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

關燈
之心常泰,小人之心常勞。

     性者,理氣之總名。

    無不善之理,無皆善之氣。

    論性善者,純以理言也;論性惡與善惡混者,兼氣而言也。

    故經傳言性各各不同,惟孔子無病。

     氣、習,學者之二障也。

    仁者與義者相非,禮者與信者相左,皆氣質障也。

    高髻而笑低髽,長裾而譏短袂,皆習見障也。

    大道明,率天下氣質而歸之,即不能歸,不敢以所偏者病人矣;王制一,齊天下趨向而同之,即不能同,不敢以所狃者病人矣。

    哀哉!茲誰任之? 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發膚還父母之初,無些毀傷,親之孝子也;天全而生之,人全而歸之,心性還天之初,無些缺欠,天之孝子也。

     虞廷不專言性善,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或曰:“人心非性。

    ”曰:“非性可矣,亦是陰陽五行化生否?”六經不專言性善,曰:“惟皇上帝,降衷下民,厥有恒性。

    ”又曰:“天生蒸民,有欲無主乃亂。

    ”孔子不專言性善,曰:“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又曰:“性相近也,惟上智與下愚不移。

    ”才說相近,便不是一個。

    相遠從相近起腳。

    子思不專言性善,曰:“修道之謂教。

    ”性皆善矣,道胡可修?孟子不專言性善,曰:“聲色、臭味、安佚,性也。

    ”或曰:“這性是好性。

    ”曰:“好性如何君子不謂?”又曰:“動心忍性。

    ”善性豈可忍乎?犬之性,牛之性,豈非性乎?犬、牛之性,亦仁、義、禮、智、信之性乎?細推之,犬之性猶犬之性,牛之性猶牛之性乎?周茂叔不專言性善,曰:“五性想感而善惡分,萬事出矣。

    ”又曰:“幾善惡。

    ”程伯淳不專言性善,曰:“惡亦不可不謂之性。

    ”大抵言性善者,主義理而不言氣質。

    蓋自孟子之折諸家始,後來諸儒遂主此說,而不敢異同,是未觀于天地萬物之情也。

    義理固是天賦,氣質,亦豈人為哉?無論衆人,即堯、舜、禹、湯、文、武、周、孔,豈是一樣氣質哉?愚僭為之說曰:“義理之性,有善無惡;氣質之性,有善有惡。

    ”氣質亦天命于人而與生俱生者,不謂之性可乎?程子雲:“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

    ”将性氣分作兩項,便不透徹。

    張子以善為天地之性,清濁純駁為氣質之性,似覺支離。

    其實,天地隻是一個氣,理在氣之中,賦于萬物,方以性言。

    故性字從生從心,言有生之心也。

    設使沒有氣質,隻是一個德性,人人都是生知聖人,千古聖賢千言萬語,教化刑名,都是多了底,何所苦而如此乎?這都是降伏氣質,扶持德性。

    立案于此,俟千百世之後駁之。

     性,一母而五子。

    五性者,一性之子也。

    情者,五性之子也。

    一性靜,靜者陰;五性動,動者陽。

    性本渾淪,至靜不動,故曰:“人生而靜,天之性也。

    ”才說性,便已不是性矣。

    此一性之說也。

     宋儒有功于孟子,隻是補出個氣質之性來,省多少口脗! 問:“禽獸草木亦有性否?”曰:“有。

    ”再問:“其生亦天命否?”曰:“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安得非天命?” 或問:“孔子教人,性非所先。

    ”曰:“聖人開口處都是性。

    ” 水無渣,着土便濁;火無氣,着木便煙。

    性無二,着氣質便染。

     滿方寸渾成一個德性,無分毫私欲便是一心之仁;六尺渾成一個沖和,無分毫病痛便是一身之仁。

    滿六合渾成一個身軀,無分毫間隔便是合天下以成其仁。

    仁是全體,無毫發欠缺;仁是純體,無纖芥瑕疪;仁是天成,無些子造作。

    衆人分一心為胡越,聖人會天下以成其身。

    愚嘗謂:“兩間無物我,萬古一呼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