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補卷

關燈
彼謂嫌其心雜不許入社者,俗士之妄語耳。

    遠公甚愛賢,所見亦高,觀其與人書,委曲過細,唯恐或傷,況謝公聰悟如是,又以師道事遠公,遠公安忍拒之!千載高賢埋沒至今,得我方爾出見于世,此一喜也。

    王摩诘以詩名,論者雖謂其通于禅理,猶未遽以真禅歸之,況知其文之妙乎!蓋禅為詩所掩,而文章又為禅所掩,不欲觀之矣。

    今觀《六祖塔銘》等文章清妙,豈減詩才哉!此又一喜也。

     意欲别集《儒禅》一書,凡說禅者依世次彙入,而苦無書;有者又多分散,如楊億、張子韶、王精、文文山集皆分散無存。

    若《僧禅》則專集僧語,又另為一集,與《儒禅》并行,大約以精切簡要為貴。

    使讀者開卷了然,醍醐一味,入道更易耳。

     《華嚴合論》精妙不可當,一字不可改易,蓋又一《華嚴》也。

    如向、郭注《莊子》,不可便以《莊子》為經,向、郭為注;如左丘明傳《春秋》,不可便以《春秋》為經,左氏為傳。

    何者?使無《春秋》,左氏自然流行,以左氏又一經也,使無《莊于》,向、郭自然流行,以向、郭又一經也。

    然則執向、郭以解《莊子》,據左氏以論《春秋》者,其人為不智矣。

    (李溫陵集·卷二) ●複耿中丞 四海雖大而朋友實難,豪士無多而好學者益鮮。

    若夫一往參詣,務于自得,直至不見是而無悶,不見知而不悔者,則令弟子庸一人實當之,而今不幸死矣!仆尚友四方,願欲生死于友朋之手而不可得,故一見于庸,遂自謂可以死矣,而讵意子庸乃先我以死也耶!興言及此,我懷何如也! 公素笃于天倫,五内之割,不言可知。

    且不待遠求而自得同志之朋于家庭之内,祝餘之歎,豈虛也哉!屢欲附一書奉慰,第神緒忽忽,自心且不能平,而敢遽以世俗遊詞奉勸于公也耶?今已矣!惟念此問學一事,非小小根器者所能造詣耳。

    夫古人明以此學為大學,此人為大人矣。

    夫大人者,豈尋常人之所能識耶?當老子時,識老子者惟孔子一人;當孔子時,識孔子者又止顔子一人。

    蓋知已之難如此。

    使令弟子庸在時,若再有一人能知之,則亦不足以為子庸矣。

     嗟嗟!勿言之矣!今所憾者,仆數千裡之來,直為公兄弟二人耳。

    今公又在朝矣,曠然離索,其誰陶鑄我也?夫為學而不求友與求友而不務勝己者,不能屈恥忍痛,甘受天下之大爐錘,雖曰好學,吾不信也。

    欲成大器,為大人,稱大學,可得耶?(李溫陵集·卷二) ●答周二魯 士貴為己,務自适。

    如不自适而适人之适,雖伯夷、叔齊同為淫僻,不知為己,惟務為人,雖堯、舜同為塵垢秕糠。

    此儒者之用,所以竟為蒙莊所排,青牛所诃,而以為不如良賈也。

    蓋其朝聞夕可,雖無異路,至于用世處身之術,斷斷乎非儒者所能企及。

    後世稍有知其略者,猶能緻清淨甯一之化,如漢文帝、曹相國、汲長孺等,自利利他,同歸于至順極治,則親當黃帝、老子時又何如耶?仆實喜之而習氣太重,不能庶幾其萬一,蓋口說自适而終是好适人之适,口說為已而終是看得自己太輕故耳。

     老子曰:“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處衆人之所惡,則幾于道矣。

    ”蔔在黃安時,終日杜門,不能與衆同塵;到麻城,然後遊戲三昧,出入于花街柳市之間,始能與衆同塵矣,而又未能和光也。

    何也?以與中丞猶有辯學諸書也。

    自今恩之,辯有何益!祗見紛紛不解,彼此鋒銳益甚,光芒愈熾,非但無益而反涉于吝驕,自蹈于宋儒攻新法之故轍而不自知矣。

    豈非以不知為己,不知自适,故不能和光,而務欲以自炫其光之故與!靜言思之,實為可恥。

    故決意去發,欲以人山之深,免與世人争長較短。

    蓋未能對面忘情,其勢不得不複為閉戶獨處之計耳,雖生死大事不必如此,但自愧勞擾一生,年已六十二,風前之燭,曾無幾時,祝自此以往,皆未死之年,待死之身,便宜歲月日時也乎!若又不知自适,更待何時乃得自适也耶?且遊戲玩耍者,衆人之所同,而儒者之所惡;若落發毀貌,則非但儒生惡之,雖衆人亦惡之矣。

    和光之道,莫甚于此,仆又何惜此幾莖毛而不處于衆人之所惡耶?非敢自謂庶幾于道,特以居卑處辱,居退處下,居虛處獨,水之為物,本自至善,人特不能似之耳。

    仆是以勉強為此舉動,蓋老而無用,尤相宜也。

     白下此時,五台先生在刑曹,而近谿先生亦已到。

    仆愧老矣,不能匍匐趨侍,兄既同官于此,幸早發興一會之,五台先生骨剛膽烈,更曆已久,練熟世故,明解朝典,不假言矣。

    至其出世之學,心領神解,又已多年,而絕口不談,逢人但說因說果,令人鄙笑。

    遇真正儒者,如癡如夢,翻令見疑。

    則此老欺人太甚,自謂海内無人故耳。

    亦又以見此老之善藏其用,非人可及也。

    隻有丈夫志願,或用世,或出世,俱不宜磋過此老也。

    近老今年七十四矣,少而學道,蓋真正英雄,真主俠客,而能回光斂焰,專精般若之門者,老而糟粕盡棄,穢惡聚躬、蓋和光同塵之極,俗儒不知,盡道是實如此不肖。

    老子雲:“天下謂我道大,似不肖。

    夫惟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

    ”蓋大之極則何所不有,其以為不肖也固宜。

    人盡以此老為不肖,則知此老者自希;知此老者既希,則此老益以貴矣。

    又何疑乎! 仆實知此二老者,今天下之第一流也,後世之第一流也。

    用世處世,經世出世,俱已至到。

    風但細心聽客,決知尺有大受用處也。

    然此言亦仆之不能自适處也,不真為己處也。

    何也?兄未嘗問我此兩人,又未嘗欲會此兩人者,我何故說此兩人至此極也,豈非心腸太熱之故欤!一笑!一笑!(李溫陵集·卷四) ●答周柳塘 耿老與周書雲,“往見說卓吾狎妓事,其書尚存,而頃書來乃謂弟不能參會卓吾禅機。

    昔顔山農于講學會中忽起就地打滾,曰:“‘試看我良知!’士友至今傳為笑柄。

    卓吾種種作用,無非打滾意也。

    第惜其發之無當,機鋒不妙耳。

    ” 又謂“魯橋諸公之會宴鄧令君也,卓吾将優旦調弄,此亦禅機也,打滾意也。

    蓋彼謂魯橋之學,随身規矩太嚴,欲解其枷鎖耳。

    然魯橋之學,原以恭敬求仁,已成章矣。

    今見其舉動如是,第益重其狎主辱客之憾耳。

    未信先橫,安能悟之令解脫哉!” 又謂“卓吾曾強其弟狎妓,此亦禅機也。

    ” 又謂“卓吾曾率衆僧入一嫠婦之室乞齋,卒令此婦冒帷簿之羞,士紳多憾之,此亦禅機也。

    夫子見南子是也。

    南子聞車聲而知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