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書答

關燈
,所謂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若夫上上人,則舉世絕少,非直少也,蓋絕無之矣。

    如弟者,滔滔皆是人也。

    此其絕無者,舉世既無之矣,又何說焉。

     年來每深歎憾,光陰去矣,而一官三十餘年,未嘗分毫為國出力,徒竊俸餘以自潤。

    既幸雙親歸土,弟妹七人婚嫁各畢。

    各幸而不缺衣食,各生兒孫。

    獨餘連生四男三女,惟留一女在耳。

    而年逼耳順,體素赢弱,以為弟侄已滿目,可以無歉矣,遂自安慰焉。

    蓋所謂欲之而不能,非能之而自不欲也,惟此一件人生大事未能明了,心下時時煩懑;故遂棄官入楚,事善知識,以求少得。

    蓋皆陷溺之久,老而始覺,絕未曾自棄于人倫之外者。

     平生師友散在四方,不下十百,盡是仕宦忠烈丈夫,如兄輩等耳。

    弟初不敢以彼等為徇人,彼等亦不以我為絕世,各務以自得而已矣。

    故相期甚遠,而形假遺。

    願作聖者師聖,願為佛者宗佛。

    不同在家出家,人知與否,随其資性,一任進道,故得相與共為學耳。

    然則所取于渠者,豈取其棄人倫哉,取其志道也。

    中間大略不過曰:“其為人倔強難化如此。

    始焉不肯低頭,而終也遂爾禀服師事。

    ”因其難化,故料其必能得道,又因其得道,而複喜其不負倔強初志。

    如此而已。

    然天下之倔強而不得道者多矣。

    若其不得道,則雖倔強何益,雖出家何用。

    雖至于斷臂燃身,亦祗為喪身失命之夫耳,竟何補也!故苟有志于道,則在家可也,孔、孟不在家乎?出家可也,釋迦佛不出家乎?今之學佛者,非學其棄淨飯主之位而苦行于雪山之中也,學其能成佛之道而已。

    今之學孔子者,非學其能在家也,學其能成孔子之道而已。

    若以在家者為是,則今之在家學聖者多矣,而成聖者其誰耶?若以出家為非,則今之非釋氏者亦不少矣,而終不敢謂其非佛,又何也?然則學佛者,要于成佛爾矣。

    渠既學佛矣,又何說乎? 承示雲,趙老與胡氏書,極诋渠之非,曰:“雲水瓢笠之中,作此乞墦登垅之态。

    ”覽教至此,不覺泫然!斯言毒害,實刺我心。

    我與彼得無盡堕其中而不自知者乎?當時胡氏必以緻仕分高品,輕功名富貴為善學者,故此老痛責渠之非以曉之,所謂言不怒,則聽者不入是也。

    今夫人人盡知求富貴利達者之為乞墦矣,而孰知雲水瓢笠之衆,皆乞墦耶!使胡氏思之,得無知斯道之大,而不專在于輕功名富貴之間乎?然使趙老而别與溺于富貴功名之人言之,則又不如此矣。

    所謂因病發藥,因時治病,不得一概,此道之所以為大也。

    吾謂趙老真聖人也。

    渠當終身依歸,而奈何其遽舍之而遠去耶!然要之各從所好,不可以我之意而必渠之同此意也。

    獨念乞墦之辱,心實恥之,而卒不得免者何居?意者或借聞見以為聰明,或藉耳目以為心腹欤!或憑冊籍以為斷案,或依孔、佛以為泰山欤!有一于此,我乃齊人,又安能笑彼渠也。

    此弟之所痛而苦也。

    兄其何以教之? 承谕欲弟便毀此文,此實無不可,但不必耳。

    何也?人各有心,不能皆合。

    喜者自喜,不喜者自然不喜;欲覽者覽,欲毀者毀,各不相礙,此學之所以為妙也。

    若以喜者為是,而必欲兄丈之同喜;又以毀者為是,而複責弟之不毀。

    則是各見其是,各私其學,學斯僻矣。

    抑豈以此言為有累于趙老乎?夫趙老何人也,巍巍泰山,學貫千古,乃一和尚能累之,則亦無貴于趙老矣。

    夫惟陳相倍師,而後陳良之學始顯,惟西河之人疑子夏于夫子,而後夫子之遭益尊。

    然則趙老固非人之所能累也。

    若曰吾謂渠,惜其以倍師之故,頓為後世咦耳,則渠已絕棄人世,逃儒歸佛,陷于大戮而不自愛惜矣,吾又何愛惜之有焉?吾以為渠之學若果非,則當以此暴其惡于天下後世,而與天下後世共改之;若果是,則當以此顯其教于天下後世,而與天下後世共為之。

    此仁人君子之用心,所以為大同也。

    且觀世之人,孰能不避名色而讀異端之書者乎?堂堂天朝,行頒《四書》、《五經》于天下,欲其幼而學、,壯而行,以博高爵重祿,顯榮家世,不然者,有黜有罰如此其詳明也,然猶有束書面不肯讀者,況佛教乎?佛然且然,況鄧和尚之語乎?況居上數句文字乎?吾恐雖欲拱手以奉之,彼即置而棄之矣,而何必代之毀與棄也。

    弟謂兄聖人之資也,且又聖人之徒也。

    弟異端者流也,本無足道者也。

     自朱夫子以至今日,以老、佛為異端,相襲而排擯之者,不知其幾百年矣。

    弟非不知,而敢以直犯衆怒者,不得已也,老而怕死也。

    且國家以六經取士,而有《三藏》之收;六藝教人,而又有戒壇之設:則亦未嘗以出家為禁矣。

    則如渠者,固國家之所不棄,而兄乃以為棄耶? 屢承接引之勤,苟非木石,能不動念。

    然謂弟欲使天下之人皆棄功名妻子而後從事于學,果若是,是為大蠹,弟不如是之愚也。

    然斯言也,吾謂兄亦太早計矣,非但未卵而求時夜者也。

    夫渠生長于内江矣,今觀内江之人,更有一人效渠之為者乎?吾謂即使朝廷出令,前鼎镬而後白刃,驅而之出家,彼甯有守其妻孥以死者耳,必不願也。

    而謂一鄧和尚能變易天下之人乎?一無緊要居士,能以幾句閑言語,能使天下人盡棄妻子功名,以從事于佛學乎?蓋千古絕無之事,千萬勿煩杞慮也。

    吾謂真正能接趙老之脈者,意者或有待于兄耳。

    異日者,必有端的同門,能共推尊老丈,以為師門顔、闵。

    區區異端之徒,自救不暇,安能并驅争先也?則此鄙陋之語,勿毀之亦可。

     然我又嘗推念之矣。

    夫黃面老瞿昙,少而出家者也,李耳厭薄衰周,亦遂西遊不返;老而後出家者也,獨孔子老在家耳。

    然終身周流,不暇暖席,則在家時亦無幾矣,妻既卒矣,獨一子耳,更不聞其娶誰女也,更不聞其複有幾房妾媵也,則于室家之情,亦太微矣”時列國之主,盡知禮遇夫子,然而夫子不仕也,最久者三月而已,不曰“接浙而行”,則自‘明日遂行”,則于功名之念,亦太輕矣。

    居郴知叔梁纥葬處,乃葬其母于五父之衡,然後得合葬于防焉,則字掃墓之禮,亦太簡矣。

    豈三聖人于此,顧為輕于功名妻子哉?恐亦未免遺棄之病哉!然則渠上人之罪過,亦未能遽定也。

     然以餘斷之,上人之罪不在于後日之不歸家,而在于其初之輕于出家也。

    何也?一出家即棄父母矣。

    所貴于有子者,謂其臨老得力耳;蓋人既老,便自有許多疾病。

    苟有子,則老來得力,病困時得力,卧床難移動時得力;奉侍瘍藥時得力、五内分割;痛苦難忍時得力,臨終嗚咽、分付決别七聲氣垂絕對得力。

    若此時不得力,則與寵子等矣,文何在于奔喪守劄,以為他人之觀乎?往往見今世學道壘人,先覺士大夫,或父母八千有餘,猶聞拜疾趨,全不念風中之燭,滅在俄頃。

    無他,急功名而忘其親也。

    此之不責,而反責彼出家兒,是為大惑,足稱颠倒見矣。

     籲籲!二十餘年傾蓋之友,六七十歲皓皤之夫,萬裡相逢,聚首他縣,誓吐肝膽,盡脫皮膚。

    苟一蔓衷赤不盡,尚有纖芥為名作诳之語,青霄白日,照耀我心,便當永堕無間,萬劫力驢,與兄騎乘。

    此今日所以報答百泉上知己之感也。

    縱兄有憾,我終不敢有怨。

     ●複周南士 公壯年雄才,抱璞未試者也。

    如仆本無才可用,故自不宜于用,豈誠與雲與鶴相類者哉!感愧甚矣!夫世間惟才不易得,故曰“才難”。

    若無其才而虛有其名,如殷中軍以竹馬之好,欲與大司馬抗衡,以自附于王、謝,是為不自忖度,則仆無是矣。

    仆惟早自揣量,故毅然告退。

    又性剛不能委蛇,性疏稍好靜僻,以此日就鹿豕,群無賴,蓋适所宜。

    如公大才,際明世,正宜藏蓄待時,為時出力也。

     古有之矣,有大才而不見用于世者。

    世既不能用,而亦不求用,退而與無才者等,不使無才者疑,有才者忌。

    所謂容貌若愚,深藏若虛,老聃是也。

    今觀渭濱之叟,年八十矣,猶把釣持竿不顧也。

    使八十而死,或不死而不遇西伯獵于渭,縱遇西伯而西伯不尊以為師,敬養之以為老,有子若發不武,不能善承父志,太公雖百萬韬略,不用也。

    此皆所謂善藏其用者也。

     若夫嚴于陵、陳希夷,汲汲欲用之矣,而有必用之心,無必用之形,故被裘堕驢,終名隐士。

    雖不遁心,而能遁迹;雖不見用才,亦見隐才矣。

    黃、老而下,可多見耶!又若有大用之才,而能委曲以求其必用,時不必明良,道不論泰否,與世浮沉,因時升降,而用常在我,卒亦舍我不用而不可得,則管夷吾輩是也。

    此其最高矣乎! 若乃切切焉以求用,又不能委曲以濟其用,操一己之繩墨,持前王之規矩,以方柄欲入圓鑿,此豈用世才哉!徒負卻切切欲用本心矣。

    吾儒是也。

    幸而見幾明決,不俟終日,得勇退之道焉。

    然削譏木,餓陳畏匡,其得免者亦幸耳,非勝算也。

    公今親遭明時,抱和壁,如前數子,皆所熟厭,當必有契詣者,仆特崖略之以俟擇耳。

    不然,欲用而不能委曲以濟其用,此儒之所以卒為天下後世非笑也。

     ●答鄧明府 何公死,不關江陵事。

    江陵為司業時,何公隻與朋輩同往一會言耳。

    言雖不中,而殺之之心無有也。

    及何公出而獨向朋輩道“此人有欲飛不得”之雲,蓋直不滿之耳。

    何公聞之,遂有“此人必當國,當國必殺我”等語。

    則以何公平生自許太過,不意精神反為江陵所攝,于是怃然便有懼色,蓋皆英雄莫肯相下之實,所謂兩雄不并立于世者,此等心腸是也。

    自後江陵亦記不得何公,而何公終日有江陵在念。

     偶攻江陵者,首吉安人。

    江陵遂怨吉安,日與吉安缙紳為仇。

    然亦未嘗仇何公者,以何公不足仇也,特何公自力仇耳。

    何也,以何公“必為首相,必殺我”之語,已傳播于吉安及四方久矣。

    至是欲承奉江陵者,憾無有緣,聞是,誰不甘心何公者乎?殺一布衣,本無難事,而可以取快江陵之胸腹,則又何憚而不敢為也?故巡撫緝訪之于前,而繼者踵其步。

    方其緝解至湖廣也,湖廣密進揭帖子江陵。

    江陵曰:“此事何須來問,輕則決罰,重則發遣(而)已矣。

    ”及差人出閣門,應城李義河遂授以意曰:“此江陵本意也,特不欲自發之耳。

    ”籲籲!江陵何人也,膽如天大,而肯姑息此哉!應城之情狀可知矣。

    應城于何公,素有論學之忤,其殺人之心自有。

    又其時勢焰薰的,人之事應城者如事江陵,則何公雖欲不死,又安可得耶! 江陵此事甚錯,其原起于憾吉安,而必欲殺吉安人為尤錯。

    今日俱為談往事矣!然何公布衣之傑也,故有殺身之禍,江陵宰相之傑也,故有身後之辱。

    不論其敗而論其成,不追其鑒原其心,不責其過而賞其功,則二老者皆吾師也。

    非與世之局瑣取容,埋頭顧影,竊取聖人之名以自蓋其貪位固寵之私者比也。

    是以複并論之,以裁正于大方焉。

    所論甚見中蘊,可為何公出氣,恐猶未察江陵初心,故爾贅及。

     ●答耿中丞 昨承教言,深中狂愚之病。

    夫以率性之真,推而擴之,與天下為公,乃謂之道。

    既欲與斯世斯民共由之,則其範圍曲成之功大矣。

    “學其可無術欤”,此公至言也,此公所得于孔子而深信之以為家法者也。

    仆又何言之哉!然此乃孔氏之言也,非我也。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給于孔子而後足也。

    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則千古以前無孔子,終不得為人乎?故為願學孔子之說者,乃孟子之所以止于孟子,仆方痛撼其非夫,而公謂我願之欤? 且孔子未嘗教人之學孔子也。

    使孔子而教人以學孔子,何以顔淵問仁,而曰“為仁由己”而不由人也欤哉!何以曰“古之學者為己”,又曰“君子求諸已”也欤哉!惟其由已,故諸子自不必問仁于孔子,惟其為己,故孔子自無學術以授門人。

    是無人無己之學也。

    無已,故學莫先于克己;無人,故教惟在于因人。

    試舉一二言之。

    如仲弓,居敬行簡人也,而問仁焉,夫子直指之日敬恕而已。

    雍也聰明,故悟焉而請事。

    司馬牛遭兄弟之難,常懷憂懼,是謹言慎行人也,而問仁焉,夫子亦直指之曰“其盲也”而已。

    牛也不聰,故疑焉而反以為未足。

    由此觀之,孔子亦何嘗教人之學孔子也哉!夫孔子未嘗教人之學孔子,而學孔子者務舍己而必以孔子為學,雖公亦必以為真可笑矣。

     夫惟孔子未嘗以孔子教人學,故其得志也,必不以身為教于天下。

    ”是故聖人在上,萬物得所,有由然也。

    夫天下之人得所也久矣,所以不得所者,貪暴者擾之,而“仁者”害之也。

    “仁者”天下之失所也而優之,而汲汲焉欲贻之以得所之域。

    于是有德禮以格其心,有政刑以絷其四體,而人始大失所矣。

     夫天下之民物衆矣,若必欲其皆如吾之條理,則天地亦且不能。

    是故寒能折膠,而不能折朝市之人;熱能伏金,而不能伏競奔之子。

    何也?富貴利達所以厚吾天生之五官,其勢然也。

    是故聖人順之,順之則安之矣。

    是故貪财者與之以祿,趨勢者與之以爵,強有力者與之以權,能者稱事而官,愞者夾持而使。

    有德者隆之虛位,但取具瞻,高才者處以重任,不問出入。

    各從所好,各騁所長,無一人之不中用。

    何其事之易也?雖欲飾詐以投其好,我自無好之可投;雖欲掩醜以著其美,我自無醜之可掩,何其說之難也?是非真能明明德于天下,而坐緻天下太平者欽!是非真能不見一絲作為之迹,而自享心逸日休之效者欽!然則孔氏之學術亦妙矣,則雖謂孔子有學有術以教人亦可也。

    然則無學無術者,其茲孔子之學術欽! 公既深信而笃行之,則雖謂公自己之學術亦可也,但不必人人皆如公耳故。

    凡公之所為自善,所用自廣,所學自當。

    仆自敬公,不必仆之似公也,公自當愛仆,不必公之賢于仆也。

    則公此行,人人有彈冠之慶矣;否則,同者少而異者多,賢者少而愚不肖者多,天下果何時而太平乎哉! ●又答耿中丞 心之所欲為着,耳更不必聞于人之言,非不欲聞,自不聞也。

    若欲不聞,孰若不為。

    此兩者從公決之而已。

    且世間好事甚多,又安能一一盡為之耶? 且夫吾身之所系于天下者大也。

    古之君子平居暇日,非但不能過人,亦且無以及人。

    一旦有大故,平居暇日表表焉欲以自見者,舉千億莫敢當前,獨此君子焉,稍出其緒馀者以整頓之,功成而衆不知,則其過于人也遠矣。

    譬之龍泉、太阿,非斬蚊斷犀,不輕試也。

    蓋小試則無味,小用則無馀,他日所就,皆可知矣。

     阿世之語,市井之談耳,何足複道之哉!然渠之所以知公者,其責望亦自頗厚。

    渠以人之相知,貴于知心,苟四海之内有知我者,則一鐘子足矣,不在多也。

    以今觀公,實未足為渠之知己。

    夫渠欲與公相從于形骸之外,而公乃索之于形骸之内,哓哓焉欲以口舌辯說渠之是非,以為足以厚相知,而答責望于我者之深意,則大謬矣! 夫世人之是非,其不足為渠之輕重也審矣。

    且渠初未嘗以世人之是非為一己之是非也。

    若以是非為是非,渠之行事,斷必不如此矣。

    此尤其至易明焉者也蓋渠之學主乎出世,故每每直行而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