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古文疏證》卷八
關燈
小
中
大
》「樂無慚德」,沈約《謝示樂歌啟》「觀樂帝所遠有慚德」皆足證)。
若是,則武王亦當自為未盡善耶?今誤以評樂之言,加之成湯之身,而仲虺釋之,史臣書之,將聖人青天白日心事,全驅入模糊曖昧之鄉,豈不重可歎耶?又曰:「聖人之道,順時而已。
」時當揖讓,則為揖讓;時當征誅,則為征誅。
《易》曰: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是俯仰皆無慚矣。
苟有絲毫之慚,聖人必不為之,觀《湯誓》「今朕必往」之辭,及《論語》「玄牡昭告」之語,豈是抱慚負恧者耶? 又按論「至治馨香,感於神明」,亦引僖五年《傳》曰:詳宮之奇原文所謂馨香,本屬黍稷而言。
黍稷者,本屬祀神言,意謂祀神所重在德,苟有德矣,其馨香非弟黍稷而已,乃明德之馨香也。
今其上既無黍稷字,突然曰「至治馨香」,夫馨香於至治何與耶?此處既不言祀神事,下又突然曰「黍稷非馨」,夫黍稷於治民何與耶?種種述謬,皆為吞剝《周書》成語。
故餘讀《三國志·張紘傳》,紘箋曰:自古有國有家者,鹹欲修德政以比隆盛世,至於其治,多不馨香。
竊以此偽作者之所本。
又按論古文襲今文之誤處曰:《無逸》篇「乃或亮陰,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
《說命》上則「亮陰三祀,既免喪,其惟弗言」,以為相表裏矣。
不知《無逸》「其惟」二字本是承接上句「三年不言」語氣,則上句「不言」二字不可刪也,又是喚起下句「言乃雍」語氣,則下句「言乃雍」不可刪也。
今上下皆刪,獨留此句,「其惟」二字竟無著落,語氣不完,何以便住?又曰:《鹹有一德》「後非民罔使,民非後罔事」,本仿《國語》,「《夏書》曰:眾非元後,何戴後,非眾無與守邦」,《禮記》「太甲曰:民非後無,能胥以寧,後非民無,以辟四方」。
但二者皆以「民非後」在上,興起下「後非民」,乃是告君語義,今倒置之,則是告民語義,不容出伊尹對太甲之口矣。
又按論蔡《傳》之誤曰:「臣下不匡其刑墨」,安國《傳》,墨刑,鑿其額,涅以墨。
穎達《疏》,犯顏而諫,臣之所難,故設不諫之刑,以勵臣下。
此特據偽孔《傳》杜撰,別無所出。
蔡氏引劉侍講曰:墨即叔向所謂《夏書》昏墨賊,殺臯陶之刑,貪以敗官為墨。
案左引《夏書》謂昏墨賊三者,皆當殺,非刑名也。
此雲「其刑墨」,乃五刑涅額之名也。
且此非貪罪,作偽者原自不引《左傳》,其意欲以為不諫者有刑。
然又以不諫之刑,本無所出,因之姑從輕典雲爾。
劉氏以《左傳》宜殺之墨解偽《書》涅額之墨,是偽《書》之墨本是刑名者,反不謂之刑名;《左傳》之墨本非刑名者,反謂之刑名矣。
何兩誤也? 又按餘嘗以《六韜》《三略》《李衛公問對》盡偽書,茲讀《井觀瑣言》,已知有先我而駁及者,曰:宋戴溪將鑒博議,乃極稱《三略》,通於道而適於用,可以立功而保身。
且謂其中多知足戒貪之語,張良得之用以成名。
謂《問對》之書,興廢得失,事宜情實,兵家術法,燦然畢舉,皆可垂範將來。
以瑗觀之,《問對》雖偽,然必出於有學識謀略者之手。
東坡雲:《問對》是阮逸偽作,《三略》純是剽竊老氏遺意,迂緩支離,不適於用,其知足戒貪等語,蓋因子房之明誓而為之辭,非子房反有得於此也。
蓋圯橋授受之書亡矣,此與所謂《素書》皆贗本。
如曰「高鳥死,良弓藏。
敵國滅,謀臣亡」。
亡者,謂奪其威,廢其權也。
皆取諸舊史而附會之,痕跡宛然可見。
而戴亟稱之,無乃未之思與?或謂漢建武二十七年,詔已援《黃石公記》「柔能製剛,弱能製強」語,則此書之傳亦遠矣。
餘曰:安知非作《三略》者反用漢光武詔以充入之乎?善夫,朱子論《孔叢子》,因曰:天下多少是偽書,開眼看得透,自無多書可讀。
其亦上數書之謂與? ○第一百二十二 ○第一百二十三 ○第一百二十四 ○第一百二十五 ○第一百二十六 ○第一百二十七 已上並闕 ○第一百二十八 或問:孔安國之從祀在唐貞觀二十一年,實以古文《尚書》。
今子既辨古文《尚書》經與傳皆屬假托,然則,安國之從祀亦可得而去乎?餘曰:唯唯否否。
安國之《尚書》誠假托,然其於經籍之功,亦有不可得而泯者。
如《孝經》二十二章,傳至梁始亡。
《論語》二十一篇,何晏時雖不傳,而今《論語注》有所謂「孔曰」者,即安國之辭,是其有功於《論語》,不可泯也。
《禮古經》五十六篇,十七篇與高堂生所傳正同,餘三十九篇謂之《逸禮》,哀帝時欲立學官,不果,鄭康成本習《小戴禮》,後以古經校之,取其義長者為鄭氏學,今鄭《注》有所謂「古文作某」,即安國之本,所謂「今文作某」者,乃從安國本也。
《逸禮》三十九篇,唐初猶傳,諸儒曾不以為意,遂毀於兵,而吳澄所纂《逸經》八篇,猶安國之遺也,是其有功於《儀禮》不可泯也。
《禮記》未詳篇數,然《漢志》亦謂自孔壁得之。
伏生今文《盤庚》三篇合為一,《康王之誥》合於《顧命》,安國古文出,始分析。
《酒誥》《召誥》率多脫簡,劉向以中古文校之,始復完備,是即其有功於今文《尚書》,亦不可泯也。
且論其生平,固無得而訾議也。
考其世係,固先聖之嫡派也,其從祀,烏得而廢諸?愚於是有感於漢從祀諸儒矣,伏生以《尚書》二十八篇祀,宜也。
高堂生以《儀禮》十七篇祀,宜也。
毛萇以傳《詩》三百五篇祀,亦宜也。
獨杜子春以《周禮》,後蒼以《禮記》,則有可得而議焉者。
杜子春為劉歆門人,永平初尚存,能通其讀,鄭眾、賈逵,往受業焉。
馬融、鄭康成之傳注,皆始於此,是以為有功《周禮》。
而不知其功於《周禮》,與杜林之有功古文《尚書》,差相等耳,固未殊絕也。
何以言之?創始者難為功,繼起者易為力,當秦火絕滅之餘,而能存亡保缺,抱聖人之遺經,獨傳於世,如伏生、高堂生之功,豈不為殊絕哉?至王莽亂,尚不至如秦火之甚,故論實有功於《周禮》,其惟河間獻王德乎?河間獻王始開獻書之路,得《周官》五篇,闕其《冬官》一篇,購以千金不得,取《考工記》以補其處,合成六篇奏之,藏於秘府。
哀帝時,劉歆校理秘書,始著於《錄略》。
而後有門人杜子春,能通其讀。
溯厥淵源,實自獻王。
故論《周禮》之功,進河間獻王德於兩廡,而罷杜子春可也。
且河間獻王之功亦不細矣,據《漢志》及《隋·經籍志》,則《禮古經》出孔壁者,安國得而獻之;出於魯淹中者,獻王得而獻之。
《孝經》十八章,獻王所得顏芝之本也(見邢昺《疏》)。
《記》百三十一篇,獻王得七十子後之書也。
立毛氏《詩》,則毛萇為之博士;立左氏《春秋》,則貫公為之博士。
濟濟乎,洋洋乎,西京之儒者,未能或之先也。
其從祀,烏得而舍諸?後蒼之從祀在嘉靖九年,張孚敬(是年尚名璁,茲從賜名)枋國大正祀典,黜戴聖而進後蒼。
推孚敬之意,以《春秋》三傳有左氏、公羊氏、穀梁氏,《尚書》今文有伏生,古文有孔安國,《毛詩》有毛公,獨三禮《儀禮》有高堂生,《周禮》有杜子春,而《禮記》有戴聖。
今戴聖以贓吏見黜,不可不思一人以補之,於是見《藝文志》,有訖孝宣世,後蒼最明,戴德、戴聖、慶普皆其弟子;《儒林傳》,有蒼說《禮》數萬言,號曰後氏;《曲台記》,授大戴、小戴。
遂以後蒼者為有功《禮記》而祀之,不知後蒼之明《禮》,亦明高堂生之《儀禮》耳,其與《禮記》固絕不相蒙者也。
今世俗概以《禮記》為《曲台記》,此語不知何所自來。
而孚敬亦從而靡。
甚矣,孚敬之不學也。
鄭康成《六藝論》,謂高堂生以《禮》授蕭奮,奮授孟卿,卿授後蒼,蒼授戴、德戴聖,是為五傳弟子,所傳皆《儀禮》也。
又謂戴德傳《記》八十五篇,則今《大戴禮記》是;戴聖傳《禮》四十九篇,則此《禮記》是。
《禮記》之在西漢,原不立學官,即大小戴所刪,亦不見《藝文志》。
東漢後,馬融、盧植、鄭康成始各有解詁,通為三禮焉。
故若論《禮記》之功,雖罷後蒼可也。
或曰:漢儒罷祀皆以過,劉向以誦神仙方術罷,賈逵以附會圖讖罷,馬融以黨附勢家罷,何休以注風角等書罷。
今杜子春、後蒼,子安得以過而罷之?餘曰:無過者,雖罷,仍改祀於其鄉。
若杜子春、後蒼者,依盧植、鄭康成之例,祀於鄉可也。
或曰:毛萇為河間獻王博士屬,有君臣之分,而並列兩廡間,魂魄其能安乎?餘曰:吾思之稔矣,子雖齊聖,不先父食。
則臣雖齊聖,不先君食可知也。
當仍毛萇於兩廡,而進河間獻王德於啟聖祠,位次在顏、曾、孔、孟孫四先賢之下,周、程、朱、蔡四先儒之上,亦稱曰先儒可也。
嗚呼,餘之為斯論也,自以為不可復易。
昔程敏政當弘治初元,上疏議孔子廟庭祀典,孰者當存(左氏公羊高穀梁赤伏勝孔安國毛萇高堂生杜子春申棖),孰者當罷(戴聖王弼劉向杜預賈逵申黨馬融公伯寮何休秦冉王肅顏何蘧瑗林放),孰者當進(後蒼胡瑗王通)孰者當改祀於鄉(鄭眾範甯盧植蘧瑗鄭康成林放服虔),孰者當遷配於啟聖(顏無繇孟孫氏曾點孔鯉)與從祀啟聖(程向朱鬆),凡三十九人,俱不果行。
逮嘉靖朝,張孚敬枋國始一一如其議,以行之論之定者。
不行之於已,猶可行之於人;不行之於一時,猶可行之於後世。
如此,餘之為斯論也,深所望於後之君子哉。
按:程敏政疏亦謂後蒼有功《禮記》,宜與左氏伏生等一體從祀。
則張孚敬之誤,不獨誤讀《漢書》,亦緣敏政有以先之。
不特此也,以鄭夾漈之博奧,猶謂漢世諸儒傳授皆以《曲台》《雜記》,故《二戴禮》在宣帝時立學官,《周禮》《儀禮》世雖傳其書,未有名家者。
此何異說夢乎?篁墩一疏,援經據義,出入凜如秋霜,雖未見行當代,猶獲見賞異時,故孚敬於其原疏之外,所特進者一人,歐陽修。
從前祭酒謝鐸之議黜革者一人,吳澄。
從今舉人桂華之議,從祀啟聖祠者一人,蔡元定。
愚竊有議焉者,歐陽修從祀,雖稱其衛道之功同於韓愈,而實以濮園之議合於己私,故孚敬得而進之。
當嘉靖六年,上已欲進歐陽修,緣費宏、楊一清不可而止,是當日君臣固未敢毅然行也。
至孚敬則行之不恤矣。
吾恐後世之君子有以議其短長也。
愚嘗考鄭康成生平,與盧植同無過,而植經解已不傳,康成尚大顯於世,即其於三《禮》之功,亦不細。
為當日計者,康成仍宜留。
既而思之,康成最惑溺緯書。
緯書起於成哀之後,東京尤盛,為儒宗者,正當引聖經以折其妄,而反援以證經,是信經不若信讖緯也。
賈逵以附會圖讖罷矣,何休以注風角等書罷矣,不罷康成,無以服賈何之心,改祀於鄉,亦可謂得其平者矣。
凡餘議從祀諸儒,皆平心易氣,不敢有一毫私喜怒於其間,良以此質鬼神,俟後聖之事也。
今孚敬以濮議之唾餘,一旦膺主眷,擅國柄,遂敢進其所私喜之人於廟庭,而又殺先師之佾舞籩豆為不同天子名之,曰不敢上擬乎事天之禮,不知德足配天,何不可事,以事天之禮乎?且成均者,天子釋奠尊師之地也,以天子尊天子師,而用天子禮樂,又何不可之有?乃孚敬以意為降殺乎?噫,孚敬以勢力壓天下之久,俾不敢議其大禮,而又欲以勢力壓萬世之人,俾不敢復議其祀典也哉。
又按:《逸禮》三十九篇,謂唐初猶傳,天寶之亂遂毀於兵。
出草廬吳氏說,不知何所自來?獨《朱子文集》及《語類》有唐初其書尚在一語,與他語互異。
因遍考《隋·經籍志》《新舊兩唐志》,俱無《禮古經》五十六篇或《逸禮》三十九篇之目。
僅存者,今《儀禮》十七篇而已。
賈公彥疏《周禮》《儀禮》,於鄭《注》所引《逸禮》處,不能辨出何書。
孔穎達疏《月令》,能知所引為《中霤》禮文矣。
然亦不言具存,則可證唐初無現傳之事也。
安國壁中所得,實止《論語》《孝經》《尚書》《禮經》四部,無《禮記》。
今雲然者,亦偶本《漢志》。
餘又曾疑《漢志》「魯共王壞孔子宅」一段,《禮記》「記」字為衍文,或「經」字之訛,因顏《注》未明,故未盡削去,實非屬定論也。
又按:《周禮廢興序》雲:王莽時兵災並起,劉歆弟子喪亡,徒有裡人河南緱氏杜子春尚在。
蓋杜子春乃緱氏縣人,非緱為人氏,與杜子春各為一人。
《隋志》訛雲「河南緱氏及杜子春受業於歆,因以教授」。
鄭夾漈因之,遂謂《禮》有《緱氏要鈔》四卷,不知此見《隋志》及《唐·經籍志》,俱為《禮記要鈔》。
《注》雲:緱氏撰,似是六朝人。
《唐·藝文志》則名《緱氏要鈔》六卷,為宋戴顒撰。
豈東漢初書乎?鄭之妄多此類。
又按:《隋志》雲,河間獻王得仲尼弟子及後學者所記一百三十一篇,獻之。
亦訛。
《漢志》於此《記》,《注》雲:七十子後學者所記。
蓋七十子既喪,源遠而末益分,其時之學者,各撰所聞,故多雜。
《隋志》誤會,增「及」字,遂畫為二樣人,與杜子春同。
請更證之,《漢志》於王史氏二十一篇下亦注七十子後學者。
劉向謂王氏史氏六國時人,則「七十子後學者」六字,豈有仲尼弟子在內哉? 又按:以後氏《曲台記》為即今《禮記》,誤實始徐堅等《初學記》。
堅雲:見《禮記正義》。
今《禮記正義》無斯語,堅復誤。
又按:石華峙紫嵐告餘,子雖齊聖不先父食,謂如顏曾子思配饗廟庭,而路穀伯魚反下從兩廡之類,非謂並列於兩廡者。
並列兩廡,若河間獻王、毛萇,雖君臣,一統於先師之尊,左昭右穆,如宗廟行列,未覺不可。
餘曰:蔡元定父子不兩祀之乎?紫嵐曰:周輔成、程向、朱鬆,皆以子貴,故宜從祀啟聖。
若蔡元定自有功聖門,非以子後重者,仍宜改祀於兩廡可也。
餘曰:此說誠是,吾為子識之。
又按:程珦、朱松從祀,程篁墩稱其子之學開於父,一首識周濂溪於屬吏之中,薦以自代,而使二子從遊。
一臨沒時以朱子托其友胡籍溪,而得程氏之學。
且向以不附新法退矣,鬆以不附和議奉祠矣。
曆官行已,鹹有稱述。
若周輔成者,特以萬曆二十三年湖廣撫按援向鬆之例以進。
案潘興嗣親為茂叔友又據其子所次行狀撰墓文,並未及輔成行實一字,但雲任賀州桂嶺縣令,贈諫議大夫而已。
其雲多善政者,疑後人傅會,非實。
竊謂縱實,濂溪不由師傳,默契道妙學,於其父何與哉?而援向鬆例邪?罷之為宜。
又按:程篁墩議孔子弟子從祀,據《家語》,而以《史記》所載為後人附益。
誤。
太史公明雲:弟子籍出孔氏古文,近是。
《家語》在唐初已非古本,見顏師古《注》。
竊以二書亦未可偏廢。
史記七十七人有公伯寮秦冉鄡單則家語所無。
家語亦七十七人別以陳亢琴牢縣亶當其數合而計之整八十人。
嘉靖九年公伯寮以愬子路沮孔子罷宜矣。
但秦冉顏何以不載家語罷則大非二人宜後祀且顏何特不見篁墩所據家語而未嘗不載唐小司馬時家語見史記註,程氏亦考未詳又兩廡不見有縣亶或以縣亶即鄡單亦非,宜補入以合家語如是而孔子所謂受業身通者皆全具矣。
他若石室圖有蘧伯玉林放申棖,篁墩以棖即史記申黨宜存棖去黨合論語,蘧伯玉在所嚴事林放止稱魯人,未聞在弟子之列,改祀於鄉,此則最為論之持平無庸更議雲。
又按::七十子之祀既定仍有可議者三一。
羅從彥李侗皆萬曆四十一年進今天下學宮,尚未通祀,宜詔諭之一朱子門人蔡沈以書集傳進而黃幹直卿所編喪祭二禮尤精博出蔡上行誼首為朱子推重亦宜進一程子門人有楊時朱子門人有蔡沈豈有曾子高弟公明儀見祭義註者孟子高弟樂正克見孟子配饗者反在兩廡之外乎誠為闕典或曰其位次若何餘曰公明儀在先儒左氏之上樂克在穀梁氏之下皆稱先儒可也。
又按:孟子之父孟孫氏(孫字宜去,方與廟庭亞聖之氏同),生平行實無考,以孟子之故,遷配啟聖祠,人無異議。
則祀典既可上及於父,亦可下及於子。
四配中,曾子有子曰曾申,字子西。
《集注》以為曾子孫者,非。
賢見《孟子》,宜從祀。
十哲中子張有子曰申詳,賢雖下於子思,卻與洩柳並亦宜從祀。
或曰:其位次若何?餘曰:公明儀既人此,二子當在公明儀之上,亦稱先儒。
蓋儀又子張高弟,見《檀弓疏》。
又按:李侗從祀,周木於成化乙巳曾請於朝,不果行。
後作《延平答問序》曰:自愧寡陋,未考《元史》從祀之詳。
餘案《元史·祭祀志》載宋五賢從祀,是至正十九年。
胡瑜乞加楊時、李侗、胡安國、蔡沈、真德秀五人名爵,從祀廟庭,二十二年已準行矣。
何後正統初,仍以胡、蔡、真入從祀?弘治間,謝鐸、徐溥疊以楊時為請,議論雖正,終不知有勝國已行故典。
然則,明臣之寡陋,大抵爾爾。
竊以如木之能自愧者,亦罕其人矣。
又按:十哲顏子居首.....(待補) 又按:王通胡瑗從祀......(待補) 又按:孔明而外復得一人曰...... 又按:從祀已入而復罷者...... 又按:陽明之學出於象山...... 又按:陳氏龍正書逜孔廟祀典損益更宜...... 又按:餘考得牛弘列傳,弘有明堂議雲案劉向別錄及馬宮...... 或謂予:子既欲近罷陽明,遠罷象山...... 或又謂,明從祀僅存文清敬齋矣...... 又按:兩廡先賢先儒位次後多淩躐或具疏或...... 又按:山陽縣學廟新成籩豆放失如式更製有以其數來徵餘者,...... 《尚書古文疏證》卷八終
若是,則武王亦當自為未盡善耶?今誤以評樂之言,加之成湯之身,而仲虺釋之,史臣書之,將聖人青天白日心事,全驅入模糊曖昧之鄉,豈不重可歎耶?又曰:「聖人之道,順時而已。
」時當揖讓,則為揖讓;時當征誅,則為征誅。
《易》曰: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是俯仰皆無慚矣。
苟有絲毫之慚,聖人必不為之,觀《湯誓》「今朕必往」之辭,及《論語》「玄牡昭告」之語,豈是抱慚負恧者耶? 又按論「至治馨香,感於神明」,亦引僖五年《傳》曰:詳宮之奇原文所謂馨香,本屬黍稷而言。
黍稷者,本屬祀神言,意謂祀神所重在德,苟有德矣,其馨香非弟黍稷而已,乃明德之馨香也。
今其上既無黍稷字,突然曰「至治馨香」,夫馨香於至治何與耶?此處既不言祀神事,下又突然曰「黍稷非馨」,夫黍稷於治民何與耶?種種述謬,皆為吞剝《周書》成語。
故餘讀《三國志·張紘傳》,紘箋曰:自古有國有家者,鹹欲修德政以比隆盛世,至於其治,多不馨香。
竊以此偽作者之所本。
又按論古文襲今文之誤處曰:《無逸》篇「乃或亮陰,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
《說命》上則「亮陰三祀,既免喪,其惟弗言」,以為相表裏矣。
不知《無逸》「其惟」二字本是承接上句「三年不言」語氣,則上句「不言」二字不可刪也,又是喚起下句「言乃雍」語氣,則下句「言乃雍」不可刪也。
今上下皆刪,獨留此句,「其惟」二字竟無著落,語氣不完,何以便住?又曰:《鹹有一德》「後非民罔使,民非後罔事」,本仿《國語》,「《夏書》曰:眾非元後,何戴後,非眾無與守邦」,《禮記》「太甲曰:民非後無,能胥以寧,後非民無,以辟四方」。
但二者皆以「民非後」在上,興起下「後非民」,乃是告君語義,今倒置之,則是告民語義,不容出伊尹對太甲之口矣。
又按論蔡《傳》之誤曰:「臣下不匡其刑墨」,安國《傳》,墨刑,鑿其額,涅以墨。
穎達《疏》,犯顏而諫,臣之所難,故設不諫之刑,以勵臣下。
此特據偽孔《傳》杜撰,別無所出。
蔡氏引劉侍講曰:墨即叔向所謂《夏書》昏墨賊,殺臯陶之刑,貪以敗官為墨。
案左引《夏書》謂昏墨賊三者,皆當殺,非刑名也。
此雲「其刑墨」,乃五刑涅額之名也。
且此非貪罪,作偽者原自不引《左傳》,其意欲以為不諫者有刑。
然又以不諫之刑,本無所出,因之姑從輕典雲爾。
劉氏以《左傳》宜殺之墨解偽《書》涅額之墨,是偽《書》之墨本是刑名者,反不謂之刑名;《左傳》之墨本非刑名者,反謂之刑名矣。
何兩誤也? 又按餘嘗以《六韜》《三略》《李衛公問對》盡偽書,茲讀《井觀瑣言》,已知有先我而駁及者,曰:宋戴溪將鑒博議,乃極稱《三略》,通於道而適於用,可以立功而保身。
且謂其中多知足戒貪之語,張良得之用以成名。
謂《問對》之書,興廢得失,事宜情實,兵家術法,燦然畢舉,皆可垂範將來。
以瑗觀之,《問對》雖偽,然必出於有學識謀略者之手。
東坡雲:《問對》是阮逸偽作,《三略》純是剽竊老氏遺意,迂緩支離,不適於用,其知足戒貪等語,蓋因子房之明誓而為之辭,非子房反有得於此也。
蓋圯橋授受之書亡矣,此與所謂《素書》皆贗本。
如曰「高鳥死,良弓藏。
敵國滅,謀臣亡」。
亡者,謂奪其威,廢其權也。
皆取諸舊史而附會之,痕跡宛然可見。
而戴亟稱之,無乃未之思與?或謂漢建武二十七年,詔已援《黃石公記》「柔能製剛,弱能製強」語,則此書之傳亦遠矣。
餘曰:安知非作《三略》者反用漢光武詔以充入之乎?善夫,朱子論《孔叢子》,因曰:天下多少是偽書,開眼看得透,自無多書可讀。
其亦上數書之謂與? ○第一百二十二 ○第一百二十三 ○第一百二十四 ○第一百二十五 ○第一百二十六 ○第一百二十七 已上並闕 ○第一百二十八 或問:孔安國之從祀在唐貞觀二十一年,實以古文《尚書》。
今子既辨古文《尚書》經與傳皆屬假托,然則,安國之從祀亦可得而去乎?餘曰:唯唯否否。
安國之《尚書》誠假托,然其於經籍之功,亦有不可得而泯者。
如《孝經》二十二章,傳至梁始亡。
《論語》二十一篇,何晏時雖不傳,而今《論語注》有所謂「孔曰」者,即安國之辭,是其有功於《論語》,不可泯也。
《禮古經》五十六篇,十七篇與高堂生所傳正同,餘三十九篇謂之《逸禮》,哀帝時欲立學官,不果,鄭康成本習《小戴禮》,後以古經校之,取其義長者為鄭氏學,今鄭《注》有所謂「古文作某」,即安國之本,所謂「今文作某」者,乃從安國本也。
《逸禮》三十九篇,唐初猶傳,諸儒曾不以為意,遂毀於兵,而吳澄所纂《逸經》八篇,猶安國之遺也,是其有功於《儀禮》不可泯也。
《禮記》未詳篇數,然《漢志》亦謂自孔壁得之。
伏生今文《盤庚》三篇合為一,《康王之誥》合於《顧命》,安國古文出,始分析。
《酒誥》《召誥》率多脫簡,劉向以中古文校之,始復完備,是即其有功於今文《尚書》,亦不可泯也。
且論其生平,固無得而訾議也。
考其世係,固先聖之嫡派也,其從祀,烏得而廢諸?愚於是有感於漢從祀諸儒矣,伏生以《尚書》二十八篇祀,宜也。
高堂生以《儀禮》十七篇祀,宜也。
毛萇以傳《詩》三百五篇祀,亦宜也。
獨杜子春以《周禮》,後蒼以《禮記》,則有可得而議焉者。
杜子春為劉歆門人,永平初尚存,能通其讀,鄭眾、賈逵,往受業焉。
馬融、鄭康成之傳注,皆始於此,是以為有功《周禮》。
而不知其功於《周禮》,與杜林之有功古文《尚書》,差相等耳,固未殊絕也。
何以言之?創始者難為功,繼起者易為力,當秦火絕滅之餘,而能存亡保缺,抱聖人之遺經,獨傳於世,如伏生、高堂生之功,豈不為殊絕哉?至王莽亂,尚不至如秦火之甚,故論實有功於《周禮》,其惟河間獻王德乎?河間獻王始開獻書之路,得《周官》五篇,闕其《冬官》一篇,購以千金不得,取《考工記》以補其處,合成六篇奏之,藏於秘府。
哀帝時,劉歆校理秘書,始著於《錄略》。
而後有門人杜子春,能通其讀。
溯厥淵源,實自獻王。
故論《周禮》之功,進河間獻王德於兩廡,而罷杜子春可也。
且河間獻王之功亦不細矣,據《漢志》及《隋·經籍志》,則《禮古經》出孔壁者,安國得而獻之;出於魯淹中者,獻王得而獻之。
《孝經》十八章,獻王所得顏芝之本也(見邢昺《疏》)。
《記》百三十一篇,獻王得七十子後之書也。
立毛氏《詩》,則毛萇為之博士;立左氏《春秋》,則貫公為之博士。
濟濟乎,洋洋乎,西京之儒者,未能或之先也。
其從祀,烏得而舍諸?後蒼之從祀在嘉靖九年,張孚敬(是年尚名璁,茲從賜名)枋國大正祀典,黜戴聖而進後蒼。
推孚敬之意,以《春秋》三傳有左氏、公羊氏、穀梁氏,《尚書》今文有伏生,古文有孔安國,《毛詩》有毛公,獨三禮《儀禮》有高堂生,《周禮》有杜子春,而《禮記》有戴聖。
今戴聖以贓吏見黜,不可不思一人以補之,於是見《藝文志》,有訖孝宣世,後蒼最明,戴德、戴聖、慶普皆其弟子;《儒林傳》,有蒼說《禮》數萬言,號曰後氏;《曲台記》,授大戴、小戴。
遂以後蒼者為有功《禮記》而祀之,不知後蒼之明《禮》,亦明高堂生之《儀禮》耳,其與《禮記》固絕不相蒙者也。
今世俗概以《禮記》為《曲台記》,此語不知何所自來。
而孚敬亦從而靡。
甚矣,孚敬之不學也。
鄭康成《六藝論》,謂高堂生以《禮》授蕭奮,奮授孟卿,卿授後蒼,蒼授戴、德戴聖,是為五傳弟子,所傳皆《儀禮》也。
又謂戴德傳《記》八十五篇,則今《大戴禮記》是;戴聖傳《禮》四十九篇,則此《禮記》是。
《禮記》之在西漢,原不立學官,即大小戴所刪,亦不見《藝文志》。
東漢後,馬融、盧植、鄭康成始各有解詁,通為三禮焉。
故若論《禮記》之功,雖罷後蒼可也。
或曰:漢儒罷祀皆以過,劉向以誦神仙方術罷,賈逵以附會圖讖罷,馬融以黨附勢家罷,何休以注風角等書罷。
今杜子春、後蒼,子安得以過而罷之?餘曰:無過者,雖罷,仍改祀於其鄉。
若杜子春、後蒼者,依盧植、鄭康成之例,祀於鄉可也。
或曰:毛萇為河間獻王博士屬,有君臣之分,而並列兩廡間,魂魄其能安乎?餘曰:吾思之稔矣,子雖齊聖,不先父食。
則臣雖齊聖,不先君食可知也。
當仍毛萇於兩廡,而進河間獻王德於啟聖祠,位次在顏、曾、孔、孟孫四先賢之下,周、程、朱、蔡四先儒之上,亦稱曰先儒可也。
嗚呼,餘之為斯論也,自以為不可復易。
昔程敏政當弘治初元,上疏議孔子廟庭祀典,孰者當存(左氏公羊高穀梁赤伏勝孔安國毛萇高堂生杜子春申棖),孰者當罷(戴聖王弼劉向杜預賈逵申黨馬融公伯寮何休秦冉王肅顏何蘧瑗林放),孰者當進(後蒼胡瑗王通)孰者當改祀於鄉(鄭眾範甯盧植蘧瑗鄭康成林放服虔),孰者當遷配於啟聖(顏無繇孟孫氏曾點孔鯉)與從祀啟聖(程向朱鬆),凡三十九人,俱不果行。
逮嘉靖朝,張孚敬枋國始一一如其議,以行之論之定者。
不行之於已,猶可行之於人;不行之於一時,猶可行之於後世。
如此,餘之為斯論也,深所望於後之君子哉。
按:程敏政疏亦謂後蒼有功《禮記》,宜與左氏伏生等一體從祀。
則張孚敬之誤,不獨誤讀《漢書》,亦緣敏政有以先之。
不特此也,以鄭夾漈之博奧,猶謂漢世諸儒傳授皆以《曲台》《雜記》,故《二戴禮》在宣帝時立學官,《周禮》《儀禮》世雖傳其書,未有名家者。
此何異說夢乎?篁墩一疏,援經據義,出入凜如秋霜,雖未見行當代,猶獲見賞異時,故孚敬於其原疏之外,所特進者一人,歐陽修。
從前祭酒謝鐸之議黜革者一人,吳澄。
從今舉人桂華之議,從祀啟聖祠者一人,蔡元定。
愚竊有議焉者,歐陽修從祀,雖稱其衛道之功同於韓愈,而實以濮園之議合於己私,故孚敬得而進之。
當嘉靖六年,上已欲進歐陽修,緣費宏、楊一清不可而止,是當日君臣固未敢毅然行也。
至孚敬則行之不恤矣。
吾恐後世之君子有以議其短長也。
愚嘗考鄭康成生平,與盧植同無過,而植經解已不傳,康成尚大顯於世,即其於三《禮》之功,亦不細。
為當日計者,康成仍宜留。
既而思之,康成最惑溺緯書。
緯書起於成哀之後,東京尤盛,為儒宗者,正當引聖經以折其妄,而反援以證經,是信經不若信讖緯也。
賈逵以附會圖讖罷矣,何休以注風角等書罷矣,不罷康成,無以服賈何之心,改祀於鄉,亦可謂得其平者矣。
凡餘議從祀諸儒,皆平心易氣,不敢有一毫私喜怒於其間,良以此質鬼神,俟後聖之事也。
今孚敬以濮議之唾餘,一旦膺主眷,擅國柄,遂敢進其所私喜之人於廟庭,而又殺先師之佾舞籩豆為不同天子名之,曰不敢上擬乎事天之禮,不知德足配天,何不可事,以事天之禮乎?且成均者,天子釋奠尊師之地也,以天子尊天子師,而用天子禮樂,又何不可之有?乃孚敬以意為降殺乎?噫,孚敬以勢力壓天下之久,俾不敢議其大禮,而又欲以勢力壓萬世之人,俾不敢復議其祀典也哉。
又按:《逸禮》三十九篇,謂唐初猶傳,天寶之亂遂毀於兵。
出草廬吳氏說,不知何所自來?獨《朱子文集》及《語類》有唐初其書尚在一語,與他語互異。
因遍考《隋·經籍志》《新舊兩唐志》,俱無《禮古經》五十六篇或《逸禮》三十九篇之目。
僅存者,今《儀禮》十七篇而已。
賈公彥疏《周禮》《儀禮》,於鄭《注》所引《逸禮》處,不能辨出何書。
孔穎達疏《月令》,能知所引為《中霤》禮文矣。
然亦不言具存,則可證唐初無現傳之事也。
安國壁中所得,實止《論語》《孝經》《尚書》《禮經》四部,無《禮記》。
今雲然者,亦偶本《漢志》。
餘又曾疑《漢志》「魯共王壞孔子宅」一段,《禮記》「記」字為衍文,或「經」字之訛,因顏《注》未明,故未盡削去,實非屬定論也。
又按:《周禮廢興序》雲:王莽時兵災並起,劉歆弟子喪亡,徒有裡人河南緱氏杜子春尚在。
蓋杜子春乃緱氏縣人,非緱為人氏,與杜子春各為一人。
《隋志》訛雲「河南緱氏及杜子春受業於歆,因以教授」。
鄭夾漈因之,遂謂《禮》有《緱氏要鈔》四卷,不知此見《隋志》及《唐·經籍志》,俱為《禮記要鈔》。
《注》雲:緱氏撰,似是六朝人。
《唐·藝文志》則名《緱氏要鈔》六卷,為宋戴顒撰。
豈東漢初書乎?鄭之妄多此類。
又按:《隋志》雲,河間獻王得仲尼弟子及後學者所記一百三十一篇,獻之。
亦訛。
《漢志》於此《記》,《注》雲:七十子後學者所記。
蓋七十子既喪,源遠而末益分,其時之學者,各撰所聞,故多雜。
《隋志》誤會,增「及」字,遂畫為二樣人,與杜子春同。
請更證之,《漢志》於王史氏二十一篇下亦注七十子後學者。
劉向謂王氏史氏六國時人,則「七十子後學者」六字,豈有仲尼弟子在內哉? 又按:以後氏《曲台記》為即今《禮記》,誤實始徐堅等《初學記》。
堅雲:見《禮記正義》。
今《禮記正義》無斯語,堅復誤。
又按:石華峙紫嵐告餘,子雖齊聖不先父食,謂如顏曾子思配饗廟庭,而路穀伯魚反下從兩廡之類,非謂並列於兩廡者。
並列兩廡,若河間獻王、毛萇,雖君臣,一統於先師之尊,左昭右穆,如宗廟行列,未覺不可。
餘曰:蔡元定父子不兩祀之乎?紫嵐曰:周輔成、程向、朱鬆,皆以子貴,故宜從祀啟聖。
若蔡元定自有功聖門,非以子後重者,仍宜改祀於兩廡可也。
餘曰:此說誠是,吾為子識之。
又按:程珦、朱松從祀,程篁墩稱其子之學開於父,一首識周濂溪於屬吏之中,薦以自代,而使二子從遊。
一臨沒時以朱子托其友胡籍溪,而得程氏之學。
且向以不附新法退矣,鬆以不附和議奉祠矣。
曆官行已,鹹有稱述。
若周輔成者,特以萬曆二十三年湖廣撫按援向鬆之例以進。
案潘興嗣親為茂叔友又據其子所次行狀撰墓文,並未及輔成行實一字,但雲任賀州桂嶺縣令,贈諫議大夫而已。
其雲多善政者,疑後人傅會,非實。
竊謂縱實,濂溪不由師傳,默契道妙學,於其父何與哉?而援向鬆例邪?罷之為宜。
又按:程篁墩議孔子弟子從祀,據《家語》,而以《史記》所載為後人附益。
誤。
太史公明雲:弟子籍出孔氏古文,近是。
《家語》在唐初已非古本,見顏師古《注》。
竊以二書亦未可偏廢。
史記七十七人有公伯寮秦冉鄡單則家語所無。
家語亦七十七人別以陳亢琴牢縣亶當其數合而計之整八十人。
嘉靖九年公伯寮以愬子路沮孔子罷宜矣。
但秦冉顏何以不載家語罷則大非二人宜後祀且顏何特不見篁墩所據家語而未嘗不載唐小司馬時家語見史記註,程氏亦考未詳又兩廡不見有縣亶或以縣亶即鄡單亦非,宜補入以合家語如是而孔子所謂受業身通者皆全具矣。
他若石室圖有蘧伯玉林放申棖,篁墩以棖即史記申黨宜存棖去黨合論語,蘧伯玉在所嚴事林放止稱魯人,未聞在弟子之列,改祀於鄉,此則最為論之持平無庸更議雲。
又按::七十子之祀既定仍有可議者三一。
羅從彥李侗皆萬曆四十一年進今天下學宮,尚未通祀,宜詔諭之一朱子門人蔡沈以書集傳進而黃幹直卿所編喪祭二禮尤精博出蔡上行誼首為朱子推重亦宜進一程子門人有楊時朱子門人有蔡沈豈有曾子高弟公明儀見祭義註者孟子高弟樂正克見孟子配饗者反在兩廡之外乎誠為闕典或曰其位次若何餘曰公明儀在先儒左氏之上樂克在穀梁氏之下皆稱先儒可也。
又按:孟子之父孟孫氏(孫字宜去,方與廟庭亞聖之氏同),生平行實無考,以孟子之故,遷配啟聖祠,人無異議。
則祀典既可上及於父,亦可下及於子。
四配中,曾子有子曰曾申,字子西。
《集注》以為曾子孫者,非。
賢見《孟子》,宜從祀。
十哲中子張有子曰申詳,賢雖下於子思,卻與洩柳並亦宜從祀。
或曰:其位次若何?餘曰:公明儀既人此,二子當在公明儀之上,亦稱先儒。
蓋儀又子張高弟,見《檀弓疏》。
又按:李侗從祀,周木於成化乙巳曾請於朝,不果行。
後作《延平答問序》曰:自愧寡陋,未考《元史》從祀之詳。
餘案《元史·祭祀志》載宋五賢從祀,是至正十九年。
胡瑜乞加楊時、李侗、胡安國、蔡沈、真德秀五人名爵,從祀廟庭,二十二年已準行矣。
何後正統初,仍以胡、蔡、真入從祀?弘治間,謝鐸、徐溥疊以楊時為請,議論雖正,終不知有勝國已行故典。
然則,明臣之寡陋,大抵爾爾。
竊以如木之能自愧者,亦罕其人矣。
又按:十哲顏子居首.....(待補) 又按:王通胡瑗從祀......(待補) 又按:孔明而外復得一人曰...... 又按:從祀已入而復罷者...... 又按:陽明之學出於象山...... 又按:陳氏龍正書逜孔廟祀典損益更宜...... 又按:餘考得牛弘列傳,弘有明堂議雲案劉向別錄及馬宮...... 或謂予:子既欲近罷陽明,遠罷象山...... 或又謂,明從祀僅存文清敬齋矣...... 又按:兩廡先賢先儒位次後多淩躐或具疏或...... 又按:山陽縣學廟新成籩豆放失如式更製有以其數來徵餘者,...... 《尚書古文疏證》卷八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