥其分内之不足安,而惟見分外者之可貪可欲故也。
故學者養心先要個知分。
知分者,心常甯,欲常得,所欲得自足以安身利用。
心術以光明笃實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為第一,-言語以簡重真切為第一。
學者隻把性分之所固有,職分之所當為;時時留心,件件努力,便骎骎乎聖賢之域。
非此二者,皆是對外物,皆是妄為。
進德莫如不苟,不苟先要個耐煩。
今人隻為有躁心而不耐煩,故一切苟且卒至破大防而不顧,棄大義而不為,其始皆起于一念之苟也。
不能長進,隻為昏弱兩字所苦。
昏宜靜以澄神,神定則漸精明;弱宜奮以養氣,氣壯則漸強健。
一切言行,隻是平心易氣就好。
恣縱既成,不惟禮法所不能制,雖自家悔恨,亦制自家不得。
善愛人者,無使恣縱;善自愛者,亦無使恣縱。
天理與人欲交戰時,要如百戰健兒,九死不移,百折不回,其奈我何?如何堂堂天君,卻為人欲臣仆?内款受降,腔子中成甚世界? 有問密語者囑曰:“望以實心相告!”餘笑曰:“吾内有不可瞞之本心,上有不可欺之天日,在本人有不可掩之是非,在通國有不容泯之公論,一有不實,自負四愆矣。
何暇以貌言诳門下哉?” 士君子澡心浴德,要使咳唾為玉,便溺皆香,才見工夫圓滿。
若靈台中有一點污濁,便如瓜蒂藜蘆,入胃不嘔吐盡不止, 豈可使一刻容留此中耶?夫如是,然後圂涵廁可沉,缁泥可入。
與其抑暴戾之氣,不若養和平之心;與其裁既溢之恩,不若絕分外之望;與其為後事之厚,不若施先事之簿;與其服延年之藥,不若守保身之方。
猥繁拂逆,生厭惡心,奮守耐之力;柔豔芳濃,生沾惹心,奮跳脫之力;推挽沖突,生随逐心,奮執持之力;長途末路,生衰歇心,奮鼓舞之力;急遽疲勞,生苟且心,奮敬慎之力。
進道入德莫要于有恒。
有恒則不必欲速,不必助長,優優漸漸自到神聖地位。
故天道隻是個恒,每日定準是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分毫不損不加,流行不緩不急,而萬古常存,萬物得所。
隻無恒了,萬事都成不得。
餘最坐此病。
古人雲:“有勤心,無遠道。
”隻有人勝道,無道勝人之理。
士君子隻求四真:真心、真口、真耳、真眼。
真心,無妄念;真口,無雜語;真耳,無邪聞;真眼,無錯識。
愚者人笑之,聰明者人疑之。
聰明而愚,其大智也。
夫《詩》雲“靡哲不愚”,則知不愚非哲也。
以精到之識,用堅持之心,運精進之力,便是金石可穿,豚魚可格,更有甚麼難做之事功?難造之聖神?士君子碌碌一生,百事無成,隻是無志。
其有善而彰者,必其有惡而掩者也。
君子不彰善以損德,不掩惡以長慝。
餘日日有過,然自信過發吾心,如清水之魚,才發即見,小發即覺,所以卒不得遂其豪悍,至流浪不可收拾者。
胸中是非,原先有以照之也。
所以常發者何也?隻是心不存,養不定。
才為不善,怕污了名兒,此是徇外心,苟可瞞人,還是要做;才為不善,怕污了身子,此是為己心,即人不知,成為人疑謗,都不照管。
是故欺大庭易,欺屋漏難;欺屋漏易,欺方寸難。
吾輩終日不長進處,隻是個怨尤兩字,全不反己。
聖賢學問,隻是個自責自盡,自責自盡之道原無邊界,亦無盡頭。
若完了自家分數,還要聽其在天在人,不敢怨尤。
況自家舉動又多鬼責人非底罪過,卻敢怨尤耶?以是知自責自盡底人,決不怨尤;怨尤底人,決不肯自責自盡。
吾輩不可不自家一照看,才照看,便知天人待我原不薄,惡隻是我多慚負處。
果是瑚琏,人不忍以盛腐殠;果是荼蓼,人不肯以薦宗祊;履也,人不肯以加諸首;冠也,人不忍以籍其足。
物猶然,而況于人乎?榮辱在所自樹,無以緻之,何由及之?此自修者所 當知也。
無以小事動聲色,亵大人之體。
立身行已,服人甚難,也要看甚麼人不服,若中道君子不服,當蚤夜省惕。
其意見不同、性術各别、志向相反者,隻要求我一個是,也不須與他别自理會。
其惡惡不嚴者,必有惡于己者也;其好善不亟者,必無善于已者也。
仁人之好善也,不啻口出;其惡惡也,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
孟子曰:“無羞惡之心,非人也。
”則惡惡亦君子所不免者,但恐為己私,作惡在他人,非可惡耳。
若民之所惡而不惡;謂為民之父母可乎? 世人胡塗,隻是抵死沒自家不是,卻不自想,我是堯、舜乎?果是堯、舜,真是沒一毫不是?我若是湯武,未反之前也有分毫錯誤。
如何盛氣拒人,巧言飾已,再不認一分過差耶? 懶散二字,立身之賊也。
千德萬業,日怠廢而無成;幹罪萬惡,日橫恣而無制,皆此二字為之。
西晉仇禮法而樂豪放,病本正在此安肆日偷。
安肆,懶散之謂也。
此聖賢之大成也。
甚麼降伏得此之字,日勤慎。
勤慎者,敬之謂也。
不難天下相忘,隻怕一人竊笑。
夫舉世之不聞道也久矣,而聞道者未必無人。
苟為聞道者所知,雖一世非之可也;苟為聞道者所笑,雖天下是之,終非純正之學。
故曰:衆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有識之君子必不以衆悅博一笑也。
以聖賢之道教人易,以聖賢之道治人難,以聖賢之道出口易,以聖賢之道躬行難;以聖賢之道奮始易,以聖賢之道克終難;以聖賢之道當人易,以聖賢之道慎獨難;以聖賢之道口耳易,以聖賢之道心得難;以聖賢之道處常易,以聖賢之道處變難。
過此六難,真到聖賢地步。
區區六易,豈不君子路上人? 終不得謂笃實之士也。
山西臬司書齋,餘新置一榻銘于其上左曰:“爾酣馀夢,得無有宵征露宿者乎?爾灸重衾,得無有抱肩裂膚者乎?古之人卧八埏于襁褓,置萬姓于衽席,而後突然得一夕之安。
嗚呼! 古之人亦人也夫?古之民亦民也夫?“右曰:”獨室不觸欲,君子所以養精;獨處不交言,君子所以養氣;獨魂不着礙,君子所以養神;獨寝不愧衾,君子所以養德。
“ 慎者之有馀,足以及人;不慎者之所積,不能保身。
近世料度人意,常向不好邊說去,固是衰世人心無忠厚之意。
然土君子不可不自責。
若是素行孚人,便是别念頭人亦向好邊料度,何者?所以自立者,足信也。
是故君子慎所以立。
人不自愛,則無所不為;過于自愛,則一無可為。
自愛者,先占名,實利于天下國家,而迹不足以白其心則不為;自愛者,先占利,有利于天下國家,而有損于富貴利達則不為。
上之者即不為富貴利達,而有累于身家妻子則不為。
天下事待其名利兩全而後為之,則所為者無幾矣。
與其喜聞人之過,不若喜聞已之過;與其樂道己之善,不若樂道人之善。
要非人,先要認的自家是個甚麼人;要認的自家,先看古人是個甚麼人。
口之罪大于百體,一進去百川灌不滿,一出來萬馬追不回。
家長不能令人敬,則教令不行?不能令人愛,則心志不孚。
自心得者,尚不能必其身體力行,自耳目入者,欲其勉從而強改焉,萬萬其難矣。
故三達德不恃知也,而又欲其仁;不恃仁也,而又欲其勇。
合下作人自有作人道理,不為别個。
認得真了,便要不候終日,坐以待旦,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