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録

關燈
說命》,此皆易曉,亦好。

    此是孔氏壁中所藏之《書》。

    ”又曰:“看《尚書》,漸漸覺曉不得,便是有長進。

    若從頭至尾解得,便是亂道。

    《高宗肜日》是最不可曉者,《西伯戡黎》是稍稍不可曉者。

    太甲大故亂道,故伊尹之言緊切;高宗稍稍聰明,故《說命》之言細膩。

    ”又曰:“讀《尚書》有一個法,半截曉得,半截曉不得。

    曉得底看;曉不得底且闕之,不可強通,強通則穿鑿。

    ”又曰“‘敬敷五教在寬’,隻是不急迫,慢慢地養他。

    ”(節) 《書》中可疑諸篇,若一齊不信,恐倒了《六經》。

    如《金縢》亦有非人情者,“雨,反風,禾盡起”,也是差異。

    成王如何又恰恨去啟《金縢》之書?然當周公納策於匱中,豈但二公知之?《盤庚》更沒道理。

    從古相傳來,如經傳所引用,皆此書之文,但不知何故說得都無頭。

    且如今告諭民間一二事,做得幾句如此,他曉得曉不得?隻說道要遷,更不說道自家如何要遷,如何不可以不遷。

    萬民因甚不要遷?要得人遷,也須說出利害,今更不說。

    《呂刑》一篇,如何穆王說得散漫,直從苗民蚩尤為始作亂說起?若說道都是古人元文,如何出於孔氏者多分明易曉,出於伏生者都難理會?(賀孫) “惟三月哉生魄”一段,自是脫落分曉。

    且如“朕弟”,“寡兄”,是武王自告康叔之辭無疑。

    蓋武王,周公、康叔同叫作兄。

    豈應周公對康叔一家人說話,安得叫武王作“寡兄”,以告其弟乎?蓋“寡”者,是向人稱我家、我國長上之辭也。

    隻被其中有“作新大邑於周”數句,遂牽引得《序》來作成王時書。

    不知此是脫簡。

    且如《梓材》是君戒臣之辭,而後截又皆是臣戒君之辭。

    要之,此三篇斷然是武王時書。

    若是成王,不應所引多文王而不及武王。

    且如今人才說太祖,便須及太宗也。

    又曰:“某嚐疑《書注》非孔安國作。

    蓋此傳不應是東晉方出,其文又皆不甚好,不是西漢時文。

    ”(義剛) 問:“《周誥》辭語艱澀,如何看?”曰:“此等是不可曉。

    ”“林文說,艾軒以為方言”。

    曰:“隻是古語如此。

    竊意當時風俗恁地說話,人便都曉得。

    如這物事喚做這物事,今風俗不喚做這物事,便曉他不得。

    如《蔡仲之命》《君牙》等篇,乃當時與士大夫語,似今翰林所作製誥之文,故甚易曉。

    如誥,是與民語,乃今官司行移曉諭文字,有帶時語在其中。

    今但曉其可曉者,不可曉處則闕之可也。

    如《詩》‘景員維河’,上下文皆易曉,卻此一句不可曉。

    又如‘三壽作朋’,三壽是何物?歐陽公記古語亦有‘三壽’之說,想當時自有此般說話,人都曉得,隻是今不可曉。

    ”問:“東萊《書說》如何?”曰:“說得巧了。

    向常問他有疑處否?曰:‘都解得通。

    ’到兩三年後再相見,曰:‘盡有可疑者。

    ’”(淳)。

    (義剛錄雲:“問:‘《五誥》辭語恁地短促,如何?’曰:‘這般的不可曉。

    ’林擇之雲:‘艾軒以為方言。

    ’曰:‘亦不是方言,隻是古語如此。

    ’雲雲”) 安卿問:“《君牙》《冏命》等篇,見得穆王氣象甚好,而後來乃有車轍馬跡馳天下之事,如何?”曰:“此篇乃內史、太史之屬所作,猶今之翰林作製誥然。

    如《君陳》《周官》《蔡仲之命》《微子之命》等篇,亦是當時此等文字自有個格子,首呼其名而告之,末又為‘嗚呼’之辭以戒之。

    篇篇皆然,觀之可見。

    如《大誥》《梓材》《多方》《多士》等篇乃當時編人君告其民之辭,多是方言。

    如‘卬’字即‘我’字,沈存中以為秦語平音,而謂之‘卬’。

    故諸《誥》等篇,當時下民曉得,而今士人不曉得。

    如‘尚書’、‘尚衣’、‘尚食’,‘尚’乃守主之意,而秦語作平音,與‘常’字同。

    諸命等篇,今士人以為易曉,而當時下民卻曉不得。

    ”(義剛) △詩一 因論《詩》,曆言《小序》大無義理,皆是後人杜撰,先後增益湊合而成。

    多就《詩》中采摭言語,更不能發明詩之大旨。

    才見有“漢之廣矣”之句,便以為德廣所及;才見有“命彼後車”之言,便以為不能飲食教載。

    《行葦》之《序》,但見“牛羊勿踐”便謂仁及草木;但見“戚戚兄弟”,便謂親睦九族;見“黃耇台背”便謂“養老”;見“以祈黃耇”,便謂“乞言”;見“介爾景福”便謂成其福祿,隨文生義,無複論理。

    《卷耳》之《序》以“求賢審官,知臣下之勤勞”,為後妃之誌事,固不倫矣。

    況《詩》中所謂“嗟我懷人”,其言親昵太甚,寧後妃所得施於使臣者哉。

    《桃夭》之詩謂“婚姻以時,國無鰥民”為“後妃之所緻”。

    而不知其為文王刑家及國,其化固如此,豈專後妃所能緻耶?其他變《風》諸詩,未必是刺者,皆以為刺;未必是言此人,必附會以為此人。

    《桑中》之詩放蕩留連,止是淫者相戲之辭,豈有刺人之惡,而反自陷於流蕩之中。

    《子衿》詞意輕儇,亦豈刺學校之辭。

    《有女同車》等,皆以為刺忽而作。

    鄭忽不娶齊女,其初亦是好的意思,但見後來失國,便將許多詩盡為刺忽而作。

    考之於忽,所謂淫昏暴虐之類,皆無其實。

    至遂目為“狡童”,豈詩人愛君之意?況其所以失國,正坐柔懦闊疏,亦何狡之有?幽厲之刺,亦有不然。

    《甫田》諸篇,凡詩中無詆譏之意者,皆以為傷今思古而作。

    其他謬誤,不可勝說。

    後世但見《詩序》魏然冠於篇首,不敢複議其非,至有解說不通,多為飾辭以曲護之者,其誤後學多矣。

    《大序》卻好,或者謂補湊而成,亦有此理。

    《書小序》亦未是。

    隻如《堯典》《舜典》便不能通貫一篇之意。

    《堯典》不獨為遜舜一事。

    《舜典》到“曆試諸艱”之外,便不該通了,其他《書序》亦然。

    至如《書大序》亦疑不是孔安國文字。

    大抵西漢文章渾厚近古,雖董仲舒、劉向之徒,言語自別。

    讀《書大序》便覺軟慢無氣,未必不是後人所作也。

    (謨) △詩二 江疇問:“‘狡童’刺忽也,言其疾之太重。

    ”曰:“若以當時之暴斂於民觀之,為言亦不為重。

    蓋民之於君,聚則為君臣,散則為仇讎。

    雖如孟子所謂“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讎”是也。

    然詩人之意本不如此,何曾言‘狡童’是刺忽?而序《詩》者妄意言之,緻得人如此說。

    聖人言‘鄭聲淫’者,蓋鄭人之詩多是言當時風俗男女淫奔,故有此等語。

    《狡童》,想說當時之人,非刺其君也。

    ”又曰:“《詩》辭多是出於當時鄉談鄙俚之語,雜而為之。

    如《鴟鴞》雲‘拮居’、‘捋荼’之語,皆此類也。

    ”又曰:“此言乃周公為之。

    周公,不知其人如何,然其言皆聱牙難考。

    如《書》中周公之言便難讀,如《立政》《君奭》之篇是也。

    最好者惟《無逸》一書,中間用字亦有‘譸張為幻’之語。

    至若《周官》《蔡仲》等篇,卻是官樣文字,必出於當時有司潤色之文,非純周公語也。

    ”又曰:“古人作詩,多有用意不相連續。

    如‘嘒彼小星,三五在東’,釋者皆雲,‘小星’者,是在天至小之星也;‘三五在東’者,是五緯之星應在於東也。

    其言全不相貫。

    ”(卓) △老莊 問:“孟子與莊子同時否?”曰:“莊子後得幾年,然亦不爭多。

    ”或雲:“莊子都不說著孟子一句。

    ”曰:“孟子平生足跡隻齊、魯、滕、宋、大梁之間,不曾過大梁之南。

    莊子自是楚人,想見聲聞不相接。

    大抵楚地便多有此樣差異底人物學問,所以孟子說陳良雲雲。

    ”曰:“如今看許行之說如此鄙陋,當時亦有數十百人從他,是如何?”曰:“不特此也,如莊子書中說惠施、鄧析之徒,與夫‘堅白異同’之論(曆舉其說),是甚麼學問?然亦自名家。

    ”或雲:“他恐是借此以顯理?”曰:“便是禪家要如此。

    凡事須要倒說,如所謂‘不管夜行,投明要到’;如‘人上樹,口銜樹枝,手足懸空,卻要答話’,皆是此意。

    ”廣雲:“《通鑒》中載孔子順與公孫龍辨說數語,似好。

    ”曰:“此出在《孔叢子》,其他說話又不如此。

    此書必是後漢時人撰者。

    若是古書,前漢時又都不見說是如何。

    其中所載孔安國書之類,其氣象萎薾,都不似西京時文章。

    ”(廣) “雷擊所在,隻一氣滾來,間有見而不為害,隻緣氣未掤裂,有所擊者皆是已發。

    ”蔡季通雲:“人於雷所擊處,收得雷斧之屬,是一氣擊後方始結成,不是將這個來打物。

    見人拾得石斧,如今斧之狀,似細黃石。

    ”因說道士行五雷法。

    先生曰:“今極卑陋是道士,許多說話全亂道。

    ”蔡雲:“禪家又勝似他。

    ”曰:“禪家已是九分亂道了,他又把佛家言語參雜在裏麵。

    如佛經本自遠方外國來,故語音差異,有許多差異字,人都理會不得,他便撰許多符咒,千般萬樣,教人理會不得,極是陋。

    ”蔡雲:“道士有個莊、老在上,卻不去理會。

    ”曰:“如今秀才讀多少書,理會自家道理不出,他又那得心情去理會莊、老。

    ”蔡雲:“無人理會得《老子》通透,大段鼓動得人,恐非佛教之比。

    ”曰:“公道如何?”蔡雲:“緣他帶治國平天下道理在。

    ”曰:“做得出也隻是個曹參。

    ”蔡雲:“曹參未能盡其術。

    ”曰:“也隻是恁地,隻是藏縮無形影。

    ”因問蔡曰:“公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是如何說?”蔡曰:“隻是無名是天地之始,有名便是有形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