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讀史〔凡四十九篇〕
關燈
小
中
大
〔凡四十九篇〕
●曹公二首
曹公欲以愛女嫁丁儀,五官中郎将曰:“婦人觀貌,而丁儀目眇,恐愛女不悅。
”後公與儀會,因坐而劇談,勃然起曰:“丁掾好士,即使其兩目盲,猶當嫁女與之,何況但眇。
是兒誤我!”嗚呼!曹公愛才而忘其眇,愛才而忘其愛,愛才而忘其女之所不愛,若曹公真可謂愛才之極矣!然丁掾亦何可當也?夫人以目眇為病,而丁掾獨以目眇見為奇,吾是以知曾公之具眼矣。
是故獨能以雙眼視丁掾也。
是故丁掾可以失愛女,而不可以失嶽翁!縱可以不稱嶽翁,而不得不稱以知已之主! ○又 魏武病頭風,方伏枕時,一見陳琳檄,即躍然起曰:“此愈我疾!此愈我疾!”夫文章可以起病,是天下之良藥不從口入而從心授也。
病即起于見文章,是天下之真藥不可以形求,而但可以神領也。
夫天下之善文章,如良醫之善用藥,古今天下亦不少矣。
故不難于有陳琳,而獨難于有魏武。
設使呈陳琳之檄于凡有目者之前,未必不皆以為好,然未必遽皆能愈疾也。
唯愈疾,然後見魏武之愛才最笃,契慕獨深也。
故吾不喜陳琳之能文章,而喜陳琳之遇知己。
蓋知己甚難,雖琳亦不容不懷知己之感矣。
唐之明皇,豈不是能文章者?然杜甫《三大禮賦》,浩然“不才”詩,已棄之如秦、越人矣,況六朝之庸主哉!況沈、謝引短推長,僧虔秃筆自免,孝标空續《辨命》哉! ●楊修 史稱丞相主簿楊修謀立曾植為魏嗣,曹丕患之,以車載廢麓,内吳質與之謀。
修以白操,丕大懼,質曰:“無害也。
”明日複以籭載絹而入,推驗無人,操由是疑。
又修每當就植,慮有關白,忖度操意豫作答教十馀條,敕門下随問應答。
于是教裁出,答即入,操怪之,乃收殺修。
此為實錄矣。
或以修聰敏異常,又與袁氏為婚,故曹公忌之。
夫曹公愛才,今古所推,雖祢正平之無狀,猶爾相容,陳孔璋之檄辱及父祖,且收以為記室,安得有此?且有此,安得兼群雄而并天下也?其欲謀立臨淄,為丕等所谮是的,蓋臨淄本以才捷愛幸,秉意投修,故修亦自以植為知己。
植既數與修書,無所避忌,修亦每于操前馳騁聰明,則修之不善韬晦,自宜取敗。
修與祢正平、孔北海俱相知,俱是一流人,故俱敗。
●反騷 朱子曰:“雄少好辭賦,慕司馬相如之作,怪屈原文過相如,至不容,作《離騷》,自投江而死,悲其文,讀之未郴流涕焉。
以為君子得時則大行,不得則龍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乃作書往往摭《離騷》文而反之,自岷山投諸江以吊屈原雲。
” 李生曰:《離騷》離優也;《反騷》,反其辭,以甚憂也,正謂屈子翻愁結耳。
彼以世不足憤,其憤世也益甚;以俗為不足嫉,其嫉俗愈深。
以神龍之淵潛為懿,則其卑鄙世人,驢騾下上,視屈子為何物,而視世為何等乎?蓋深以為可惜,又深以可憐,痛原轉加,而哭世轉劇也。
夫有伯夷之行,則以餓死為快;有士師之沖,則以不見羞汙為德:各從所好而已。
若執夷之清而欲兼柳之和,有惠之和又欲并夷之清,則惠不成惠,夷不成夷,皆假焉耳。
屈子者夷之倫,揚雄者惠之類,雖相反而實相知也,實未常不相痛念也。
彼假人者豈但不知雄,而亦豈知屈乎? 廟柳柳州有雲:“委故都以從利兮,吾知先生之不忍,立而視其颠覆兮,又豈先生之所志?窮與達其不渝兮,夫唯服道而守義。
籲嗟先生之貌不可得兮,猶仿佛其文章。
托遺編而歎喟兮,渙予涕其盈眶。
哀今之人兮,庸有慮時之否臧?退默然以自服兮,曰吾言之而不行!”其傷今念古,亦可感也!獨太史公《屈原傳》最得之。
●史記屈原 夫為井者洩淤泥而瑩清泉,可以汲矣,而乃不汲,真不能不令人心恻也。
故知王明則臣主并受其福,不明則臣主并受其辱,又何福之能得乎?然則懷王客死于秦,屈原沉沒于淵,正并受其辱者耳,曷足怪也!張儀侮弄楚懷,直似兒戲,屈原乃欲托之為元首,望之如堯、舜、三王,雖忠亦癡。
觀者但取其心可矣。
昏愚庸主有何草制可定,左右近侍絕無與原同心者,則原亦太孤孑而無助矣。
且所草稿既未定,上官大夫等安得見之?既得而見,則是吾示天下以公也。
公則無有我人,又何待奪,又何奪之而下與乎?即椎以為上官大夫之能可也,不待彼有奪意斯善矣。
此以人事君之道,臣之所以廣忠益者,真大忠也,甚不可以不察也。
●漁父 細玩此篇,畢竟是有此漁父,非假設之辭也。
觀其鼓枻之歌,迥然清商,絕不同調,末即頓顯拒絕之迹,遂去不複與言,可以見矣。
如原決有此見,肯沉汨羅乎?實相矛盾,各執一家言也。
但為漁父則易,為屈子則難,屈子所謂邦無道則愚以犯難者也。
誰不能智,唯愚不可及矣。
漁父之見,原亦知之,原亦能言之,則謂為屈原假設之詞亦可。
●招魂 朱子曰:“古者人死,則以其上服升屋履危,北面而号曰‘臯某複’。
遂以其衣三招之而下以覆屍。
此禮所謂複也。
說者以為招魂複魂,有禱祠之道,盡愛之心,蓋猶冀其複生耳。
如是而不生,則不生矣,于是乃行死事。
而荊楚之俗,乃或以施之生人,故宋玉哀闵屈原放逐,恐其魂魄離散,遂因國俗,托帝命,假巫語以招之。
其盡愛緻禱,猶古遺意。
是以太史公讀之而哀其志焉。
” 李生曰:上帝命巫陽占筮屈平所在,與之魂魄。
巫陽謂屈原放逐江南,魂魄不複日久,不待占而後知,筮而後與也。
公宜即差掌夢之官往招其魂,速之來歸耳。
夫返魂還魄,生死肉骨,天帝專之,乃使陽筮之,帝之不足為明矣。
故陽謂帝命難從,而自以己情來招引之也。
天帝亦遂辭巫陽,而謝不能複用屈原焉。
蓋玉自比巫陽,而以上官、子蘭等比掌夢之官,以懷、襄比天帝,辭意隐矣。
其招之辭,隻述上下四方之不可久處,但道故國土地、飲食、宮室、聲妓、宴遊之樂,宗族之美,絕不言當日事,可謂至妙至妙。
善哉招也!痛哉招也!樂哉招也!同時景差亦有《大招辭》。
至漢時淮南小山作《招隐士》。
朱子曰:“淮南王安好招緻賓客,客有‘八公’之徒,分造詞賦,以類相從,或稱大山,或稱小山,漢《漢文志》有淮南王群臣賦四十四篇是也。
”王逸雲:“小山之徒,闵傷屈原身雖沉沒,名德顯聞,與隐山澤無異,故作《招隐士》之賦以彰其志。
” ●誡子詩 “明者處世,莫尚于中。
優哉遊哉,于道相從。
首陽為拙,柳惠為工。
飽食安步,以仕代農;依隐玩世,詭時不逢。
才盡身危,好名得華。
有群累生,孤貴失和。
遺馀不匮,自盡無多。
聖人之道,一龍一蛇。
形見神藏,與物變化,随時之宜,無有常家。
” 卓吾子曰:既雲随時之宜,則首陽非拙;既雲無有常家,則何必柳下而後為工?班固贊曰:“劉向言少時,數問長老賢人通于事及朔時者,皆曰‘朔口諧倡辯,不能持論,喜為庸人誦說。
’故令後世多傳聞者。
而揚雄亦以朔‘言不純師,行不純德,其流風遺書蔑如’也。
然朔名過實者,以其诙達多端,不名一行,應諧似優,不窮似智,正谏似直,穢德似隐。
蓋夷、齊而是柳下惠,戒其子以尚容。
其滑稽之雄乎!”卓吾子曰:向既稱朔口諧辯倡,則是論勝也,而曰“不能持論”何哉?向之所謂論者,向去朔未遠,千載而上,恍然猶将見之,而問于長老之在朔時者,向可知也”。
當朔時,朝野無半人知朔,唯武帝知朔,故朔有谏必聽。
此同時諸長老,誰是知朔者而問朔也?不見設客難乎?籲!“言不純師,行不純德,其流風遺書篾如”乎不也?雄之為人益可知矣。
卑卑弄其唇吻,欲以博萬世之名,視朔奚啻霄壤!予此參駁,當為朔、雄實錄。
●非有先生論 遇得其人,則一言以興;遇不得其人,則一言遂死。
千載遇少而不遇多,此志士所以在山,仁人所以盡養壽命也。
唯其不忍為,是以莫肯為,歌詠彈琴,樂而忘死,宜矣。
然則東方生蓋亦幸而遭遇漢武者也。
人謂大隐居市朝,以東方生為朝隐。
噫!使非武帝愛才知朔如此,敢一日而居市朝之間哉?最先避世而歌德衰者朔也。
●子虛 班固曰:“史遷稱《春秋》推見至隐,《易》本隐以之顯,《大雅》言王公大人而德逮黎庶、《小雅》譏小己之得失,其流及上。
所言雖殊,其合德一也。
相如雖多虛辭濫說,然其要歸,引之節儉,此與《詩》之諷谏何異?揚雄以為靡麗之賦勸百而諷一,猶騁鄭、衛之音,曲終而奏《雅》,不已戲乎!”餘謂揚雄此言非但不知人,亦且不知文;非但不知文,亦且不知言,非但不知言,亦且不知諷矣。
既不知諷,宜其劇秦而美新也。
188 ●賈誼 班固贊曰:“劉向稱賈誼言三代與秦治亂之意,其論甚美,通達國體,雖古之伊、管未能遠過也。
使時見用,功化必盛,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追觀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風俗,誼之所陳略施行矣。
及欲改定制度,以漢為土德,色上黃,數用五,及欲試屬國,施五餌三表以系單于,其術固以疏矣。
誼亦天年早終,雖不至公卿,未為不遇也。
凡所著述五十八篇,掇其切要于事者著于《傳》雲。
” 李卓吾曰:班氏文儒耳,隻宜依司馬氏例以成一代之史,不宜自立論也。
立論則不免攙雜别項經史聞見,反成穢物矣。
班氏文才甚美,其于孝武以前人物,盡依司馬氏之舊,又甚有見,但不宜更添論贊于後也。
何也?論贊須具曠古雙眼,非區區有文才者所能措也。
劉向亦文儒也,然筋骨勝,肝腸勝,人品不同,故見識亦不同,是儒而自文者也。
雖不能超于文之外,然與固遠矣。
漢之儒者鹹以董仲舒為稱首,今觀仲舒不計功謀之雲,似矣。
而以明災異下獄論死,何也?夫欲明災異,是欲計利而避害也。
今既不肯計功謀利矣,而欲明災異者何也?既欲明災異以求免于害,而又謂
”後公與儀會,因坐而劇談,勃然起曰:“丁掾好士,即使其兩目盲,猶當嫁女與之,何況但眇。
是兒誤我!”嗚呼!曹公愛才而忘其眇,愛才而忘其愛,愛才而忘其女之所不愛,若曹公真可謂愛才之極矣!然丁掾亦何可當也?夫人以目眇為病,而丁掾獨以目眇見為奇,吾是以知曾公之具眼矣。
是故獨能以雙眼視丁掾也。
是故丁掾可以失愛女,而不可以失嶽翁!縱可以不稱嶽翁,而不得不稱以知已之主! ○又 魏武病頭風,方伏枕時,一見陳琳檄,即躍然起曰:“此愈我疾!此愈我疾!”夫文章可以起病,是天下之良藥不從口入而從心授也。
病即起于見文章,是天下之真藥不可以形求,而但可以神領也。
夫天下之善文章,如良醫之善用藥,古今天下亦不少矣。
故不難于有陳琳,而獨難于有魏武。
設使呈陳琳之檄于凡有目者之前,未必不皆以為好,然未必遽皆能愈疾也。
唯愈疾,然後見魏武之愛才最笃,契慕獨深也。
故吾不喜陳琳之能文章,而喜陳琳之遇知己。
蓋知己甚難,雖琳亦不容不懷知己之感矣。
唐之明皇,豈不是能文章者?然杜甫《三大禮賦》,浩然“不才”詩,已棄之如秦、越人矣,況六朝之庸主哉!況沈、謝引短推長,僧虔秃筆自免,孝标空續《辨命》哉! ●楊修 史稱丞相主簿楊修謀立曾植為魏嗣,曹丕患之,以車載廢麓,内吳質與之謀。
修以白操,丕大懼,質曰:“無害也。
”明日複以籭載絹而入,推驗無人,操由是疑。
又修每當就植,慮有關白,忖度操意豫作答教十馀條,敕門下随問應答。
于是教裁出,答即入,操怪之,乃收殺修。
此為實錄矣。
或以修聰敏異常,又與袁氏為婚,故曹公忌之。
夫曹公愛才,今古所推,雖祢正平之無狀,猶爾相容,陳孔璋之檄辱及父祖,且收以為記室,安得有此?且有此,安得兼群雄而并天下也?其欲謀立臨淄,為丕等所谮是的,蓋臨淄本以才捷愛幸,秉意投修,故修亦自以植為知己。
植既數與修書,無所避忌,修亦每于操前馳騁聰明,則修之不善韬晦,自宜取敗。
修與祢正平、孔北海俱相知,俱是一流人,故俱敗。
●反騷 朱子曰:“雄少好辭賦,慕司馬相如之作,怪屈原文過相如,至不容,作《離騷》,自投江而死,悲其文,讀之未郴流涕焉。
以為君子得時則大行,不得則龍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乃作書往往摭《離騷》文而反之,自岷山投諸江以吊屈原雲。
” 李生曰:《離騷》離優也;《反騷》,反其辭,以甚憂也,正謂屈子翻愁結耳。
彼以世不足憤,其憤世也益甚;以俗為不足嫉,其嫉俗愈深。
以神龍之淵潛為懿,則其卑鄙世人,驢騾下上,視屈子為何物,而視世為何等乎?蓋深以為可惜,又深以可憐,痛原轉加,而哭世轉劇也。
夫有伯夷之行,則以餓死為快;有士師之沖,則以不見羞汙為德:各從所好而已。
若執夷之清而欲兼柳之和,有惠之和又欲并夷之清,則惠不成惠,夷不成夷,皆假焉耳。
屈子者夷之倫,揚雄者惠之類,雖相反而實相知也,實未常不相痛念也。
彼假人者豈但不知雄,而亦豈知屈乎? 廟柳柳州有雲:“委故都以從利兮,吾知先生之不忍,立而視其颠覆兮,又豈先生之所志?窮與達其不渝兮,夫唯服道而守義。
籲嗟先生之貌不可得兮,猶仿佛其文章。
托遺編而歎喟兮,渙予涕其盈眶。
哀今之人兮,庸有慮時之否臧?退默然以自服兮,曰吾言之而不行!”其傷今念古,亦可感也!獨太史公《屈原傳》最得之。
●史記屈原 夫為井者洩淤泥而瑩清泉,可以汲矣,而乃不汲,真不能不令人心恻也。
故知王明則臣主并受其福,不明則臣主并受其辱,又何福之能得乎?然則懷王客死于秦,屈原沉沒于淵,正并受其辱者耳,曷足怪也!張儀侮弄楚懷,直似兒戲,屈原乃欲托之為元首,望之如堯、舜、三王,雖忠亦癡。
觀者但取其心可矣。
昏愚庸主有何草制可定,左右近侍絕無與原同心者,則原亦太孤孑而無助矣。
且所草稿既未定,上官大夫等安得見之?既得而見,則是吾示天下以公也。
公則無有我人,又何待奪,又何奪之而下與乎?即椎以為上官大夫之能可也,不待彼有奪意斯善矣。
此以人事君之道,臣之所以廣忠益者,真大忠也,甚不可以不察也。
●漁父 細玩此篇,畢竟是有此漁父,非假設之辭也。
觀其鼓枻之歌,迥然清商,絕不同調,末即頓顯拒絕之迹,遂去不複與言,可以見矣。
如原決有此見,肯沉汨羅乎?實相矛盾,各執一家言也。
但為漁父則易,為屈子則難,屈子所謂邦無道則愚以犯難者也。
誰不能智,唯愚不可及矣。
漁父之見,原亦知之,原亦能言之,則謂為屈原假設之詞亦可。
●招魂 朱子曰:“古者人死,則以其上服升屋履危,北面而号曰‘臯某複’。
遂以其衣三招之而下以覆屍。
此禮所謂複也。
說者以為招魂複魂,有禱祠之道,盡愛之心,蓋猶冀其複生耳。
如是而不生,則不生矣,于是乃行死事。
而荊楚之俗,乃或以施之生人,故宋玉哀闵屈原放逐,恐其魂魄離散,遂因國俗,托帝命,假巫語以招之。
其盡愛緻禱,猶古遺意。
是以太史公讀之而哀其志焉。
” 李生曰:上帝命巫陽占筮屈平所在,與之魂魄。
巫陽謂屈原放逐江南,魂魄不複日久,不待占而後知,筮而後與也。
公宜即差掌夢之官往招其魂,速之來歸耳。
夫返魂還魄,生死肉骨,天帝專之,乃使陽筮之,帝之不足為明矣。
故陽謂帝命難從,而自以己情來招引之也。
天帝亦遂辭巫陽,而謝不能複用屈原焉。
蓋玉自比巫陽,而以上官、子蘭等比掌夢之官,以懷、襄比天帝,辭意隐矣。
其招之辭,隻述上下四方之不可久處,但道故國土地、飲食、宮室、聲妓、宴遊之樂,宗族之美,絕不言當日事,可謂至妙至妙。
善哉招也!痛哉招也!樂哉招也!同時景差亦有《大招辭》。
至漢時淮南小山作《招隐士》。
朱子曰:“淮南王安好招緻賓客,客有‘八公’之徒,分造詞賦,以類相從,或稱大山,或稱小山,漢《漢文志》有淮南王群臣賦四十四篇是也。
”王逸雲:“小山之徒,闵傷屈原身雖沉沒,名德顯聞,與隐山澤無異,故作《招隐士》之賦以彰其志。
” ●誡子詩 “明者處世,莫尚于中。
優哉遊哉,于道相從。
首陽為拙,柳惠為工。
飽食安步,以仕代農;依隐玩世,詭時不逢。
才盡身危,好名得華。
有群累生,孤貴失和。
遺馀不匮,自盡無多。
聖人之道,一龍一蛇。
形見神藏,與物變化,随時之宜,無有常家。
” 卓吾子曰:既雲随時之宜,則首陽非拙;既雲無有常家,則何必柳下而後為工?班固贊曰:“劉向言少時,數問長老賢人通于事及朔時者,皆曰‘朔口諧倡辯,不能持論,喜為庸人誦說。
’故令後世多傳聞者。
而揚雄亦以朔‘言不純師,行不純德,其流風遺書蔑如’也。
然朔名過實者,以其诙達多端,不名一行,應諧似優,不窮似智,正谏似直,穢德似隐。
蓋夷、齊而是柳下惠,戒其子以尚容。
其滑稽之雄乎!”卓吾子曰:向既稱朔口諧辯倡,則是論勝也,而曰“不能持論”何哉?向之所謂論者,向去朔未遠,千載而上,恍然猶将見之,而問于長老之在朔時者,向可知也”。
當朔時,朝野無半人知朔,唯武帝知朔,故朔有谏必聽。
此同時諸長老,誰是知朔者而問朔也?不見設客難乎?籲!“言不純師,行不純德,其流風遺書篾如”乎不也?雄之為人益可知矣。
卑卑弄其唇吻,欲以博萬世之名,視朔奚啻霄壤!予此參駁,當為朔、雄實錄。
●非有先生論 遇得其人,則一言以興;遇不得其人,則一言遂死。
千載遇少而不遇多,此志士所以在山,仁人所以盡養壽命也。
唯其不忍為,是以莫肯為,歌詠彈琴,樂而忘死,宜矣。
然則東方生蓋亦幸而遭遇漢武者也。
人謂大隐居市朝,以東方生為朝隐。
噫!使非武帝愛才知朔如此,敢一日而居市朝之間哉?最先避世而歌德衰者朔也。
●子虛 班固曰:“史遷稱《春秋》推見至隐,《易》本隐以之顯,《大雅》言王公大人而德逮黎庶、《小雅》譏小己之得失,其流及上。
所言雖殊,其合德一也。
相如雖多虛辭濫說,然其要歸,引之節儉,此與《詩》之諷谏何異?揚雄以為靡麗之賦勸百而諷一,猶騁鄭、衛之音,曲終而奏《雅》,不已戲乎!”餘謂揚雄此言非但不知人,亦且不知文;非但不知文,亦且不知言,非但不知言,亦且不知諷矣。
既不知諷,宜其劇秦而美新也。
188 ●賈誼 班固贊曰:“劉向稱賈誼言三代與秦治亂之意,其論甚美,通達國體,雖古之伊、管未能遠過也。
使時見用,功化必盛,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追觀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風俗,誼之所陳略施行矣。
及欲改定制度,以漢為土德,色上黃,數用五,及欲試屬國,施五餌三表以系單于,其術固以疏矣。
誼亦天年早終,雖不至公卿,未為不遇也。
凡所著述五十八篇,掇其切要于事者著于《傳》雲。
” 李卓吾曰:班氏文儒耳,隻宜依司馬氏例以成一代之史,不宜自立論也。
立論則不免攙雜别項經史聞見,反成穢物矣。
班氏文才甚美,其于孝武以前人物,盡依司馬氏之舊,又甚有見,但不宜更添論贊于後也。
何也?論贊須具曠古雙眼,非區區有文才者所能措也。
劉向亦文儒也,然筋骨勝,肝腸勝,人品不同,故見識亦不同,是儒而自文者也。
雖不能超于文之外,然與固遠矣。
漢之儒者鹹以董仲舒為稱首,今觀仲舒不計功謀之雲,似矣。
而以明災異下獄論死,何也?夫欲明災異,是欲計利而避害也。
今既不肯計功謀利矣,而欲明災異者何也?既欲明災異以求免于害,而又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