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古文疏證》卷八
關燈
小
中
大
蓋莽在酷擬《尚書》,如嬰兒之學語,可為鄙笑。
綽較少勝於莽,然就其條達比偶處,已不似漢人手筆,況周初乎?其各為時代所限如此。
又按《蘇綽傳》,為《大誥》,奏行。
自是之後,文筆皆依此體。
故後十年,恭帝元年,周文令太常盧辨作誥諭,公卿曰:嗚呼,我群後暨眾士,維文皇帝以繈褓之嗣托於予,訓之誨之,庶厥有成。
而予罔能弗變厥心,庸暨乎廢墜我文皇帝之志。
嗚呼,茲咎予其焉避,予實知之,矧爾眾人之心哉。
惟予之顏,豈惟今厚,將恐來世以予為口實。
文果類綽,因笑此等文筆,誰不能為?韓昌黎詩「周詩三百篇,雅麗理訓誥,曾經聖人手,議論安得到。
」議論之不可,況摹擬之乎?此殆真古文《尚書》五十八篇之謂哉。
又按蘇子由嘗論《周書》委曲而繁重,《商書》簡潔而明肅。
以錯雜今古文而言,何則?委曲繁重自指今文,簡潔明肅必指《仲虺之誥》以下十篇始可。
彼《盤庚》且勿論,若《高宗彤日》,非朱子所謂最不可曉乎?《西伯戡黎》非所謂稍稍不可曉乎?簡或有之,而得謂之明乎?子由於此析猶未精。
昌黎述其生平所用心曰:周誥《殷盤》詰屈聱牙,純稱今文。
子瞻《評出師二表》雲:與《伊訓》《說命》相表裏,純況以古文,尚不錯雜,然亦未有以今古文之所以別告二公乎。
告亦未有不悟者,高忠憲嘗言,天下萬世之心目,固有漸推而愈明,論久而後定,故勿謂昔人所未定,而今亦莫能定也。
旨哉,此言矣。
又按有議論漸推而愈明,曆久而後定者,餘尤親驗之。
胡渭生朏明告予,第一卷載馮氏駁衛宏《序》為妄,良是。
竊謂宏《序》亦非盡鑿空者,伏生有孫,固應有子,不至使女傳言。
然錯往受時,生年過九十,子先父卒,人事之常。
藐爾孤孫,未承家學,已又耄矣,口不能宣。
及門弟子業成辭歸,錯奉詔至,安可空還?不得已,令女傳授,理或有之。
計其女亦非少艾之年,教錯無嫌也。
唯《大序》有失其本經之語,自非生縱老,何至家無本經?縱令失去,當時弟子如張、歐陽,罔不涉《尚書》以教,何難往取其本,俾還報天子乎?或曰:必若雲,則生以簡策授錯可矣,何用其女為?朏明曰:漢人讀書頗與今異,揚子雲言,一哄之市必立之平,一卷之書必立之師。
如春秋有鄒、夾二氏,夾氏口說流行,未著竹帛,故曰未有書;鄒氏著竹帛,師傳之人中絕,故曰無師。
蓋經未有無師者,書簡策雖存,而其間句讀音義亦須略為指授,方可承學,故使其女傳言耳。
若字本今文,錯所自識,豈因齊人語異而都不曉耶?是則妄不足辯者。
予喜曰:家藏有宋名畫授經圖,伏生東向坐,大夫北面僂而立,旁有女子,儼然儒家風姿,為之指點。
嘗病其事不實,畫為少減,今接子高論,此畫可以長留天地間矣。
○第一百十六 今文、古文之別,首獻疑於吳才老,其說精矣。
繼則朱子,反復陳說,祇是一義,曰:伏生倍文暗誦,乃偏得其所難,而安國考定於科鬥古書錯亂摩滅之餘,反專得其所易,則不可曉耳。
其實伏生非倍文暗誦,說具第一卷。
近代郝氏敬始大暢厥旨,底蘊畢露。
讀書三十條,朱子復起,亦不得不歎如積薪。
餘故詳錄其三之二於後。
書辭淵塞,詩語清通,故《虞書》渾樸。
其言詩則曰,聲依永律和聲,喜起之歌乃有逸響。
雅頌訓誥多周公製作,雅頌明暢,訓誥結澀。
蓋主於感者,使人易曉。
至於訓戒者,使人深思。
夫子謂不學《詩》無以言,故《詩》《書》體異也。
春秋戰國以來,辭尚風韻,雖敘事之文,皆有依永和聲之緻。
夫子作《易傳》《論語》,春容爾雅,清風習習,然皆詩之為言也。
然義理含蓄,混沌未破,至秦漢以後,襜觚雕樸,文不務實,全尚聲口,惟有浮響而已。
此古今文辭深淺華實之辨也。
《堯典》《禹貢》,其辭簡奧,敘事樸直有體。
《臯陶謨》精深淹雅,自是上皇風味。
古人言語高遠,質而愈新,後人極力整齊,反傷體;有意舒散,反見拙。
如商彜周鼎,自然蒼潤,俗工雕鏤亂真。
識者自能鑒之。
朱元晦謂書不須盡解,固緣《孟子》「盡信書不如無書」之意。
然朱所謂易解者,乃其不必解之偽書;而所謂難解者,正其刪定之原籍。
然則,棄嘉穀而收稂莠也,可乎?《堯典》《臯陶謨》《禹貢》三篇,文辭最古,法度森嚴,有頭尾,有血脈,有分段,有照應,為千萬世史書冠冕。
後世依仿其體為帝紀、世家、列傳,枝葉敷榮,非不可觀,然一登泰山,頓覺丘阜為小。
堯舜一德,故二帝並典;五臣同心,故臯陶合謨(按此說非)。
孔《書》離《堯典》為二,以補《舜典》,其識已卑,別增《禹謨》一篇,尤瑣碎不成文理。
此何待具眼者乃能辨之。
古聖文辭深奧,精密無痕,如《書》與《周易》自是一種文字。
孔《書》極力摸仿,而音節勻暢,俊彩莊嚴,已落近格。
揚雄作《太玄》,擬《易》爻象,腸胃俱嘔。
轉覺後塵愈遠,此聖凡天人之隔也。
《盤庚》《大誥》《康誥》等篇文辭,如流雲雜霧,烝湧騰遝,不可摶填,而自然煙潤。
孔《書》二十五篇,豐姿濟楚,如礱石疑玉,刻木肖花,漸染嫵媚之氣。
古言盤鬱,今言清淺;古言幽雅,今言高華。
一覽而盡者,今人之辭;三復而愈遠者,古人之辭也。
古人意思渾厚,義理填塞胸臆,欲言不啻口乍讀結澀,愈玩愈精彩。
後世文字嘹鸘,滾滾迫逐而來,其於修辭立誠之意索然盡矣。
故《尚書》以伏生二十八篇為真古文。
二十八篇與古人傳神,其辭簡樸,無枝葉,是古時風氣之醇濃也。
其詰屈不暢快,是古人胸次之盤鬱也。
其更端層疊,是古人真意委婉周至也。
含輝斂彩,晶光自爾溢發,氣若斷續而悠然,條鬯舒散,不用繩削,而變態不可端倪。
此古人生氣也。
至於二十五篇,清淺鬆泛,邊幅整齊,曉然如揭日月而行康莊,無復昧爽氤氳氣象。
《詩》曰「衣錦尚褧」惡其文之著也。
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
知此者可與論道,可與論書。
孔《書》與二十八篇良苦較然,豈千餘年來無一識者,以呂易嬴,久假不歸,依附聖經,攻之有投鼠之忌。
如讀《春秋》,明知五霸為罪人,以其依附三王,久重於發難,是以其姑息養其蟊賊也。
湯武不弑君,天下何時底定?千古有相知湯武非弑君者。
朱元晦謂《大誥》《多士》等篇,辭語艱澀,如官司行移文字,與民間語,夾雜俗語,故難解。
《蔡仲》《君牙》等篇如今翰林制誥文字,與士大夫語,故易曉。
案《大誥》《多士》有何俗語,而以語俗人,豈俗人明敏,反勝學士大夫,學士大夫難解者,俗人其能解乎?凡訓誥非對臣民口授,皆裁成篇章,頒布必經聖人之手,雖史官潤色,亦本聖人口澤,故其言多淵愨,而神理溢於辭章之外,隱合於胸臆肺腑之中,若出若不出,離而視之,深沈蒙晦,無跡可尋;會而通之,生氣浮動,溫如春,泠如秋,穆如清風,澤如甘雨。
繹其緒,嚼咀其味,恍然見其心曲,親炙其眉宇,而聆其謦咳,非聖人之言而能若是乎?至於二十五篇,清淺齊截,自是三代以下韶秀之姿,語多浮響,意不切題,或先賢記聞(案此說非)。
或後人假托,天壤懸隔,烏可相亂也。
後人文字皆揀選材具,一字一句疊砌而成。
古人文字無邊齊,無畔岸,拍天駕海而來。
文字出上古,自然深沈隱約,有鬱蒼之氣,正是未雕之璞。
一落叔季,膚淺輕揚,氣運風會,莫知所以然而然也。
《尚書》二十八篇,當世即欲不如此作不得。
六經皆夫子手訂,及夫子自作,亦是《春秋》以後文字。
如《論語》二十篇,春容爾雅,愚者可知,猶謂有子之徒記述。
至《春秋》《周易十翼》,夫子手筆,亦是愚者可知。
文章因乎世運,雖孔子欲為四代典謨之文,亦不可得已。
後人何幸,因伏生所授,得見四代鴻寶二十八篇,真足為萬世國史之宗。
其二十五篇如《伊訓》《太甲》之類,《左》《國》諸書,駸駸欲方駕矣。
子曰:「辭達而已矣」,又曰:「修辭立其誠。
」達者,達其所立也。
辭欲達誠,誠如何可達?後世文章以清利為達,正是齒牙喋喋,不與精神命脈相關。
心自心,辭自辭,如近代辭賦,何有半語真實?二十八篇若康召等誥,字字肝膽,潑放簡策上,後儒反病其詰屈不達,未知竟是誰達誰不達也?諸傳獨《孟子》近古,七篇中所引《書》如《太甲》《伊訓》《湯誓》等語,質直而少逸響,正與二十八篇文字一律,足征伏《書》是真,孔《書》是假。
又如《大學》所引《康誥》「作新民」,「若保赤子」,「惟命不於常」等語,篇內自然渾合。
孔《書》取引語,填補痕跡宛然。
孔《書》《伊訓》《太甲》《說命》《君陳》等篇,《禮記》《學記》《表記》《緇衣》多引用其語,蓋《記》與孔《書》先後同出(案此說非)。
其所引當世已無全文,摹仿補緝,非古之完璧也。
孔《書》四代文字一律,必無此理。
詩如《商頌》縝栗而淵瑟,《周頌》清越而馴雅,二代文質之分也。
詩既爾,書亦宜然,豈得《商書》清淺,反不如《周書》樸茂也。
若以《伊訓》《太甲》與《康誥》《大誥》諸篇並列,先後文質倒置矣。
孔《書》諸篇辭義皆浮泛,如《伊訓》不切放桐復亳,《說命》不切帝賚良弼,《君陳》《畢命》不切尹東郊。
其他皆然,轉移變換,皆可通用,古史典要,決無此病。
多後人案步仿效,故其語勢褊側,如室中演棒,四礙不得自由。
若真古文如《大誥》諸篇,任說得縱橫舒展,真贗功苦天地懸隔。
《秦誓》真秦穆公作,《春秋》之文漸近明淺,猶多沈渾之味,自然處高於《左》《國》。
《費誓》雖列編末,而簡奧淵深,自是周初文字。
《文侯之命》峻整,自是周末春秋初年文字。
世運風味,一一可思,若夫《伊訓》《說命》,風格卑弱,尚不敢望《秦誓》,乃得與典謨並列?真是千古不平事。
或問:牧齋雲,近代經學之繆,遠若季本,近則郝敬,子向推其知言,茲何復取乎郝氏之書?餘曰:郝氏之可誅絕在好妄,其不可磨滅處,的非庸人。
且讀得古今文字,分析如燭照物,如刃劈朽木,如衡不爽錙銖,如絲繹不盡,當屬其九經中一絕。
按郝氏以二十五篇置於末,另為卷帙,曆加掊擊,語或過甚,餘僅錄其四條。
《太甲》上雲:此篇語浮泛,所以告戒嗣王者,甚徐,何至見放。
《鹹有一德》雲:篇名《鹹有一德》,似是較數,故曰「鹹有」猶各擅一長雲爾。
今所言皆純一意,則伊尹不合自矜與湯鹹有此一。
殆後人依題擬撰,遴揀湊砌,而乏天真。
《周官》「塚宰掌邦治」至「大明黜陟」雲一代典制,當世自有,令甲開載成王訓百官,何用瑣舉。
此後人自述記聞,以實其所為《周官》者耳。
《君陳》「爾有嘉謀嘉猷」,雲嘉謀,入告可也。
必以歸君,此人臣自用之心,非人君所以教臣。
君喜歸美,即不喜歸過,是導之諛也,豈賢王之訓。
又按郝氏譏切古文亦幾盡緻,尚未及其好作俳偶涉後代。
予愛李翺《答王載言書》:古之人能極於工,而已不知其辭之對與否也。
憂心悄悄,慍於群小,此非對也。
覯閔既多,受侮不少,此非不對也。
以此律《大禹謨》,豈流水,讀去而不覺其排比者與?又每讀《畢命》至「旌別淑慝」以下凡三十七句,句皆四字,因笑曰:孔安國隸古定,竟若唐房融譯《首楞嚴經》,以四字成文者與? 又按姚際恒立方曰:某之攻偽古文也,直搜根柢而略於文辭。
然其句字誠有顯然易見者,篇中不暇枚舉,特統論於此。
句法則如或排對,或四字,或四六之類是也。
字法則如以敬作欽,善作臧,治作乂,作亂順,作若信,作允用,作庸汝,作乃無,作罔非作匪是,作時其,作厥不,作弗此,作茲所,作攸故,作肆之類是也。
此等字法,固多起伏氏《書》。
然取伏《書》讀之,無論易解難解之句,皆有天然意度,渾淪不鑿,奧義古氣,旁礴其中,而詰曲聱牙之處,全不係此。
梅氏《書》則全藉此以為詰曲聱牙,且細咀之中,枵然無有也。
譬之楚人學吳語,終不免舌本間強耳。
觀凡於逸《書》不皆改作弗,無皆改作罔,尤可類推。
○第一百十七 鄭氏瑗字仲璧,莆田人,成化辛醜進士,官南京禮部郎中,著《井觀瑣言》,內疑古文《尚書》者二條。
錄其辭曰:古文《書》雖有格言而大可疑,觀商周遺器,其銘識皆類今文《書》,無一如古文之易曉者。
《禮記》出於漢儒,尚有突兀不可解處,豈有四代古書,而篇篇平坦整齊如此?如《伊訓》全篇平易,惟孟子所引二言獨艱深,且以商詩比之,周詩自是奧古。
而《商書》比之《周書》,乃反平易,豈有是理哉?《泰誓》曰謂已有天命,謂敬不可行,謂祭無益,謂暴無傷(此出《墨子》,見第一卷),此類皆不似古語。
而其他與今文復出者,卻艱深,何也?賈逵、馬融、鄭康成、服虔、趙歧、韋昭、杜預輩,皆博洽之儒,不應皆不之見也。
又今文原有二十八篇,何故孔壁都無一篇亡失,誠不可曉。
又曰:《尚書》辭語聱牙,蓋當時宗廟朝廷著述之體,用此一種奧古文字。
其餘記錄答問之辭,其文體又自循常,如左氏內外傳文,雖記西周時諫諍之辭,亦皆不甚艱深。
至載襄王命管仲受饗與命晉文公之辭,靈王命齊靈公,景王追命衛襄公,敬王使單平公對衛莊公使者之言,魯哀公誄孔子辭,其文便佶屈如書體。
《禮記》文亦不艱深,至載衛孔悝鼎銘便佶屈。
凡古器物諸款識之類,其體皆如此。
又如左氏記秦穆公語,皆明白如常辭。
及觀《書·秦誓》文,便自奧古。
至漢齊王閎、燕王旦、廣陵王胥,諸封策尚用此體。
他文卻不然,如今人作文辭,自是一樣語錄之類,自是一樣官府行移,又自是一樣不容紊雜。
某嘗疑《孟子》「父母使舜完廩」一段是古逸《書》之辭,其文甚似。
《楚辭》曰「豈不鬱陶而思君兮」,亦是用其語。
案上疑安國《書》何以盡有伏生所有,此據今行世者言。
然當日真孔壁《書》何曾無?蓋壁中縱有朽折散絕處,安國悉以今文字補綴,至字句的然異者,則仍其舊,以崇古也。
今文《泰誓》三篇,壁中本無,一改從科鬥,兼而存之,過而立之,漢儒之學大率如是。
按鄭瑗又言,《尚書》之辭有極難曉者,「鳩僝功吊由靈」之類;有極易曉者,「不敢含怒」,「在家不知」之類。
有極繁者,「一人冕執劉」,「一人冕執鉞」之類,有極簡者,如「初如西禮」之類。
有對語者,「番番良士,仡仡勇夫」,「以覲文王之耿光,以揚武王之大烈」之類;有參差不對者,「承保乃文祖受命民越乃光烈考武王」之類。
論最平。
然則,專以易曉排偶病古文,亦未足服作偽者之心矣。
餘故特以義理辟之。
又按古器物銘,另是一種文字,多古雅。
除《考古博古圖》所收外,莫高於《漢郊祀志》《美陽鼎銘》,曰:「王命屍臣,官此栒邑,賜爾旗鸞黼黻雕戈,屍臣拜手稽首曰,敢對揚天子丕顯休命。
」次則《竇憲傳》南單于遺憲古鼎,其旁銘曰:「仲山父鼎其萬年子子孫孫永保用。
」一出於幽壤,一來自絕域,是二物者得名標史策,何其幸與?予獨怪前武帝時,鼎出汾脽,殊大異於眾鼎,無款識,似是其巫偽為,反得薦見宗廟,而後鼎以有按據乃黜。
與真孔《書》不傳,偽孔《書》傳到今何異?噫。
又按宋王觀國《學林》雲:孔子誄,惟《左氏傳》《史記》辭並同。
是魯哀公集《詩》辭而成之,非公自語。
曰「旻天不吊」《節南山詩》也;「不霡遺一老,俾屏餘一人以在位」,《十月之交》詩也;「煢煢餘在疚」《閔予小子》詩也。
餘謂集《詩》辭為誄辭,哀公固在三百篇之後,何不可之?有若集古人成句並字麵,以砌成《書》辭,如《大禹謨》等篇,其敗可立見矣,而卒不悟,噫。
又按陳第季立,近代號左袒古文《書》者,謂後儒以今文真,古文偽,不過謂其文章爾雅,訓詞坦明耳。
今觀於《左》《國》《禮記》及諸書傳,引二十五篇者,多至八九章,少亦三四章,皆爾雅坦明,無有艱深險澀語也,豈所引者皆偽乎?夫為諸書所稱引者,既皆爾雅坦明,而諸書所未稱引者,必欲其艱深險澀,是一篇而二體也,豈虞夏商周之本經乎?說亦辨而有理。
予請舉《禮記》引《兌命》之文,「爵無及惡德民立而正事純而祭祀是為不敬」,「事煩則亂,事神則難中」二句非艱深險澀之語乎?豈皆坦明者乎?隻觀作偽者,截首一句,續以「惟其賢」為一段,復截末四句改作「黷於祭祀時謂弗欽」為一段,取其類己者,置其不類己者,以俾與己文體一類。
然則,諸書傳所稱引,幸都得其坦明者耳,非書盡坦明。
以此難季立,將何辭以復? ○第一百十八 元王充耘號耕野,□□人,著《讀書管見》,亦疑古文,但於「允執其中」之中,謂一方言字麵,非古聖之傳心法。
蓋以偽《大禹謨》增加人心道心,而並淺視《論語》不可訓。
餘僅錄其三條,雲:一曰《堯典》《舜典》雖紀事不一,而先後布置皆有次序。
《臯陶》《益稷》雖各自陳說,而首尾答問一一相照。
獨《禹謨》一篇雜亂無敘,其間隻有益讚堯一段,安得為謨?舜讓禹一段,當名之以典,禹征苗一段,當名之以誓。
今皆混而為一,名之曰謨,殊與餘篇體製不同。
一曰:《蔡仲之命》一段絕與《太甲》篇相出入,言天輔民懷即是克敬惟親懷於有仁之說。
為善同歸於治,為惡同歸於亂,即是與治同道罔不興與亂同事罔不亡之說。
惟厥終終以不困,不惟厥終終以困窮,即是自周有終相亦罔終之說。
吾意古文祇是出於一手,掇拾附會,故自不覺犯重耳。
一曰:《顧命》一篇鋪敘始末,宛如圖畫。
嘗謂今文《書》如《禹貢》《洪範》《顧命》《費誓》,條理曲折,法度森嚴。
若有錯簡缺文,則全無可理會
綽較少勝於莽,然就其條達比偶處,已不似漢人手筆,況周初乎?其各為時代所限如此。
又按《蘇綽傳》,為《大誥》,奏行。
自是之後,文筆皆依此體。
故後十年,恭帝元年,周文令太常盧辨作誥諭,公卿曰:嗚呼,我群後暨眾士,維文皇帝以繈褓之嗣托於予,訓之誨之,庶厥有成。
而予罔能弗變厥心,庸暨乎廢墜我文皇帝之志。
嗚呼,茲咎予其焉避,予實知之,矧爾眾人之心哉。
惟予之顏,豈惟今厚,將恐來世以予為口實。
文果類綽,因笑此等文筆,誰不能為?韓昌黎詩「周詩三百篇,雅麗理訓誥,曾經聖人手,議論安得到。
」議論之不可,況摹擬之乎?此殆真古文《尚書》五十八篇之謂哉。
又按蘇子由嘗論《周書》委曲而繁重,《商書》簡潔而明肅。
以錯雜今古文而言,何則?委曲繁重自指今文,簡潔明肅必指《仲虺之誥》以下十篇始可。
彼《盤庚》且勿論,若《高宗彤日》,非朱子所謂最不可曉乎?《西伯戡黎》非所謂稍稍不可曉乎?簡或有之,而得謂之明乎?子由於此析猶未精。
昌黎述其生平所用心曰:周誥《殷盤》詰屈聱牙,純稱今文。
子瞻《評出師二表》雲:與《伊訓》《說命》相表裏,純況以古文,尚不錯雜,然亦未有以今古文之所以別告二公乎。
告亦未有不悟者,高忠憲嘗言,天下萬世之心目,固有漸推而愈明,論久而後定,故勿謂昔人所未定,而今亦莫能定也。
旨哉,此言矣。
又按有議論漸推而愈明,曆久而後定者,餘尤親驗之。
胡渭生朏明告予,第一卷載馮氏駁衛宏《序》為妄,良是。
竊謂宏《序》亦非盡鑿空者,伏生有孫,固應有子,不至使女傳言。
然錯往受時,生年過九十,子先父卒,人事之常。
藐爾孤孫,未承家學,已又耄矣,口不能宣。
及門弟子業成辭歸,錯奉詔至,安可空還?不得已,令女傳授,理或有之。
計其女亦非少艾之年,教錯無嫌也。
唯《大序》有失其本經之語,自非生縱老,何至家無本經?縱令失去,當時弟子如張、歐陽,罔不涉《尚書》以教,何難往取其本,俾還報天子乎?或曰:必若雲,則生以簡策授錯可矣,何用其女為?朏明曰:漢人讀書頗與今異,揚子雲言,一哄之市必立之平,一卷之書必立之師。
如春秋有鄒、夾二氏,夾氏口說流行,未著竹帛,故曰未有書;鄒氏著竹帛,師傳之人中絕,故曰無師。
蓋經未有無師者,書簡策雖存,而其間句讀音義亦須略為指授,方可承學,故使其女傳言耳。
若字本今文,錯所自識,豈因齊人語異而都不曉耶?是則妄不足辯者。
予喜曰:家藏有宋名畫授經圖,伏生東向坐,大夫北面僂而立,旁有女子,儼然儒家風姿,為之指點。
嘗病其事不實,畫為少減,今接子高論,此畫可以長留天地間矣。
○第一百十六 今文、古文之別,首獻疑於吳才老,其說精矣。
繼則朱子,反復陳說,祇是一義,曰:伏生倍文暗誦,乃偏得其所難,而安國考定於科鬥古書錯亂摩滅之餘,反專得其所易,則不可曉耳。
其實伏生非倍文暗誦,說具第一卷。
近代郝氏敬始大暢厥旨,底蘊畢露。
讀書三十條,朱子復起,亦不得不歎如積薪。
餘故詳錄其三之二於後。
書辭淵塞,詩語清通,故《虞書》渾樸。
其言詩則曰,聲依永律和聲,喜起之歌乃有逸響。
雅頌訓誥多周公製作,雅頌明暢,訓誥結澀。
蓋主於感者,使人易曉。
至於訓戒者,使人深思。
夫子謂不學《詩》無以言,故《詩》《書》體異也。
春秋戰國以來,辭尚風韻,雖敘事之文,皆有依永和聲之緻。
夫子作《易傳》《論語》,春容爾雅,清風習習,然皆詩之為言也。
然義理含蓄,混沌未破,至秦漢以後,襜觚雕樸,文不務實,全尚聲口,惟有浮響而已。
此古今文辭深淺華實之辨也。
《堯典》《禹貢》,其辭簡奧,敘事樸直有體。
《臯陶謨》精深淹雅,自是上皇風味。
古人言語高遠,質而愈新,後人極力整齊,反傷體;有意舒散,反見拙。
如商彜周鼎,自然蒼潤,俗工雕鏤亂真。
識者自能鑒之。
朱元晦謂書不須盡解,固緣《孟子》「盡信書不如無書」之意。
然朱所謂易解者,乃其不必解之偽書;而所謂難解者,正其刪定之原籍。
然則,棄嘉穀而收稂莠也,可乎?《堯典》《臯陶謨》《禹貢》三篇,文辭最古,法度森嚴,有頭尾,有血脈,有分段,有照應,為千萬世史書冠冕。
後世依仿其體為帝紀、世家、列傳,枝葉敷榮,非不可觀,然一登泰山,頓覺丘阜為小。
堯舜一德,故二帝並典;五臣同心,故臯陶合謨(按此說非)。
孔《書》離《堯典》為二,以補《舜典》,其識已卑,別增《禹謨》一篇,尤瑣碎不成文理。
此何待具眼者乃能辨之。
古聖文辭深奧,精密無痕,如《書》與《周易》自是一種文字。
孔《書》極力摸仿,而音節勻暢,俊彩莊嚴,已落近格。
揚雄作《太玄》,擬《易》爻象,腸胃俱嘔。
轉覺後塵愈遠,此聖凡天人之隔也。
《盤庚》《大誥》《康誥》等篇文辭,如流雲雜霧,烝湧騰遝,不可摶填,而自然煙潤。
孔《書》二十五篇,豐姿濟楚,如礱石疑玉,刻木肖花,漸染嫵媚之氣。
古言盤鬱,今言清淺;古言幽雅,今言高華。
一覽而盡者,今人之辭;三復而愈遠者,古人之辭也。
古人意思渾厚,義理填塞胸臆,欲言不啻口乍讀結澀,愈玩愈精彩。
後世文字嘹鸘,滾滾迫逐而來,其於修辭立誠之意索然盡矣。
故《尚書》以伏生二十八篇為真古文。
二十八篇與古人傳神,其辭簡樸,無枝葉,是古時風氣之醇濃也。
其詰屈不暢快,是古人胸次之盤鬱也。
其更端層疊,是古人真意委婉周至也。
含輝斂彩,晶光自爾溢發,氣若斷續而悠然,條鬯舒散,不用繩削,而變態不可端倪。
此古人生氣也。
至於二十五篇,清淺鬆泛,邊幅整齊,曉然如揭日月而行康莊,無復昧爽氤氳氣象。
《詩》曰「衣錦尚褧」惡其文之著也。
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
知此者可與論道,可與論書。
孔《書》與二十八篇良苦較然,豈千餘年來無一識者,以呂易嬴,久假不歸,依附聖經,攻之有投鼠之忌。
如讀《春秋》,明知五霸為罪人,以其依附三王,久重於發難,是以其姑息養其蟊賊也。
湯武不弑君,天下何時底定?千古有相知湯武非弑君者。
朱元晦謂《大誥》《多士》等篇,辭語艱澀,如官司行移文字,與民間語,夾雜俗語,故難解。
《蔡仲》《君牙》等篇如今翰林制誥文字,與士大夫語,故易曉。
案《大誥》《多士》有何俗語,而以語俗人,豈俗人明敏,反勝學士大夫,學士大夫難解者,俗人其能解乎?凡訓誥非對臣民口授,皆裁成篇章,頒布必經聖人之手,雖史官潤色,亦本聖人口澤,故其言多淵愨,而神理溢於辭章之外,隱合於胸臆肺腑之中,若出若不出,離而視之,深沈蒙晦,無跡可尋;會而通之,生氣浮動,溫如春,泠如秋,穆如清風,澤如甘雨。
繹其緒,嚼咀其味,恍然見其心曲,親炙其眉宇,而聆其謦咳,非聖人之言而能若是乎?至於二十五篇,清淺齊截,自是三代以下韶秀之姿,語多浮響,意不切題,或先賢記聞(案此說非)。
或後人假托,天壤懸隔,烏可相亂也。
後人文字皆揀選材具,一字一句疊砌而成。
古人文字無邊齊,無畔岸,拍天駕海而來。
文字出上古,自然深沈隱約,有鬱蒼之氣,正是未雕之璞。
一落叔季,膚淺輕揚,氣運風會,莫知所以然而然也。
《尚書》二十八篇,當世即欲不如此作不得。
六經皆夫子手訂,及夫子自作,亦是《春秋》以後文字。
如《論語》二十篇,春容爾雅,愚者可知,猶謂有子之徒記述。
至《春秋》《周易十翼》,夫子手筆,亦是愚者可知。
文章因乎世運,雖孔子欲為四代典謨之文,亦不可得已。
後人何幸,因伏生所授,得見四代鴻寶二十八篇,真足為萬世國史之宗。
其二十五篇如《伊訓》《太甲》之類,《左》《國》諸書,駸駸欲方駕矣。
子曰:「辭達而已矣」,又曰:「修辭立其誠。
」達者,達其所立也。
辭欲達誠,誠如何可達?後世文章以清利為達,正是齒牙喋喋,不與精神命脈相關。
心自心,辭自辭,如近代辭賦,何有半語真實?二十八篇若康召等誥,字字肝膽,潑放簡策上,後儒反病其詰屈不達,未知竟是誰達誰不達也?諸傳獨《孟子》近古,七篇中所引《書》如《太甲》《伊訓》《湯誓》等語,質直而少逸響,正與二十八篇文字一律,足征伏《書》是真,孔《書》是假。
又如《大學》所引《康誥》「作新民」,「若保赤子」,「惟命不於常」等語,篇內自然渾合。
孔《書》取引語,填補痕跡宛然。
孔《書》《伊訓》《太甲》《說命》《君陳》等篇,《禮記》《學記》《表記》《緇衣》多引用其語,蓋《記》與孔《書》先後同出(案此說非)。
其所引當世已無全文,摹仿補緝,非古之完璧也。
孔《書》四代文字一律,必無此理。
詩如《商頌》縝栗而淵瑟,《周頌》清越而馴雅,二代文質之分也。
詩既爾,書亦宜然,豈得《商書》清淺,反不如《周書》樸茂也。
若以《伊訓》《太甲》與《康誥》《大誥》諸篇並列,先後文質倒置矣。
孔《書》諸篇辭義皆浮泛,如《伊訓》不切放桐復亳,《說命》不切帝賚良弼,《君陳》《畢命》不切尹東郊。
其他皆然,轉移變換,皆可通用,古史典要,決無此病。
多後人案步仿效,故其語勢褊側,如室中演棒,四礙不得自由。
若真古文如《大誥》諸篇,任說得縱橫舒展,真贗功苦天地懸隔。
《秦誓》真秦穆公作,《春秋》之文漸近明淺,猶多沈渾之味,自然處高於《左》《國》。
《費誓》雖列編末,而簡奧淵深,自是周初文字。
《文侯之命》峻整,自是周末春秋初年文字。
世運風味,一一可思,若夫《伊訓》《說命》,風格卑弱,尚不敢望《秦誓》,乃得與典謨並列?真是千古不平事。
或問:牧齋雲,近代經學之繆,遠若季本,近則郝敬,子向推其知言,茲何復取乎郝氏之書?餘曰:郝氏之可誅絕在好妄,其不可磨滅處,的非庸人。
且讀得古今文字,分析如燭照物,如刃劈朽木,如衡不爽錙銖,如絲繹不盡,當屬其九經中一絕。
按郝氏以二十五篇置於末,另為卷帙,曆加掊擊,語或過甚,餘僅錄其四條。
《太甲》上雲:此篇語浮泛,所以告戒嗣王者,甚徐,何至見放。
《鹹有一德》雲:篇名《鹹有一德》,似是較數,故曰「鹹有」猶各擅一長雲爾。
今所言皆純一意,則伊尹不合自矜與湯鹹有此一。
殆後人依題擬撰,遴揀湊砌,而乏天真。
《周官》「塚宰掌邦治」至「大明黜陟」雲一代典制,當世自有,令甲開載成王訓百官,何用瑣舉。
此後人自述記聞,以實其所為《周官》者耳。
《君陳》「爾有嘉謀嘉猷」,雲嘉謀,入告可也。
必以歸君,此人臣自用之心,非人君所以教臣。
君喜歸美,即不喜歸過,是導之諛也,豈賢王之訓。
又按郝氏譏切古文亦幾盡緻,尚未及其好作俳偶涉後代。
予愛李翺《答王載言書》:古之人能極於工,而已不知其辭之對與否也。
憂心悄悄,慍於群小,此非對也。
覯閔既多,受侮不少,此非不對也。
以此律《大禹謨》,豈流水,讀去而不覺其排比者與?又每讀《畢命》至「旌別淑慝」以下凡三十七句,句皆四字,因笑曰:孔安國隸古定,竟若唐房融譯《首楞嚴經》,以四字成文者與? 又按姚際恒立方曰:某之攻偽古文也,直搜根柢而略於文辭。
然其句字誠有顯然易見者,篇中不暇枚舉,特統論於此。
句法則如或排對,或四字,或四六之類是也。
字法則如以敬作欽,善作臧,治作乂,作亂順,作若信,作允用,作庸汝,作乃無,作罔非作匪是,作時其,作厥不,作弗此,作茲所,作攸故,作肆之類是也。
此等字法,固多起伏氏《書》。
然取伏《書》讀之,無論易解難解之句,皆有天然意度,渾淪不鑿,奧義古氣,旁礴其中,而詰曲聱牙之處,全不係此。
梅氏《書》則全藉此以為詰曲聱牙,且細咀之中,枵然無有也。
譬之楚人學吳語,終不免舌本間強耳。
觀凡於逸《書》不皆改作弗,無皆改作罔,尤可類推。
○第一百十七 鄭氏瑗字仲璧,莆田人,成化辛醜進士,官南京禮部郎中,著《井觀瑣言》,內疑古文《尚書》者二條。
錄其辭曰:古文《書》雖有格言而大可疑,觀商周遺器,其銘識皆類今文《書》,無一如古文之易曉者。
《禮記》出於漢儒,尚有突兀不可解處,豈有四代古書,而篇篇平坦整齊如此?如《伊訓》全篇平易,惟孟子所引二言獨艱深,且以商詩比之,周詩自是奧古。
而《商書》比之《周書》,乃反平易,豈有是理哉?《泰誓》曰謂已有天命,謂敬不可行,謂祭無益,謂暴無傷(此出《墨子》,見第一卷),此類皆不似古語。
而其他與今文復出者,卻艱深,何也?賈逵、馬融、鄭康成、服虔、趙歧、韋昭、杜預輩,皆博洽之儒,不應皆不之見也。
又今文原有二十八篇,何故孔壁都無一篇亡失,誠不可曉。
又曰:《尚書》辭語聱牙,蓋當時宗廟朝廷著述之體,用此一種奧古文字。
其餘記錄答問之辭,其文體又自循常,如左氏內外傳文,雖記西周時諫諍之辭,亦皆不甚艱深。
至載襄王命管仲受饗與命晉文公之辭,靈王命齊靈公,景王追命衛襄公,敬王使單平公對衛莊公使者之言,魯哀公誄孔子辭,其文便佶屈如書體。
《禮記》文亦不艱深,至載衛孔悝鼎銘便佶屈。
凡古器物諸款識之類,其體皆如此。
又如左氏記秦穆公語,皆明白如常辭。
及觀《書·秦誓》文,便自奧古。
至漢齊王閎、燕王旦、廣陵王胥,諸封策尚用此體。
他文卻不然,如今人作文辭,自是一樣語錄之類,自是一樣官府行移,又自是一樣不容紊雜。
某嘗疑《孟子》「父母使舜完廩」一段是古逸《書》之辭,其文甚似。
《楚辭》曰「豈不鬱陶而思君兮」,亦是用其語。
案上疑安國《書》何以盡有伏生所有,此據今行世者言。
然當日真孔壁《書》何曾無?蓋壁中縱有朽折散絕處,安國悉以今文字補綴,至字句的然異者,則仍其舊,以崇古也。
今文《泰誓》三篇,壁中本無,一改從科鬥,兼而存之,過而立之,漢儒之學大率如是。
按鄭瑗又言,《尚書》之辭有極難曉者,「鳩僝功吊由靈」之類;有極易曉者,「不敢含怒」,「在家不知」之類。
有極繁者,「一人冕執劉」,「一人冕執鉞」之類,有極簡者,如「初如西禮」之類。
有對語者,「番番良士,仡仡勇夫」,「以覲文王之耿光,以揚武王之大烈」之類;有參差不對者,「承保乃文祖受命民越乃光烈考武王」之類。
論最平。
然則,專以易曉排偶病古文,亦未足服作偽者之心矣。
餘故特以義理辟之。
又按古器物銘,另是一種文字,多古雅。
除《考古博古圖》所收外,莫高於《漢郊祀志》《美陽鼎銘》,曰:「王命屍臣,官此栒邑,賜爾旗鸞黼黻雕戈,屍臣拜手稽首曰,敢對揚天子丕顯休命。
」次則《竇憲傳》南單于遺憲古鼎,其旁銘曰:「仲山父鼎其萬年子子孫孫永保用。
」一出於幽壤,一來自絕域,是二物者得名標史策,何其幸與?予獨怪前武帝時,鼎出汾脽,殊大異於眾鼎,無款識,似是其巫偽為,反得薦見宗廟,而後鼎以有按據乃黜。
與真孔《書》不傳,偽孔《書》傳到今何異?噫。
又按宋王觀國《學林》雲:孔子誄,惟《左氏傳》《史記》辭並同。
是魯哀公集《詩》辭而成之,非公自語。
曰「旻天不吊」《節南山詩》也;「不霡遺一老,俾屏餘一人以在位」,《十月之交》詩也;「煢煢餘在疚」《閔予小子》詩也。
餘謂集《詩》辭為誄辭,哀公固在三百篇之後,何不可之?有若集古人成句並字麵,以砌成《書》辭,如《大禹謨》等篇,其敗可立見矣,而卒不悟,噫。
又按陳第季立,近代號左袒古文《書》者,謂後儒以今文真,古文偽,不過謂其文章爾雅,訓詞坦明耳。
今觀於《左》《國》《禮記》及諸書傳,引二十五篇者,多至八九章,少亦三四章,皆爾雅坦明,無有艱深險澀語也,豈所引者皆偽乎?夫為諸書所稱引者,既皆爾雅坦明,而諸書所未稱引者,必欲其艱深險澀,是一篇而二體也,豈虞夏商周之本經乎?說亦辨而有理。
予請舉《禮記》引《兌命》之文,「爵無及惡德民立而正事純而祭祀是為不敬」,「事煩則亂,事神則難中」二句非艱深險澀之語乎?豈皆坦明者乎?隻觀作偽者,截首一句,續以「惟其賢」為一段,復截末四句改作「黷於祭祀時謂弗欽」為一段,取其類己者,置其不類己者,以俾與己文體一類。
然則,諸書傳所稱引,幸都得其坦明者耳,非書盡坦明。
以此難季立,將何辭以復? ○第一百十八 元王充耘號耕野,□□人,著《讀書管見》,亦疑古文,但於「允執其中」之中,謂一方言字麵,非古聖之傳心法。
蓋以偽《大禹謨》增加人心道心,而並淺視《論語》不可訓。
餘僅錄其三條,雲:一曰《堯典》《舜典》雖紀事不一,而先後布置皆有次序。
《臯陶》《益稷》雖各自陳說,而首尾答問一一相照。
獨《禹謨》一篇雜亂無敘,其間隻有益讚堯一段,安得為謨?舜讓禹一段,當名之以典,禹征苗一段,當名之以誓。
今皆混而為一,名之曰謨,殊與餘篇體製不同。
一曰:《蔡仲之命》一段絕與《太甲》篇相出入,言天輔民懷即是克敬惟親懷於有仁之說。
為善同歸於治,為惡同歸於亂,即是與治同道罔不興與亂同事罔不亡之說。
惟厥終終以不困,不惟厥終終以困窮,即是自周有終相亦罔終之說。
吾意古文祇是出於一手,掇拾附會,故自不覺犯重耳。
一曰:《顧命》一篇鋪敘始末,宛如圖畫。
嘗謂今文《書》如《禹貢》《洪範》《顧命》《費誓》,條理曲折,法度森嚴。
若有錯簡缺文,則全無可理會