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書答
關燈
小
中
大
諱;今公之學既主于用世,則尤宜韬藏固閉而深居。
迹相反而意相成,以此厚之,不亦可乎?因公言之,故爾及之。
然是亦哓哓者,知其無益也。
●與楊定見 此事大不可。
世間是非紛然,人在是非場中,安能免也。
于是非上加起買好遠怨等事,此亦細人常态,不足怪也。
古人以真情與人,卒至自陷者,不知多少,祗有一笑為無事耳。
今彼講是非,而我又與之講是非,講之不已,至于争辯。
人之聽者,反不以其初之講是非者為可厭,而反厭彼争辯是非者矣。
此事昭然,但迷在其中而不覺耳。
既惡人講是非矣,吾又自講是非。
講之不已,至于争,争不已,至于失聲,失聲不已,至于為仇。
失聲則損氣、多講則損身,為仇則失親,其不便宜甚矣。
人生世間,一點便宜亦自不知求,豈得為智乎? 且我以信義與人交,已是不智矣,而又責人之背信背義,是不智上更加不智,愚上加愚,雖稍知愛身者不為,而我可為之乎?雖稍知便宜者必笑,而可坐令人笑我乎?此等去處,我素犯之,但能時時自反而克之,不肯讓便宜以與人也。
千萬一笑,則當下安妥,精神複完,胸次複舊開爽。
且不論讀書作舉業事,隻一場安穩睡覺,便屬自己受用矣。
此大可歎事,大可恥事,彼所争與誣者,反不見可歎可恥也。
●複京中友朋 來教雲:“無求飽,無求安。
此心無所系著,即便是學。
”注雲:“心有在而不暇及,若别有學在,非也。
就有道則精神相感,此心自正,若謂别出所知見相正,淺矣。
”又雲:“‘苟志于仁矣,無惡也。
’惡當作去聲,即侯明撻記,第欲并生,讒說殄行,猶不憤疾于頑。
可見自古聖賢,原無惡也。
曰‘舉直錯諸枉’,錯非舍棄之,蓋錯置之錯也。
即諸枉者亦要錯置之,使之得所,未忍終棄也。
又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
’隻此一親字,便是孔門學脈。
能親便是生機。
些子意思,人人俱有,但知體取,就是保任之擴充之耳。
” 來示如此,敢以實對。
夫曰安飽不求,非其性與人殊也。
人生世間,惟有學問一事,故時敏以求之,自不知安飽耳,非有心于不求也。
若無時敏之學,而徒用心于安飽之間,則僞矣。
既時敏于學,則自不得不慎于言。
何也?吾之學未曾到手,則何敢言,亦非有意慎密其間,而故謹言以要譽于人也。
今之敢為大言,便偃然高坐上,必欲為人之師者,皆不敏事之故耳。
夫惟真實敏事之人,豈但言不敢出,食不知飽,居不知安而已,自然奔走四方,求有道以就正。
有道者,好學而自有得,大事到手之人也。
此事雖大,而路徑萬千,有頓入者,有漸入者。
漸者雖迂遠費力,猶可望以深造;若北行而南其轍,入壺上太行,則何益矣!此事猶可,但無益耳,未有害也。
苟一入邪途,豈非求益反損,所謂“非徒無益而又害之”者乎?是以不敢不就正也。
如此就正,方謂好學,方能得道,方是大事到手,方謂不負時敏之勤矣。
如此,則我能明明德。
既能明德,則自然親民。
如向日四方有道,為我所就正者,我既真切向道,彼決無有厭惡之理,決無不相親愛之事,決無不吐肝露膽與我共證明之意。
何者?明明德者,自然之用固如是也。
非認此為題目,為學脈,而作意以為之也。
今無明明德之功,而遽日親民,是未立而欲行,未走而欲飛,且使聖人“明明德”吃緊一言,全為虛說矣。
故苟志于仁,則自無厭惡。
何者?天下之人,本與仁者一般,聖人不曾高,衆人不曾低,自不容有惡耳。
所以有惡者,惡鄉願之亂德,惡久假之不歸,名為好學而實不好學者耳。
若世間之人,聖人與仁人胡為而惡之哉!蓋已至于仁,則自然無厭惡,已能明德,則自能親民。
皆自然而然,不容思勉,此聖學之所以為妙也。
故曰“學不厭,知也,教不倦,仁也。
”“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何等自然,何等不容已。
今人把“不厭”“不倦”做題目,在乎裡做,安能做得成,安能真不厭不倦也! 聖人隻教人為學耳,實能好學,則自然到此。
若不肯學,而但言“不厭”“不倦”,則孔門諸子,當盡能學之矣,何以獨稱顔子為好學也邪?既稱顔子為學不厭,而不曾說顔子為教不倦者,可知明德親民,教立而道行,獨有孔子能任之,雖顔子不敢當乎此矣。
今人未明德而便親民,未能不厭而先學不倦,未能慎言以敏于事,而自謂得道,肆口妄言之不恥,未能一日就有道以求正,而便以有道自居,欲以引正于人人。
吾誠不知其何說也。
故未明德者,便不可說親民;未能至仁者,便不可說無厭惡。
故曰“毋友不如己者”。
以此慎交,猶恐有便辟之友,善柔之友,故曰“賜也日損”,以其悅與不若已者友耳。
如之何其可以妄親而自處于不聞過之地也乎?故欲敏事而自明己德,須如顔子終身以孔子為依歸,庶無失身之侮,而得好學之實。
若其他弟子,則不免學夫子之不厭而已,學夫子之不倦而已,畢竟不知夫子之所學為何物,自己之所當有事者為何事。
雖同師聖人,而卒無得焉者,豈非以此之故欤!籲!當夫子時,而其及門之徒,已如此矣。
何怪于今!何怪于今!籲!是亦餘之過望也,深可惡也。
●又答京友 善與惡對,猶陰與陽對,柔與剛對,男與女對。
蓋有兩則有對。
既有兩矣,其勢不得不立虛假之名以分别之,如張三、李四之類是也。
若謂張三是人,而李四非人,可欤?不但是也,均此一人也,初生則有乳名,稍長則有正名,既冠而字,又有别号,是一人而三四名稱之矣。
然稱其名,則以為犯諱,故長者鹹諱其名而稱字,同輩則以字為嫌而稱号,是以号為非名也。
若以為非名,則不特号為非名,字亦非名,諱亦非名。
自此人初生,未嘗有名字夾帶将來矣,胡為乎而有許多名?又胡為乎而有可名與不可名之别也?若直曰名而已,則諱固名也,字亦名也,号亦名也,與此人原不相幹也,又胡為而諱,胡為而不諱也乎? 甚矣,世人之迷也。
然猶可委曰号之稱美,而名或不美焉耳。
然朱晦翁之号不美矣,朱熹之名美矣。
熹者,光明之稱,而晦者晦昧不明之象,朱子自謙之号也。
今者稱晦庵則學者皆喜,若稱之曰朱熹,則必甚怒而按劍矣。
是稱其至美者則以為諱,而舉其不美者反以為喜。
是不欲朱于美而欲朱子不美也,豈不亦颠倒之甚欤! 近世又且以号為諱,而直稱曰翁曰老矣。
夫使翁而可以尊人,則曰爺曰爹,亦可以尊人也。
若以為爺者奴隸之稱,則今之子稱爹,孫稱爺者,非奴隸也。
爺之極為翁,爹之極為老,稱翁稱老者,非奴隸事,獨非兒孫事乎?又胡為而舉世皆與我為兒孫也耶?近世稍知反古者,至或同侪相與呼字,以為不俗。
籲!若真不俗,稱字固不俗,稱号亦未嘗俗也。
蓋直曰名之而已,又何為乎獨不可同于俗也?吾以為稱爹與爺亦無不可也。
由是觀之,則所謂善與惡之名,率若此矣。
蓋惟志于仁者,然後無惡之可名,此蓋自善惡未分之前言之耳。
此時善且無有,何有于惡也耶!噫!非苟志于仁者,其孰能知之?苟者,誠也,仁者生之理也。
學者欲知無惡乎?其如志仁之學,吾未之見也欤哉! ●複宋太守 千聖同心,至言無二。
紙上陳語,皆千聖苦心苦口,為後賢後人。
公随機說法,有大小二乘,以待上下二根。
苟是上士,則當究明聖人上語;若甘為下士,隻作世間完人,則不但孔聖以及上古經籍為當服膺不失,雖近世有識名士一言一句,皆有切于身心,皆不可以陳語目之也。
且無征不信久矣,苟不取陳語以相證,恐聽者益以駭愕。
故凡論說,必據經引傳,亦不得已焉耳。
今據經則以為陳語,漫出胸臆則以為無當,則言者亦難矣。
凡言者,言乎其不得不言者也。
為自己本分上事,未見親切,故取陳語以自考驗,庶幾合符,非有閑心事、閑工夫,欲替古人擔憂也。
古人往矣,自無優可擔,所以有憂者,謂于古人上乘之談,未見有契合處,是以日夜焦心,見朋友則共讨論。
若隻作一世完人,則千古格言盡足受用,半字無得說矣。
所以但相見便相訂征者,以心志頗大,不甘為一世人士也。
兄若恕其罪而取其心,則弟猶得免于罪責;如以為大言不慚,貢高矜己,則終将緘默,亦容易耳。
●答耿中丞論淡 世人白晝寐語,公獨于寐中作白晝語,可謂常惺惺矣。
“周子禮于此淨業,亦見得分數明,但不知湔磨刷滌”之雲,果何所指也。
夫古之聖人,蓋嘗用湔刷之功矣。
公所謂湔磨者,乃湔磨其意識;所渭刷滌者,乃刷滌其聞見。
若當下意識不行,聞見不立,則此皆為寐語,但有纖毫,便不是淡,非常惺惺法也。
蓋必不厭,然後可以語淡。
故曰“君子之道,淡而不厭”。
若苟有所忻羨,則必有所厭舍,非淡也。
又惟淡則自然不厭,故曰“我學不厭”。
若以不厭為學的,而務學之以至于不厭,則終不免有厭時矣,非淡也,非虞廷精上之旨也。
蓋精則一,一則純;不精則不一,不一則雜,雜則不淡矣。
由此觀之,淡豈可以易言乎?是以古之聖人,終其身于問學之場焉,講習讨論,心解力行,以至于寝食俱廢者,為淡也。
淡又非可以智力求,淡又非可以有心得,而其所以不得者,有故矣。
蓋世之君子,厭常者必喜新,而惡異者則又不樂語怪。
不知人能放開眼目,固無尋廚不奇怪,亦無奇怪而不尋常也。
經世之外,甯别有出世之方乎?出世之旨,豈複有外于經世之事乎?故達人宏識,一見虞廷揖讓,便與三杯酒齊觀,巍巍堯、舜事業,便與太虛空浮雲并壽。
無他故也,其見大也。
見大故心泰,心泰故無不足。
既無不足矣,而又何羨耶。
若祗以平日之所饫聞習見者為平常,而以其罕聞驟見者為怪異,則怪異平熾是兩事,經世出世便是兩心。
勳、華之盛,揖遜之隆,比之三家村裡甕牖酒人,真不啻幾千萬裡矣。
雖欲淡,得欤?雖欲“無然歆羨”,又将能欤?此無他,其見小也。
願公更不必論湔磨刷滌之功,而惟直言問學開大之益;更不必慮虛見積習之深,而惟切究師友淵源之自。
則康節所謂“玄酒味方淡,大音聲正希”者,當自得之,不期淡而自淡矣,不亦庶乎契公作人之微旨,而不謬為“常惺惺”語也耶! ●答劉憲長 自孔子後,學孔子者便以師道自任,未曾一日為人弟子,便去終身為人之師,以為此乃孔子家法,不如是不成孔子也。
不知一為人師,便隻有我教人,無人肯來教我矣。
且孔子而前,豈無聖人,要皆遭際明時,得位行志。
其不遇者,如太公八十已前,傅說版築之先,使不遇文王、高宗,終身渭濱老臾,岩穴胥靡之徒而已,夫誰知之。
此蓋亦不求人知也,直至孔子而始有師生之名,非孔子樂為人之師也,亦以逼迫不過。
如關令尹之遇老子,攔住當關,不肯放出,不得已而後授以五千言文字耳。
公老子畢竟西遊,不知去向。
惟孔子随順世間,周遊既廣,及門漸多,又得天生聰明顔子與之辯論。
東西遨遊既無好興,有賢弟子亦足暢懷,遂成師弟名目,亦偶然也。
然顔子沒而好學遂亡,則雖有弟子之名,亦無有弟子之實矣。
弟每笑此等輩,是以情願終身為人弟子,不肯一日為人師父。
茲承遠使童子前來出家,弟謂剃發朱易,且令觀政數時,果發願心,然後落發未晚。
縱不落發,亦自不妨,在彼在此,可以任意,不必立定跟腳也。
蓋生死事大,非辦鐵石心腸,未易輕造。
如果真怕生死,在家出家等,無有異。
目令巍冠博帶、多少肉身菩薩在于世上,何有棄家去發,然後成佛事乎? 如弟不才,資質魯鈍,又性僻懶,倦于應酬,故托此以逃,非為真實究竟當如是也。
如丈樸實英發,非再來菩薩而何?若果必待功成名遂,乃去整頓手腳,晚矣。
今不必論他人,即今友山見在西川,他何曾以做官做佛為兩事哉?得則頓同諸佛,不理會則當面錯過,但不宜以空談為事耳。
●答周友山 所谕豈不是,第各人各自有過活物件。
以酒為樂者,以酒為生,如某是也。
以色為樂者,以色為命,如某是也。
至如種種,或以博弈,或以妻子,或以功業,或以文章,或以富貴,随其一件,皆可度日。
獨餘不知何說,專以良友為生。
故有之則樂,舍之則憂,甚者馳神于數千裡之外。
明知不可必得,而神恩奔逸,不可得而制也。
此豈非天之所獨苦耶! 無念已往南京,庵中甚清氣。
楚侗回,雖不曾相會,然覺有動移處,所憾不得細細商榷一番。
此此俱老矣,縣中一月間報赴閻王之召者遂至四五人,年皆未滿五十,令我驚憂,又不免重為楚侗老子憂也。
蓋今之道學,亦未有勝似楚侗老者。
叔台想必過家,過家必到舊縣,則得相聚也。
●答周柳塘 伏中微洩,秋候自當清泰。
弟苦不小洩,是以火盛,無之奈何。
樓下僅容喘息,念上天降虐,祗為大地人作惡,故重譴之,若不勉受酷責,是愈重上帝之怒。
有飯吃而受熱,比空腹受熱者何如?以此思之,故雖熱不覺熱也。
且天災時行,人亦難逃,人人亦自有過活良法。
所謂君子用智,小人用力,強者有搬運之能,弱者有就食之策,自然生出許多計智。
最下者無力無策,又自有身任父母之憂者大為設法區處,非我輩并生并育之民所能與謀也。
蓋自有受命治水之禹,承命教稼之稷,自然當任己饑已溺之事,救焚拯溺之憂,我輩安能代大匠斫哉!我輩惟是各親其親,各友其友。
各自有親友,各自相告訴,各各盡心量力相救助。
若非吾親友,非吾所能謀,亦非吾所宜謀也。
何也?願外之恩,出位之诮也。
●與耿司寇告别 新邑明睿,唯公家二三子侄可以語上。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此則不肖之罪也。
其餘諸年少或聰明未啟,或志向未專,所謂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則為失言,此則仆無是矣。
雖然,甯可失言,不可失人。
失言猶可,夫人豈可乎哉!蓋人才自古為難也。
夫以人才難得如此,苟幸一得焉,而又失之,豈不憾哉! 嗟夫!顔子沒而未聞好學,在夫子時固已苦于人之難得矣,況今日乎!是以求之七十子之中而不得,乃求之于三千之衆;求之三千而不得,乃不得已焉周流四方以求之。
既而求之上下四方而卒無得也,于是動“歸欤”之歎曰:“歸欤!歸欤!吾黨小子,亦有可裁者。
”其切切焉唯恐失人如此,以是知中行真不可以必得也。
狂者不蹈故襲,不踐往迹,見識高矣,所謂如鳳皇翔于千仞之上,誰能當之,而不信凡鳥之平常,與己均同于物類。
是以見雖高而不實,不實則不中行矣。
猖者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不為,如夷、齊之倫,其守定矣,所謂虎豹在山,百獸震恐,誰敢犯之,而不信凡走之皆獸。
是以守雖定而不虛,不虛則不中行矣。
是故曾點終于狂而不實,而曾參信道之後,遂能以中虛而不易終身之定奪者,則夫子來歸而後得斯人也。
不然,豈不以失此人為憾
迹相反而意相成,以此厚之,不亦可乎?因公言之,故爾及之。
然是亦哓哓者,知其無益也。
●與楊定見 此事大不可。
世間是非紛然,人在是非場中,安能免也。
于是非上加起買好遠怨等事,此亦細人常态,不足怪也。
古人以真情與人,卒至自陷者,不知多少,祗有一笑為無事耳。
今彼講是非,而我又與之講是非,講之不已,至于争辯。
人之聽者,反不以其初之講是非者為可厭,而反厭彼争辯是非者矣。
此事昭然,但迷在其中而不覺耳。
既惡人講是非矣,吾又自講是非。
講之不已,至于争,争不已,至于失聲,失聲不已,至于為仇。
失聲則損氣、多講則損身,為仇則失親,其不便宜甚矣。
人生世間,一點便宜亦自不知求,豈得為智乎? 且我以信義與人交,已是不智矣,而又責人之背信背義,是不智上更加不智,愚上加愚,雖稍知愛身者不為,而我可為之乎?雖稍知便宜者必笑,而可坐令人笑我乎?此等去處,我素犯之,但能時時自反而克之,不肯讓便宜以與人也。
千萬一笑,則當下安妥,精神複完,胸次複舊開爽。
且不論讀書作舉業事,隻一場安穩睡覺,便屬自己受用矣。
此大可歎事,大可恥事,彼所争與誣者,反不見可歎可恥也。
●複京中友朋 來教雲:“無求飽,無求安。
此心無所系著,即便是學。
”注雲:“心有在而不暇及,若别有學在,非也。
就有道則精神相感,此心自正,若謂别出所知見相正,淺矣。
”又雲:“‘苟志于仁矣,無惡也。
’惡當作去聲,即侯明撻記,第欲并生,讒說殄行,猶不憤疾于頑。
可見自古聖賢,原無惡也。
曰‘舉直錯諸枉’,錯非舍棄之,蓋錯置之錯也。
即諸枉者亦要錯置之,使之得所,未忍終棄也。
又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
’隻此一親字,便是孔門學脈。
能親便是生機。
些子意思,人人俱有,但知體取,就是保任之擴充之耳。
” 來示如此,敢以實對。
夫曰安飽不求,非其性與人殊也。
人生世間,惟有學問一事,故時敏以求之,自不知安飽耳,非有心于不求也。
若無時敏之學,而徒用心于安飽之間,則僞矣。
既時敏于學,則自不得不慎于言。
何也?吾之學未曾到手,則何敢言,亦非有意慎密其間,而故謹言以要譽于人也。
今之敢為大言,便偃然高坐上,必欲為人之師者,皆不敏事之故耳。
夫惟真實敏事之人,豈但言不敢出,食不知飽,居不知安而已,自然奔走四方,求有道以就正。
有道者,好學而自有得,大事到手之人也。
此事雖大,而路徑萬千,有頓入者,有漸入者。
漸者雖迂遠費力,猶可望以深造;若北行而南其轍,入壺上太行,則何益矣!此事猶可,但無益耳,未有害也。
苟一入邪途,豈非求益反損,所謂“非徒無益而又害之”者乎?是以不敢不就正也。
如此就正,方謂好學,方能得道,方是大事到手,方謂不負時敏之勤矣。
如此,則我能明明德。
既能明德,則自然親民。
如向日四方有道,為我所就正者,我既真切向道,彼決無有厭惡之理,決無不相親愛之事,決無不吐肝露膽與我共證明之意。
何者?明明德者,自然之用固如是也。
非認此為題目,為學脈,而作意以為之也。
今無明明德之功,而遽日親民,是未立而欲行,未走而欲飛,且使聖人“明明德”吃緊一言,全為虛說矣。
故苟志于仁,則自無厭惡。
何者?天下之人,本與仁者一般,聖人不曾高,衆人不曾低,自不容有惡耳。
所以有惡者,惡鄉願之亂德,惡久假之不歸,名為好學而實不好學者耳。
若世間之人,聖人與仁人胡為而惡之哉!蓋已至于仁,則自然無厭惡,已能明德,則自能親民。
皆自然而然,不容思勉,此聖學之所以為妙也。
故曰“學不厭,知也,教不倦,仁也。
”“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何等自然,何等不容已。
今人把“不厭”“不倦”做題目,在乎裡做,安能做得成,安能真不厭不倦也! 聖人隻教人為學耳,實能好學,則自然到此。
若不肯學,而但言“不厭”“不倦”,則孔門諸子,當盡能學之矣,何以獨稱顔子為好學也邪?既稱顔子為學不厭,而不曾說顔子為教不倦者,可知明德親民,教立而道行,獨有孔子能任之,雖顔子不敢當乎此矣。
今人未明德而便親民,未能不厭而先學不倦,未能慎言以敏于事,而自謂得道,肆口妄言之不恥,未能一日就有道以求正,而便以有道自居,欲以引正于人人。
吾誠不知其何說也。
故未明德者,便不可說親民;未能至仁者,便不可說無厭惡。
故曰“毋友不如己者”。
以此慎交,猶恐有便辟之友,善柔之友,故曰“賜也日損”,以其悅與不若已者友耳。
如之何其可以妄親而自處于不聞過之地也乎?故欲敏事而自明己德,須如顔子終身以孔子為依歸,庶無失身之侮,而得好學之實。
若其他弟子,則不免學夫子之不厭而已,學夫子之不倦而已,畢竟不知夫子之所學為何物,自己之所當有事者為何事。
雖同師聖人,而卒無得焉者,豈非以此之故欤!籲!當夫子時,而其及門之徒,已如此矣。
何怪于今!何怪于今!籲!是亦餘之過望也,深可惡也。
●又答京友 善與惡對,猶陰與陽對,柔與剛對,男與女對。
蓋有兩則有對。
既有兩矣,其勢不得不立虛假之名以分别之,如張三、李四之類是也。
若謂張三是人,而李四非人,可欤?不但是也,均此一人也,初生則有乳名,稍長則有正名,既冠而字,又有别号,是一人而三四名稱之矣。
然稱其名,則以為犯諱,故長者鹹諱其名而稱字,同輩則以字為嫌而稱号,是以号為非名也。
若以為非名,則不特号為非名,字亦非名,諱亦非名。
自此人初生,未嘗有名字夾帶将來矣,胡為乎而有許多名?又胡為乎而有可名與不可名之别也?若直曰名而已,則諱固名也,字亦名也,号亦名也,與此人原不相幹也,又胡為而諱,胡為而不諱也乎? 甚矣,世人之迷也。
然猶可委曰号之稱美,而名或不美焉耳。
然朱晦翁之号不美矣,朱熹之名美矣。
熹者,光明之稱,而晦者晦昧不明之象,朱子自謙之号也。
今者稱晦庵則學者皆喜,若稱之曰朱熹,則必甚怒而按劍矣。
是稱其至美者則以為諱,而舉其不美者反以為喜。
是不欲朱于美而欲朱子不美也,豈不亦颠倒之甚欤! 近世又且以号為諱,而直稱曰翁曰老矣。
夫使翁而可以尊人,則曰爺曰爹,亦可以尊人也。
若以為爺者奴隸之稱,則今之子稱爹,孫稱爺者,非奴隸也。
爺之極為翁,爹之極為老,稱翁稱老者,非奴隸事,獨非兒孫事乎?又胡為而舉世皆與我為兒孫也耶?近世稍知反古者,至或同侪相與呼字,以為不俗。
籲!若真不俗,稱字固不俗,稱号亦未嘗俗也。
蓋直曰名之而已,又何為乎獨不可同于俗也?吾以為稱爹與爺亦無不可也。
由是觀之,則所謂善與惡之名,率若此矣。
蓋惟志于仁者,然後無惡之可名,此蓋自善惡未分之前言之耳。
此時善且無有,何有于惡也耶!噫!非苟志于仁者,其孰能知之?苟者,誠也,仁者生之理也。
學者欲知無惡乎?其如志仁之學,吾未之見也欤哉! ●複宋太守 千聖同心,至言無二。
紙上陳語,皆千聖苦心苦口,為後賢後人。
公随機說法,有大小二乘,以待上下二根。
苟是上士,則當究明聖人上語;若甘為下士,隻作世間完人,則不但孔聖以及上古經籍為當服膺不失,雖近世有識名士一言一句,皆有切于身心,皆不可以陳語目之也。
且無征不信久矣,苟不取陳語以相證,恐聽者益以駭愕。
故凡論說,必據經引傳,亦不得已焉耳。
今據經則以為陳語,漫出胸臆則以為無當,則言者亦難矣。
凡言者,言乎其不得不言者也。
為自己本分上事,未見親切,故取陳語以自考驗,庶幾合符,非有閑心事、閑工夫,欲替古人擔憂也。
古人往矣,自無優可擔,所以有憂者,謂于古人上乘之談,未見有契合處,是以日夜焦心,見朋友則共讨論。
若隻作一世完人,則千古格言盡足受用,半字無得說矣。
所以但相見便相訂征者,以心志頗大,不甘為一世人士也。
兄若恕其罪而取其心,則弟猶得免于罪責;如以為大言不慚,貢高矜己,則終将緘默,亦容易耳。
●答耿中丞論淡 世人白晝寐語,公獨于寐中作白晝語,可謂常惺惺矣。
“周子禮于此淨業,亦見得分數明,但不知湔磨刷滌”之雲,果何所指也。
夫古之聖人,蓋嘗用湔刷之功矣。
公所謂湔磨者,乃湔磨其意識;所渭刷滌者,乃刷滌其聞見。
若當下意識不行,聞見不立,則此皆為寐語,但有纖毫,便不是淡,非常惺惺法也。
蓋必不厭,然後可以語淡。
故曰“君子之道,淡而不厭”。
若苟有所忻羨,則必有所厭舍,非淡也。
又惟淡則自然不厭,故曰“我學不厭”。
若以不厭為學的,而務學之以至于不厭,則終不免有厭時矣,非淡也,非虞廷精上之旨也。
蓋精則一,一則純;不精則不一,不一則雜,雜則不淡矣。
由此觀之,淡豈可以易言乎?是以古之聖人,終其身于問學之場焉,講習讨論,心解力行,以至于寝食俱廢者,為淡也。
淡又非可以智力求,淡又非可以有心得,而其所以不得者,有故矣。
蓋世之君子,厭常者必喜新,而惡異者則又不樂語怪。
不知人能放開眼目,固無尋廚不奇怪,亦無奇怪而不尋常也。
經世之外,甯别有出世之方乎?出世之旨,豈複有外于經世之事乎?故達人宏識,一見虞廷揖讓,便與三杯酒齊觀,巍巍堯、舜事業,便與太虛空浮雲并壽。
無他故也,其見大也。
見大故心泰,心泰故無不足。
既無不足矣,而又何羨耶。
若祗以平日之所饫聞習見者為平常,而以其罕聞驟見者為怪異,則怪異平熾是兩事,經世出世便是兩心。
勳、華之盛,揖遜之隆,比之三家村裡甕牖酒人,真不啻幾千萬裡矣。
雖欲淡,得欤?雖欲“無然歆羨”,又将能欤?此無他,其見小也。
願公更不必論湔磨刷滌之功,而惟直言問學開大之益;更不必慮虛見積習之深,而惟切究師友淵源之自。
則康節所謂“玄酒味方淡,大音聲正希”者,當自得之,不期淡而自淡矣,不亦庶乎契公作人之微旨,而不謬為“常惺惺”語也耶! ●答劉憲長 自孔子後,學孔子者便以師道自任,未曾一日為人弟子,便去終身為人之師,以為此乃孔子家法,不如是不成孔子也。
不知一為人師,便隻有我教人,無人肯來教我矣。
且孔子而前,豈無聖人,要皆遭際明時,得位行志。
其不遇者,如太公八十已前,傅說版築之先,使不遇文王、高宗,終身渭濱老臾,岩穴胥靡之徒而已,夫誰知之。
此蓋亦不求人知也,直至孔子而始有師生之名,非孔子樂為人之師也,亦以逼迫不過。
如關令尹之遇老子,攔住當關,不肯放出,不得已而後授以五千言文字耳。
公老子畢竟西遊,不知去向。
惟孔子随順世間,周遊既廣,及門漸多,又得天生聰明顔子與之辯論。
東西遨遊既無好興,有賢弟子亦足暢懷,遂成師弟名目,亦偶然也。
然顔子沒而好學遂亡,則雖有弟子之名,亦無有弟子之實矣。
弟每笑此等輩,是以情願終身為人弟子,不肯一日為人師父。
茲承遠使童子前來出家,弟謂剃發朱易,且令觀政數時,果發願心,然後落發未晚。
縱不落發,亦自不妨,在彼在此,可以任意,不必立定跟腳也。
蓋生死事大,非辦鐵石心腸,未易輕造。
如果真怕生死,在家出家等,無有異。
目令巍冠博帶、多少肉身菩薩在于世上,何有棄家去發,然後成佛事乎? 如弟不才,資質魯鈍,又性僻懶,倦于應酬,故托此以逃,非為真實究竟當如是也。
如丈樸實英發,非再來菩薩而何?若果必待功成名遂,乃去整頓手腳,晚矣。
今不必論他人,即今友山見在西川,他何曾以做官做佛為兩事哉?得則頓同諸佛,不理會則當面錯過,但不宜以空談為事耳。
●答周友山 所谕豈不是,第各人各自有過活物件。
以酒為樂者,以酒為生,如某是也。
以色為樂者,以色為命,如某是也。
至如種種,或以博弈,或以妻子,或以功業,或以文章,或以富貴,随其一件,皆可度日。
獨餘不知何說,專以良友為生。
故有之則樂,舍之則憂,甚者馳神于數千裡之外。
明知不可必得,而神恩奔逸,不可得而制也。
此豈非天之所獨苦耶! 無念已往南京,庵中甚清氣。
楚侗回,雖不曾相會,然覺有動移處,所憾不得細細商榷一番。
此此俱老矣,縣中一月間報赴閻王之召者遂至四五人,年皆未滿五十,令我驚憂,又不免重為楚侗老子憂也。
蓋今之道學,亦未有勝似楚侗老者。
叔台想必過家,過家必到舊縣,則得相聚也。
●答周柳塘 伏中微洩,秋候自當清泰。
弟苦不小洩,是以火盛,無之奈何。
樓下僅容喘息,念上天降虐,祗為大地人作惡,故重譴之,若不勉受酷責,是愈重上帝之怒。
有飯吃而受熱,比空腹受熱者何如?以此思之,故雖熱不覺熱也。
且天災時行,人亦難逃,人人亦自有過活良法。
所謂君子用智,小人用力,強者有搬運之能,弱者有就食之策,自然生出許多計智。
最下者無力無策,又自有身任父母之憂者大為設法區處,非我輩并生并育之民所能與謀也。
蓋自有受命治水之禹,承命教稼之稷,自然當任己饑已溺之事,救焚拯溺之憂,我輩安能代大匠斫哉!我輩惟是各親其親,各友其友。
各自有親友,各自相告訴,各各盡心量力相救助。
若非吾親友,非吾所能謀,亦非吾所宜謀也。
何也?願外之恩,出位之诮也。
●與耿司寇告别 新邑明睿,唯公家二三子侄可以語上。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此則不肖之罪也。
其餘諸年少或聰明未啟,或志向未專,所謂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則為失言,此則仆無是矣。
雖然,甯可失言,不可失人。
失言猶可,夫人豈可乎哉!蓋人才自古為難也。
夫以人才難得如此,苟幸一得焉,而又失之,豈不憾哉! 嗟夫!顔子沒而未聞好學,在夫子時固已苦于人之難得矣,況今日乎!是以求之七十子之中而不得,乃求之于三千之衆;求之三千而不得,乃不得已焉周流四方以求之。
既而求之上下四方而卒無得也,于是動“歸欤”之歎曰:“歸欤!歸欤!吾黨小子,亦有可裁者。
”其切切焉唯恐失人如此,以是知中行真不可以必得也。
狂者不蹈故襲,不踐往迹,見識高矣,所謂如鳳皇翔于千仞之上,誰能當之,而不信凡鳥之平常,與己均同于物類。
是以見雖高而不實,不實則不中行矣。
猖者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不為,如夷、齊之倫,其守定矣,所謂虎豹在山,百獸震恐,誰敢犯之,而不信凡走之皆獸。
是以守雖定而不虛,不虛則不中行矣。
是故曾點終于狂而不實,而曾參信道之後,遂能以中虛而不易終身之定奪者,則夫子來歸而後得斯人也。
不然,豈不以失此人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